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寒痹與風濕

寒痹與風濕

發布時間:2020-08-03 23:48:03

1、如何區分風濕痹症的寒與熱?

那就選沒有蛇蠍蜈蚣的葯啊!
苗老爹肩周痛貼主要含大血藤、七葉蓮、土茯苓、土一枝蒿、金銀花,大血藤作為該膏葯的重要原料,在《簡易草葯》中就有記載:「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之功效。該膏貼適用於急慢性肩周炎、肩關節疼痛、伸屈不利、活動障礙等的康復保健。

2、風寒與風濕有什麼區別?

風寒是風濕的一種.風濕有寒熱之分,但寒症居多,成「痹」之後就為重症了.表現也是區分在寒熱上.如風寒,就有微寒肢冷等,風熱就有反之表現.

3、風濕寒痹 風寒濕痹 風濕痹痛 的區別

風濕是西醫的說法,西醫把風濕分為兩大類:1風濕性關節炎,2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西醫中屬於免疫性疾病,它主要是人體中免疫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的沉積,本病主要侵犯結締組織,使結締組織具有粘液樣水腫,纖維蛋白樣變性以及壞死性血管炎的基本病變,故又稱結締組織病變,現代醫學認為以病毒.細菌.遺傳.等有相關.中醫屬於痹症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由風.寒.濕.熱.諸多因素引起的,風侵犯滑膜,軟骨,關節,肌肉,韌帶,肌健等,以疼痛為主要表現,且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不管發病的原因是怎樣,都是中醫痹症的范疇,人體機體經絡,骨,受到外界風,寒,濕邪的侵襲後,使人體體內地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導致筋骨,肌肉,關節,等處疼痛,酸痛,重著,麻木,關節紅腫,屈伸不利,等病症,一般中醫把痹症分為行痹,著痹,痛痹,三種.行痹:疼痛無定處,以遊走性為多見.寒氣凝澀,使氣血凝滯不通,疼痛而劇烈而成痛痹,濕性粘滯故使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著痹,感受外邪之後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邪留經絡關節,郁而化熱,以致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即熱痹

4、民間所說的寒痹指的是什麼,要如何醫

民間所說的寒痹,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證。《靈樞·賊風》:「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隨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靈樞·壽夭剛柔》:「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證治准繩·雜病》:「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症因脈治》卷三:「寒痹之證,疼痛苦楚,手足拘緊,得熱稍減,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傷太陽,在營分無汗,麻黃續命湯;傷衛有汗,桂枝續命湯;寒傷陽明,干葛續命湯;在少陽,柴胡續命湯。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湯通治之。」亦可用定痛丸加羌活、桂枝,或選用五積散、芎附湯加減。痛甚者,用五靈散;《內經》並有火焠、葯熨等法。

依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三十九》的君臣對話常被引用作為對痛症機理的說明,現以白話文解說如下:「皇帝問:『人體五臟突然發生疼痛,是甚麼邪氣造成?』歧伯回答:『經脈內的氣血運行不止,如環無端。如果寒邪侵入經脈,則經脈氣血循環遲滯,運行不暢。寒邪侵襲經脈以外之處,經脈外的血液就會減少;寒邪侵入經脈中,氣血就會無法暢通,人體就會突然感到疼痛。』」這裏解釋了「寒氣」引致血少,病位缺少養分而生「痛」;而「氣」不通暢也會引起「痛」。

除上述痛症發展變化的機理外,現今中醫師亦以「痹證」作為痛症的診斷。中醫觀念的「痹證」是指人體體弱再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足、不暢,令肌肉、筋骨、關節產生痠痛、麻木、沉重,或關節腫脹、變形、活動障礙等臨床表徵。一般又分為正虛及邪實兩種:正虛指因為陽氣不足,風寒濕邪較易侵襲人體,形成風寒濕痹證;邪實是指身體陰氣不足、內有郁熱,每與風濕邪氣相結合,形成風濕熱痹證。中醫治療「痹證」多是集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治療方法。

5、風濕寒痹可以治癒嗎

我有中葯,不過不是100%有效果,泡酒喝的

6、風濕痹痛與風寒濕痹的區別

後者是前者的一種。風濕有寒熱之分,但寒症居多,成「痹」之後就為重症了。表現也是區分在寒熱上。如風寒,就有微寒肢冷等,風熱就有反之表現。

7、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樣區分炎寒症 (寒痹)和熱症 (熱痹)

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 (寒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

8、怎樣區分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型

1.風痹
以感受風邪為主,侵犯肌膚、關節、經絡,以其性走串,疼痛遊走不定為症狀特點。因風為陽邪,「上先受之」,故多發於上肢、肩背等處;衛陽不固,腠理空疏,故有惡風、汗出之表現。
2.寒痹
因陽氣不足,感受寒邪為主,其表現以肢體關節疼痛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熱痛減或緩解。《內經》所謂「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陽氣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滯,故其症常兼惡寒、肢體拘攣、屈伸不利、脈弦緊等。
3.濕痹
以感受濕邪為主,濕邪留滯於肢體、關節、肌肉之間,臨床表現以上述部位腫脹疼痛、重著麻木為特徵。因脾主濕,而濕性粘滯,阻礙氣機,故一般濕痹多兼有脾濕不運或濕困脾土及氣機不暢等症狀,如頭沉而重、胸悶納呆、腹脹身倦、苔膩、脈濡緩等。
4.熱痹
感受熱邪或濕熱之邪,或風寒濕邪入里化熱,以肌肉關節的紅腫熱痛,伴有身熱、汗出、口渴、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為特點。因火熱陽邪,色赤入心,且易傷陰津,故紅腫明顯,常兼有紅斑、結節,口渴便干。這種風濕病疼痛顯著,關節不能屈伸,醫家多述之為「疼煩」。

與寒痹與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