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邪熱

風濕邪熱

發布時間:2020-08-28 14:40:52

1、風濕熱時是上身熱和臉熱嗎

風濕熱指的是一種病症。是侵犯全身結締組織非化膿性疾病。對心臟和關節的影響最顯著。而中醫所說的風濕熱指肌體感受風,濕,熱邪氣聚於孔竅關節,筋骨肌肉的病證,根據感受邪氣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你說的只是符合你證型的表現。

2、如何區分風濕痹症的寒與熱?

那就選沒有蛇蠍蜈蚣的葯啊!
苗老爹肩周痛貼主要含大血藤、七葉蓮、土茯苓、土一枝蒿、金銀花,大血藤作為該膏葯的重要原料,在《簡易草葯》中就有記載:「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之功效。該膏貼適用於急慢性肩周炎、肩關節疼痛、伸屈不利、活動障礙等的康復保健。

3、什麼叫寒邪熱邪風邪和濕邪?

病情分析:他們三者之間有明顯區別,風邪入侵的特點:疼痛部位不固定。濕邪入侵的特點:疼痛部位固定,身體感到沉重睏倦。寒邪入侵的特點:局部疼痛嚴重。

4、風寒濕痹和風濕熱痹的區別是什麼

看中醫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醫生說「濕熱」其實是指人的體質,濕熱體質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調理。體內濕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想要擺脫體濕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方式:
1、食療
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濕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湯等。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
2、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濕熱病症。
3、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4、調味料祛濕
姜、蔥、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姜湯,用姜湯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5、注意室內通風
不通風是加重濕氣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里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里等。
6、適當保暖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5、中醫外來六邪中無熱邪,風熱作何解釋?

外感六淫邪氣中,風邪為百病之長,其中就有一點原因指風邪常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因風性開泄,故寒、濕、暑、燥、熱諸邪,常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從而形成外感風寒、風濕、風熱、風燥等證。這里的熱邪,其實就是指火邪,外感六淫中,凡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均稱為火熱之邪。火與熱異名同類,本質皆為陽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氣,致病也基本相同。不同僅在於,熱邪致病臨床多表現在全身,火邪致病臨床多表現在局部。

6、怎樣區分風寒濕或風濕熱,它們都有哪些症狀

現實生活中很多病症都是類似的,症狀也很相近,比如風濕熱症與風寒濕症,大家應該都聽過,可是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濕,主要在冬天發病或者是到了冬天病情會加重,主要表現為風寒濕,患者一般都有明顯的關節上的感覺。

風濕熱和風寒濕症型的關節炎症狀是沒有區別的,主要就是腫脹和疼痛。風濕熱主要的症狀就是肌肉關節疼痛,局部會出現紅腫、灼熱,嚴重的話會非常疼痛難以忍受,稍微冷點的時候回舒服一點,經常會伴隨著發熱、悶悶不樂、口渴等全身表現,舌苔發紅或發黃。

寒濕症主要指以肌肉、關節疼痛風為主的這一類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結締組織,這種症狀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損傷造成的。中醫認為風寒濕是由於風、寒、濕、熱等侵襲人體,經脈受阻引起的。風寒濕症的主要症狀為肌肉筋骨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四肢麻木,怕冷,暖和的時候症狀不明顯,寒冷的時候病情加重,舌苔主要呈薄白或白膩。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肌肉筋骨關節疼痛,但是局部沒有顏色異常或怕冷怕熱的症狀,也沒有全身怕熱或怕冷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感受風濕之邪,反之,病人筋骨關節腫痛,關節局部怕冷或怕熱,這種情況就是寒熱錯雜影響了經絡,就屬於風寒濕的症狀。

以上就是關於風濕熱症與風寒濕症區別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總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珍愛自己的身體,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夏天也不用貪涼,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及時就醫,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遠離疾病。

7、風邪和熱邪怎樣解述

風邪:
風為春令主氣,與肝木相應。風邪為病,其病證范圍較廣,變化為快。其具體特點為:遍及全身,無處不至,上至頭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膚,內而臟腑,全身任何
部位均可受到風邪的侵襲。風邪能與寒、濕、暑、燥、火等相合為病。致病的特殊性,風病來去急速,病程不長,其特殊症狀也易於認識,如汗出惡風、全身瘙癢、
遊走不定、麻木以及動搖不寧等症狀。臨證時,發病在春季與感受風邪明顯有關者,均可考慮風邪的存在。

病因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醫將外邪分為風、寒、暑、濕、燥、熱(火)六種,稱為「六淫」。

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熱)這些正常的氣候現象,古時稱作「六
氣」。六淫,是對六氣的異常變化的一種稱謂。古人認為異常的氣候變化可以使人產生疾病(現代科學也證明,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細菌與病毒的繁殖力與致病力
是不一樣的)。中醫借用「風、寒、暑、濕、燥、熱(火)」之名及其特性,來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擾人體所致的疾病原因。

