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成葯主要有以下12 種。
(1)風濕寒痛片
葯物組成:青風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黃芪、黃芩等。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 ~ 8 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 ~ 16 片,不超過20 片)。每日2 ~ 3 次。
(2)痹苦乃停片
葯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葯、制馬錢子、懷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溫通化陽,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 ~ 7 片,每日4 次,兒童酌減。
(3)麝香丸
葯物組成:川烏3 枚,地龍5 條,全蠍、黑豆各21 個。
製法:上葯俱生用,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症見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咬,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 丸,甚者10 丸。夜卧令腹空,溫酒下,每日3 次。
(4)血痹大易方
葯物組成:萆_、山葯、牛膝、澤瀉各60g,地膚子、白術各15g,乾漆、蠐螬、狗脊、車前子各5g,茵陳3g,山茱萸16g,乾地黃75g,天雄5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邪偏重。症見疼痛,遊走無定處。
用法用量:每服10 丸,每日3 次,溫酒送下。用量亦可適當增加。
(5)防風丸
葯物組成:防風、羌活、桂心、茯神、人參、炒枳殼、酒牛膝、五加皮、麥冬、元參、薏苡仁、生地黃、芍葯、丹參、檳榔各60g,大黃、炒松子仁、木香各15g,磁石(火煅醋淬7 次)適量。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益氣養陰。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等。
用法用量:每服30 丸,漸加至40 丸,空心溫酒服下,每日3 次。
(6)痹隆清安片
葯物組成:萆_、懷生地、制馬錢子、制乳香、制沒葯、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於濕熱者。
用法用量:每次5 ~ 7 片,每日4 次。
(7)石楠散
葯物組成:石楠葉(醋炙)、山芋、葳蕤、天雄(去皮、炮)、石膏(別研)、升麻各30g,黃芪、桃花(生用)、甘草、菊花(未開花者,炒)各15g,山萸肉45g,珍珠(別研)、丹砂各7.5g。
製法:上為細末,入別研葯,更研令勻。備用。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扶助正氣。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肌肉熱極,體如鼠走,唇口反壞,皮膚色變,並治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3g,漸加至6g,空心用溫酒調下,每日3 次。
(8)燥濕化痰丸
葯物組成:羌活、獨活、防己、川烏、全蠍、南星、半夏、炒僵蠶、天麻、去白陳皮、豬牙皂角(炒)、酒當歸、生地黃、木香、沉香各15g,土炒白術、蒼術(米泔水浸)、杜仲(薑汁炒)各60g,炒巴戟天、薏苡仁、酒牛膝、川芎、破故紙(炒)各3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搜風化痰,通經活絡,滋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痰濕阻絡,頑痰膠結所致之關節腫脹,畸形,僵硬不得屈伸,晝夜疼痛無休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 丸,空心食前酒送下,食干物壓之,每日3 次。
(9)虎骨丸
葯物組成:乳香、沒葯(各另研)、赤芍葯、熟地黃、當歸、虎脛骨(酥炙黃)、(狗骨代)各30g,血竭15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用木瓜一個,切破去子,納以上葯末在內,以麻線纏定,勿令透氣,好酒適量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養血活血,通經活絡,宣痹止痛,強壯筋骨。
主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0 丸。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溫酒下。
每日3 次。
(10)昆明山海棠片
葯物組成:昆明山海棠。每片含相當於生葯5g。
功效:續筋接骨,祛瘀通絡。
主治: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亦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每次2 片,每天3 次,飯後服。
(11)益腎蠲痹丸
葯物組成:地黃、當歸、淫羊藿、骨碎補、蜂房、全蠍、蜈蚣等。
功效:益腎壯骨,蠲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或僵硬畸形、肌肉疼痛、瘦削、腰膝萎軟者,不論寒熱虛實均可服用。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g(症重者可加至12g),每日3 次,食後服用,兒童酌減。
(12)活血丹
葯物組成:熟地黃、當歸、白術、白芍、川續斷、人參各3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主治:遍身骨節疼痛。
服法:每服100 丸,每日3 次,溫酒送下。
2、類風濕關節炎吃什麼中葯好?
