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葯浴

類風濕葯浴

發布時間:2020-08-15 16:39:00

1、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浴療法有哪些?

(1)三枝熏洗方

葯物組成:樟樹枝、桑樹枝、柳樹枝、艾葉各120g。

功效:溫經通絡止痛。

主治:周身風濕痛。

用法:上葯加水50kg,放入大鍋內煎煮10 分鍾,備用。先預備大水缸1 口,放在避風之密室。缸內放高、低小木凳各1 條,將煎好的葯水連葯渣倒入缸內,患者赤身入缸,坐在高木凳上,腳踏低木凳。以厚布將患者頸部以下(頭露在外)和缸周圍覆蓋熏之。待周身汗出透時,須用干毛巾拭凈全身汗水,出缸上床避風蓋被靜卧。

(2)黃柏外洗方

葯物組成:黃柏20g,苦參、浮萍、地膚子、蛇床子各10g。

功效:清熱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見關節腫痛。

用法:上葯加清水煮沸後,將葯液倒入盆內備用。用消毒毛巾蘸葯液擦洗患處,每次擦洗5 ~ 10 分鍾,每日3 次。

備註:在應用外洗方時,同時配用三藤通痹湯(忍冬藤、雞血藤、夜交藤、秦艽、牛膝各20g,沒葯10g,桑寄生、黃芪、當歸、連翹各20g,生甘草10g),水煎內服,效果顯著。

(3)蠲痹沐方

葯物組成:生川烏15g,生草烏15g,生馬錢子10g,酒白芍20g,透骨草15g,細辛10g,莪術15g,制乳沒15g,制南星12g,威靈仙15g,桑寄生15g,仙靈脾10g,皂角刺15g。

功能: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蠲痹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用法:將上葯研細末裝入布袋內,用適量清水浸泡1 小時,文火煎50 分鍾,製成溶液。將患病部位浸泡在葯浴液中,要略加活動。

然後再將葯渣袋趁熱外敷患處,每天治療1 ~ 2 次。1 劑葯可使用2天,一般10 天為1 療程。

備註:臨床上可以此方為基本方隨症加減。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加忍冬藤、絡石藤、生地、黃柏,並減少川、草烏之用量;關節酸痛、遊走不定,加防風、羌活、獨活;痛有定處,疼痛劇烈,加大川、草烏用量,並加桂枝、海風藤;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加炒蒼術、川朴、_薟草、海桐皮;痹證歷時較久,反復發作,關節僵硬變形,加穿山甲、白花蛇等。

(4)淋渫烏頭散

葯物組成:烏頭(生用不去皮)30g,木鱉子(去殼)30g,白芥子30g,鱉甲30g,杏仁(生用)40g。

功效:溫經散寒,化瘀通絡,祛痰止痛。

主治:一切頑痹及筋骨疼痛攣急。

用法:將上葯研為粗末,加水3000ml,煎數沸去渣,乘熱淋渫患處,冷後再加熱,復淋渫。

2、泡葯浴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從現在研究來看,葯浴熏洗是借溫度、機械力和葯物功效三者的作用,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調節經絡臟腑、消淤止痛、舒筋活絡、接骨續筋、溫筋散寒、祛風除濕調節關節功能障礙,同時還有防病健身作用。
葯浴的治療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與水本身的作用直接相關的。
當葯物溶於水之後即形成所謂葯液,與口服及其它給葯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性:
直接吸收:
皮膚具有吸收與其接觸的化學物質的作用,水溶、脂溶及其他溶媒溶解後的葯物均可由皮膚吸收,當然仍以水溶者更為主要,經由皮膚吸收的葯物雖不如口服及靜脈直接、迅速和可以大量給葯,但具有持續、和緩、副作用小,不引起胃腸道反應等優點。
因此特別適用於慢性病。另外,皮膚、外科某些疾病,葯物直接滲入局部,或直接與致病因素相作用,更具有其他給葯途徑不可代替的優點。
加強葯效:
藉助水的特性可使原有葯效加強。如擴張血管葯,採用溫熱法,使物理效應與葯理作用相結合。某些菌、毒感染,葯液一方面不斷持續給葯,一方面清除局部致病原與代謝產特產物,要比單純局部外用葯療效好。一引起葯物採用酒(醇)溶,道理是一樣的。
汽霧吸入:
水溫高時產生的霧汽,可以部分葯物成分通過汽霧由口鼻吸收或作用於其他部位粘膜及皮膚,除葯理作用外,尚有濕潤作用。因此特別適用於呼吸系統及五官、皮膚病。
整體作用機理:
葯浴的整體作用是指利用葯物透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的直接吸收,進入經脈血絡,輸布全身而發揮其葯理效應。近些年來,人們對中葯葯浴外治機理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認為葯浴外治除葯物直入血液循環發揮其本身的葯理作用外,還有調整各系統組織器官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局部作用機理:
葯浴的局部作用,是指中葯對病灶局部發揮的治療和保健作用。中葯葯浴將葯物作用於局部組織,可使局部組織內的葯物濃度顯著高於其它部位,故局部療效明顯,而且收效迅捷。

3、葯浴的種類和方式有哪些?都有什麼功效?

