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康德保健操

康德保健操

發布時間:2020-07-16 06:21:18

1、有個健身操叫什麼康德百事,不知道是那幾個字!請問有人知道嗎?

那個叫:康德百姿

2、康德的圖型與皮亞傑的圖式有何區別和聯系!跪求!言簡意賅!謝謝!

「認知圖式」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他認為,發展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種建構過程,其內部的心理結構是不斷變化的,而所謂圖式正是人們為了應付某一特定情境而產生的認知結構。
皮亞傑(1952,1977)提出了三種能力結構:動作圖式(感覺運動圖式)、符號圖式和運算圖式。
動作圖式:是一種組織化的行為模式,兒童用它對物體或經驗進行表徵或做出反應。這種圖式是最先出現的智力結構,大多在生命的頭兩年出現。這個時期嬰兒對事物和事件的理解僅局限於可能通過外顯行為進行表徵的方面。對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來說,皮球並沒有被看做是一個有正規名稱的圓形玩具,而僅僅是她和同伴用來彈跳和滾動的物體。
符號圖式:出生第二年,兒童已能夠在沒有直接操作的條件下,去解決問題並對事物和事件進行思考。換句話說,這時他們已經能夠在頭腦中表徵經驗,並使用這些心理符號或符號圖式實現自己的目的。請看皮亞傑對16個月的女兒傑奎琳做的滑稽動作的描述:一個18個月大的小男孩來找傑奎琳玩,下午小男孩開始發脾氣,當他試圖從游戲圍欄中出來時大聲尖叫,並且邊跺腳邊向後推那個游戲圍欄。傑奎琳站在一旁吃驚地看著他,這種場景她以前從未見過。第二天,當她自己在游戲圍欄中玩耍時,也大聲尖叫並試圖移動圍欄和跺腳……這種動作反復進行了多次。很顯然,盡管當時傑奎琳並未表現出這些動作,但事後卻能模仿同伴的行為。她必須先殂成心理表徵,或者保存男孩發火時的形象,才能指導其後面的模仿形為。

運算圖式:按照皮亞傑的觀點,7歲以後兒童思維的特徵是運用運算圖式。認知運算是一個人為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所進行的內部心理活動。例如,一個8歲兒童把一塊橡皮泥由球形壓大了。為什麼呢?因為在他頭腦中保留了這個變形過程,所以他知道,如果再把這塊橡皮泥團在一起,會變成相同的一個球。相反,由於5歲兒童不能對思維對象進行操作,他們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顯表象的限制。所以,他們雖然親眼見到了橡皮泥從球形變成了圓盤狀,但仍然會認為盤狀的橡皮泥更大,因為它比球體占據了更大的空間。盡管給予一定提示時,他們可以想像泥團再被捲成球形的過程,但仍不能意識到這樣做的邏輯結果。他們仍會固執地認為盤狀的橡皮泥大。
按照皮亞傑的觀點,最常見的認知操作是包含+、-、×、÷、>和<這些數學符號在內的心理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每種心理運算都是可逆的,如心理加法和減法間的互逆運算。皮亞傑認為,這些變化的運算能力,使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建構起相當精巧的心理圖式,從而使他們對最初的實際經驗以及最終的抽象假設事件的思考,都更具邏輯性和系統性。

康德的圖型是什麼呢?圖型學說從認識論開始,最終導向康德的實踐主體,回答了科學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因此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圖型,偏重於表達手段,或語形方面。

說了很多,很難概括出區別和聯系。

3、如何理解康德式的自由主義

自由——自我能夠獨立自主地作出選擇,不受奴役和逼迫。
自由至上主義的的自由——個回人可答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只要不要妨害到他人的自由即可。
康德式的自由——自由地行動就是自律地行動,就是根據自己所立的法則而行動,而不是聽從於本性或社會傳統等偶然的、不是自我意志能夠操控的因素。

