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變態反應

風濕熱變態反應

發布時間:2020-08-17 21:15:21

1、中醫說我是風濕熱-----誰可以幫到我么?

看到你的情況我第一反應是白血病,不過你應該做過骨穿了吧,白血病可以排除。
排除白血病之後就要考慮風濕病和類風濕病。你是轉移性關節痛,可以排除是骨骼問題,所以不要到骨科醫院去看,也不要再隨便做什麼滑膜積液化驗,白白花錢。
你之前的治療採用的廣譜抗生素,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根治,說明你的問題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有可能用的葯對細菌或病毒不敏感,因此,你應該到正規的西醫醫院去治療,不要看中醫,中醫在調理身體方面效果不錯,但是對於這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說能治療那是騙人。
風濕病是比較容易診斷的病,特徵明顯,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炎症,以關節和心臟損害為最重要,你要檢查下心臟有沒有問題。此外還要與類風濕鑒別,類風濕心臟損害較小或沒有損害。
頭孢克肟葯不對症,不要再吃了。
你的病情比較嚴重,要慎重對待,不能自己吃點葯不發燒就算,拖延病情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是風濕病有得風濕性心臟病的可能。
——
我個人認為,你極有可能是得了風濕病,需要卧床休息3~4周,恢復後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治療方案為:
1、發熱時服用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發熱時去西醫醫院檢查,診斷是否得了風濕病。如果是,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3、治癒後,需要積極預防鏈球菌再次感染,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
以上三條,缺一不可!上面說的葯物都是治療風濕病最對症的葯物,如果醫生給你開別的葯(例如為了拿某些葯品回扣),你要建議醫生採用對症葯物,另外,如果醫生說有什麼什麼新葯之類的,別聽他忽悠。
總而言之,病情拖延下去後果很嚴重,一定要謹慎治療,發作期多休息,治癒後加強鍛煉,注意保暖。

2、風濕熱有哪些症狀?

多數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和中度發熱,伴大量出汗,疲乏無力;典型者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關節。關節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心動過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間,與體溫不成比例。心臟增大,第一心音減弱,常伴有舒張期奔馬律,甚至出現心力衰竭;皮膚受損時可出現環形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干,時隱時現,或出現皮下結節(如豌豆大小、質硬、不痛,多附著於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見於5~12歲兒童,尤以女童多見。表現為肢體和軀干不自主無目的不協調的動作,常伴有肌肉軟弱和行為異常。

3、風濕熱是什麼

風濕熱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可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皮下組織,但以心臟和關節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和皮下結節等。最有效的治療就是休息,應用青黴素抗菌治療。

4、100分求答案~~~~風濕熱~~~~~~~~~~~~`

風濕熱是一種累及多系統的炎症性疾病。初發與再發多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臨床表現為發熱,多數伴有關節炎、心臟炎,較少出現環形紅斑和皮下結節或舞蹈病。發病年齡以5~15歲多見。國內東北和華東地區的發病率較華南地區為高。近年來風濕熱的發病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向。

病因:

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前2-3周常有咽峽炎、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鏈球菌感染史。

病理:

病變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基本病變為炎症和具有特徵性的「風濕小體」。病理過程分滲出、磁力生和硬化3期,但各期改變也可同時存在。

風濕熱的急性期出現結締組織滲出性炎性反應,基質水腫伴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主要累及心臟、關節和皮膚。持續2~3周後進入增生期,出現本病特徵性的風濕性肉芽腫或風濕小體。病變主要局限於心肌和心內膜。此期改變繼續進展則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瓣膜增厚變形,引起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的狹窄和閉鎖不全。中樞神經系統和組織學所見並非風濕熱所特有,也不與臨床表現相平行。

症狀:

約法數病例在發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通常呈急性病程,而以心臟炎或舞蹈病為初發病者則往往呈比較緩慢的發病過程。病初多有發熱,熱型不規則,有面色蒼白、多汗、疲倦、腹痛等症狀。隨後常出現下述特徵性症狀和體征,並有反復發作的傾向。

(一) 關節炎 以遊走性和多發性為特點,主要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經適當治療後關節炎可完全治癒而不留畸形。輕症病人公有關節酸痛而無局部紅、腫表現。兒童風濕熱伴關節痛較關節炎更多見。

(二) 心臟炎 小兒風濕熱以心臟炎起病者佔40%~50%,年齡愈小,心臟受累的機會愈多,以心肌炎及心內膜炎多見,亦可發生全心炎。輕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心率增快和輕度的心電圖變化,嚴重者可導致心力衰竭。

1、 心肌炎 患兒心率增快,心尖部第1心音減弱,嚴重時出現奔馬律,亦可出現過早搏動和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心尖區可聽到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多因心臟擴大發生二尖瓣相對性閉鎖不全或狹窄所致,故為可逆性。心電圖變化最常見者為Ⅰ度房室傳導阻滯,ST段下移和T波平坦或倒置。

