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腳氣與風濕

腳氣與風濕

發布時間:2020-08-25 14:33:50

1、中醫認為腳氣是什麼症

腳氣病中醫來說是胃經濕熱下注引起,此病纏綿,經久難愈。中醫辨證分為乾和濕兩種,主要用到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的中葯,比如,苦參,黃柏,地膚子,蛇床子等,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還得根據舌脈象辨證,建議去醫院看看中醫再開葯。

2、腳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治腳氣和風濕病請問怎麼治

腳氣可用食醋治療,最好是陳醋。 第一種方法:洗腳時,往洗腳水中放上一些食醋(15-20毫升),洗過腳後,再把所穿的襪子在洗腳水中搓一搓,把襪子擰干後陰干(晾乾),不要烤乾、曬干。 每天穿上這樣處理過的襪子,很快就能將腳氣治好。

4、腳氣和腳關系大不大?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中醫稱腳氣為「腳弱」。《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風毒腳氣方》:「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雲:腳弱者,即其義也」。

腳氣、腳臭帶來的尷尬隨處可見。一些愛美的女性與朋友逛街,挑鞋子時,總是拿起來又放回去,因為害怕自己的腳氣被朋友笑話;風度翩翩的紳士們,更是經常把雙腳「藏」在鞋子里,出差不願與同事同住,寧可自己再去開個房間。如果手是人的第二張臉的話,那麼腳就是隱藏在面具下的第三張臉了。

腳可以追溯到在人類的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改變就是人的直立,直立導致了人體所有的壓力都壓在腳上。古語說「千里足行,始於腳下」。腳承載了人身體的全部體重。加之人的雙腳又是離心臟最遠地方,因此血液供應少,血流緩慢,表層脂肪薄,因而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有害物質容易在腳底積聚。久而久之,人體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腳氣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毒水濕之氣,飲食失調、水土不服等。其病變主要在脾胃,病理變化主要是風濕毒邪壅阻經脈,病理性質屬於本虛標實。可以說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

中醫認為病從腳起,故稱腳氣為「腳弱」,又名「緩風」、 「軟腳病」、「壅疾」等。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風毒腳氣方》中說道:「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雲:腳弱者,即其義也」。

張小姐是一個保險推銷員,因為這份職業的關系,所以她常常要去客戶家串門。但是她卻有一個毛病,就是有嚴重的腳氣和腳臭,去客戶家不免要脫鞋,這讓她十分的苦惱,一次因為腳氣的原因,讓一份本可以談成功的業務以失敗而告終。此後,張小姐每次去客戶家都要給自己准備一雙鞋套,但是這種方法卻不免有些尷尬。而且,作為一個女人,嚴重的腳氣和腳臭讓張小姐的自尊心也受到打擊。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腳氣的人一般都會有出汗,腳臭,腳癢等症狀,嚴重的患者趾縫間會出現掉皮、紅腫、水泡、裂口、潰爛等症狀。腳臭與腳氣雖然不同但兩者卻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腳臭的根源是腳部皮膚排汗較多,有臭氣,長期下去會發展成嚴重的腳氣。可以說腳氣引發腳臭,而腳臭使腳氣的病情更加嚴重。中醫認為腳氣和腳臭都是濕邪下注多導致的。人體的濕邪總要有一個出處,而人體中濕邪的疏泄渠道就是通過腳上的井穴來散的。

腳氣病也會由飲食生活不充分、營養不足而引起。而且會感覺到下肢有異常,有運動麻痹、食慾不振、便秘、浮腫等症狀。有時會感到身體很重,即使稍微動一下,也會感到麻煩,為此,精神就會變得陰沉,不願意與人交往,如此一來,工作上、學習上當然無效率可言。而事實上,腳氣病一經治療,性格會轉為明朗,工作、學習上馬上有干勁很多。所以腳氣是一種應盡早治療的疾病。孫思邈曾給腳氣病開過一個很好的葯方——白皮粥。就是帶糠皮的粥,後來西方醫學家在穀物的糠皮里提取出了維生素B群,並證實這對治療腳氣有很大功效。

腳底也是人體臟器反射地,人體各個器官的聚集之地。

所以要治療腳氣的話,還從身體內部進行根治。這就一定要每日的生活有正常的規律。另外,介紹幾種治療腳氣的簡單方法:

