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環境養生?
健康是長壽的先決條件,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復雜,且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藉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如《黃帝內經》里就有明確的記載:「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多短壽。可見,居住地方的水土、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研究認為,海拔1500~2000米之間的山區,陰離子密集,確實是長壽的地理環境。根據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百歲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這些長壽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莊和少數民族地區。
眾所周知,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可是從現在來看,僅僅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人類的壽命,潛力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近百年來,人類的死亡原因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已從以往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為主要原因,改變為以衰老性疾病為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在現時代,死亡多是因為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就拿人們常見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及心臟病來說,盡管其發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和損傷密切相關。引起這些病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惡劣的環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早在100多年前,英國醫生就發現,在英國,生活在粘土、磚土和河谷沖積土分布區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堅硬的岩層區和排水良好的地區的居民,癌症發病率則很低。美國學者也發現,美國的癌症高發區集中在東北部、五大湖周圍以及西部沿岸地區。
在我國,癌症的分布在大的范圍里,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就是在小的范圍里,各種癌症也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分布。如肝癌的高發區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食道癌高發區呈同心圓分布,發病率由中央區向周圍逐漸降低。
不但自然環境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社會環境同樣和人們的身體狀況緊密關聯。如《黃帝內經》里就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始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非常明確地闡明了診治疾病要注意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相傳,帝堯時代人們就鑿井汲水而飲。春秋戰國時期居民中還制訂了清潔飲水公約,不遵守者以法律處理。我國考古挖掘的古城遺址遺物證實,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地下已有用陶土管修建的下水道,不僅注意到飲水衛生,而且還注意到保護環境衛生。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也寫過《論空氣,水和土壤》等衛生論著。
十八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時,提出了許多與社會因素相聯系的醫學課題,促使醫學家們去探討社會因素與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系。1766年,德國人約翰·彼得·費蘭克建議政府採取措施保護個人和公眾的健康,最先提出「醫學監督」的想法。1838年德國人捷·埃羅舒提出「社會衛生學」的概念。他指出:人類是憑借著社會才能賴以生存的一種社會動物。他還把衛生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個人衛生,它完全隸屬於個人的主動性;一類是公共或社會衛生,它需要採取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國人儒勒·蓋林第一次把「社會」這個詞同醫學問題聯系起來,提出了「社會醫學」新概念。他把社會醫學分成四個部分:社會生理學--研究人群的身心狀態與它的法律、組織、制度、風俗、習慣等的內在關系;社會病理學--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問題;社會衛生學--研究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措施;社會治療學--制訂治療措施和其他手段對付社會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
1848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諾爾曼指出:「醫學科學的核心是社會科學」。
本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暴露出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較為突出,社會醫學在發達國家為醫學界廣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及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社會向醫學提出了許許多多新課題:環境污染造成生態平衡破壞所帶來的「公害病」;現代工、農業及交通運輸業所帶來的意外傷殘人的增多;人口老化以及社會現代化所引起的疾病譜的變化等等。
總之,由於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就必須重視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生物因素亦不能忽視,包括所有與人共存的生物,直接或間接對人的影響。人體的健康還與生物致病有著密切的關系,致病原及寄生蟲也影響著人的發育和衰老變化。
可引起人疾病的生物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螺旋體、原蟲、立克次體、蠕蟲等。有些疾病是通過動物或昆蟲作為傳播媒介致人疾病的,如鼠傳播鼠疫、鉤端螺旋體病、鼠咬症等,狗傳播狂犬病,豬傳播豬肉絛蟲病,蚊子傳播瘧疫、乙型腦炎,虱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病等,蒼蠅傳播痢疾、霍亂、傷寒等病。
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對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年齡增長都造成嚴重的威脅。在歷史上,天花、鼠疫、霍亂、瘧疾、流感等等為患,幾乎造成一個地區人口的滅絕。如鼠疫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悲慘的大流行,14世紀最嚴重的一次大流行,在歐洲病死者達2500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1/4。在近百年內,霍亂曾先後發生6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死亡人口均以數十萬至百萬計。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
2、環境養生主要是指什麼環境
環境養生 英文名稱:choice and creation of healthy environment
