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X線表現共性是什麼?類風濕關節炎手和腕關節軟骨損傷的MRI
類風濕關節炎是侵犯多關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在一定病程後可能出現X線改變,根據不同程度,X線會出現不同特徵。最常見的類風濕關節炎表現在手部,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以及腕關節的特徵性表現。如近端指間關節在X線下可能會出現軟組織腫脹,表現為梭形腫脹,在關節面上會出現模糊、毛糙,出現囊性變,甚至出現關節間隙狹窄或關節完全閉合,甚至骨侵蝕,最後到晚期類風濕關節炎在X線上表現會有明顯畸形。而對於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沒有關節破壞時,最常見的表現是關節周圍骨質疏鬆,所以局部關節骨質疏鬆也是類風濕關節炎X線特徵性表現。隨著影像學進展,很多時候可以用CT、關節核磁等,進行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
2、X線檢查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價值?
在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缺乏特異性的具有診斷價值的X 線特點。但是,如果把各種症狀和體征、好發部位、實驗室檢查和X 線所見綜合到一起,則能夠做出相當可靠的診斷。在晚期,如能見到具有本病特點的關節破壞和典型的畸形,譬如手指和腕關節的某些典型畸形,則能做出可靠的診斷。對本病的受累關節進行X 線照片檢查,不單單是為了確定診斷,還為本病分期、選擇治療方法和繼續觀察病變的進展情況,提供一個客觀的比較可靠的指標。
(1)一般的X 線片所見
①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軟組織腫脹常因滑膜增殖肥厚和關節腔積液所引起,因而多見於關節炎的早期和中期。此種軟組織腫脹以關節為中心,向關節周圍擴展,將透X 線較多的脂肪層、肌肉或皮下組織向外推開。只限於關節某一側的軟組織腫脹可能是皮下結節的影像。當然,要仔細觀察軟組織的腫脹情況,X 線照片的質量是很重要的。在本病,軟組織鈣化一般是看不到的。
②骨質疏鬆。本病所引起的骨質疏鬆多系普遍性的,因本病的病程漫長,受累關節較多。如患者卧床不起,不見或少見日光,營養又很差,全身骨質疏鬆可能達到很嚴重的程度,以致疏鬆的骨骼呈炭畫樣(只見骨皮質的輪廓而看不到骨小梁)。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骨質疏鬆往往更加嚴重,不但指骨和掌骨如炭畫樣、甚至可引起多數椎體的病理性壓縮性骨折。
③關節間隙改變。關節間隙狹窄很常見。在骨性關節病時,可能只引起關節間隙部分狹窄,而類風濕多引起關節間隙全部狹窄。產生關節間隙狹窄的原因是關節軟骨面的萎縮、變薄或破壞,而這種破壞常因軟骨面的血管翳的直接腐蝕和中性粒細胞所釋放的各種蛋白酶可以溶解軟骨基質中的膠原纖維與透明質酸等,使軟骨失去基質中的支持物質,以致軟骨萎縮、變薄,最後消失。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間隙擴大並不常見,偶見於本病的早期關節腔內積液多者。
④骨質的改變。除前述的骨質疏鬆外,還可以看到其他的骨質改變。軟骨面邊緣骨質腐蝕和軟骨下骨質中的囊性改變,這在中晚期病變中相當常見,是類風濕肉芽腫(血管翳)腐蝕的結果;骨膜性新骨形成,這在年輕患者的手足小骨如掌骨、指骨、拇骨、趾骨和橈尺骨遠端常見到;關節破壞後骨端骨質吸收,可見於手足小關節、肩鎖關節等處。應注意,末節指骨遠端吸收是牛皮癬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硬化症的特點,在本病見不到。骨受壓變形,可見於骨質高度疏鬆的骨盆和椎體,前者可呈三角形,髖臼內陷,後者可形成多數病理性壓縮骨折。
⑤關節脫位和畸形。關節嚴重破壞和肌肉痙攣是造成關節脫位、半脫位和畸形的原因,譬如腕關節的下垂畸形,膝關節的屈曲攣縮畸形,掌指關節的尺偏畸形,手指的鵝頸畸形和扣眼畸形,前足的拇外翻和爪形趾畸形等。
⑥關節強直。關節軟骨面完全破壞消失後,關節即發生纖維性和骨性融合,使關節僵直,前者尚能見到一些不規則的關節間隙,後者則關節間隙完全消失,骨小梁通過。強直很少發生在功能位,而常發生在各種畸形的位置。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X 線分期