煮黃豆水可治腳氣,用150克黃豆打碎煮水,用小火約煮20分鍾,水約1公斤多,待水溫能洗腳時用來泡腳,可多泡會兒。治腳氣病效果極佳,腳不脫皮,而且皮膚滋潤。一般連洗三四天即可見效。

白醋可防治腳氣,腳氣病患者,可用棉球浸白醋塗患部,止癢又殺菌,有輕微脫皮,塗一次可半個月不犯,並且白醋還治療和防治感冒。

韭菜湯水治癬病,其方很簡單:買一把韭菜,洗凈切細,放入盆中搗碎成糊狀,然後倒入開水沖泡(量夠浸泡手腳即可),待水溫降至溫熱,將手、腳放入浸泡,搓洗患處,約30分鍾,沒有什麼痛苦。我只泡了兩次,患處漸漸不癢了,過了些日子,患處脫皮長出了光潔的皮膚。

燙腳可治腳墊和腳氣,每晚睡前溫水洗腳為熱水燙腳。每次燙腳10多分鍾,如水溫下降,中間可再加一次熱水。燙完腳後打上肥皂用大拇指擦腳趾縫3O-50次。數月後,腳墊逐漸變軟了,腳氣也可好轉。

黃精、食醋治腳氣,黃精250克、食醋2000克,都倒在搪瓷盆內,泡3天3夜(不加熱、不加水)後,把患腳伸進盆里泡。第一次泡3個小時,第二次泡2個小時,第三則泡1個小時。反復使用可有很好的效果。

腳臭可以說與腳氣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因為腳氣是導致腳臭的根源,如果腳臭不及時的治療,很有可能加重腳氣的病情。有很多男性朋友上完一天的班回家,一脫鞋,那雙臭腳丫簡直臭不可聞。即便是天天勤洗腳,勤換襪子,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醫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汗腳就屬於「濕」的范疇,腳特別臭的人是因為脾腫大,而脾腫大則是由於脾臟積濕,脾濕熱的時候,人會出又黃又臭的汗,就形成了「汗臭腳」。汗臭腳不但使腳容易臭,汗也屬「心之液」,在適當的運動情況下出汗,是對身體有好處的,但是「汗臭腳」是並非屬於正常出汗的情況,所以過度出汗也很容易損傷心陽。

想告別「汗臭腳」,除了經常洗腳,勤換襪子,盡可能的穿一些通風的鞋子,保持自己腳的衛生以外,還可以吃一些清熱祛濕的葯,然後每晚都用熱水或者明礬水泡腳。明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以燥濕止癢;也可以在腳上使用一些爽身粉,以及止汗劑,用來保持腳部的乾燥。

對於一些腳臭有所好轉的人,可以以茶包煮水,再用腳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鍾,擦乾後撒爽身粉,可防止腳臭復發。當然還更應該保持情緒的平靜,注意自己的飲食,適當多吃一些可以健脾祛濕的扁豆,從身體內部根除腳臭的毛病。

另外,民間有一些土方子治療腳臭的效果也不錯,比如,把土黴素葯片壓碎成末,抹在腳趾縫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出汗和腳臭,因為土黴素有收斂、祛濕的作用。

5、花椒有什麼作用?跟風濕有什麼關系?

中醫認為,花椒性溫,味辛,歸脾、胃經,有溫中散寒、健胃除濕、止痛殺蟲、解毒理氣、止癢祛腥的功效。

花椒可用於治療積食、停飲、呃逆、嘔吐以及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肌肉疼痛、脘腹冷痛、泄瀉、痢疾等病症。

花椒最早被古人用以祭祀祖先或驅邪辟疫,直到南北朝時期,花椒才開始被用作調味品和葯材。花椒已然成為廚房裡必不可少的調味佳品,位列我國調料「十三香」之首,無論紅燒、鹵味、小菜、泡菜,以及烹制雞鴨魚羊牛等菜餚均可用到它。

(5)腳氣與風濕擴展資料

花椒水泡腳,功效妙不可言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而「熱水泡腳,勝過吃補葯」,則是中醫養生學中的一句名言。如果在泡腳的水裡再加上一些花椒,那它的效果就更加妙不可言。