定義:通過合理地選擇、利用以及改造居住環境,以保健防病的養生方法。
一、自然環境與健康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又不斷地受到自然界地影響,並在能動地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地斗爭中,保障和維持著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人與天地相應」。所謂「相應」,既是說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人體受自然界地影響,也必然相應地發生生理上的適應或病理上的反應。
總的說來,潔凈而充足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靜秀麗的景觀等是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相反,大氣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條件則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我們要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來改善環境,例如EME生態能量晶合金 EME是國際上第一種具有仿生功能特質的能夠聚焦定向發射負氧離子的新型合成材料。由於其內在卓越的集合性,讓EME實現了靜態、有序持久、同體同源、聚焦定向發射的超強功能。目前,該技術已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成功應用於倫嘉「嘉山水生態健康床墊」系列新品中。
二、居住環境與健康人生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住宅環境中度過的,居住的環境經常而且直接影響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住宅和建造房屋,創造一個科學合理、舒適清凈的居住環境,對保障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陽光充足2 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開潮濕、污染。要達到這樣一些基本條件,建房座向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選擇居住地應避開不利於健康的水源、礦藏,避開高壓線強電場、強磁場和有超聲波、放射線的地方,選在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
三、室內環境與健康創造一個較理想的居室內環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室內光線充足 ;2、溫度、濕度適宜;3、自然通風。
3、環境污染與人體保健的關系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活動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環境對健康影響的差異很大,構成不同的健康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機器的廣泛應用、煤和石油的大量消耗以及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大量工業「三廢」排放到環境中導致環境急劇惡化。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實現人類的健康發展,環境與健康就成了人類永恆的主題
4、什麼是環境健康
大氣污染與健康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城市為中心的大氣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大氣顆粒物已成為我國大多數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大氣顆粒物是懸浮在大氣中固體和液體顆粒物的總稱,其主要來源包括:
(1)自然界的風沙塵土,海水噴濺等。
(2)各種燃料如煤炭、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和石油等的燃燒。
(3)鋼鐵廠、水泥廠、石油化工廠等的工業生產過程。
(4)公路揚塵、建築物揚塵等。
大氣顆粒物作為一種重要的大氣污染物,其粒徑大小不同,被吸入並沉積在呼吸系統的部位不同, 引起機體的危害也有明顯差異。一般來說,粒徑小的顆粒物沉降速度慢,在空氣中的懸浮時間長,與人體接觸機會大。 研究顯示: 粒徑在10μm以下的可吸入顆粒(即PM10)是大氣顆粒物中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一類。
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呼吸系統
刺激肺部使其出現炎症
肺功能下降,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降低
導致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疾病惡化
引起哮喘等過敏性疾病和矽肺、石棉肺、肺氣腫等肺病
心血管系統
可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凝集以及血栓形成
可引起動脈收縮,血壓升高
免疫系統
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對細菌、病毒等感染的易感性,使機體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下降
病原微生物隨顆粒物進入體內後,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誘發感染性疾病
神經系統
導致高級神經系統紊亂和器官調解失能,表現為頭疼、頭暈、嗜睡
狂躁等
癌症的發生
顆粒物所吸附的多環芳烴化合物(PAHs)是對機體健康危害最大的環境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物質,其中苯並芘(a)能誘發皮膚癌、肺癌和胃癌
此外,大氣顆粒物還可造成胎兒增重緩慢;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功能;導致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敏感體質患者過早死亡。
鑒於大氣顆粒物對健康諸多不利影響,更應該控制污染,如:
(1) 改善能源結構,使用清潔能源。
(2) 減少工業生產中煙塵的排放。
(3) 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
(4) 加強對工地、道路揚塵的管理。
(5) 加強綠化,保持水土。
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大氣的主要是氮氣(78.09%)、氧氣(20.95%)、氬氣(0.93%)。三者共占整個大氣的99.9%以上,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臭氧、稀有氣體等可變組分(隨季節、氣象以及人們生產活動的影響而變化)。
大氣污染主要是指大氣的化學污染。大氣中化學性污染物的種類很多,對人體危害嚴重的多達幾十種。我國的大氣污染屬於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這些污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內,不經過肝臟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運輸到全身。所以,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
常見的大氣污染有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污染。