2、 心內膜炎 凡心肌受累者幾乎都同時存在心內膜炎,其中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動脈瓣次之。在初次發作的急性期所聽至的雜音並非心瓣膜炎症所致。

3、 心包炎 患兒有心前區疼痛、呼吸困難或端坐呼吸。早期期可於心底部聽到心包摩擦音,一般積液量不多;少見心音遙遠、肝腫大、頸靜脈怒張和奇脈等大量心包積液的表現。

(三) 舞蹈病 多見於女性患者,兒童多於成人。這是一種累及錐體外系的風濕性神經系統疾病,其特徵為:以四肢和面部為主的不自主,無目的的快速運動,在興奮或注意力集中時加劇,入睡後即消失。肌肉乏力和情緒不穩,病程呈自限性。輕症病例在數周內症狀消失,平均3個月,偶爾舞蹈樣動作可持續6~12個月。

(四) 皮膚損害

1、 皮下結節 呈圓形、質硬、可活動而無壓痛,從粟米到豌豆大小,主要分布於肘、腕、膝、踝等關節伸側的骨質隆起或肌腱附著處,見於5%~10%的風濕熱病人,特別是伴發嚴重心臟炎的患兒。常在起病數周後才出現,經2-4周自然消失。

2、 環形紅斑、結節性或多形性紅斑 見於近5%的風濕熱患者,以環形紅斑最常見,多分布於軀乾和四肢屈側,呈環或半環形,如錢幣大小,色淡紅或暗紅,邊緣可輕度隆起,環內膚色正常。紅斑出現迅速,且常於數小時或1~2天內消失,不留痕跡,可反復出現。

診斷:

(一)是否為風濕熱 在風濕熱的診斷指標中任何兩個主要表現、或一個主要表現加兩個次要表現並有近期鏈球菌感染依據者,均需排除與風濕類似的其他疾病後方能診斷為風濕熱。

(二)是否伴有心臟炎 這對於估計預後和選擇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三)風濕活動性判斷 凡具有發熱、乏力、蒼白、脈搏增快等風濕熱的臨床表現;血沉增快,CRP、粘蛋白增高以及進行性貧血等;心電圖檢查示P-R間期持續延長等均提示風濕活動。

治療:

(一)一般治療 無心臟炎的急風濕熱患兒須卧床休息至少2周。急性期有心臟炎表現者宜絕對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狀完全消失、血沉接近正常時,逐漸起床活動;若伴心力衰竭,則應在心功能恢復後再卧床3~4周。飲食宜少量多餐,富於營養和易於消化。

(二)肅清鏈球菌感染

(三)抗風濕葯物治療 以應用水楊酸鹽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主。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急性風濕熱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宜在應用大劑量激素的同時給予吸氧、洋地黃制劑、利尿劑和低鹽飲食。

(五)舞蹈病的治療 葯物療效不佳,一般採用支持和對症療法。可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

預防:

積極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徹底治療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大大降低風濕熱的發生。

5、什麼是風濕熱?

風濕熱是一種由於咽喉部感染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後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炎症,主要侵犯心臟和關節,其他器官如腦、皮膚、漿膜、血管等均可受累,臨床表現以心臟損害最為嚴重且多見。