臨床表現

1.輕揚開泄

風為陽邪,其性輕揚升散,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風邪致病,易
於傷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陽位。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傷於肺則肺氣不宣,故現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風邪上擾頭面,則現頭暈頭痛、頭項強痛、面肌麻
痹、口眼歪斜等。風邪客於肌表,可見怕風、發熱等表證。因其性開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風邪侵襲肌表,使肌腠疏鬆,汗孔開張,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症
狀。

2.善行數變

風善動不居,易行而無定處。「善行」是指風邪具有易行而無定處的性質,故
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疹、蕁麻疹之發無定處,此起彼伏;行痹(風痹)之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等,均屬風氣盛的表現。「數變」,是指風邪致
病具有變化無常和發病急驟的特性。如風疹、蕁麻疹之時隱時現,癲癇、中風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挾風邪,所以才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快。總之,以風
邪為先導的疾病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一般都具有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等特徵

3.風性主動

是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徵。常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直視上吊等症狀,故稱「風勝則動」。如外感熱病中的。熱極生風「,內傷雜病中的」肝陽化風「或」血虛生風「等證,均有風邪動搖的表現。

4.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導,寒、濕、燥、熱等邪,往往都依附於風而侵襲人體。如,與寒合為風寒之邪,與熱合為風熱之邪,與濕合為風濕之邪,與暑合則為暑風,與燥合則為風燥,與火合則為風火等。所以,臨床上風邪為患較多,又易與六淫諸邪相合而為病。故稱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

風與肝相應。風為木氣,通於肝。外感風邪可導致胃脘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等。這是風邪傷肝,木盛克土所致。

辨證施治

中葯中就有相對應的散風、祛風、息風等治風的葯物。

1.風寒型

(1)證候惡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咳嗽、鼻塞、小便清長,舌苔薄白,脈浮緊。

(2)治則疏風散寒,辛溫解表。

(3)方葯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獨活、川芎、前胡、桔梗、枳殼、茯苓、柴胡、甘草。水煎,日一劑,分3次溫服。

2.風熱型

(1)證候發熱重、微惡寒、自汗、頭痛、目赤、口乾渴、小便黃、咳嗽痰黃,舌苔薄黃,脈浮數。

(2)治則疏風散熱、清熱利咽、辛涼解表。

(3)方葯金銀花、連翹、牛蒡子、淡竹葉、荊芥、桔梗。水煎,日一劑,分3次溫服。

3.挾濕型

(1)證候頭痛、發熱、發風疹塊、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關節酸痛遊走性,肢體屈伸不利,出汗、生瘡瘍、下肢浮腫,伴有泄瀉,舌苔白膩,脈濡。

(2)治則散風祛濕。

(3)方葯羌活、薏苡仁、防風、白芍、蒼術、當歸、細辛、麻黃、川芎、桂枝、桑枝、白芷、藿香、生地、黃芩、寬筋藤、骨碎補、生薑,雞血藤、甘草。水煎,日一劑,分3次溫服。

4.血虛生風

(1)證候面色萎黃、頭暈目眩、皮膚乾燥、瘙癢脫屑、耳鳴、心悸、失眠,舌質淡,脈虛細。

(2)治則養血熄風。

(3)方葯當歸、生地、熟地、川芎、白芍、丹參、首烏、雞血藤、防風、桑椹子、阿膠(烊化),白鮮皮、苦參、白芷,甘草,水煎,日一劑,分3次溫服。

5.陰虛動風

(1)證候頭痛、頭暈或中風昏倒、四肢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肢體麻木,舌質紅苔黃,脈弦。

(2)治則平肝熄風。

(3)方葯生黃芪、生地黃、懷牛膝、制白附子、代赭石(先煎),僵蠶、制全蠍、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制水蛭、廣地龍、生龜板、生白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當歸尾、青蒿、桃仁、紅花、生麥芽、甘草。水煎,日一劑,分3次溫服。

6.熱極生風型

(1)證候高燒不退、神昏、四肢抽搐、頸項強、目睛上視、角弓反張,舌絳苔黃燥,脈象弦數。

(2)治則清熱熄風。

(3)方葯羚羊角粉(另煽),桑葉、生地、川貝母、勾藤、菊花、生白芍、竹茹、茯神木、甘草。水煎,日一劑,分3次溫服。

熱邪

致病特點是出現熱性、陽性的實症,多與火邪並稱或混稱。臨床多見發熱息粗、紅腫、焮痛、便秘等。

熱邪為六淫之一,人體遭受熱邪後可出現熱像、傷陰、動風、動血並引起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干、小便黃、煩躁、苔黃、舌質紅、脈數。熱甚時可出現抽搐、痙攣一類風動或出血等症。

與風濕邪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