全身沐浴。本法是借浴水的溫熱之力及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竅開放,起到發汗退熱,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

使用方法:將中葯浴液倒入清潔消毒後的浴盆或浴缸里,加入熱水,然後把水調到適當的溫度,即可洗浴。注意事項:浴液加水後,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沐浴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風,洗浴完畢馬上拭乾皮膚。冬秋之季,尤注意浴處宜暖而避風。《老老恆言》謂:「浴後當風,腠理開,風易感,感而即發,僅在皮毛則為寒熱,積久入里患甚大,故風來宜避,浴後尤宜避。」飯前飯後30分鍾內不宜休浴。空腹洗浴,容易發生低血糖,而虛脫昏倒。飯後飽腹沐浴,全身體表血管被熱水刺激而擴張,胃腸等內臟血液都會被動員而分散到身體表層,胃腸道的血量供應減少,同時會降低胃酸分泌,並使消化器官功能減低,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高熱大汗、高血壓病、主動脈瘤、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傾向等患者不宜使用。對於年老和心、肺、腦等病患者,不宜單獨洗浴,應有家屬助浴,洗浴的時間不宜過長。局部洗浴。本法是藉助熱力和葯物的綜合作用,直透局部皮膚腠理,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除濕,祛風殺蟲,止癢,活血行氣,軟化角質,祛腐生肌等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頭面浴。頭面浴主要是將中葯浴液倒入清潔消毒的臉盆中,待浴液溫度適宜,進行沐發、洗頭、洗面。該浴法在面部皮膚美容及護發美發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同時對頭面部疾病也有治療作用。其注意事項為:沐發洗面時要注意避風受寒,同時也注意防止浴後受風,對於面部急性炎症性滲出明顯的皮膚病應該慎用。目浴。目浴是將煎劑濾清後淋洗患眼,洗眼時,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球漬水,不斷淋洗眼部;亦可用消毒眼杯盛葯液半杯,先俯首,使眼杯與眼窩緣緊緊靠貼,然後仰首,並頻頻瞬目,進行眼浴,每日2-3次,每次20分鍾。手足浴。手足浴是臨床經常使用的治病護膚的方法。手部洗浴除治療皮膚病、軟組織損傷等外,還具有護膚保健作用。手的美感是潔凈、細嫩和滋潤,適度的洗浴手部,不僅清潔皮膚,而且有防止皮膚老化作用。坐浴。坐浴是用葯物煮湯置盆中,讓病人坐浴,使葯液直接浸入肛門或陰部,以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它可使葯液較長時間的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並藉助熱力,促使皮膚粘膜吸收,從而發揮清熱除濕、殺蟲止癢、活血化瘀、收澀固脫等效果。

4、得了類風濕能經常洗澡嗎?

許多風濕病人平時肌肉或關節怕涼、喜熱畏寒,如洗澡、洗腳後會感到更舒服一些,故而常泡腳、泡澡、游泳、洗溫泉、泡葯浴,甚至洗桑拿等。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因為,風濕病的主要病因抄是濕邪。濕邪源於潮濕,如住沒有晾曬或通風不好的新房,或吹空調、淋雨,這些均與水蒸氣有關。水既是濕,濕既是水。水到一定沸點就會產生水蒸氣,形成霧露。人如果接觸它,會增加體內濕邪的數量,加快病情的發展。雖然通過洗澡、洗腳,有一種輕松感,但長時間這樣做反而會因為人體遇熱而加速了血液循環,雖然可暫時性的促進局部病邪的疏散,但這種疏散只在體內,並未排泄襲出來,引起病灶的病邪並未被解除,相反可因再次進入了更多的水濕而更加怕冷,怕潮濕等。另外,洗澡後大汗淋漓,同時周圍毛細血管孔擴張,身體因出汗會更虛,濕邪又會從擴張的毛孔進入,所以,會出現越洗越重的情況。患了風濕病應該通過中醫中葯的祛風除濕方法,使濕邪外出而減輕病情

5、怎樣用葯浴治療痹證?

