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能不能長期吃激素葯
你好,根據你的敘述可能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不建議長期吃激素葯。
2、最好的類風濕的葯是什麼?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方法治療:
1.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止痛西葯治療:只能止痛,不能治痛,長期服用易產生依賴性和毒副作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剛開始的時候都會使用這種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是這種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度對人體的腎臟影響太大;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電療、紅外線照射、熱療等方法,做過理療的朋友都知道,這種方法根本沒有辦法根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只能麻痹神經緩解疼痛的症狀。
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推拿針灸治療:和物理治療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緩解病人的臨床症狀為主,而非根治手段。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封閉療法:俗稱「打封閉針」,就是直接把葯物注射到椎管內或神經根周圍,局部麻醉以達到止痛效果。封閉葯效過後症狀馬上又恢復。
5.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由於適應症要求非常嚴格,臨床上適合做手術的人群不足5%,加上費用高,創傷大,恢復期長,易復發等特點,所以根本無法全面推廣。
類風濕適宜吃什麼食物:
1、要多用植物油,少用動物油,動植物脂肪比例為2:1為宜。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子油和魚油(不是魚肝油)為佳。
2、類風濕性關節炎要選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慾,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3、可適量選食富含維生素E、C、A、B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蘿卜、豆芽、紫菜、洋蔥、海帶、木耳、乾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籽)及草莓、烏梅、香蕉,以及含水楊酸的西紅柿、橘柑、黃瓜等。
葯物有甲氨喋呤、愛若華和雙氯滅通。臨床常用葯物為水楊酸類,消炎鎮痛類,激素類葯的葯物,
3、類風濕關節炎要永久吃激素嗎
長期服用激素不良效用:
一、激素具有依賴性
幾乎所有患類風濕的病人,應用激素治療後不久,病情就覺好轉,在剛服葯的幾個小時內。病人訴說關節痛能耐受了,第二天,晨僵感基本消失,疼痛進一步減輕。第一周末,關節腫痛基本減輕,運動范圍增大,皮下結節變小,鞏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消退,大約在4-8周病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不幸的是,以後數月,即使繼續服葯,效果反倒減退,大約到第二年末,相當一部分病人服葯帶來的好處已經抵不過激素副作用帶來的危險,增加劑星也得不償失。
二、長期使用激素,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據統計,40%-60%的類風濕患者都用過或正在用激素,給患者造成了很多不良後果。激素雖能抑制炎症,但對導致炎症的基礎病變無矯治和改變作用,小劑量激素只能取得部分和暫時性效果,經過數月或數年後,常需較大劑量,且效果反而下降,一旦啟用激素就很難停葯,長期用激素帶來的危害性常常超過類風濕本身。
三、激素不能根治疾病
防止濫用激素,激素雖能緩解症狀,但並不能根治炎症,更無法阻斷關節破壞和病情進展,長期應用還會產生如骨質疏鬆、高血壓、糖尿病、無菌性骨壞死,這些毒副作用甚至比RA病變更為嚴重。因此,急性期、活動期,有經驗的醫生在慢作用葯物尚未顯效時,可暫時用激素控制症狀;或伴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臟器損害等,或用其他葯物療效差,治療無效時,尤其是老年患者,為了改善生活質量,也可短期應用。
可以使用核素示蹤技術治療痛風,全身核素應用的原理是將放射性核素經靜脈注入人體內,利用核素發出的射線(主要是α射線,有時含少許γ射線),進行適當的全身性輻照,通過作用於免疫系統和炎症反應的局部來抑制機體異常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緩解疼痛、阻止硬化、改善活動度的目的。局部核素應用的原理是將放射性核素注入關節腔內,使之均勻分布在滑膜表面,利用核素發射出β射線,抑制滑膜中的炎性細胞增生,去除或減輕滑膜炎症,使病變的滑膜變性、纖維化直至壞死,同時減少軟骨和骨質的破壞。