花椒在葯里屬於祛寒類葯物,它能祛除里寒、扶助陽氣、利氣行水,用花椒水泡腳能活血通絡,使整個人的身體血脈暢通。老話講「上病下治」,泡腳可以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增強呼吸系統的屏障功能,因此可以幫助緩解咳嗽症狀,減少感冒發生,還可以幫助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花椒水泡腳相比熱水泡腳,更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情緒,放鬆身心,還達到幫助睡眠的功效。另外花椒還有殺菌、消毒、止痛、止癢、消舯的功效,用花椒水泡腳還能幫助治療腳氣、腳癬、腳癢。

6、什麼是腳氣

中醫描述
中醫稱腳氣為「腳弱」。《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風毒腳氣方》:「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雲:腳弱者,即其義也」。 腳氣,病名。即《肘後備急方》卷三。古風緩風、壅疾,又稱腳弱。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醫學正傳·腳氣》:「故為治者,宜通用蒼術、白術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葯、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葯下行及消腫去濕。」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腳氣有干腳氣、濕腳氣之分。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濕痰腳氣、濕熱腳氣、濕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沖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又有按六經分類者。
相關症狀

干腳氣
病名。腳氣病之一。指腳氣之足膝不腫者。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因素體陰虛內熱,濕熱、風毒之邪從熱化,傷及營血,筋脈失養,證見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腳不腫而日見枯瘦,飲食減少,小便熱赤,舌紅,脈弦數等。治宜宣壅化溫,和營清熱,用加味蒼柏散或生乾地黃丸等方。
濕腳氣
濕腳氣為腳氣病之一。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指腳膝浮腫之腳氣病。水濕之邪感受於下,經絡不得宣通而致病。證見足脛腫、麻木而重,腿膝軟弱,小便不利,脈濡緩,苔白膩;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治宜宣壅逐濕為大法,用雞鳴散加減,或選用除濕湯、檳榔散、加味二妙丸加減。濕熱偏勝者,證見口渴溺赤,脈濡數、苔黃膩,治以宣通清利化濕法,用防己飲加減。 中醫理論認為,濕腳氣雖為皮膚病,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及各器官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內治方法亦不容忽視。在採用外治方法的同時,可配合中葯湯劑治療。濕腳氣當以清熱利濕、溫陽散寒、解毒殺蟲、止癢止痛為治則。常見有三證:濕熱腳氣、寒濕腳氣、淤血寒毒。辨證分治: 1.濕熱腳氣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濕,溫化止癢。可選用苦參礬石湯,既可內服又可外洗。 2.寒濕腳氣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濕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濕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為寒濕腳氣病理病證。其治當散寒除濕,溫化止癢。可選用雞鳴散,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3.淤血寒毒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疼痛,或浸淫流膿血水,腳趾顏色暗紫,或癢痛,或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質暗,苔薄,脈沉。病變證機是淤血內阻,淤血與寒毒相結而浸淫肆虐,以此而變生為淤血寒毒病理病證。其治當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選用桂苓烏頭湯,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內服方劑也可選龍膽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處方,可選用中成葯如:MR3老中醫龍膽瀉肝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外用方劑可選用:足癬粉、六一散加明礬粉、二礬湯、皮膚外洗二方或蘇蒲洗方、藿黃浸劑、鵝掌風浸泡方、苦礬洗滌劑、清濕殺蟲方等,也可選用各種癬葯水外搽,如寶島癬水、復方土槿皮酊、普癬水等。

7、腳氣是怎麼來的

腳氣是真菌感染引起

腳皮膚損害往往先單側(即單腳)發生,數周或數月後才感染到對側。水皰主要出現在趾腹和趾側,最常見於三四趾間,足底亦可出現,為深在性小水皰,可逐漸融合成大皰。足癬的皮膚損害有一特點,即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展。

(7)腳氣與風濕擴展資料


1、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

3、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趾縫緊密的人可用干凈紗布或棉球夾在中間或選擇分趾襪,以利於吸水通氣。

4、情緒宜恬靜,興奮和激動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足癬。

6、足癬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繼發感染。

8、怎麼治腳氣?

9、如何分辨風濕還是腳氣

風濕是骨頭關節的問題!

與腳氣與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