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患類風濕關節炎已經有四年了,我今年27歲,23歲患的這個病。一直在一個老中醫那裡看病,一直喝中葯
首先這種情況考慮是由於類風濕引起的典型表現,這種情況需要檢查風濕三項進行明確診斷,診斷明確後再積極的進行葯物治療,才能夠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2、中醫怎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辨證施治
1風寒濕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重著不利。偏於風勝者,疼痛多呈遊走性,或兼有畏風發熱等表證,苔薄白,脈多浮緩;偏於寒勝者,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多固定不移,遇寒加劇,得熱痛減,屈伸痛甚,運動受限,骨節寒冷,苔白,脈浮緊或沉緊;偏於濕勝者,肢體關節重著酸痛,多伴關節腫脹,肌膚麻木,陰雨天加重,喜按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脈,利濕蠲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
偏於風勝者,合防風湯加減;偏於寒勝者,合烏頭湯加減;偏於濕重者,合薏苡仁湯或腎著湯加減。
2風濕熱痹
主證:發病急驟,或遊走性關節痛,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得冷稍舒,遇熱加劇。舌紅,舌苔黃膩或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勝濕。
方葯:桂枝芍葯知母湯加減。
3氣血不足證
主證:關節疼痛纏綿不愈,疼痛隱隱,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益氣養血,蠲痹通絡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合四物湯加味。
4肝腎兩虛證
主證:痹證日久不愈,關節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關節酸沉,麻木不仁,陰雨天尤甚,舌淡苔白或見瘀斑,脈沉細或澀。
治法:滋補肝腎,舒筋通絡。
方葯:獨活寄生湯加減。
5痰瘀痹阻證
主證:痹症日久,肢體關節疼痛固定,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筋脈拘攣,肘膝拘緊,面色黯黧,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澀。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絡。
方葯:雙合湯加減。
3、聽朋友說中醫治類風濕關節炎,是真的嗎
你好
,這是目前相對較好的治療方法,而且有專門的醫院可以治療的
當然最好選擇一家醫院就診,如果確認病情還是立即醫治比較好,我推薦你去中安類風濕骨關節病專科醫院,我親戚就在那裡看病,也是類風濕關節炎,療效很好
4、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5、中醫專治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徹底治癒不?一般要多久?
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好處,不過還是會有弊端,嚴重了可能真的會癱瘓哦,所以你最好快去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分院,找專家劉聖金醫生看看吧,就是他幫我治好的。
6、中醫是怎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葯治療:①衛陽不固
7、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①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治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防己、白術、秦艽、羌獨活、桂枝、當歸、茯苓、甘草各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5克。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②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治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梔、連翹各15克,黃柏、防己各10克,牛膝、蠶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殼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治宜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白術、獨洛各10克,細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黨參各15克,肉桂3克,
8、可有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方或偏方
傳統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作為祖國的國粹,幾千年來醫好了無數例疑難雜症,一直以來被國人引以為驕傲。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的一個類型,由於遷延難愈,中醫也將其稱之為「頑痹」,治療方面必須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黑膏葯方可,蓋因其葯力宏大、滲透力強、作用持久之優點。在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黑膏葯當屬關節炎傳統名方:鎮骨驅風貼。、
中葯鎮骨驅風貼結合了眾多醫家治療關節炎用葯之精華,又依託效專力宏的傳統黑膏葯為載體,神奇療效盡顯中醫中葯之魅力。
9、中醫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
病情分析:,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表現為全身多發性對稱性的關節腫痛,主要是以四肢小關節為主,意見建議:,目前該病尚不能除根,治療目的是緩解疼痛,防止病情進展。常用葯物是非甾體類抗炎葯,改變病情抗風濕葯,生物制劑。常用方案是甲氨蝶呤+來氟米特+葉酸+非甾體類抗炎葯,若是經濟條件可以,聯合生物制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