臭氧是一種對呼吸道和眼睛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它是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太陽紫外線強輻射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了臭氧的保護,皮膚癌和白內障等疾病的發病率將顯著增加,動植物將無法生存。但臭氧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氣味變得明顯,使人的腦干受損,干擾體溫調節以及毛孔擴張,降低人的夜視能力,甚至引起致死性肺水腫等。在現代社會工業生產、汽車尾氣、地面上微生物的轉化,以及超音速飛機所產生的氮的氧化物都將威脅著臭氧層。特別是冰箱、空調中的製冷劑及工廠的洗滌劑和泡沫塑料中製造微孔的發泡劑等,都用到了氟氯烴(商品名為氟利昂)。由於其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因此當它逸入空氣後,便極緩慢地進入臭氧層,在那裡受到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發現南極上空有一個臭氧層空洞。1987年德國專家發現北極地區也有類似的的臭氧層空洞,而且還發現臭氧層空洞並不是固定在某一處,而是在移動,面積也有擴大的趨勢。馬里奧•莫利納和舍伍德•羅蘭曾預言:如果按目前人們使用氟氯烴的量連續不變來計算,用不了幾年臭氧層將很快被消耗殆盡。南極上的臭氧層空洞的存在證實臭氧層的消耗比預言的結果還快。因此《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國際公約緊急呼籲減少並逐步停止氟氯烴等的產生和使用。
地球上的生命不能沒有臭氧,讓我們共同愛護生存環境,珍惜我們生死攸關的臭氧。
全球氣溫正在變暖、海平面正在上升是人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的現象。為什麼全球會變暖?為什麼海平面會上升?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普遍認為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增加,形成溫室效應的緣故。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碳和含碳化合物在空氣或氧氣中完全燃燒以及生物體內許多有機物的氧化都可以產生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排出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00億t,這樣多的二氧化碳,盡管有植物在不斷吸收,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在不斷增加。因此,為更有效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們要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隨著大氣污染的日益嚴重,世界各地都有酸雨現象的發生,西歐、北美尤為嚴重,我國南方城市也普遍發生酸雨現象,例如,重慶地區就曾出現過PH=3的酸雨。酸雨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因為雨水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稀硫酸和稀硝酸以及少部分其他弱酸。酸雨的危害有多方面:1,危害人體健康,如酸雨會引起肺水腫和肺硬化等疾病而導致死亡;2,使水體酸化嚴重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生存;3,破壞土壤和植被;4,腐蝕金屬、油漆、皮革、紡織品以及含碳酸鈣的建築材料。
圍繞地球四周的空氣稱為大氣,大氣是各種氣體的混合物。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環境因素。
從世界范圍看,排放量大,污染范圍廣,且帶有普遍性的大氣污染是飄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氫化物、氧化物以及砷、鉛、鎘等各種重金屬。這些污染物也是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監測指標。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人為造成的大氣污染對人體影響最大,主要來自工業燃煤、燃油,以汽車為主的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氣和採暖煙囪、家庭爐灶等。
大氣污染侵入人體的途徑是多渠道的。一種是通過呼吸道直接進入體內,呼吸道粘膜對污染物特別敏感,同時又有很大的吸收能力;另一種是污染物落到水體、土壤和食物中,然後污染物隨同飲用水和食物間接進入體內。
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是很大的。一是會引起急性中毒。如果大氣中漂塵和二氧化硫濃度突然升高,比平時高出許多倍,人們就會感覺胸悶、咳嗽和嗓子疼痛,以致出現呼吸困難和發燒。特別是在濃霧後期,死亡率急劇上升。其中以支氣管炎的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炎。二是會誘發疾患或引起慢性中毒。大量研究資料認為,一些慢性呼吸系統的疾病或病情加重的原因都與大氣污染有密切關系,較低濃度的污染物也會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氣管收縮,使呼吸道阻力增加並減弱呼吸功能,同時還會使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多,使呼吸道的纖毛運動受阻,從而導致呼吸道抵抗力減弱,誘發呼吸道的各種疾病。三是對婦女兒童的身體造成極大危害。婦女承受著人類自身的繁衍後代的重擔,並且有特殊的生理特徵。如接觸環境中的有害毒素,不僅危害婦女本身的健康,還會通過妊娠和哺乳過程影響第二代的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兒童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的多,受害程度及遠期影響也深遠得多。四是對人的身體有致癌作用。大氣中的致癌物已發現200多種。由於呼吸到大氣中的致癌物,以及在職業接觸中,經呼吸道侵入肺部,而且由大氣又降落到水體或食物中,造成更廣泛的污染。據計算,全世界每年死於肺癌的人數就有百萬以上。五是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大氣中硫化物、氮氧化物、氯氣和光化學煙霧對眼、鼻、喉粘膜等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大氣中灰塵的增多也會刺激眼結膜。
由此可以看出,大氣污染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們必須保護好環境,降低大氣污染,使人們生活在清新的空氣當中,身體才會越來越健康。
關注飲用水重金屬污染與健康
2010年10月21日上午9:30股市開盤,中金嶺南在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停牌,正當人們紛紛猜測其停牌原因時。一則來自當地媒體的消息,揭開了停牌的原因。這一次,給中金嶺南惹事的是韶關冶煉廠的違規排污,致使北江中上遊河段出現鉈超標。造成嚴重的水污染事件。22日中金嶺南發表公告稱由於違規排放引起的北江水污染事件,環保部門已責令其實施全面停產。
其實這已不是韶關冶煉廠第一次給中金嶺南惹上環保方面的麻煩了,2005年韶關冶煉廠曾因違反操作規程,將未經過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北江,造成北江流域發生嚴重鎘污染事件。韶關冶煉廠地處北江上游。他所造成的污染直接威脅下游城市數千萬群眾的飲水安全。最近幾年我國發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中,重金屬污染已佔50%。除去上面提到北江鎘、鉈污染之外。
2006湖南嶽陽砷污染事件
2006年9月8日,湖南省岳陽縣城飲用水源地新牆河發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標10倍左右,8萬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和影響。最終經核查發現,污染發生的原因為河流上游3家化工廠的工業污水日常性排放,致使大量高濃度含砷廢水流入新牆河。
2008雲南陽宗海砷污染事件
陽宗海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2002年以來,陽宗海水質已經連續6年保持優良。2008年,環保部門監測到陽宗海水體砷濃度出現異常波動。經省環保局對陽宗海周邊及入湖河道沿岸企業進行緊急檢查,排查出8 家企業有環境違法行為,並初步確定,陽宗海水體砷污染的主要來源是雲南澄江錦業工貿有限公司,該公司違反國家規定,未建生產廢水處理設施,大量含砷廢水在廠內循環,由於沒有做防滲處理,多年積累的砷污染物逐步滲漏釋放,污染地下水,導致陽宗海水體嚴重污染。
2009重金屬污染湘江威脅4000萬人飲水安全
