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中醫!治療風濕的葯方(外用葯酒)很保密嗎?
你才18歲 我可以肯定的說 你這個是腎虧 而且是大虧 手淫的危害十分巨大 你如果不戒色 不戒手淫 你活不到40歲 人身之精血十分的寶貴 喪失了知 也等於人喪失了運氣 精神 你肯定運氣很差 老倒霉 破財 別人也不喜歡你 因為你沒精神啊 病泱泱的 眼神無神 你遇見我算是緣分 這個病難治的不是身體 是你那個心 我幫你治可以 但是你必須戒色 這樣的人喜歡吃肉 但是肉吃的越多 色慾越強 注意少吃肉 我治這種道多的很 所以你也不必驚慌 要治此病首先節欲 保惜你的精氣 然後給你個葯酒方 黃芪200克 枸杞200克 鎖陽200克 當歸200克 紅參100克 杜仲100克 巴戟天100克 白術200克 茯神100克 補骨脂150克 山茱萸100克 熟地黃150克 甘草50克 韭菜籽100克 菟絲子100克 五味子100克 沙苑子100克 續斷100克 葫蘆專巴100克 以上的葯放在一起 泡8到10斤酒 度數不要超過45度 我給你的方子不是最名貴的 考慮到你的年齡經濟應該是問題 還有這些葯去屬大一點的葯房抓 萬一葯不好 也沒什麼效果 平時不要吃生冷的食物 還是那句話 要戒色
2、健脾養胃除風濕的酒葯方子
第一,脾虛的人不要吃太冰的東西,還有夏天的時候最忌諱吃冷飲了,最好吃點常溫的食物,這樣才不好傷害到脾胃。
第二,脾虛的人可以多吃點白色的食物,比如白色的扁豆,山葯,還有其他的五穀雜糧,都可以的,這樣對脾胃會有一個很好的調理作用哦。
第三,脾虛的人可以喝隨草記埤泰茶進行調養,可以溫養脾胃,健脾益氣,提升免疫力。
3、酸木瓜治療風濕泡酒葯方
皂角刺200g 路路通200g 雞血藤100g 木瓜200g
續斷100g 知母100g
蒼術100g 木通50g
蜈蚣5條
4、風濕泡酒葯材配方?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症范籌。痹症是指風邪、寒邪、濕邪侵襲人體後,使人體的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的以肌肉、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
用中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療效確切。如果把具有抗風濕作用的葯物配成葯酒,則可增加這些葯物活血益氣,暢通經絡的作用。並且,服用葯酒治病,簡單方便。現介紹幾種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酒配方:
①活血舒筋酒——主治關節疼痛麻木
原料:獨活30克、寄生50克、秦艽30克、防風20克、細辛10克、川斷30克、茯苓60克、桂枝30克、川芎30克、白芍60克、制川烏15克、當歸60克、生地30克、川牛膝30克、甘草20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15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0日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首次的服用量減半。
功效:活血祛風,舒筋通絡,祛寒除痹。此方主治關節疼痛、酸楚麻木、屈伸不利等病症。
注釋:此方是獨活寄生湯減去人參、杜仲,加入川烏而成。獨活寄生湯原本就是治療痹症的有效方劑,再加入川烏,則增強其祛寒逐痹的功效。
②烏頭通痹酒——主治寒邪引起的關節痛
原料:制川烏20克、黃芪60克、桂枝30克、芍葯46克、穿山龍60克、青風藤60克、鑽地風60克、僵蠶60克、烏梢蛇60克、蜂房36克、甘草24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20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4天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此方適用於因病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關節疼痛。
注釋:方中川烏,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黃芪有益氣固表的作用,它可以防止病人因出汗過多而引起的表虛症;桂枝、烏梢蛇、地龍、穿山龍、青風藤等均有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的作用。
③三痹酒——主治風寒濕引起的腰腿疼
原料:人參、黃芪、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杜仲、川牛膝、川斷、桂心、細辛、秦艽(音交)、獨活、防風各30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裝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5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4日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補氣血、壯筋骨、祛風濕、通經絡。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濕痹久治不愈所引起的腰腿疼痛、肢體無力,關節伸屈不便等病症。
注釋:本方的特點是:扶正與祛邪並重。方中人參、黃芪、生地、杜仲、川斷、當歸、甘草具有補益氣血、強筋壯骨的作用;川芎、秦艽、獨活、防風、細辛、牛膝等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
④溫經酒——主治下肢關節疼痛