4、類風濕吃激素葯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具有很強的抗炎作用,對各種炎症性的腫脹和疼痛,它均有很強的消腫止痛作用;對於各種發熱它多有快速的退熱作用;激素可以減輕許多臨床病症,常有「快速起效」的功效。激素是臨床應用最廣的葯物之一,幾乎沒有哪一個臨床醫生不熟悉激素的用法。然而,激素又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葯物。其顯著療效和嚴重副作用,以及激素依賴性,使臨床醫生和病人對激素「又愛又恨」。有人稱之為風濕病的「鴉片」。臨床上不正確或不合理使用激素的現象非常泛濫,尤其是風濕科的病人,不僅給病人身體造成了損害,也給社會帶來了負擔。這里從激素的副反應、如何選擇激素種類和如何給葯等幾個方面,來討論合理使用激素的問題。激素的不良反應、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損害、骨質疏鬆與自發性骨折、對兒童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影響、誘發和加重感染、誘發和加重潰瘍、無菌性骨壞死、行為與精神異常。臨床上造成腎上腺皮質功能損害的原因有兩個:1、長期大量用葯和使用不恰當的種類和劑型,2、不適當的停葯方式。葯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乏力、低血鉀、水腫、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般停葯後可以自行消失。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大劑量長期使用外源性糖皮質激素,抑制了ACTH的分泌,從而使內源性糖皮質激素分泌減少。連續使用潑尼松(20~30mg/d)2周以上,可以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反應遲鈍,如果突然停葯,則可能出現惡心、嘔吐、低血糖、低血鈉、低血氯、高血鉀、心律不齊、低血壓等撤葯反應。預防的方法是合理地逐漸撤葯或給予一定量的ACTH。激素應用中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例如:一位60kg體重需要用潑尼松每日0.5mg/kg的病人,有3種用法:(10mg,每日3次)、(30mg,每日1次)、(60mg,隔日1次),你能說誰是誰非嗎?潑尼松10mg q.d (8Am)與地塞米松1.5mg q.d (8Am)一樣嗎?一位需要靜脈注射激素的病人,是用地塞米松8 mg,還是用甲基潑尼松龍40mg?每月肌注1次康寧克通,代替每日口服激素,非常方便,病人感覺也很好,這種療法對嗎?在激素臨床應用中,有許許多多的、似是而非的問題。不是每個醫生都非常熟悉激素,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有許多的醫生在錯誤地或不合理地使用激素。當一個病人確實需要使用激素時,我們必須非常清楚,激素的療程計劃有多長。如果該疾病只需要很短療程的激素,如1~3天,最多不超過5天,如偶然發生的過敏性病變,則選用抗炎抗過敏作用較強的葯物和給葯方法,如每日3次口服激素,或靜脈注射地塞米松,不需太多地顧及激素的遠期副作用。但多數情況下,臨床使用激素需要一個漫長的療程,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綜合征、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者可能會需要反復使用激素者,例如支氣管哮喘等。對於這些長療程的激素使用者,或可能反復使用激素者,需要注意保護病人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否則,不但造成日後激素減葯和停葯困難。而且出現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後,病人的應激能力下降,在遇到感染、創傷、手術等應激狀態時,會出現危險。選用哪一種激素?
5、抗類風濕葯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常用的慢作用抗風濕葯有:甲氨蝶呤,抗瘧葯(主要是氯喹和羥氯喹),來氟米特,金制劑,青黴胺,柳氮磺吡啶,雷公藤,硫唑嘌呤,環孢菌素等。
6、治療類風濕是不是必須服用激素類葯
最好甚用激素,太傷身體,如果早期類風濕可選擇火療來調理,止痛控制病情完全可以的。
7、類風濕疾病可以吃激素嗎
長期服用激素不良效用: 一、激素具有依賴性 幾乎所有患類風濕的病人,應用激素治療後不久,病情就覺好轉,在剛服葯的幾個小時內。病人訴說關節痛能耐受了,第二天,晨僵感基本消失,疼痛進一步減輕。第一周末,關節腫痛基本減輕,運動范圍增大,皮下結節變小,鞏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消退,大約在4-8周病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不幸的是,以後數月,即使繼續服葯,效果反倒減退,大約到第二年末,相當一部分病人服葯帶來的好處已經抵不過激素副作用帶來的危險,增加劑星也得不償失。 二、長期使用激素,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據統計,40%-60%的類風濕患者都用過或正在用激素,給患者造成了很多不良後果。激素雖能抑制炎症,但對導致炎症的基礎病變無矯治和改變作用,小劑量激素只能取得部分和暫時性效果,經過數月或數年後,常需較大劑量,且效果反而下降,一旦啟用激素就很難停葯,長期用激素帶來的危害性常常超過類風濕本身。 三、激素不能根治疾病 防止濫用激素,激素雖能緩解症狀,但並不能根治炎症,更無法阻斷關節破壞和病情進展,長期應用還會產生如骨質疏鬆、高血壓、糖尿病、無菌性骨壞死,這些毒副作用甚至比RA病變更為嚴重。因此,急性期、活動期,有經驗的醫生在慢作用葯物尚未顯效時,可暫時用激素控制症狀;或伴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臟器損害等,或用其他葯物療效差,治療無效時,尤其是老年患者,為了改善生活質量,也可短期應用。 可以使用核素示蹤技術治療痛風,全身核素應用的原理是將放射性核素經靜脈注入人體內,利用核素發出的射線(主要是α射線,有時含少許γ射線),進行適當的全身性輻照,通過作用於免疫系統和炎症反應的局部來抑制機體異常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緩解疼痛、阻止硬化、改善活動度的目的。局部核素應用的原理是將放射性核素注入關節腔內,使之均勻分布在滑膜表面,利用核素發射出β射線,抑制滑膜中的炎性細胞增生,去除或減輕滑膜炎症,使病變的滑膜變性、纖維化直至壞死,同時減少軟骨和骨質的破壞。
8、類風濕性關節炎能不吃激素葯嗎?