和自由至上主義比較,康德的自由觀最獨特的地方是——自由並是要能自律。人的各種慾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被某一種慾望所控制,根本無法作出促進整體幸福的選擇,那麼他確實是不自由的,是被奴役的,例如吸毒上癮者便是如此其它如各種物慾、肉慾等等也是如此。好的自我應該像一個民主國家一樣,各種需求的呼聲都能聽到,最終選擇是理性衡量的結果。

康德的自由是要依據自己所立的法則來行動,這種法則是超越於個人所處的社會傳統、身份地位,甚至是人的本性、個性、偏好等偶然因素。人變成了"純粹實踐理性",拋開了使我之成為獨特自我的一切偶然因素。

4、手指體操的介紹

手指體操,是利用手指的各種動作,包含手指、手掌,及腕關節等手臂各部位的配合來完成的動作。它就象其他肢體體操一樣,依據一定模式,完成著各個動作。常讓孩子做手指體操可以提升認知能力、計算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手指體操能鍛煉手指的獨立性與靈活性,並能使手掌與手肘部關節和腕關節更加協調靈敏。 哲學家康德曾說 手是外部的腦。 人們的雙手布滿了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訓練手部的靈活度,就等於是一種腦力訓練。

5、盧梭如何使康德走上正路

盧梭對康德的影響是勿庸置疑的,康德在他四十歲的時候這樣寫到:「我生就是個真理的尋求者,我感到對知識有一種貪得無厭的渴望,對在知識領域中有所前進有一種永無停息的熱情,每當我前進一步,我就感到滿意。有一段時期,我以為唯有這才構成人類的尊嚴,我藐視過一無所知的普通人;盧梭使我走上了正路。這種盲目的偏見消逝了;我學了尊重人性,並且除非我相信這種觀點(指他的學說)能給一切人以建樹人權的價值,否則我將認為自己比普通勞動者遠為無用。」
在盧梭看來人天生是善良的,可是文明的進步和知識的發展,尤其是私有制所導致的自私心理,卻使人變壞。文明社會不僅腐化了人類的健康體制,而且也腐化了人類的真摯情感。婚姻不再是基於純潔的愛情,而是出於利益方面的考慮。金錢可以使純潔的少女失去貞操,也可以使邪惡的淫賊肆意放縱。在18世紀的知識界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富庶及其導致的奢侈有助於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開化,富人的奢侈養活了窮人。針對這種觀點,盧梭指出,奢侈如同一副腐蝕劑,它雖然促使國家富庶、工業發達和文藝繁榮,但是卻使大量的農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並最終淪為盜賊而走上絞刑架。
總而言之,是盧梭使康德悟到,知識和理性並不能使人認為善,樹立人的尊嚴,提高人的道德價值。我們也往往看到有些知識豐富的教授與其自身的道德所形成的鮮明對比。在盧梭看來,內心的良知並非知識的結果,有知識的人並不一定有道德,而且理性往往還會蒙蔽我們的良知,使我們迷失道德的方向(這是盧梭對康德影響的第一點,即知識或理性與道德的分離,這一點與休謨對理性與道德的區分對康德的影響相似)。
①自由有三種,一種指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這是最粗淺理解的自由。第二種是指對必然性的認識和順應,斯賓諾莎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自由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越高,他對自然界的必然規律認識得越清楚,那麼他在自然界面前就越自由,他認為真正的自由在於對客觀必然性的駕馭,具體地說,即事物系列嚴格地遵循自然必然性,觀念系列嚴格地遵循邏輯必然性,因此,你對必然性認識得越清楚,你的思想和行為就越自由。第一種自由就不說了,而第二種自由學說是一種外在的必然性,實質是將意志自由理解為對外在於自身的必然規律的認識,最終人的自由變成了絕對必然性的無條件的服從,意志喪失了自由選擇的能力和淪為宿命。接下去講第三種自由。