作為「有色金屬之鄉」的湖南,采選、冶煉、化工等企業多分布於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由此而來。相當長時期內,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位居全國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學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國前列。作為湖南的母親河,流域內4000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湘江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後果越來越嚴重:湘江流域局部的正常供水被打斷威脅;因重金屬超標危害人體健康的事故時有發生;魚類大幅減少,數以千畝計的農田不能耕種,有相當地域的魚類、糧食、蔬菜不能食用。
目前由於重金屬造成的水污染事件,在各大媒體不斷被曝光,已引起廣大的人民群眾與社會的關注,由其是給飲用水帶來的安全隱患更是關注的焦點。2010年1月8日,召開的《全國污染防冶工作座談會》上,已把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列為2010年污染防冶工作的頭等大事。然而重金屬污染還在不斷的發生。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銅酸水滲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的重金屬污染,紫金礦業直至12日才發布公告,瞞報事故9天,致使當地居民無人敢用自來水。
飲用水中的重金屬污染對健康的危害是嚴重的,因其初期症狀較輕,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但是早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水是生命之源,公眾飲用衛生安全的水是基本的權力。近年來頻發的水污染事件讓人們感到震驚,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水,實然變得那樣陌生。人們在嘆息之餘,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重金屬是指比重大於5的金屬(一般指密度大於4.5克每立方厘米的重金屬)。如:金、銀、銅、鉛、鎳 、鈷 、鎘、鉻 和汞等45種。從環境污染方面所說的重金屬,實際上主要是指汞、鎘、鉛、鉻以及金屬鋁、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重金屬。目前最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鉛、鎘、砷 等。重金屬隨廢水排出時,即使濃度很小,也可能造成危害。 在天然水體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屬即可產生毒性效應,一般重金屬產生毒性的范圍大約在1~10mg/L之間,毒性較強的金屬如汞、砷、鎘等產生毒性的質量濃度范圍在0.01~0.001mg/L之間。所以應嚴格防止重金屬污染。
鉈(T1)在地殼中的含量約為十萬分之三,以低濃度分布在長石、雲母和鐵,鋅等硫化物礦中。自然界獨立存在的鉈很少見。鉈的毒性高於鉛和汞。鉈中毒主要是機體攝入含鉈化合物後產生的中毒反應,典型症狀有:神經系統損傷,胃腸道反應,毛發脫落等。鉈中毒者的手甲上通常都會留有米氏線。鉈具有強蓄積性毒性,可以對患者造成永久性損害,由於鉈鹽易溶於水,人體攝入的鉈化合物,主要是通過飲水、食物從消化道進入體內被吸收,也可由呼吸道吸入含鉈粉塵、或經皮膚接觸而被吸收。造成慢性中毒。但是,由於鉈中毒比較少見,因此常常被忽略,導致誤診。目前,環境中的鉈污染,主要是工業(冶煉、火力發電)和葯劑製造過程中含鉈的廢水、廢氣、廢渣進入環境。我國在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鉈的限值為0.0001mg/L。而尚無鉈的環境標准規定。
鉛(pb)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一直在不斷地開發和利用它。尤其是近一百年來,鉛被廣泛應用在工業、農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鉛污染的程度在不斷加重,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在增加。據美國環境保護局多年調查認為:飲用水中的鉛污染占人體受鉛污染總量的20%以上。這是不能被忽視和迴避的問題。水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本。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飲用水中鉛的來源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工業污染物及廢水的任意排放(主要是:冶煉、礦業、化工、印染等行業)。和農業生產中農葯與殺蟲劑的廣泛應用。第二個來源,也是最主要的來源,是城鎮自來水輸水管網腐蝕造成的鉛釋放。這也是飲用水中鉛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我國目前使用的自來水管道大多數是含鉛的金屬管。由於自來水使用氯作為消毒劑,而水中的余氯加速了含鉛水管的侵蝕和老化。一般使用超過 5年以上的水管,鉛的釋放量就會增加。自來水中鉛的濃度也會升高。另一方面,所有管網中的焊接縫、家庭中使用的各種鍍鉻、黃銅等材料的水管、龍頭都能析出鉛。 在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鉛的限值為0.01 mg/L。然而自來水在出廠時,即使能達到這個標准,在經過漫長的輸水管網到達用戶的自來水龍頭時,水中鉛的含量也會超過這個限值。這時水中的鉛含量對飲用者來說是不安全的。
現代醫學證實,鉛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是損傷其神經系統,尤其是對6歲以下的兒童,他們的血液、神經、腦組織最容易受到毒害。(除了喝水,兒童食用的牛奶、果汁和食物都是自來水調配成的。因此飲用水中鉛的含量對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從而引起行為動作的異常,這其中包括:多動症、身體與智力發育遲緩、眼和手動作協調能力差、學習障礙等症狀。這些危害甚至可以一直延續到成年階段。如果人體長期受到鉛污染的危害,還會引起貧血、四肢神經損傷、骨骼與肌肉組織發育不正常,血鉛含量高還可導致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症。世界衛生組織指出:13種與兒童健康有關的危害因素,鉛即是其中一種。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無任何生理作用。然而鉛又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兒童由於代謝和發育的特點,對鉛的毒性特別敏感。鉛在飲用水中是微量的,但是,長期飲用含鉛的水,鉛在人體內沉積,不易排出,給健康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
如果你家中的自來水無法確定是否存在鉛污染,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減少飲用水中鉛污染的風險。1、當自來水停用的時間超過6個小時,使用前一定要打開水龍頭沖洗二到三分鍾。因為這時管道中水的鉛含量非常高。2、現在很多家庭都有熱水供應,但是最好不要用它作為飲用水或做飯,因為此時熱水中鉛的含量要比冷水高很多倍。3、有條件的家庭,應選擇安裝家用凈水器(反滲透技術),它的多級過濾功能可有效去除鉛,保證您飲用水的安全。
2005年,我國有關部門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進行了一項涉及我國15個城市兒童鉛中毒的調查。在被調查的1.7萬名0至6歲的兒童中,平均鉛中毒率為10.45%,這就是說,我國城市中的兒童,每100名中就有10名以上的兒童鉛中毒。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據主持這次調查的有關專家介紹,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增大,兒童鉛中毒率呈上升趨勢。同時男童明顯高於女童。鉛中毒可對多種臟器造成傷害。早期症狀是不明原因的腹痛、食慾不振。之後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更為嚴重的是鉛中毒可使孩子的大腦細胞受損。鉛中毒較輕的孩子會煩躁多動,脾氣暴躁,易攻擊他人。中毒較深時會出現智力低下、嗜睡、昏迷。專家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很可能就是鉛中毒的早期症狀,應該立即到正規醫院接受檢查,檢測血鉛、進行冶療。
鎘 (cd) 的化學性質與鉛、鋅相類似,在自然界大多以硫化物存在,為鋅鉛礦中的雜質,金屬鎘用於鋼鐵工業和塑料工業,鎘的化合物廣泛用於電池製造, 冶煉、電鍍、顏料及化學工業等
鎘主要是隨著工業廢水的排放而進入水體,在飲用水中的鎘還有一部分是由鍍鋅管析出,還有一些是從水管的焊料中析出。我國2005年廣州北江由於工業廢水的排放造成水體鎘污染事件,直接影響下游數千萬群眾的飲水安全.