6、怎麼治好風濕熱拜託各位了 3Q

風濕熱是一種累及多系統的炎症性疾病。初發與再發多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臨床表現為發熱,多數伴有關節炎、心臟炎,較少出現環形紅斑和皮下結節或舞蹈病。發病年齡以5~15歲多見。國內東北和華東地區的發病率較華南地區為高。近年來風濕熱的發病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向。 病因: 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前2-3周常有咽峽炎、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鏈球菌感染史。 病理: 病變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基本病變為炎症和具有特徵性的「風濕小體」。病理過程分滲出、磁力生和硬化3期,但各期改變也可同時存在。 風濕熱的急性期出現結締組織滲出性炎性反應,基質水腫伴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主要累及心臟、關節和皮膚。持續2~3周後進入增生期,出現本病特徵性的風濕性肉芽腫或風濕小體。病變主要局限於心肌和心內膜。此期改變繼續進展則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瓣膜增厚變形,引起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的狹窄和閉鎖不全。中樞神經系統和組織學所見並非風濕熱所特有,也不與臨床表現相平行。 症狀: 約法數病例在發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通常呈急性病程,而以心臟炎或舞蹈病為初發病者則往往呈比較緩慢的發病過程。病初多有發熱,熱型不規則,有面色蒼白、多汗、疲倦、腹痛等症狀。隨後常出現下述特徵性症狀和體征,並有反復發作的傾向。 (一) 關節炎 以遊走性和多發性為特點,主要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經適當治療後關節炎可完全治癒而不留畸形。輕症病人公有關節酸痛而無局部紅、腫表現。兒童風濕熱伴關節痛較關節炎更多見。 (二) 心臟炎 小兒風濕熱以心臟炎起病者佔40%~50%,年齡愈小,心臟受累的機會愈多,以心肌炎及心內膜炎多見,亦可發生全心炎。輕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心率增快和輕度的心電圖變化,嚴重者可導致心力衰竭。 1、 心肌炎 患兒心率增快,心尖部第1心音減弱,嚴重時出現奔馬律,亦可出現過早搏動和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心尖區可聽到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多因心臟擴大發生二尖瓣相對性閉鎖不全或狹窄所致,故為可逆性。心電圖變化最常見者為Ⅰ度房室傳導阻滯,ST段下移和T波平坦或倒置。 2、 心內膜炎 凡心肌受累者幾乎都同時存在心內膜炎,其中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動脈瓣次之。在初次發作的急性期所聽至的雜音並非心瓣膜炎症所致。 3、 心包炎 患兒有心前區疼痛、呼吸困難或端坐呼吸。早期期可於心底部聽到心包摩擦音,一般積液量不多;少見心音遙遠、肝腫大、頸靜脈怒張和奇脈等大量心包積液的表現。 (三) 舞蹈病 多見於女性患者,兒童多於成人。這是一種累及錐體外系的風濕性神經系統疾病,其特徵為:以四肢和面部為主的不自主,無目的的快速運動,在興奮或注意力集中時加劇,入睡後即消失。肌肉乏力和情緒不穩,病程呈自限性。輕症病例在數周內症狀消失,平均3個月,偶爾舞蹈樣動作可持續6~12個月。 (四) 皮膚損害 1、 皮下結節 呈圓形、質硬、可活動而無壓痛,從粟米到豌豆大小,主要分布於肘、腕、膝、踝等關節伸側的骨質隆起或肌腱附著處,見於5%~10%的風濕熱病人,特別是伴發嚴重心臟炎的患兒。常在起病數周後才出現,經2-4周自然消失。 2、 環形紅斑、結節性或多形性紅斑 見於近5%的風濕熱患者,以環形紅斑最常見,多分布於軀乾和四肢屈側,呈環或半環形,如錢幣大小,色淡紅或暗紅,邊緣可輕度隆起,環內膚色正常。紅斑出現迅速,且常於數小時或1~2天內消失,不留痕跡,可反復出現。 診斷: (一)是否為風濕熱 在風濕熱的診斷指標中任何兩個主要表現、或一個主要表現加兩個次要表現並有近期鏈球菌感染依據者,均需排除與風濕類似的其他疾病後方能診斷為風濕熱。 (二)是否伴有心臟炎 這對於估計預後和選擇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三)風濕活動性判斷 凡具有發熱、乏力、蒼白、脈搏增快等風濕熱的臨床表現;血沉增快,CRP、粘蛋白增高以及進行性貧血等;心電圖檢查示P-R間期持續延長等均提示風濕活動。 治療: (一)一般治療 無心臟炎的急風濕熱患兒須卧床休息至少2周。急性期有心臟炎表現者宜絕對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狀完全消失、血沉接近正常時,逐漸起床活動;若伴心力衰竭,則應在心功能恢復後再卧床3~4周。飲食宜少量多餐,富於營養和易於消化。 (二)肅清鏈球菌感染 (三)抗風濕葯物治療 以應用水楊酸鹽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主。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急性風濕熱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宜在應用大劑量激素的同時給予吸氧、洋地黃制劑、利尿劑和低鹽飲食。 (五)舞蹈病的治療 葯物療效不佳,一般採用支持和對症療法。可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 預防: 積極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徹底治療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大大降低風濕熱的發生。

7、風濕是如何定義的?

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可反復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一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徵.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
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一)關節疼痛。
(二)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類風濕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症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類風濕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一、葯物治療 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淄體抗炎葯 此類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慢作用抗風濕葯 此類葯物多用於類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3.細胞毒葯物 此類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4.腎上腺皮質激素 本類葯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5. 外敷治療:佐騰灸:
葯物成份透過表皮逐漸滲透至骨關節深層,人體骨質神經復雜,致病因素極多,一般葯物只能治其一,不治其二,這是風濕、骨病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佐騰灸採用五位一體療法,深層、全面治療,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特效治療風濕、骨病的生物新葯,它能快速穿透骨質組織結構,徹底清除深層的致病因子,溫經活絡、祛風散寒,溶解突出和增生的骨質,使風濕、骨病徹底康復,不再反復發作。

8、鏈球菌性超敏反應性疾病主要有(?)和(?)