盧梭區分了運動和活動。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有生命物質的運動稱為活動。接著他進一步提出了原理:「總之,所有一切不是因為另外一個運動而產生的運動,是只能來自一個自發的、自由的動作的;沒有生命的物體雖在運動,但不是在活動,沒有哪一真正的活動是沒有意志的。」任何行動都有一個本原的發端的意志存在,若是某種行動或結果,不是由某種能動的本原產生的,那麼原因必是出於無休止的因果鏈條中喪失了自身(就如我們如果把犯人的罪行認為是他的環境等因素決定的,而非他自由意志的結果,那麼犯人便沒有了對罪行負責的必要,世人也便沒有犯罪,也便沒有惡了,一切皆在因果決定之中)。
在盧梭看來,意志受感官對象影響,當意志受各種慾念、誘惑的支配時,意志就出於受縛的狀態,然而意志有選擇的能力,它既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既可以屈服也可以戰勝。意志完全有能力擺脫感官慾念支配。盧梭認為人有這種意志能力。卻不能時刻都有貫徹意志的能力,這就是人的局限性所在。換言之,自由意志並不表現在人對感官慾望具有絕對的控制力上,它可能會戰勝這種慾望,也可能屈服於它,但無論怎樣,人對自己「應當」做什麼都有清醒的認識,即使意志沒能對感官慾望實施有效的控制從而作惡(正是人有這樣選擇的可能,才是自由的人),根據內心的道德律對自己的罪責進行自我譴責,然而,這種約束並非強加給意志的外在的戒律,也即他律,它是意志自己給自己制定的法規(這是盧梭對康德影響的第二點,即人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受慾念干擾,但仍可堅持自己的行為,它表現為「應當」,因為它無時不作用於人,而人可能因為慾念而無法貫徹它,從而表現為「應當」)。
天主教會認為人的道德行為的根據在於上帝,人的行為的道德價值在於聽從上帝的誡命,施行各項聖事聖功,發自內心地熱愛上帝並做一隻溫柔的羔羊。盧梭認為一切都仰仗上帝,人就無須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於是人自己赦免了自己的罪惡。在各種情況下,一個能夠自覺地保持自己道德水平的善良之輩,固然可以因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因為他的善是上帝決定的)這種特殊的榮幸而感到自慰;然而一個墮落的惡棍,同樣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惡的原因歸咎於上帝身上,而無需自己來承擔道德責任。盧梭這樣說道「上帝絕不希望人濫用他賦予人的自由去做壞事,但是他並不阻止人去做壞事,其原因或者是由於這樣柔弱的人所做的壞事在他看來算不得什麼,或者是由於他要阻止的話,就不能不妨礙人的自由,就不能不因為損害人的天性而做出更大的壞事。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過選擇而為善棄惡。」
盧梭特別強調了人的自由意志的主動性,人既然是行為後果的肇始者,就該擔負起責任,沒有理由推卸責任,推諉給上帝或其他外部客觀因素。總而言之,他認為意志自由是一切道德生活的首要前提。真正的道德行為,不是在強力的壓迫之下做出的,而是自覺自願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是盧梭對康德影響的第三點,即道德之可能的前提是意志的自由。)
然而,對於一個把道德生活建立在自己的自由意志之上的人來說,是不需要某個外在性的上帝或主宰者來支配自己的行為的,也同樣無需他來為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責任。這種人由於把自由當作自己不可讓渡的本質,所以在道德生活方面他就是上帝。道德行為對於他不是迫於某種外在的壓力,而是處於內在的自由,處於對自己所規定的法律(道德律)的尊重、自願遵從。人的道德方面應當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道德自律的根據就是人的自由意志。(這是盧梭對康得影響的第四點,即自由意志表現為自律,道德律是自律的)。
