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風濕病的抗O和血沉一定高嗎? 我說的是鏈球菌感染的那種的 謝謝
鏈球菌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一般抗O和血沉都會增高。治療後應該會下降。
2、抗o是什麼
抗o是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
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能溶解紅細胞,所以這種產物被取名為「O」溶血素,人體感染了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O」溶血素在體內作為一種抗原物質存在。為了測定這種能中和鏈球菌溶血素「O」的抗體含量,就稱為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
成人含量在0——200 IU/ml,兒童< 250U。正常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類風濕時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單位以上。
(2)風濕病抗o擴展資料:
抗o的意義:
1、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猩紅熱、丹毒、鏈球性咽炎、扁桃體炎。對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有間接診斷價值、若多次檢測結果遞增,並伴紅細胞沉降率加快可有助於診斷。少數非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病毒性肝炎、腎病綜合症、結核病、結締組織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多發性骨髓瘤等。
2、ASO增高見於上呼吸道感染、皮膚及軟組織化膿性感染、A群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敗血症。
3、抗o抗體值,221.00代表風濕病嗎
目前的檢查結果,提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這種情況可以是風濕病變的誘發因素,不能確定具體的病變,但是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結合具體的症狀,確定是否需要規范的治療。
4、抗o高是不是風濕病?
抗o高不一定是風濕病,只能說明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抗o即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或ASO。
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能溶解紅細胞,所以這種產物被取名為「O」溶血素,人體感染了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O」溶血素在體內作為一種抗原物質存在。為了測定這種能中和鏈球菌溶血素「O」的抗體含量,就稱為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
正常參考值:成人0~200 IU/ml,兒童< 250U。正常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類風濕時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單位以上。
若高於500單位,說明最近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沒有關節酸痛等症狀,不能認為就是患了風濕關節炎,只能說明近期曾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患了扁桃體炎、咽炎、猩紅熱等一類疾病。但是,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確實與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所以,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抗「O」是會升高的。
據研究,柯薩奇B病毒、高膽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腎病綜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現非特異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類風濕關節炎也是如此。
臨床意義:
1,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猩紅熱、丹毒、鏈球性咽炎、扁桃體炎。對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有間接診斷價值、若多次檢測結果遞增,並伴紅細胞沉降率加快可有助於診斷。
2,少數非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病毒性肝炎、腎病綜合症、結核病、結締組織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多發性骨髓瘤等。
3,ASO增高見於上呼吸道感染、皮膚及軟組織化膿性感染、A群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敗血症。
治療葯物:
青黴素是老葯,它的作用機理是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從而抑制細菌的合成。而人體細胞是沒有細胞壁的,所以青黴素對人體沒有毒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青黴素沒有腎毒性。主要是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所以青黴素應在皮試後,皮試結果為陰性者才能使用。
青黴素多用於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尤其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首選。還有個長效青黴素,作用時間長,適合慢性感染者使用。建議抽血做個葯敏試驗,並根據葯敏結果而使用敏感菌所至和感染。一切用葯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在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
5、抗o是什麼?為什麼會引起抗o升高
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鏈球菌溶血素是一種能溶解紅細胞的外毒素,人體在感染鏈球菌後血清會產生抗鏈球菌溶血素O。
抗O高就是有風濕病的指標,是身體接觸了鏈球菌這種抗原,產生抗體的指標。也有個別人是因為尿酸偏高或蛋白質代謝異常導致的。
【臨床意義】
①抗「O」值超過400單位,提示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因此,凡由此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如猩紅熱、丹毒、急性腎炎等等)會使抗「O」值增高。抗「0」與血沉的變化均無特異性,即使病人抗「0」、血沉都增加情況下,對活動性風濕病的診斷,仍應結合臨床表現來考慮。
②某些與溶血性鏈球菌無明顯關系的疾病,抗「O」值也可增加。如少數肝炎、腎病綜合征、結核病、結締組織疾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有些過敏性紫癜等病人,應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
③高膽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病人,ASO也可增高。
6、風濕三項臨床意義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俗有骨痹、歷節風之稱。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常呈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發僵,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為關節畸形。本病在我國人中患病率為 0.3% ,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高峰年齡 20-40 ,而女性則在 40-60 歲,類風濕關節炎以女性多發,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 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分布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必備的條件(診斷標准) 診斷類風濕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覺症狀)一般是以遠端一個或兩個小關節開始疼痛、腫脹、逐漸發展到多個關節,有的呈對稱性、遊走性、間歇性發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兩手發硬脹),活動後消失。 如何鑒別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受累關節 以四肢大關節(膝、髖、踝、肘、肩、腕)為主 以四肢小關節(手指、掌指、足趾)為主 臨床表現 急性者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慢性者關節遊走竄痛或兼低熱 手足小關節腫痛、晨僵,可侵犯大關節,常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變形。 實驗室與 X線檢查 ASO陽性(1:600以上)若陰性要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現症,血沉多快,類風濕因子陰性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中晚期相對穩定,類風濕因子陰性者應以 X線片檢查,具典型類風濕性關節X線所見 其他合並症及預後 四肢皮膚伴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以及心臟病變,四肢關節不留畸形 本病系全身性疾病,多數有貧血,失眠,納差,關節可僵直變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可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
7、風濕!?抗O 624
風濕和類風濕是當前對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便稱呼。從西醫學的角度講,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寒性炎症性病變。我們簡單解釋為風濕性關節炎輕一些,本病以全身遊走性疼痛為主要症狀,其關節等沒有形態改變;類風濕關節炎除疼痛外,還有腫脹、關節強直、軟組織攣縮、關節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改變,比風濕性關節炎要重得多。兩者間雖有病因相同之處,但病理機制、臨床症狀表現乃至治療,都不完全一樣。
二、什麼是痹(證)一痹病一風濕病
痹證、痹病、風濕病是中醫的病名,中醫有5000年的歷史,早在25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記載。清朝的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痹證》一書中最早提出痹證的病名;宋朝的竇材在《扁鵲全書.痹病》一書中最早提出痹症的病名。漢代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痙溫病脈證》一書中最早提出風濕為病兩字。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各醫家散居全國的天南海北,荒山野嶺,交通、通訊不便,各自為醫,所以病名據統計多達3744個,總觀其各自的論述,都很相似於現代醫學風濕或類風濕等疾病。近代中醫專家,學者按歷史的沿革把中醫的病名確定為風濕病。所以我研究院按全國統一稱此病的稱號—風濕病。
三、風濕病的病因和病機是什麼?
