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表現
患者可有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關節酸痛﹑不能屈伸等。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還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於患者的血液循環差,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2、風濕病的特點有哪些?
風濕病的范圍比較廣,凡是能夠引起關節、骨骼、肌肉、血管以及結締組織病變的疾病的,都可以稱之為風濕病,每種風濕病它的特徵都是不同的。
類風濕關節的特徵就是四肢對稱性的小關節炎為主,以、手指的近端指間關節、 掌指關節受累為主,晚期可以出現關節典型的畸形。
痛風的典型特徵是急性關節發作,以單關節為主,最常受累的關節是第一跖趾關節,其實是足背和足踝,發病之前有比較明顯的誘因比,在飲酒或者是高嘌呤飲食之後導致病情復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徵是由典型的皮疹,比如典型性紅斑,脫發、口腔潰瘍,另外患者還可以出現多臟器受累,自身抗體中有典型的抗體出現。
3、符合風濕性疾病共同特點的是?
發作與環節交替出現
天氣也起了一定的因素。。。。
4、風濕性疾病的介紹
風濕性疾病是以關節痛、畏風寒為主症的一組極其常見的臨床癥候群。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一大組疾病。
5、什麼是「風濕性」疾病?
風濕性疾病是指主要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腱、滑囊、筋膜、肌肉等一組疾病。「風濕」一詞由拉丁文rheuma演變而來,意指關節、肌肉、軟組織、神經等各種疼痛的總稱。雖然風濕性疾病中關節炎占其主要組成部分,但絕非僅限於關節受累,各器官系統均可受累,因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風濕性疾病包含了過去習慣稱之為膠原性疾病或結締組織病。結締組織是人體的支架,有保護器官的功能和利於機體的活動。皮膚、筋膜、肌肉、血管、軟骨、骨骼及各臟器間均有結締組織,任何疾病其實質細胞損傷的同時,必然會累及周圍的間質。從而導致結締組織病變,所以籠統稱結締組織病不確切。目前國際上把以往稱為結締組織病列入風濕性疾病的范疇,從而改變了風濕病原來的概念。
風濕性疾病可以是局限的,如局限性的關節炎、關節周圍炎、腱鞘炎、纖維織炎等,造成局部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甚至功能障礙;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它不僅有關節症狀,還可有心、肺、腎、眼等其他器官受累的症狀;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經典代表系統性紅斑狼瘡,有皮膚、關節、肌肉及內臟各器官系統受累,出現變化多端的臨術表現;系統性血管炎可因其侵犯的血管類型及部位不同,既有局部的表現、又有全身性的表現。
大部分風濕性疾病的病因不甚清楚,可以是原發的,亦可以是繼發的。如惡性腫瘤可導致多發性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病等均可伴有繼發乾燥綜合征。近年來,隨著細胞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免疫學等研究深入,風濕性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具有多因素的病原學,包括遺傳、激素、免疫和環境因素。自身免疫是免疫耐受力或T淋巴細胞對自身抗原無應性崩潰的結果。對疾病的敏感或抵抗是由抗原、主要組織容性復合物及T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而決定 的。
內濕性疾病的各種類型各有其診斷標准,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有7條,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標准有11條,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有主要和次要診斷標准等等。診斷標準是人們根據臨床實踐逐步摸索而制定的,有一定的價值,但標準的制定是人為的,完整而復雜的機體對疾病作出的反應卻存在個體差異。病人並非等待診斷標准俱全後才來就診,臨床症狀的出現常有先後之分,我們必須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全面客觀的分析病情給予盡早的診斷及治療。鑒於診斷標准敏感性和特異性的限制,即使病人已符合某病的診斷標准但也可能誤診。