鏈球菌性超敏反應性疾病:主要有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
風濕熱:可由多種型別的 A群鏈球菌引起,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清楚,可能是M蛋白與心肌有共同抗原而引起的Ⅱ型、Ⅲ型超敏反應所致。臨床表現以心肌炎和關節炎為主。
急性腎小球腎炎: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多數由 A群12型鏈球菌引起。臨床表現為蛋白尿、浮腫、高血壓,發生機制是M蛋白與相應抗體結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沉積於腎小球基底膜,活化補體,造成炎症,屬Ⅲ型超敏反應。由於鏈球菌某些菌株的某些抗原與腎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鏈球菌產生的抗體與腎小球基底膜發生超敏反應,造成免疫病理損傷,即Ⅱ型超敏反應。

9、風濕熱是什麼病?

風濕熱是一種與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以心臟和關節受累顯著。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多數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和中度發熱,伴大量出汗,疲乏無力;典型者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關節。關節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心動過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間,與體溫不成比例。心臟增大,第一心音減弱,常伴有舒張期奔馬律,甚至出現心力衰竭;皮膚受損時可出現環形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干,時隱時現,或出現皮下結節(如豌豆大小、質硬、不痛,多附著於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見於5~12歲兒童,尤以女童多見。表現為肢體和軀干不自主無目的不協調的動作,常伴有肌肉軟弱和行為異常。

風濕熱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無心臟炎者卧床2~3周;有心臟炎者,應卧床4~6周;有心衰者應絕對卧床至心力衰竭完全糾正,然後逐漸起床活動。

10、風濕病是什麼

風濕病(rheumatism)是一種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呈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膠原纖維發生纖維素樣變性。本病為結締組織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即膠原病的一種。心臟、關節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臟病變最為嚴重。急性期稱為風濕熱(rheumatic fever),臨床上,除有心臟和關節症狀外,常伴有發熱、毒血症、皮疹、皮下結節、舞蹈症等症狀和體征;血液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等。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始發於5~14歲兒童,發病高峰為6~9歲。常反復發作,急性期過後,可造成輕重不等的心瓣膜器質性病變。
風濕病多發生於寒冷地區,熱帶地區少見。在我國,以東北和華北發病較多,是一種常見病。

[返回]
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生於寒冷地區,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一致。冬、春季氣候寒冷而潮濕,易發生急性扁桃體炎、咽峽炎,從而導致風濕病。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不但能預防和治療咽峽炎、扁桃體炎,而且明顯地減少風濕病的發生和復發。
近來研究證明:A組溶血性鏈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異的抗原性。此外,A組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並能破壞相應的底物,如鏈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紅蛋白)、鏈激酶能激活血中纖維蛋白溶酶原,使之變為纖維蛋白溶酶(分解纖維蛋白)、鏈球菌透明質酸酶(分解透明質酸)、鏈道酶(能分解DNA)及鏈球菌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此外,還能產生鏈球菌溶血素S(SLS,為脂蛋白,抗原性微弱)。在鏈球菌感染時,初次接觸抗原後約7~10天,即有抗體形成。在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時,在咽峽炎初次發作後10~15天,患者血清抗鏈球菌抗體滴度明顯升高。至今,臨床上仍以檢測抗鏈球菌溶血素O作為診斷指標(滴度1:500單位以上為陽性)。
發病機制有以下學說:
①鏈球菌感染學說:認為本病是鏈球菌直接感染所致,但從病灶中均未能檢測或分離出鏈球菌。
②鏈球菌毒素學說:認為病變是由鏈球菌毒素(如SLS、SLO、鏈球菌蛋白酶、C-多糖等)所引起。
③變態反應學說:認為病變是由於機體對鏈球菌抗原產生超敏反應(主要為Ⅲ型變態反應常伴有血內補體減少,兩者均不見於風濕熱。而且,幾乎不能解釋Aschoff小體的發生。
④自身免疫學說:目前支持者最多。大多數風濕熱患者可證明有對心內膜(或心肌原纖維)、平滑肌(如血管壁)、心內膜等起反應的自身抗體。再者,已證明鏈球菌與組織成分之間存在交叉反應,即M-蛋白與心肌抗原之間(將M-蛋白注射於動物體內,產生的抗體可與心肌內膜起反應)鏈球菌多糖與心肌糖蛋白之間,以及鏈球菌透明質酸與軟骨的蛋白多糖復合物之間的交叉反應。在活動性風濕性全心炎患者,免疫熒光檢查證明,心肌內有彌漫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心瓣膜(主要在閉鎖緣)有IgG沉積,然而是否有自身抗體性質尚無定論。總之,體液因素(Ⅲ型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細胞介導免疫及毒素作用都可能參與發病環節。

與風濕熱變態反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