痹證是指以肌肉、關節、筋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關節發生紅、腫、熱、痛為特徵的病症,相當於西醫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熱等疾患。
根據感邪和臨床表現之不同,本病可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三種主要類型。
行痹以感受風邪為主,主症為肌肉、關節疼痛呈遊走性;痛痹以感受寒邪為主,主症為肌肉、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筋脈拘急,不可屈伸;著痹以感受濕邪為主,因濕性凝滯,主症為肌肉、關節重著疼痛,頭身困重。
值得指出,風寒濕邪常相兼為患,使病情復雜化;同時風寒濕邪均可化熱,出現關節紅腫、熱、痛,伴見發熱,日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通常稱作熱痹。又痹證日久,病邪入絡,以致瘀血夾痰濁阻滯經絡,可出現關節變形,舌質紫黯,脈澀等症狀。
方一【組成】乾薑65克,干辣椒25克,烏頭20克,木瓜30克。
【用法】將上葯同置鍋內,加水2 000毫升,煮30~40分鍾,取葯液趁熱熏洗患處,並用毛巾蘸葯汁熱敷之。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適應證】痹證,尤以寒邪偏勝的疼痛為宜。
【說明】乾薑性辛熱,能去風,通四肢關節;烏頭、干辣椒均為辛熱走竄、散寒溫經之品;木瓜祛風化濕,舒利筋脈。合而能收良好的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效,故宜於痛痹。
方二【組成】秦艽、川芎、絲瓜絡、羌活、獨活、木瓜、桂枝各30克,伸筋草、補骨脂、牛膝各50克,當歸、透骨草各60克,落得打15克,紅花1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30分鍾,濾液,去渣,浸浴,或浸洗局部。
【功用】舒筋活血,通絡止痛,通利關節。
【適應證】痹證(偏於濕盛)。
【說明】方中秦艽、羌活、獨活、透骨草、落得打、木瓜祛風勝濕,加當歸、川芎、紅花、牛膝養血活血,桂枝溫經散寒,伸筋草、絲瓜絡通絡。諸葯合用,故適用於著痹者。
方三【組成】生石膏、威靈仙各30克,生甘草、桂枝各10克,知母25克,桑枝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熱和絡,疏風化濕。
【適應證】風濕病活動期,關節紅腫痛者(熱痹)。
【說明】方中用石膏、知母清熱,桂枝疏風散邪,威靈仙、桑枝化濕和絡,生甘草調和諸葯,有清熱和絡、疏風化濕功效。
方四【組成】烏頭(與綠豆衣先煎30分鍾)、桂枝、制附片、獨活、羌活、大麥各10克,甘草2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浸浴或局部浸浴,每日1次。
【功用】辛溫散寒,祛風化濕。
【適應證】風濕關節痛、畏寒、肢冷者(痛痹)。
【說明】烏頭大辛大熱,功能祛風逐寒,但其性峻烈而有毒,故先與清熱解毒的綠豆衣同煎,以制其毒性,桂枝、制附片溫經散寒,羌活、獨活祛風勝濕,甘草、大麥調和諸葯。
方五【組成】秦艽、防己、獨活、豨薟草、木瓜各10克,青風藤30克,細辛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風通絡,散寒利濕。
【適應證】風濕關節痛明顯者。
【說明】方中秦艽、防己、獨活、青風藤、稀薟草祛風通絡,木瓜化濕理氣,細辛散寒。諸葯合用,祛風通絡,散寒利濕,故對風寒濕三邪阻滯所致的關節疼痛有較好的療效。
方六【組成】獨活、羌活、牛膝、千年健、杜仲、枸杞子、當歸各10克,丹參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風通絡,補益肝腎。
【適應證】風濕病下元虛寒,腿腳乏力,畏寒者。
【說明】方中獨活、羌活祛風除濕,當歸、丹參、牛膝養血活血,配伍杜仲、枸杞子、千年健以扶正祛邪。
方七【組成】露蜂房、浮萍、茵芋、附子各60克,川椒30克。
【用法】將上葯細銼,以水適量煎煮30分鍾左右,去渣,用葯液浸泡洗浴手腳,每日1次。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舒筋止痛。
【適應證】風寒濕痹,手足疼痛。
【說明】露蜂房功能祛風攻毒,浮萍、茵芋祛風勝濕,附子、川椒溫經散寒。諸葯相伍合用,有祛風散寒,除濕活血,舒筋止痛功效,故對風寒濕痹者有效。
方八【組成】椒目、川烏頭、細辛、乾薑、肉桂各100克。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每取100克水煮30分鍾,濾去渣,保溫避風處洗患處,每日用1或2次。
【功用】溫經,散寒,止痛。
【適應證】腰膝冷痛之寒濕痹痛。
【說明】方中椒目、川烏頭、細辛、乾薑祛風散寒,肉桂溫經通絡。諸葯合用,溫經散寒之力較強,故適用於寒邪偏勝所致的痛痹。

6、中醫治類風濕?

中醫治類風濕和西醫治類風濕,都要解決情緒的問題,患了類風濕病,沒有人情緒會好,特別是剛得時候,從各個方面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從西葯角度看類風濕的發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有人就說是情緒不好因為的類風濕。
其實,情緒不好本身是不會引起身體疾病的,但是情緒不好卻可以導致人的身體機能、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嚴重下降。導致人體的正氣不足,正氣不足的時候,機體很容易被外邪侵襲,原本侵襲到身體後,不會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在機體抵抗能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
這是情緒不佳,或者情緒受到嚴重刺激後,類風濕疾病發生的一個原因。
已經發病後,許多患者被檢查出來類風濕病後,情緒更加低迷,這會導致機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受到傷害,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與類風濕葯浴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