風濕性疾病中,大多數有自身抗體,近年來各種抗體的檢查對疾病的診斷提供了科學依據。但也應指出,各實驗室的操作誤差,或質量控制不嚴,往往造成假陽性或假陰性,必要時應多次復查。實驗標本的收集,發放也有對檢測結果的直接影響。如補體的檢測應當天抽血,及早送檢,且溫度升高會導致補體水平的降低抗雙鏈DNA抗體的檢測可因抗原不純造成假陽性。同一種病不同的病人,其病情輕重及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如少數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可僅一次發作而自愈或短期內關節損害嚴重而致殘,大部分病人呈現慢性反復發作,直至終生殘廢,不能參加正常工作與學習,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因此,疾病對患者精神心理的影響,不能低估,治療上絕不能僅依靠葯物和手術,而應包括心理治療、康復治療、職業治療。我們認為,對任何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疾病,應把對病人的教育,以至對親朋好友的教育放在首位,而這一點常常補醫護人員所忽視。病人生活在復雜的社會大家庭中,由於外界是刺激所伴隨的某種情緒改變均會發生一定的生理變化,如壓抑、憂慮、驚恐等可通過下丘腦—垂體活動,抑制某種激素分泌,從而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護理中力求排除不利於康復的心理因素。護理人員應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社會知識、正確的人生觀去教育和影響病菌,給病人以同情、關切和幫助,鼓勵病人戰勝疾病。
風濕性疾病有緩解與發作的特點。因此,治療的目的不僅在於使急性期迅速緩解,而重要的是防止其發作,以減少多次發作積累而造成的重要器官損害,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腎損害和神經系統損害;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畸形,僵直而失去功能;痛風關節炎的關節嚴重破壞及腎石形成等等.因此,治療上除了給予適當的葯物外,護理工作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護理人員要幫助病人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並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防止肌肉萎縮..風濕性病多數用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易招致各種感染,應加強呼吸道、口腔、皮膚、褥瘡的護理。
6、了解風濕病病症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多系統損害,幾乎可以累及人體的各個系統、器官。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呼吸、血液、腎臟、神經、消化、皮膚等多個系統症狀。表現迥異的症狀可以是同一個疾病,相同的症狀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多數風濕病都有自身抗體的產生,如抗SM抗體和抗又鏈DNA抗體是SLE的標志性抗體,而抗SSA、抗SSB則是乾燥綜合征的特異性抗體。風濕病往往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等。病情遷延、反復,治療往往缺乏特異性,而且需長期治療、定期復查。
7、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風濕性疾病是生活中常見疾病,多數風濕性疾病呈慢性病程,同一疾病在不同個體或不同時期臨床表現可能有較大差異。病程呈反復發作與緩解。一、疼痛綜合征關節、肌肉、肌腱疼痛相當普遍,四肢大小關節均可累及,以對稱性關節痛居多。晨僵和雷諾征是重要的伴隨症狀。疼痛的起病、性質、部位、持續時間、是否伴全身症狀和起病年齡均因病人而異。例如痛風發作突然急驟,足母趾關節痛多見。類風濕性關節起病緩慢,多影響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和頸椎。而強直性脊柱炎幾乎無例外地先自腰痛開始,上行性進展,周圍關節受影響時,也多是下肢大關節。系統性紅斑狼瘡除關節痛外,周身系統性表現更為明顯。二、皮膚表現多數風濕性疾病患者有皮膚改變,系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表現多樣,蕁麻疹、環形紅斑、丘疹性紅斑、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面部紅斑等。皮膚病變的病理基礎是血管炎,其中最主要的是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受累血管大小,反應強度,持續時間,累及范圍和病理變化均依不同皮膚損害而異。三、眼部表現眼部症狀可先於全身症狀數月或數年出現。有的則成為病程中的突出表現,病變可累及角膜、視網膜、色素層、症狀有眼部乾燥、眼內壓增高、白內障、眶肌炎、眼肌麻痹、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四、肺部表現呼吸困難是常見主訴,原因有肺炎、嗜酸細胞肺部浸潤、肺出血、局灶性肉芽腫形成、纖維化性肺泡炎、間質性肺炎和胸腔積液。五、消化系統表現由於基本病理改變是廣泛的小血管炎,消化系統受累范圍亦廣泛,如胃腸道出血,穿孔或腸梗阻,可危及生命,肝臟受累多見,且可能是本病的突出表現,表現有肝大、黃疸、肝區痛、惡心、嘔吐、以慢性活動性肝炎形式出現。六、心血管系統表現心肌、心內膜、心包、傳導系統、動靜脈均可受累。臨床表現心臟擴大、心率加快、心瓣膜區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血壓高及各種心律失常,嚴重風濕性疾病者有心力衰竭。七、腎臟表現腎病變相當普遍,有腎間質炎症、纖維化、膜性腎病、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澱粉樣變等。風濕性疾病患者出現浮腫、多尿或少尿、蛋白尿、高血壓和急慢性腎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