參照美國風濕病協會的分期標准,國內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X線表現分為四期。
早期(骨質疏鬆期):普遍性骨質疏鬆和軟組織腫脹。
中期(破壞期):除早期所見外,還有骨端邊緣腐蝕,軟骨下囊性改變和關節間隙狹窄。
晚期(嚴重破壞期):除上述所見外,還有關節嚴重破壞、骨質吸收、脫位和畸形。
末期(強直期):關節已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
這一分期主要是根據X 線上所顯示的關節破壞的程度而定的,而不是根據病程長短。另外,在同一位患者中各個受累關節的病期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尚處於中期,有的可能已達到晚期或末期。
(3)不同關節的X 線片所見
①手指關節炎。早期可見骨質疏鬆及關節軟組織呈梭形腫脹,腫脹常為對稱性,且常發生在近側指間關節,較少見於遠側指間關節。偶見指骨骨膜反應性新骨形成。稍晚時,可見關節間隙變狹窄,骨端邊緣腐蝕或軟骨下骨質中囊性改變。更晚時,可見關節嚴重破壞,掌指關節脫位,屈曲畸形,尺偏畸形,手指扣眼畸形、鵝頸畸形等。
在同一隻手上,有時可見到各種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畸形組合。
再晚些時,可看到關節骨性強直,但比較少見。
②腕關節炎。早期可見諸腕骨骨質疏鬆及軟組織腫脹,腫脹常首先見於腕關節背側和尺骨頭附近。稍晚,可見腕骨呈蟲蛀樣腐蝕,各腕骨之間關節間隙狹窄,下尺橈關節間隙增寬,偶見尺骨下端骨膜反應性新骨形成。更晚,可見腕關節破壞進一步增加,尺骨頭向背側脫位,腕關節發生掌屈及尺偏畸形,最後常見腕關節諸骨呈骨性強直。
③肘關節炎。肘關節炎的X 線特點較少。早期可見骨質脫鈣疏鬆和軟組織腫脹。稍晚可見關節間隙狹窄及骨端邊緣腐蝕。晚期可見鷹嘴切跡因骨質破壞、吸收而擴大,在肱尺關節內側及冠狀突可見骨質增生。更晚,常見關節在屈肘位呈骨性強直。
④肩關節炎。早期可見普遍性骨質疏鬆、關節積液多者可見軟組織腫脹。稍晚可見肱骨頭邊緣骨質腐蝕。肩關節嚴重破壞以致產生脫位或強直的很少見。
⑤髖關節炎。髖關節受累常為雙側性。早期以骨質疏鬆及軟組織腫脹為主。骨盆、髖臼、大轉子等處骨質均疏鬆。患側閉孔變小。
因關節內滑膜腫脹而將關節囊外脂肪層向外推擠而膨隆。稍晚可見股骨頭邊緣骨質腐蝕及軟骨下骨質中囊性改變和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見骨質增生性改變,主要在髖臼外緣和股骨頭外側緣。病程很長或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因骨盆骨質過於松軟而產生髖臼內陷。股骨頭吸收或關節強直、脫位者極少見。
⑥膝關節炎。早期可見骨質疏鬆及軟組織腫脹。側位X 線片上,髕上囊位於股四頭肌腱的後方,髕骨的上方(正常的髕上囊在X 線片上看不到,髕上囊腫脹或積液時才可看到長圓形軟組織陰影)。
髕下脂肪墊腫脹在側位片也清晰可見。稍晚,可見骨端邊緣腐蝕和軟骨下囊性改變及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破壞嚴重,可產生膝內翻、膝外翻和屈曲攣縮畸形。屈曲畸形嚴重者脛骨上端常向後半脫位。產生骨性強直的比較少見。
⑦踝關節炎。早期以骨質疏鬆和軟組織腫脹為主。軟組織腫脹在正位X 線片上見於內、外踝周圍,在側位X 線片上,前方可見踝關節囊外脂肪層向外膨隆,後方可見跟腱前方的三角形透亮區陰影受膨隆的踝關節後關節囊擠壓而變窄。晚期可見關節嚴重破壞及足下垂畸形。關節強直較少見。
⑧足部關節炎。足後部關節炎早期可見骨質疏鬆及足背軟組織腫脹,稍晚可見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間隙狹窄及邊緣腐蝕,跟距骨窗消失。骨性強直比較少見。前足關節炎早期可見足趾變粗,骨質疏鬆,偶見趾骨骨膜新骨形成。稍晚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邊緣腐蝕。晚期則見拇外翻、扁平足和爪形趾畸形,骨性強直較少見。
3、類風濕關節炎病狀表現都有哪些
你好,風濕病的這個病多是侵犯多系統的疾病,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歸屬為風濕病。延續下來,至今在風濕病分類上,廣義的已有100多種疾病,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遺傳性、退行性、腫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
4、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關節表現?