鎘的毒性很大,至今認為它不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鎘是僅次於汞、鉛之後污染環境、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種金屬元素, 鎘可以影響機體內的多種酶的活性,亦抑制肝腎組織內的酶的活性。骨骼是鎘的主要靶器官,骨軟化、骨質疏鬆就是鎘最顯著的毒效應,鎘中毒可使肌肉萎縮關節變形,骨骼疼痛難忍,不能入睡,發生病理性骨折,以致死亡。腎臟是鎘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長期接觸可引起腎臟的損害。另外,鎘還能引起生殖系統的損害。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少量金屬鎘在實驗鼠體內即能起到雌性激素的功能。他們認為,這意味著,這種金屬可能會提高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
鎘是潛在性的。即使飲用水中鎘濃度低至0.1毫克/升,也能在人體(特別是婦女)組織中積聚,潛伏期可長達10年至30年,且早期不易覺察。震驚世界的日本「痛痛病」就是由於鎘污染而致。
痛痛病是首先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一種奇病,因為病人患病後全身非常疼痛,終日喊痛不止,因而取名「痛痛病」(亦稱骨痛病)。在日本富山縣,當地居民同飲一條叫作神通川河的水,並用河水灌溉兩岸的莊稼。後來日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在該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煉鋅廠。煉鋅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鎘,整條河都被煉鋅廠的含鎘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魚蝦中富集大量的鎘,然後又通過食物鏈,使這些鎘進入人體富集下來,使當地的人們得了一種奇怪的骨痛病(又稱痛痛病)。鎘進入人體,使人體骨胳中的鈣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質疏鬆、骨胳萎縮、關節疼痛。曾有一個患者,打了一個噴嚏,竟使全身多處發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後全身骨折達73處,身長為此縮短了30厘米,病態十分凄慘。痛痛病在當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砷(Ae)俗名:砒,砷和砷的可溶性化合物皆有劇毒。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或單質存在。研究表明砷對人體有致癌性,因此引起廣泛關注。飲用水中砷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由於人類的工業生產、生活、所產生的污染物進入水體,污染水源。砷是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都使用的金屬。(砷化合物用於冶金、晶體管、激光、半導體的合鑄劑、加工玻璃、色素、紡織品、紙、木材防腐劑、製革、農葯等)目前隨著金屬冶煉及其他工業加工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國家對工業污水排放的強制性嚴格要求,由此而引起的砷對水環境的污染,已有所減輕。但還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第二飲用水中砷的主要來源是因水源地的自然地理因素引起的。特別是在火山沉積岩地區。全球砷含量高的地區 主要有:中國台灣、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孟加拉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砷含量高的地區有:山西、新疆、寧夏和吉林等地區。砷在飲用水中是微量的。一般低於0.05mg/L如果按每人每日飲水量計算,每日攝入量低於0.1mg, 這個數量只佔人體每日攝入砷的總量的很少部分。但是在高砷地區,或礦山地區從飲用水中攝入的砷可能占人體攝入砷總量的絕大部分。對我國一些高砷地區的調查表明,通過飲水攝入的砷占總攝入砷量的82%,而從糧食、蔬菜和空氣中的攝入量分別占總攝入量的8%、3.4%、2.3%。由此可見在高砷地區飲用水中砷是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
由於飲用水中砷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國對飲用水中砷的含量都非常重視。我國曾對西北某一高砷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當飲用水中砷含量>0.1mg/L時,開始出現砷中毒患者,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症狀為輕型,當飲用水中砷含量為0.6mg/L或以上時,出現患者的最短潛伏期僅為半年。飲用10年及10年以上的居民患病率為47.2%,而且出現了5例皮膚癌患者。我國台灣地區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水中砷濃度與皮膚癌和黑腳病(外周血管紊亂)關系的調查。共調查飲用含砷自流井水的4萬居民,水中砷的平均濃度為0.5mg/L,范圍為0.01-1.8mg/L,飲用60年,皮膚癌患病率為10.6%,色素沉著為184%,皮膚過度角化為71%,黑腳病為9%。台灣的研究還發現,水中砷含量高的地區居民肺癌、腎癌、膀胱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也高。在美國,內華達地區飲用砷含量高水的居民,也被發現早期膀胱癌的症狀。在阿根廷進行的一項生態學研究表明水中砷含量高的地區居民肺癌發病率也高。在孟加拉有數百萬的人飲用受砷污染的井水。而導致皮膚癌患病率升高。目前已有足夠證據證明砷對人的致癌作用。最近在美國的實驗室研究證實,砷能誘發細胞復制過程中基因表達的改變。因此國際癌症研究會(IARC)將砷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在我國造成飲用水中的砷污染,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就是90%的的自來水廠處理技術比較落後, 無法有效去除水中的金屬污染物, 這種沿用了近百年的水處理工藝,雖然在局部有所改進,但是工作原理及作用基本沒變。使用這種20世紀初的水處,理工藝,來處理21世紀的水,其結果可想而知。在我國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中。砷的限值從原來的0.05mg/L調整到0.01ml/L, 這個標准已和國際標准看齊了。但是只有改造現有水處理工藝和技術,引進先進的水質檢測技術和設備,才有可能達到新標準的要求。
5、敘述環境污染與人體保健的關系
1.大氣污染的概念
大氣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固體雜質微粒組成的混和物。就干潔空氣而言,按體積計算,在標准狀態下,氮氣佔78.08%,氧氣佔20.94%,氬氣佔0.93%,二氧化碳佔0.03%,而其他氣體的體積則是微乎其微的。各種自然變化往往會引起大氣成分的變化。例如,火山爆發時有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噴射到大氣中,造成火山噴發地區煙霧彌漫,毒氣熏人;雷電等自然原因引起的森林大面積火災也會增加二氧化碳和煙粒的含量等等。一般來說,這種自然變化是局部的,短時間的。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向大氣中持續排放的物質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復雜,引起大氣成分發生急劇的變化。當大氣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質達到對人類健康、動植物生長以及氣象氣候產生危害的時候,我們就說大氣受了污染。
2.大氣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大氣污染源就是大氣污染物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
(1)工業:工業是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工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種類繁多,性質復雜,有煙塵、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機化合物、鹵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煙塵,有的是氣體。
(2)生活爐灶與採暖鍋爐: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爐灶和採暖鍋爐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燒過程中要釋放大量的灰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污染大氣。特別是在冬季採暖時,往往使污染地區煙霧彌漫,嗆得人咳嗽,這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污染源。
(3)交通運輸:汽車、火車、飛機、輪船是當代的主要運輸工具,它們燒煤或石油產生的廢氣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別是城市中的汽車,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襲人的呼吸器官,對城市的空氣污染很嚴重,成為大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車排放的廢氣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等,前三種物質危害性很大。
