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怎麼治風濕
中葯鞏固善後:中醫則認為正邪交爭,正虛邪留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邪去則正安,正氣旺盛,陰平陽秘則百病不生。在去除類風濕關節炎病邪後,人體正氣就可以恢復,陰陽就可達到新的平衡而恢復健康。
在中醫看來主要是風、寒、濕、熱之邪通常是引起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外因,所以散寒、祛風、除濕、清熱等是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常用祛邪方法。
2、你有醫治類風濕的中醫方
類風濕中醫有分為6種證型:
1、風寒濕阻證:癥候:關節腫脹疼痛,痛有定處,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則痛劇,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沉緊。治法:散寒除痹,祛風通絡。方葯:蠲痹湯,或麻桂溫經湯加減。
2、風濕熱郁證:癥候:關節紅腫疼痛如燎,晨僵,活動受限;兼有惡風發熱,有汗不解,心煩口渴,便干尿赤;舌紅,苔黃或燥,脈滑數。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葯:白虎桂枝湯或當歸拈痛湯加減。
3、痰瘀互結證:癥候:關節漫腫日久,僵硬變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錐刺,晝輕夜重,口乾不欲飲;舌質紫暗,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澀或細滑。治法:祛瘀化痰,通絡止痛。方葯:桃紅四物湯和二陳湯加減。
4、腎虛寒凝證:癥候: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活動不利,兼有畏寒怕冷,神倦懶動,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氣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治法:溫補腎陽,散寒通絡。方葯:右歸丸加減。
5、肝腎陰虛證:癥候:病久關節腫脹畸形,局部關節灼熱疼痛,屈伸不利,形體消瘦,腰痛酸軟;伴有頭暈耳鳴,盜汗,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補益肝腎,通絡止痛。方葯:六味地黃丸合健步虎潛丸加減。
6、氣血虧虛證:癥候:關節疼痛,腫脹僵硬,麻木不仁,行動艱難;伴有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補益氣血,通痹止痛。方葯:人參養榮湯加減。
3、中醫治療類風濕
◆我來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風濕骨病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疑難雜症,具回有極高的發病率。風答濕骨病是一種全身性多系統受累性疾病,研究表明有80%的風濕骨病患者有發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腎臟疾病的危險,直接危及生命!朋友你也別太煩了,辦法都是靠想出來的。你的這個問題是個普遍現象,不足為怪了。。需要您加強營養和體育鍛煉。人一到了50歲左右就容易得此病,中老年人一般不愛活動,可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適當活動鍛煉,切不可一味呆在家中,可適當散步,搖臂,甩臂,抬臂,活動筋骨。不用總想著用什麼偏方,很少有能管用的,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己體質,可以考慮練練氣對於這種病只要你有頑強的意志,練氣是有好處的.還有這方面我再給你介紹一個,日本繽漮目前在國外還算暢銷,能起到作用,是研究人員的智慧結晶,然而,偏貴了。
4、尋找有水平的中醫!能治好類風濕的!
類風濕這種病情,只要中草葯材對症配方治療,是可以徹底根好的。關鍵是能配對葯方好中醫難找,如果找到配對草葯方好中醫,你這種類風濕一般半年左右就可以完全根除這種病症。
5、中醫治類風濕?
中醫治類風濕和西醫治類風濕,都要解決情緒的問題,患了類風濕病,沒有人情緒會好,特別是剛得時候,從各個方面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從西葯角度看類風濕的發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有人就說是情緒不好因為的類風濕。
其實,情緒不好本身是不會引起身體疾病的,但是情緒不好卻可以導致人的身體機能、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嚴重下降。導致人體的正氣不足,正氣不足的時候,機體很容易被外邪侵襲,原本侵襲到身體後,不會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在機體抵抗能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
這是情緒不佳,或者情緒受到嚴重刺激後,類風濕疾病發生的一個原因。
已經發病後,許多患者被檢查出來類風濕病後,情緒更加低迷,這會導致機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受到傷害,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6、類風濕可以中醫根治嗎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多關節受累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具體病因不是很清楚,認為與環境,感染,基因,遺傳等多因素有關,目前全世界尚無根治改變的方法。但是並不代表無法治療,隨著風濕病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有效葯物的應用,類風濕關節炎已經不是人們所說的不死的癌症,經過正規治療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很多病友認為中葯沒有副作用,過度的迷信中葯造成了關節控制不理想,甚至去迷信所謂的中葯的偏方,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中葯目前主要有白芍總苷及雷公藤多甙,而以上葯物仍是主要作為輔助葯物應用。目前最最風濕關炎有很好效果的葯物,主要包括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及改善病情葯物,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艾拉莫得等。
7、風濕病的中醫治療
8、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