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的標志性症狀。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很有幫助。類風濕關節炎中期的關節腫脹: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類風濕關節炎中期的關節腫脹,進一步向手掌處發展,病變主要在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這時病變關節的腫脹程度和活動障礙進一步加重。關節「鵝頸」畸形:到了類風濕關節版炎晚期,關節的腫脹程度和活動障礙進一步加重,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關節變形。病變主要在近端指間關節和遠端指間關節,關節可發生半脫位,關節變形發展為「鵝頸」畸形。關節發生「鵝頸」畸形後,手指基本喪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關節「鈕孔花」畸形: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關節變形的病變還可發生在跖骨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權跖骨關節發生半脫位,近端指間關節出現「鈕孔花」畸形。像這樣嚴重的畸形,醫生也無能為力。對嚴重的關節畸形無法進行矯治。因此一旦發現有關節不適症狀時,需及早去醫院進行檢查,力求在病變早期進行全面診治。
5、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識來說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專那麼到底什麼屬才是類風濕關節炎呢?在這里我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地址: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1.受累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及 活動受限,初呈遊走性,以後固定。由單個至多個關節受累。且呈對稱性。手足小關節先受累,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受累多見。最多見的畸形有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大、爪形手、手指「天鵝頸」畸形、尺側偏斜、掌指關節半脫位及腕關節固定等。
2.關節周圍可發生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縮等。
3.皮下結節,多見於關節突起部及經常受壓處,質韌如橡皮,無明顯壓痛,存在時間較長。
4.血管炎。
5.慢性纖維性肺炎。
6.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
7.結節性肺病。
8.類風濕性塵肺。
9.胸膜炎。
10.心臟類風濕性肉芽腫。
11.局源性心肌炎。
12.冠狀動脈炎。
13.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
14.類風濕性心包炎。
15.其他:肌炎、周圍神經炎、鞏膜炎等。
7、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x線檢查
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X線檢查是手指和腕關節的X線片,因其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
8、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那些表現
你好,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於20至45歲青壯年,女性較多。
初發時起的緩慢,患者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隨後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後關節腫大日漸疼痛。開始時可能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遊走性。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關節的受累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以後再累及其它關節。近側的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呈梭狀腫大;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關節等。晨間的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後僵硬現象可減輕。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可作為對病變活動性的估價。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的限制,關節附近肌肉的僵硬和萎縮也日益顯著。以後即使急性炎變消散,由於關節內已有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僵硬。隨著病變發展,患者有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顯著貧血。病變關節最後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位,形成特徵性的尺側偏向畸形,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人協助。關節受累較多的患者更是終日不離床褥,不能動彈而極度痛苦。
此外少數患者(約10%)在疾病活動期有淋巴結及脾腫大。眼部可有鞏膜炎、角膜結膜炎。心臟受累有臨床表現者較少,據屍檢發現約35%,主要影響二尖瓣,引起瓣膜病變。肺疾患者的表現形式有多種,胸膜炎,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塵肺病。周圍神經病變和慢性小腿潰瘍,澱粉樣變等也偶可發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於對炎症及後遺症的治療,採取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療效。現行治療的目的在於:
①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症,緩解症狀;
②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
③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
(一)一般療法:發熱關節腫痛、全身症狀者應卧床休息,至症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後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卧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
(二)葯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痛葯物;
(三)理療; 目的在於用熱療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鬆弛,達到消炎、去腫和鎮痛作用,同時採用鍛煉以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理療方法有下列數種:熱水袋、熱寓蠟寓紅外線等。理療後同時配以按摩,以改進局部循環,鬆弛肌肉痙攣。鍛煉的目的是保存關節的活動功能,加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急性期症狀緩解消退後,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規律地作主動或被動的關節鍛煉活動。
(四)外科手術治療。以往一直認為外科手術只適用於晚期畸形病例。
9、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關於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給您說下這種病臨床表現比較復雜出關節症狀外尚可累及多個臟器且可發生於兒童的任何年齡5歲以前略多見起病急驟以發熱、皮疹、關節痛或關節炎伴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為其特徵部分患兒可有胸膜炎、心包炎、神經系統蹭容易侵犯多個關節首先是大關節後逐漸累及小關節以上是關於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
10、類風濕關節炎表現的體征是
晨僵
關節腫脹,疼痛,反復發作
多個關節受累,單關節炎少見
對稱性關節受累,不同關節間症狀轉移,間隔期在1個月以上
關節炎症有相互制約現象
病程可持續幾個月以至達數十年之久
關節周圍組織病變及並發症,例如,類風濕性皮下結節,關節附近肌肉萎縮,肌無力,關節周圍的組織受累,骨受累,肩手綜合征及下肢與踩部水腫等
有問題可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