3.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呼吸道疾病與生理機能障礙,以及眼鼻等粘膜組織受到刺激而患病。
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發生的煤煙霧事件死亡4000人。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據分析,這是因為那幾天倫敦無風有霧,工廠煙囪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廢氣煙塵彌漫在倫敦市區經久不散,煙塵最高濃度達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濃度竟達到3.83毫升/米3。二氧化硫經過某種化學反應,生成硫酸液沫附著在煙塵上或凝聚在霧滴上,隨呼吸進入器官,使人發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由上例可知,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2)對植物的危害: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3)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 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據觀測統計,在大工業城市煙霧不散的日子裡,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沒有煙霧的日子減少近40%。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會導致人和動植物因缺乏陽光而生長發育不好。
② 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因此,當大氣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條件與之配合的時候,就會出現降水天氣。在大工業城市的下風地區,降水量更多。
③ 下酸雨: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
④ 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⑤ 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近年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從地球上無數煙囪和其他種種廢氣管道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里。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經粗略估算,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氣溫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溫度可以增高1.5~6℃。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現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4.大氣污染的防治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條是減少污染源。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1)工業合理布局:這是解決大氣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還應把有原料供應關系的化工廠放在一起,通過對廢氣的綜合利用,減少廢氣排放量。
(2)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分散於千家萬戶的爐灶和市內密如樹林的矮煙囪,是煤煙粉塵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採取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的方法,即用設立在郊外的幾個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塵設備的熱電廠代替千家萬戶的爐灶,是消除煤煙的一項重要措施。
(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減少汽車廢氣污染,關鍵在於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從而減少有害廢氣。
(4)改變燃料構成:實行自煤向燃氣的轉換,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他新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等。這樣,可以大大減輕煙塵的污染。
(5)綠化造林:茂密的林叢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絨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飄塵。蒙塵的葉子經雨水沖洗後,能繼續吸附飄塵。如此往復攔阻和吸附塵埃,能使空氣得到凈化。
大氣污染的危害
根據國際標准化組織做出的定義,大氣污染「通常系指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引起某種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而危害了人體健康、舒適感和環境」。
由地表至1000千米左右的高空的大氣層,一般可認為是由乾燥、清潔的空氣、水蒸氣和各種雜質三部分組成的。乾燥、清潔的空氣的組成是基本不變的,水蒸氣的含量因時因地變化,各種雜質(如粉塵、煙、有害氣體等)則因自然因素或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其種類還是含量,變動都很大,甚至導致大氣污染。
導致大氣污染的自然因素包括火山活動、森林火災、海嘯、土壤和岩石的風化以及大氣圈中空氣運動等自然現象。一般說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自凈機能,各種自然現象一般多能自動協調生態系統的動平衡關系。
人類活動包括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而防止大氣污染的主要對象,首先是生產活動。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燃料的燃燒過程;2.工業生產過程;3.交通運輸等。其中燃料燃燒(包括煤、汽油、柴油、天然氣等)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約佔全部污染物的70%;工業生產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約佔20%;機動車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約佔10%。
這些空氣污染物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氣溶膠態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氣溶膠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固體粒子、液體粒子或液體粒子在空氣介質中的懸浮體,如粉塵、煙、飛灰、液滴、輕霧、黑煙、霧等。氣態污染物大體有五個方面,以二氧化硫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鹵素化合物等。
這些空氣污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吞入和皮膚接觸三條途徑侵入人體。其中以呼吸道吸入為最多,最危險。
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大多表現為呼吸道疾病。在高濃度污染物的突然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甚至在短時間內死亡。例如,1952年英國倫敦發生的震驚世界的「煙霧」事件,四天內就死了四千多人。長期接觸低濃度污染物,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甚至會引起肺癌。除此之外,空氣污染物對植物、動物、農作物、器物(建築物、器具等)、氣候等都會產生有害的影響
大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疾病;對植物可使其生理機制受抑制,生長不良,抗病抗蟲能力減弱,甚至死亡;大氣污染還能對氣候產生不良影響,如降低能見度,減少太陽的輻射(據資料表明,城市太陽輻射強度和紫外線強度要分別比農村減少10~30%和10~25%)而導致城市佝僂發病率的增加;大氣污染物能腐蝕物品,影響產品質量;近十幾年來,不少國家發現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魚類減少甚至滅絕,森林發育受影響,這與大氣污染是有密切關系的。
各種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影響。
煤煙
引起支氣管炎等。如果煤煙中附有各種工業粉塵(如金屬顆粒),則可引起相應的塵肺等疾病。
硫酸煙霧
對皮膚、眼結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強烈刺激和損害。嚴重患者如並發胃穿孔、聲帶水腫、狹窄、心力衷竭或胃臟刺激症狀均有生命危險。
鉛
略超大氣污染允許深度以上時,可引起紅血球礙害等慢性中毒症狀,高濃度時可引起強烈的急性中毒症狀。
二氧化硫
濃度為1-5ppm時可聞到嗅味,5ppm長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難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聲帶痙攣,喉頭水腫以至窒息。
氧化氮