風濕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中醫認為發病原因和發病過程的道理大體有四種:
1、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2、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4、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四、得了風濕病都有哪些症狀?
患風濕病的病人,因為患者年齡、性別、體質不同,所受的病邪不同,也就是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先後不一樣,但總的來說最早的症狀是疼痛,有時串痛,有時是局部劇疼。疼痛是每個病人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其次出現關節的病變,某處一個關節、二個關節,或多處關節同時出現疼痛、腫脹、發熱、變形,關節活動受限,晨僵(每天早晨起床時關節僵),關節強直等一系列症狀,人體的指(趾)小關節、頸、胸、腰椎關節,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髖、膝、踝等關節處都可發生。
五、應當怎樣治療風濕病
風濕病的治療原則,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客觀臨床表現,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指導,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在對風濕病綜合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臨床治療法則,如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血散疏通、同病異治與同病同治等。而在具體治療方法上有散寒通痹法、除濕通痹法、清熱通痹法、散寒祛風法、祛風化濕法、散寒除濕法、祛濕清熱法、養陰祛風法、寒溫並用法、通經活絡法、行氣活血法、祛濕化痰法、化痹散結法、化痰祛瘀法、補益脾胃法、益氣養血法、滋腎養肝法、溫補肝腎法等四十多種方法,我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經篩選後,主要以散寒通痹,祛風化濕、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緩急止痛、滋補肝、腎為指導的治療方法。
六、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
治療風濕病,我院多年的治療經驗之一是:必須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首先向病人介紹得病的原因病理機制,治療的方法,說明治療風濕病,病人和醫生要很好配合才能治好風濕病。因為風濕病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病人出現活動就痛,所以病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這樣使氣血不活,經絡不通,肌肉組織緊張拘急,關節筋腱粘連和攣縮,使肌肉、筋腱、關節變形,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必須鼓勵病人除參加日常家務活動,做慢步走、快步走、慢跑、快跑,做各種鍛煉身體的功法,打太極拳,進行自我保健按摩等,調動自身的活動能力。活動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這些是我院治療大量病人成功經驗。
七、大家共同努力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預防是指人民大眾了解衛生知識,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以保證身體健康不發生疾病,對風濕病的預防我們提出以下五點,供大家參考:
1、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發生與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內傷是發病的重要因素,節情內傷多由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抵抗力減弱,易使外邪侵入發病。
2、堅持經常鍛煉。「生命在於運動」說明經常注意身體鍛煉才能健康,才能提高御邪能力,鍛煉的方法很多,諸如:散步、慢跑、練氣功、做體操、打太極拳、做自我按摩等。
3、防範風寒濕邪
風寒濕邪是風濕病的發病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風寒濕邪的侵害。不能在潮濕的地方久留,不能席地而坐,更不能卧地大睡;不能在風口處貪一時涼爽受風,不能長年受寒,更不能汗後當風,總之感覺受風寒濕邪易於成疾,受累一世,終身遺憾。
4、合理調配營養
「只要營養豐富,身體就會健康」這句話並不全面也不可取,人體需要各種元素和營養物質,不是吃的好,營養好就身體好,而要調配合理,雞、鴨、魚、肉、蛋、蔬菜、五穀雜糧、豆製品的食用,必須按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身體需要,合理調配為原則。
5、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當身體健康情況有變化或感到某一處有不正常時,應盡早就醫,要求檢查、診斷、治療。這是保護自身健康的要點,因為有些疾病若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則治癒率比延誤治療高出幾倍。對風濕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現關節、肌肉、筋骨等處疼痛、腫、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我研究院就有很多延誤治療的病人,尤其是誤服一些激素葯物又並發股骨頭壞死
8、在風濕病的檢測中只有抗O因子高出正常值,請問這算不算風濕病?
抗鏈O即抗鏈球菌溶血素O,是人體被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血清中出現的一種抗體。80%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杭鏈O增高,常在1:800以上。病情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
因此,抗鏈O並不是風濕性關節炎的特異性試驗。但是臨床上對抗鏈O增高的患者,應結合其它情況進行鑒別診斷。你的病應進一步診斷一下
9、抗o高是什麼病
按西醫角度說ASO(抗O)高,則風濕病,是否有風濕活動,還需要看是否發熱及血沉加快等。
而抗O高多是鏈球菌感染引起。在風濕沒有累及到關節及軟組織、結締組織等之前,不會有症狀。
指導意見:
對於風濕活動時,需要大劑量使用青黴素治療為好(不過敏情況下)。非活動期抗O高也可以使用,也可以配合中葯治療。
積極預防鏈球菌感染,尤其是感冒。
上述分析和指導意見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