原料:黃芪60克、當歸30克、茯苓45克、川牛膝45克、蒼術75克、巴戟肉120克、防風15克、香附朱15克、石斛45克、萆(音閉)薢(音謝)30克、獨活30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20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14日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補氣血、溫經絡、祛風濕、強筋骨。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及坐骨神經痛等病症所引起的下肢關節疼痛。
注釋:本方的功效重在補氣血、祛風濕。方中的牛膝具有補肝腎、壯筋骨的作用;獨活、防風等葯具有抗風濕的作用。
⑤祛風活血行氣酒——主治上肢關節疼痛
原料:羌活、防風、桂枝、荊芥、青皮、茴香各9克,陳皮18克,威靈仙14克,當歸18克,甘草14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5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日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祛風活血、行氣止痛。用此方治療由風寒濕邪外襲所致的上肢關節疼痛,療效顯著。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症范籌。痹症是指風邪、寒邪、濕邪侵襲人體後,使人體的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的以肌肉、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
⑥木瓜酒——主治四肢麻木、周身疼痛
原料:木瓜、當歸、威靈仙、狗脊、牛膝、海風藤各15克,川芎、白芷、人參各9克,雞血藤30克,制川烏3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100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7日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效:散風祛寒、活絡止痛。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無力等病症。
注釋:方中的木瓜、威靈仙、海風藤等具有祛風濕、舒筋活絡的作用;川烏具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作用;牛膝、狗脊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人參有大補元氣的作用;白酒有引葯歸經的作用。諸葯配伍,可一同起到祛風散寒、活絡止痛的功效。
⑦二活酒——主治上下肢關節疼痛
原料:獨活(去頭蘆)18克、羌活(去頭蘆)18克。
製法: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中。將裝葯的紗布袋放於250毫升的白酒中,浸泡5日後,葯酒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服3次。
功效:祛風勝濕、止痛。主治風濕性上下肢關節炎。
注釋:羌活與獨活均是祛風濕的主要葯物。但羌活的葯性燥烈,偏於發散,善治上半身的風濕症。獨活的葯性緩和,其發散的作用不及羌活,善治下半身的風濕症。用白酒浸泡此兩味抗風濕葯可增強「二活」祛風止痛的功效。
病人在服用上述葯酒時應注意兩點:①川烏的毒性較強,但制川烏的毒性相對較弱。如在使用制川烏時,配上有解毒作用的甘草,其毒性會更弱。但因每個人對葯物的反應各異,若病人服用上述葯酒後,出現唇舌發麻、手足麻木、惡心、心慌、脈遲等中毒症狀時,則應減小制川烏的劑量或暫停服葯。②大多數祛風濕葯的葯性均辛熱。這些葯可使人體的血流加速,血壓上升。因此,嚴重高血壓患者、處於妊娠期或經期的婦女應禁用葯酒。 類風濕中葯浸酒
[葯物組成] Ⅰ號:黃芪20g 當歸10g 制附子10g 威靈仙10g 羌獨活各10g 稀薟草10g 姜黃10g 木瓜15g 生川草烏各10g 白芷20g 白花蛇5條 全蠍30g 蜈蚣10條 地鱉蟲30g 桃仁20g 紅花15g 狗脊10g 制乳沒各10g 乾薑10g 防風己10g 秦艽10g 雷公藤20gⅡ號:黃芪20g 當歸10g 威靈仙10g 豯薟草10g 姜黃10g 木瓜15g 白花蛇5條 全蠍30g 蜈蚣10條 地鱉蟲30g 桃仁20g 紅花15g 狗脊10g 制乳沒各10g 防風己各10g 秦艽10g 雷公藤20g 桑枝30g 土茯苓30g 黃柏20g 丹皮20g 鉤藤20g
[功能主治] 逐痹通絡兼以扶正。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用法用量] 每次服20ml,每日服二次,十五日為一療程。一般服二至四個療程。服葯期間如有口舌麻木,則停服一星期後續用。風寒濕痹型用Ⅰ號,風濕熱痹型用Ⅱ號。
[制備方法] 上葯浸入曲酒2500,浸泡一星期。
5、我母親風濕嚴重求助好心人給個秘方,謝謝您!
如果是風濕,我有中葯,泡酒喝的,不是100%有效,但值得一試。65塊錢一副葯,葯是63種中葯,一副葯的重量有一斤半,泡的酒夠喝半年了
葯方在老家,暫時沒法提供給你
6、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7、風濕熱,專治風濕的葯方
1 你要確定你是風濕換是類風濕
還是去中醫院或好的門診看看吧
2 網上不會有人給你貼的,帖了也是胡亂開的方子,好的方子因為涉及處方權的問題不會拿出來的,還有下處方是要根據病情病勢的,
3 我是學醫的,學的不好,不幹給你開 只能給點建議吧!慚愧啊!
有一方 僅做你參考
二妙散
黃柏20G 蒼術15G
以上2味為末 沸湯 入薑汁調服
主治 濕熱下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