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下吧。。。。
2、怎麼治療風濕性脊柱炎
風濕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對患者影響嚴重,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風濕性脊柱炎的治療是刻不容緩的。那麼,?目前治療風濕性脊柱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生物細胞修復療法,它的出現,讓廣大風濕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復成為了避讓的趨勢。 生物細胞修復療法的原理 具有靶向分化的能力和高度的可塑性直接修復損傷的骨膜及恢復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生理結構和功能。替換壞死的細胞進行修復和再生。生物細胞能分化為成骨細胞,促進鈣質沉著,修復被破壞的股骨質、滑膜、筋膜;全面修復炎性組織;對強直性脊柱炎、風濕、類風濕、股骨頭壞死等,關節炎有全面修復治療作用。 生物細胞修復療法的優勢 (1) 療效顯著,適用於骨科疾病病種的大多數患者,應用范圍廣泛。 (2) 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可從根源入手治療骨科疾病,突破了傳統療法治標不治本的診療誤區。 (3) 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對患者自身沒有影響,無並發症。 (4) 療程短、患者創傷小、痛苦小,易接受。 (5) 有效抑制其病理復發,減輕患者因多次治療而承受身體和經濟的雙重負擔。 (6) 避免患者對葯物及長期理療的依賴性,有效減輕患者痛苦。 生物細胞修復療法的研發,成功打破類風濕脊柱炎治療難的歷史性難題。一經推廣,便受到廣大類風濕患者的強烈好評,是目前治療類風濕脊柱炎的首選療法。
3、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區別
你好,看看症狀就知道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介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不死的癌症,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病因未明的能引起肢體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並引起劇烈疼痛。
本病發病高峰年齡是20—45歲,多見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3。據文獻報道類風濕發病率:牙買加黑人是10.25%;在美國的白種人為0.5—1%,而在美國的印第安人為5.3%;歐洲人為0.6—1.9%;日本人為0.3—0.6%;我國初步調查為0.32—0.4%,按此數字估計我國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400萬左右。
本病是一種炎症性、進行性、對稱性和破壞性的關節性疾病,以關節晨僵、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輕者影響關節功能,重者造成殘疾,極少數嚴重者可因頸椎破壞而致高位截癱、或因重要臟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
祖國醫學將其歸屬於「痹證"范疇,而本病病程長,病情頑纏,不少學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更接近於《金匱要略》之「歷節病」,或稱「頑痹」、「尪痹",以區別於其它的痹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國際診斷標准
(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正)
1、 晨起關節僵硬至少1小時(大於等於6周)
2、 3個或以上關節腫脹(大於等於6周)
3、 腕關節或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大於等於6周)
4、 對稱性腫脹(關節炎),即身體兩側相同關節同時或先後發病
5、 X線片顯示手和(或)腕關節軟骨面糜爛樣和(或)關節周圍骨質稀疏改變
6、 皮下類風濕結節
7、 類風濕因子陽性(1:32以上)
備註:以上1—4條必須持續出現至少6周或12周,具備4條或4條以上者,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陽性並不能一定確診為類風濕。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發於青年男性。病變自骶髂、髖關節、椎間盤纖維環附近韌帶鈣化,向上蔓延至脊柱,造成骨強直。初期:厭食、低熱、乏力、消瘦、貧血、腰酸、腰痛或不適,早起覺腰部僵硬,活動後可以緩解,肌腱/韌帶骨附著炎症,外周關節受累。晚期:腰椎前凸曲線消失,進而胸椎後凸而呈駝背畸形、頸椎活動受限、頭向前俯、胸廓變平、腹部突出,最後脊柱各方向活動完全受限。化驗檢查:類風濕因子陰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陽性率高達90%以上。X線:早期為骶髂關節增寬、邊緣模糊呈鋸齒狀;晚期見關節間隙消失,椎旁韌帶鈣化,呈竹節狀,骨質疏鬆。
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准
(一) 1963年羅馬會議制訂的診斷標准
1、腰痛和腰僵3個月以上,休息後也不緩解
2、腰部疼痛及僵硬感
3、腰椎活動受限
4、胸廓擴張活動受限
5、虹膜炎的歷史、現象或後遺症
6、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臨床標准之一,即可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存在
(二) 1968年紐約會議制定的臨床診斷標准
1、各方面的腰椎活動(前屈、後伸、後彎)完全受限
2、胸腰段或腰椎過去痛過,現在仍痛
3、在第四肋間測量,胸廓的擴張活動度等於或小於2.5cm,肯定強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出現下列情況:1、3~4度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至少一條臨床指標,2、3~4度單側或2度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第一或第二,三個臨床指標,可能強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僅有3~4度雙側骶髂關節炎而無臨床指標則強直性脊柱炎不成立。
4、強直性脊柱炎是類風濕嗎?我的朋友需要你的幫助
不是,武漢華西強直醫院 提示1、血液生化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淋巴細胞比例稍加,少數病人有輕度貧血(正細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與疾病活動性相關性不大,約50%病人鹼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雖然90%~95%以上AS病人LHA-B27陽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來診斷AS,LHA-B27不作常規檢查。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放射線證據。2、免疫學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率不高。血清IgA可有輕-中度升高,並與AS病情活動有關,伴有外周關節受累者可有IgG、IgM升高,有人報道AS患者可有血清補體C3、C4升高,抗肽聚糖抗體、抗果蠅93000抗體、抗肺炎克雷伯桿菌固氮酶還原酶抗體等抗體水平增高,抗組蛋白3亞單位抗體與患者虹膜炎密切相關。HLA分型檢查90%左右的病人HLA-B27陽性。3、HLA-B27檢測HLA-B27檢測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但絕大部分的患者只有通過病史、體征和X線檢查才能作出診斷。盡管該試驗對某些種族來說對診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對有腰痛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來說,它並不作為常規檢查,也不作為診斷和排除診斷的篩選試驗,其臨床用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檢測的背景。
5、風濕性脊柱炎的症狀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6、脊椎炎能治癒嗎
你好,強制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軸關節受累的關節病變,這種疾病需要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治療,所以您不要著急建議:1.自己要對疾病有正確認識,積極配合治療,2.避免潮濕,生活應乾燥3.忌吃生冷,多吃營養豐富的實食物4.保持心情愉快,轉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