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內風濕性關節炎治療

內風濕性關節炎治療

發布時間:2020-08-26 23:03:58

1、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治療?

可以用蠟療調理,蠟療的作用是活血、消炎、祛風、除濕。對於疏通人體的經絡,使人體體內的風寒濕邪能夠排除體外,對於頑固性疾病效果最好。蠟療具有非常大的方便性,而且可以隨意地貼敷身體的任何部位,療效比較肯定,見效也很快,主要適用於治療肌肉、韌帶挫傷,以及手術後的粘連瘢痕,還有燒傷、凍傷的後遺症,常見於治療滑膜炎、神經痛,還有肌肉的炎症、胃腸道的炎症,各種類型的關節炎、慢性的胃腸炎、胃潰瘍以及皮膚粗糙、精神萎靡、慢性疲勞症狀,都可以通過蠟療進行調整和治療。

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怎樣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非化膿性多關節炎為主的全身性常見病,主要累及四肢大、小關節(以指關節為常見)。關節損害的特點是多發性、進行性和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及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長期不愈則可轉變為關節僵直、關節畸形等。

3、類風濕性關節炎好治療方法有什麼?

通常都是葯物保守治療,目前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好的是益腎蠲痹丸,它是朱良春國醫大師研製,幾十年來,臨床治療反饋效果很好。

4、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方法

以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類風濕關節炎尚無根治的方法,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用葯目的在於減緩疾病的進程,減輕病人的痛苦,避免出現關節破壞、融合變形的情況,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鄭州痛風風濕病醫院杜愛華建議您盡快到當地正規醫院風濕科就診,完善檢查後在醫生的當面指導下規律服葯治療,以免關節徹底失去活動能力。

5、得了風濕性關節炎怎麼治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臨床醫學表明中葯蠟療可以通過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的吸收,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

6、怎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西醫葯治療

〈1〉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又稱一線葯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3~5g/日,小兒減半,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0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mg,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g,每日3次,萘普生0.25g,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g,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g,每日3次。

〈2〉二線葯物

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諾芬:用法:3mg,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2.青黴胺:0.25g/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g,直至0.5g/日。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0.75~10g/日,維持量0.125~0.25g/日。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症肌無力等。

2.中醫葯治療

〈1〉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

治法: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10克、防己10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秦艽10克、羌獨活各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2〉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防己10克、蠶砂20克、苡仁30克、連翹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克、牛膝20克。

以上二型多見於類風濕活動期,來勢較急常伴感染,故應積極尋找感染病灶,作另行處理。

〈3〉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枳殼10克。

〈4〉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

治法: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黨參15克,獨活10克,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各10克,細辛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各15克,白術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

7、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治療方法?

(1)西醫葯治療。

①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又稱一線葯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每日3~5克,小兒減半,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毫克,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克,每日3次;萘普生0.25克,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克,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克,每日3次。

②二線葯物: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金諾芬: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青黴胺:每日0.25克,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克,直至每日0.5克。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每日0.75~1克,維持量每日0.125~0.25克。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症肌無力等。

(2)中醫葯治療。

①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治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防己、白術、秦艽、羌獨活、桂枝、當歸、茯苓、甘草各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5克。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②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治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梔、連翹各15克,黃柏、防己各10克,牛膝、蠶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殼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治宜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白術、獨洛各10克,細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黨參各15克,肉桂3克。

8、可以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到目前為止,類風濕性關節炎尚無特效治療,仍停留在炎症和後遺症的治療中。綜合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獲得一定的療效。

目前的治療目的是:1控制關節和其他組織的炎症,緩解症狀; 2保持關節功能,防止畸形; 3修復受損關節,緩解疼痛,恢復功能。發熱關節腫脹和疼痛、全身症狀應在床上休息,直至症狀基本消失。經過兩周的改善,應逐漸增加活動量,以避免過度使用,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僵硬。飲食中的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應該足夠了。

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或生產勞動,任何人都可以堅持體育鍛煉,身體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生病,抵抗風,寒冷和潮濕的能力比沒有接受過體力訓練的人強得多。

2.避免受風和受涼; 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感冒的潮濕病史,這些因素在該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3、注意勞逸結合 ;工作和休息,活動和休息應該適度,太累,人們的免疫力也會下降,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疾病。

4、保持精神飽滿; 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人類心理活動的狀態密切相關。保持良好的精神也是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方面。

飲食注意:

 在類風濕發作時,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蝦、蟹等海鮮食品。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葯酒等;可以多食用綠葉菜如菠菜、番茄、馬蘭頭、薺菜、油菜、莧菜等;水果如紅棗、桃、李、杏、橘子等。

9、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幾種:1、發病急性期關節劇烈明顯,患者需制動,保證休息和營養,可適當進行理療。2、患者可進行葯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消炎鎮痛葯、慢作用抗類風濕性葯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綜合使用可提高治療效果。3、非急性期患者建議進行功能訓練,包括肌力鍛煉,一般狀況鍛煉,免負重鍛煉,心肺功能鍛煉等。4、如內科治療無法控制病情,需進行外科介入治療,包括切除滑膜、修補韌帶等。晚期患者的關節功能破壞嚴重,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治療。

與內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