一)一般療法 發熱關節腫痛、全身症狀來者者應卧床休息,至症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後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卧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 (二)葯物治療 1.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 用於初發或輕症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為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過程。本類葯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不主張聯合應用,並應注意個體化。 ⑴水楊酸制劑:能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痛。劑量每日2~4g,如療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劑量,有時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飯後服用或與制酸劑同用,亦可用腸溶片以減輕胃腸道刺激。 ⑵吲哚美辛:系一種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換用本葯,常用劑量25mg每天2~3次,每日100mg以上時易產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胃潰瘍、頭痛、眩暈、精神抑鬱等。 ⑶丙酸衍生物:是一類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與阿斯匹林相類似,療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劑量:布洛芬每天1.2~2.4g,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mg,每日2次。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頭痛及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如易激惹等。 ⑷滅酸類葯物:為鄰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與阿斯匹林相仿。抗類酸每次250mg,每日3~4次。氯滅酸每次200~40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慾不振等。偶有皮疹,腎功能損害,頭痛等。 2.金制劑 目前公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gold,sodium thiomalate myochrysin)。用法第一周10mg肌注,第二周25mg。若無不良反應,以後每周50mg。總量達300~700mg時多數病人即開始見效,總量達600~1000mg時病情可獲穩定改善。維持量每月50mg。因停葯後有復發可能,國外有用維持量多年,直線終身者。金制劑用葯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葯物並用。若治療過程中總量已達1000mg,而病情無改善時,應停葯。口服金制劑效果與金注射劑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數增多,皮疹,口腔炎,緊損害等,停葯後可恢復。 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羥基化合物。劑量為6mg每日一次,2~3月後開始見效。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注射劑輕,常見為腹瀉,但為一過性,緩解顯效率62.8%。 3.青黴胺 是一種含巰基的氨基酸葯物,治療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選擇性抑制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IgM減少。副作用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慾不振,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個月每天口服250mg,第二個月每次250mg,每日2次。無明顯效果第三個月每次250mg,每日三次。每次總劑量達750mg為最大劑量。多數在3個月內臨床症狀改善,症狀改善後用小劑量維持,療程約一年。 4.氯喹 有一定抗風濕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制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葯物。每次口服250~500mg,每日2次。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慾減退等。長期應用須注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 5.左旋咪唑 可減輕疼痛、縮短關節僵硬的時間。劑量為第一擊50mg,每日1次,第二周50mg,每日2次,第三周5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眩暈、惡心、過敏性皮疹、視力減退、嗜睡、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蛋白尿等。 6.免疫抑制劑 適用在其它葯物無效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停葯情況下或激素減量的患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每次50mg,每日2~3次。環磷醯胺每次50mg,每日2次。特症狀或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後,逐漸減量。維持量為原治療量的1/2~2/3。連續用3~6個月。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肝臟毒性損害及消化道反應、脫發、閉經、出血性拼膀光炎等。 氨甲蝶呤(MTX) 有免疫抑制與抗炎症作用,可降血沉,改善骨侵蝕,每周5~15mg肌注或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副作用有厭食、惡心、嘔吐、口腔炎、脫發、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葯物性間質性肺炎與皮疹。可能成為繼金和青黴胺之後被選用的另一緩解性葯物。 7.腎上腺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關節腫痛,控制炎症,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毫無影響。一旦停葯短期仙即復發。對RF、血沉和貧血也無改善。長期應用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因此不作為常規治療,僅限於嚴重血管炎引起關節外損害而影響理要器官功能者,如眼部並發症有引起失明危險者,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心臟傳導阻滯,關節有持續性活動性滑膜炎等可短期應用,或經NSAIDS、青黴胺等治療效果不好,症狀重,影響日常生活,可在原有葯物的基礎上加用小劑量皮質類固醇。發奏效不著可酌情增加。症狀控制後應逐步減量至最小維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