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徵是對深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臻肺壞疽;對粘膜、神經系統以及造血系統均有損害,吸入高濃度氧化氮時可出現窒息現象。
一氧化碳
對血液中的血色素親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嚴重缺氧症狀即煤氣中毒。約100ppm時就可使人感到頭痛和疲勞。
臭氧
其影響較復雜,輕病表現肺活量少,重病為支氣管炎等。
硫化氫
濃度為100ppm吸入2-15分鍾可使人嗅覺疲勞,高濃度時可引起全身礙害而死亡。
氰化物
輕度中毒有粘膜刺激症狀,重者可使意識逐漸昏,雖直性痙攣,血壓下降,迅速發生呼吸障礙而死亡。氰化物中毒後遺症為頭痛,失語症、癲癇發作等。氰化物蒸汽可引起急性結膜充血、氣喘等。
氟化物
可由呼吸道、胃腸道或皮膚侵入人體,主要使骨骼、造血、神經系統、牙齒以及皮膚粘膜等受到侵害。重者或因呼吸麻痹、虛脫等而死亡。
氯
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皮膚粘膜對人體發生中毒作用。當空氣中氯的濃度達0.04~0.06毫克/升時,30~60分鍾即可致嚴重中毒,如空氣中氯的濃度達3毫克/升時,則可引起肺內化學性燒傷而迅速死亡。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6、長期在吵雜的環境中生活,該如何保健?
首先,長期在嘈雜環境中生活是非常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尤其會影響聽力。如果非得在雜訊環境下生活,要注意攝入一些保護聽力的食物,盡量多次的離開雜訊環境。
7、優美的環境對身體健康有何好處
環境優雅使人身心愉悅,空氣清新能減少引發疾病的機會,促進身體健康。
8、環境與健康
環境與健康
環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質和現象與人類發生相互作用的各種自然及社會要素構成的統一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重要條件。人類生命始終處於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人為環境中,經常在物質和精神心理的雙重因素影響之下。人類為了生存發展,提高生活質量、維護和促進健康,需要充分開發利用環境中的各種資源,但是也會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社會行為的作用,使環境受到破壞,使人體健康受到影響,當這種破壞和影響在一定限度內時,環境和人體所具有的調節功能有能力使失衡的狀態恢復原有的面貌;如果超過環境和機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可能造成生態失衡及機體生理功能破壞,甚而導致人類健康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因此人類應該通過提高自己的環境意識,認清環境與健康的關系,規范自己的社會行為(防止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促進環境生態向良性循環發展),建立保護環境的法規和標准,避免環境退化和失衡,這是正確處理人類與環境關系的重要准則。
第一章 人類和環境的關系
提要 環境的概念;不同環境的共同要素;環境的衛生學特徵;環境因素與健康關系的特徵;物理危害因素與健康關系;化學危害因素與健康關系。環境污染;公害和公害病。環境污染防制措施原則。
第一節 環境的要素
環境,涉及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社會環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為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和社會心理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生物圈(biosphere)中的生命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共同構成生物與環境的綜合體,即生態系統(ecosystem)。人類依靠生物構成穩定的食物鏈(food chain),從而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素;利用生物製成葯物防治疾病;綠化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斷繁衍過程中為人類造福的同時,有的生物會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一定威脅,如致病性生物可成為包括烈性傳染病的媒介;食物鏈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質等生物因子;空氣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產過程中的生物性粉塵(動物羽、毛等)。
由於人類通過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對環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規律已有所了解,並有了豐富的預防和控制經驗,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嚴重性已有下降。
二、化學因素(chemical factor)
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有天然的無機化學物質、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以及動植物體內、微生物內的化學組分。天然存在的無機化學物質是構成機體的主要物質,有些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稱為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很多化學元素在正常接觸和使用情況下對機體無害,過量或低劑量長時期接觸時會產生有害作用(稱為毒物)。環境中常見的化學因素包括金屬和類金屬等無機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有機溶劑等;生產過程中的原料中間體或廢棄物(廢水、廢氣、廢渣);農葯;食品添加劑及以粉塵形態出現的無機和有機物質。化學物質在創造人類高度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低估的損害。
三、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環境中接觸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氣溫、氣濕、氣壓、聲波、振動、輻射(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等。在自然狀態下物理因素一般對人體無害,有些還是人體生理活動必需的外界條件,只有通過一定強度和(或)接觸時間過長時,才會對機體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統功能產生危害。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人們從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中接觸有害物理因素的機會愈來愈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應予足夠的重視。
四、社會-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
人類健康和疾病是一種社會現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社會因素一般包括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社會經濟水平,它影響人們的收入和開支、營養狀況、居住條件、接受科學知識和受教育的機會等,社會因素還包括人們的年齡、性別、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職業和婚姻狀況等。
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導致人們在社會行為方面乃至身體、器官功能狀態產生變化的因素。心理因素著重於個體和內在情緒(興奮、抑制、焦慮、憂郁、恐懼、憤怒、悲傷等心理緊張)及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和觀念。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動常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軀體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因而常稱為社會-心理因素。
心理緊張本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但如果強度過大、時間過久都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繼而引致神經活動的功能失調,甚至導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發生,嚴重者還可能造成各種精神性疾病。因此,應該著重強調個體心理狀態須盡快地去適應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個體和不斷變動著的社會環境調整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使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動都不致使人長時間地停留在心理失衡和(或)神經活動功能失調,以預防軀體疾病的發生。
9、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有哪些?