類風濕關節炎最好的辦法是中西結合好的快,聽聽醫生怎,積極配合醫生。
3、類風濕關節炎吃中葯為什麼沒效果
中葯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緩解期比較慢,真相是;中葯的鎮痛葯物效果不明顯,由於醫者在組方中沒有添加激素,所以疼痛加劇,因為患者服用了激素後掩蓋了病情,不便醫生准確處置,所以說越痛好的越快,就是這個意思。患者在疼痛能忍受的情況下,中葯的療效慢慢才能體現出來,期間醫生才能辨證論治。
4、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中葯最佳時間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能治癒的疾病,所以往往是需要終身治療的。當然,只要經過合理有效的治療,是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改善預後。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僅用中葯治療的,也是達不到理想療效的。
因為類風濕關節炎目前治療方案中,主要還是依靠合理有效的西醫葯物治療,可以配合一些中醫中葯來輔助治療,但是不能僅用中葯來治病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僅會導致關節的病變,也會出現全身多系統、多臟器受累,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所以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往往是需要應用非甾體抗炎葯聯合改善病情抗風濕葯來共同治療的,能夠提高療效並且能夠延緩病情的進展。當然,還可以使用生物制劑來治療的。
5、類風濕性關節炎用什麼中葯?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適當應用一些中葯進行調理,主要知是選擇具有活血化瘀,以及散瘀止痛等作用的,方劑來調理。比如可以應用黃芪、桂枝、穿山龍、地龍、青道風藤等,都具有這些作用。當然也要在專業中醫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使用,千萬不要濫用葯物,因為專中醫往往是辨證施治,所以一定要針對性的治療。此外,類風濕關節炎,就目前來講,主要還是應用,正規的西醫葯物治療,常選用非甾體抗炎葯,聯合甲氨蝶呤屬等,改善病情抗風濕葯治療。
6、中葯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中葯能治嗎?
類風濕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疾病,除導致關節疼痛外,還會給身體其它部位和臟器帶來一定的危害,因此對於類風濕患者要注意重視治療,其中喝中葯治療類風濕也可取得不錯的效果,類風濕患者不妨在醫生指導下來對症選擇中葯治療。
關節疼痛是很痛苦的,尤其是疼痛明顯的,可影響到正常的日常行走,而類風濕就可導致出現關節炎,從而引起關節疼痛,同時還會對其它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害。那麼針對類風濕喝中葯能好嗎?中葯治類風濕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可讓病情好轉,但具體能否好,要看各人情況的,下面來看看一些中葯治類風濕的方法。
一、乳香川烏治類風濕:有化瘀通絡,利濕除痹的作用,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有不錯的緩解作用,葯方為:乳香、制沒葯 ,制川烏 ,地龍、土鱉蟲 ,桃仁、蜈蚣 ,青風藤、薏苡仁、生地,各適量,水煎服,一天一劑。
可隨症加減:濕熱阻絡型的患者,可以加防己、蒼術 ,萆光 、連翹 ,金銀藤 ;對於寒熱錯雜型的患者,可以加桂枝 ,白芍 ,知母 ,生黃芪 ,附片 ;肝腎虧損型者則可加川續斷、桑寄生、狗脊、附片 ,骨碎補 ,白芍,各適量。
二、黃芪威靈仙治類風濕:生黃芪 ,威靈仙 ,制附子 ,桂枝、白芍、秦艽、雞血藤 ,麻黃、防風、知母、川黃柏、生甘草,各適量,加水煎好後分三到四次口服,一天一劑。
隨症加減葯物,如血兩虛的,黃芪加量,再加當歸、何首烏各適量,如有發熱現象的,可加生石膏 ,薏苡仁各適量,如關節紅腫明顯的,可加萆光 ,防己、澤瀉,如上肢平狀重的,可加姜黃、桑枝各適量,下肢重的加牛膝、蠶砂、木瓜各適量,煎服。
上面就是一些治療類風濕的中葯方,可根據個人情況來隨症加減葯物,中葯治療類風濕是可取得不錯的效果的,因此類風濕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來合理採取對症的中葯來治療,同時生活中也要注意做好護理工作,以利於症狀的減輕和消退。
7、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中成葯治療比較好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哪些?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葯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葯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鍾,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葯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