環境的構成
環境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與人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環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條件,而人類通過調節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同時也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有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環境條件。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能力越強,環境對人類的作用就越強。人類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棄物帶給了環境,造成了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1)自然環境
人類的自然環境又稱物質環境,可分為兩類,一類指天然形成的原生環境,如空氣、水、土壤等;另一類是由於工農業生產和人群聚居等對自然施加的額外影響,引起人類生存條件的改變,稱次生環境。它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環境因素。
(2)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又稱非物質環境,是指與社會主體發生聯系的外部世界。其主體包括個人和群體。社會環境是由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狀況、人的行為方式等要素構成的,是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質所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
環境與健康
(1)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① 空氣污染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會導致急性危害。產生的原因,一是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發生了變化,大量污物積聚在低空,擴散不開;另一種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質短時間內進入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② 慢性危害
長期生活在低濃度污染的空氣環境中,機體可受到慢性潛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煙引發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為人們所共知。
③ 致癌作用
空氣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現,是現代肺癌發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驗證實,有30餘種空氣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環芳烴化合物,以3,4-苯並芘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木材等燃燒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種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煙、煤焦油、汽車廢氣、飛機尾氣、柏油路灰塵中都能分離出3,4-苯並芘。某些元素如砷、鉛、鎘、鉻、鈹的致癌性已在動物實驗中被證實。
(2)水體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體的基本成分,也是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物質,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水體是以陸地為相對穩定邊界的天然水域。如果外界許多物質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質,通過稀釋、混合、揮發、沉澱等物理方法,氧化、還原、酸鹼中和、化合、分解等化學方法,以及水生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作用過程,使雜質下降,這就是水體的自凈能力。當排入水中的物質量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物理與化學性質發生改變,水質變壞,降低了水的使用價值,稱之為水體污染。
(3)土壤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土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後,由於土壤的機械作用和物理、化學、生物化學作用,使病原體殺滅,有機物質被分解和合成,在衛生學上無害且能被植物利用的腐殖質和無機鹽,這就是土壤的自凈作用。當土壤被有機性廢棄物或毒物所污染,其含量超過土壤本身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土壤污染。土壤被污染後,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主要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土壤——水——人體這兩個基本環節對人體產生影響。對健康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 引起中毒
工業「三廢」中排出的廢水含有鉛、鎘等重金屬毒物,灌田後可以通過稻米造成慢性鎘中毒(疼痛病)和鉛中毒;含砷、汞農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廢」和農葯污染土壤後,再經雨水沖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們通過飲水、食物以及家畜通過飼料都可引起中毒。
② 誘發癌症
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鎘、苯氧除草劑和氯酚農葯等對人有致癌作用。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過對人體的外照射和內照射(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誘發癌症外,還會導致頭昏、乏力、脫發、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等病症。
③ 傳播疾病
被含有病原體的糞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為有關疾病的傳播媒介,如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病等。還有破傷風、氣性壞疽、肉毒桿菌等能在土壤中長期生存,成為人們感染這些疾病的重要來源。
(4)雜訊對健康的影響
凡是干擾人們正常休息、睡眠和影響人們正常工作、學習、思考和談話等不協調的聲音,均屬雜訊。我國規定每天工作8小時崗位的雜訊強度:新建企業不得超過85分貝,現有企業適當放寬至90分貝。生活生產中主要雜訊源有:
① 工業雜訊:來自工廠各種機械和高速設備的撞擊聲和馬達轟鳴聲,如織布機、風動工具、冶煉設備、球磨機、鍛壓、電鋸以及建築工地的攪拌機、打樁機等產生的雜訊。
② 交通雜訊:主要來自各種車輛、火車、飛機、輪船等在發動和運行中產生的雜訊。
③ 生活雜訊:主要來源是集貿市場的嘈雜聲,娛樂、體育場所和宣傳工具的高音雜訊,家庭的收錄機、電視機、洗衣機和縫紉機等發出的雜訊。
雜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體現在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幾方面,但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最直接。長期接觸雜訊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雜訊還可引起頭痛、頭暈、耳鳴、心悸及睡眠障礙等神經衰弱綜合症;對心血管系統損害主要表現出心率加快或減緩、血壓不穩;對消化系統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食慾減退、消瘦、胃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等。
(5)社會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社會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制約作用是巨大的,作為社會人口中正經歷著生長發育和社會化過程的高中學生這一群體來說,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我國現有80多萬所中小學校和1 0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2億多人,約占我國人口的1/5以上。他們不僅在社會人口比例中數量大,更重要的是代表著人類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各種社會因素,特別是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同輩群體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為其在走上社會以前打下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質基礎,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0、環境如何影響健康?
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比如:太潮濕的環境會致人得一些皮膚病、關節炎等;離高壓電太近的居住地,與兒童白血病的發病情況可能會有關聯;離公路太近的居住環境,空氣含鉛高,有可能致一些神經受損方面的疾病,等等。因此,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對我們的健康實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