盧梭認為人性有兩個本源:良心與慾念。所以,意志面臨兩種抉擇,要麼聽從靈魂、良心的指導,棄惡從善;要麼受肉體、慾念的支配,在罪惡的淵蔽中接受良心的懲罰,使心靈深處於內疚之中。他認為良心是道德的判斷標准。「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生來就有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盡管我們有自己的准則,但我們在判斷我們和他人的行為是好是壞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原則為依據,我們把這個原則稱之為良心。」盧梭認為良心作為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躬內省,人人都能覺察到自己天性里存在著某種向善的情感。人人皆有善的意志,即便是未經智力訓練的人也不例外。(這是盧梭對康德影響的第五點,即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但盧梭把道德的基礎看作是本能、感情、良知之上,嚴格來說,良心這種經驗性原則實質上屬於他律原則,因為任何感情的或經驗的因素都將摧毀道德律的先天普遍性。而康德則認為,道德的真正基礎不是道德情感,而是純粹實踐理性,具有先天普遍性,此是後話)。
所以,正是這種自由意志的人性及其普遍性,因而人人皆有,從而使康德同樣尊重勞動人民。正是這種普遍(在盧梭這里我們只能用「普遍」,還不能用「先天普遍」)的自由意志,使康德將其與牛頓相提並論:「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一樣,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
3.其他影響
①宗教思想
盧梭認為那些有道德的人,雖然在今生遭受了苦難,但是只要他們稟著自己的良心行事,公正的上帝(盧梭僅否定自由意志來自於上帝,而不否認上帝)一定會在來生給予他們補償。上帝既然使人類生而具有良心,那就必定承諾在來世讓道德與幸福結合在一起,而不像在現世中道德往往與幸福像脫離。這種至善(即道德與幸福相結合)的前景,使人類對善良行為充滿信心的重要保證,它鼓舞許多倍受凌辱和不幸的人,使他們在遭受逆境中保持對美德的熱愛,始終不渝地聽從良心的呼喚(康德也是從至善的要求中引申出靈魂不死和上帝存在等結論,從道德要求中引申出宗教信仰)。
一個人在遵從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良心而追求道德時,他是不必顧慮別人的指責的,也無需考慮行為的後果,因為善良的動機是比善良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東西。當人做出種種按照一般的道德規范來評判無疑是屬於不道德甚至邪惡的事情時候,他始終相信自己的良心是純潔的,動機是善良的。而當人做出某些自認為是不道德的事情時,他從良心那裡受到的譴責要更甚於外界輿論的壓力。在盧梭眼裡,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只是借用美德來欺騙他人,實際上他們的良心早已被各種邪惡的慾念所泯滅。羅馬獨裁者蘇拉見到不是由他自己所造成的痛苦,常常會潸然淚下,然而他本人卻是一個嗜殺成性的魔王;菲爾王亞里山大不敢去看悲劇,因為他一看到那些悲劇的情節就禁不住要傷感,然而對於每天因執行他的命令而被處死的人的悲慘呼號卻無動於衷。盧梭認為,一個人如果僅僅只重視外在的效果而不重視內在的善良動機,他就稱不上有道德;一個人如果用美德的外貌來掩飾內心的險惡,用文雅的舉止來遮蓋卑劣的用心,他就是一個偽善的人。偽善是一種比赤裸裸的罪惡本身更壞、更危險的行為。偽善是一種主觀上有意的犯罪,它在動機上就是惡的,因此它比效果上的罪孽更加嚴重(這一思想對康德也產生了很的影響)。

6、康德真有可攻略的結局嗎

之前有讀過康德的這篇《什麼是啟蒙》,那時僅僅是「讀過」,知道它鼎鼎大名但卻從未思量過原因,也未能料想它所蘊含的如此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直到在華老師的這次通識課上,才真真切切地體悟到了它的魅力,更為我的人生啟發了一扇清新的窗牖。感恩此次機會。#65279;
那麼,我便在此記下我對《什麼是啟蒙》的理解和啟發罷。#65279;
文章一開始,康德就對啟蒙運動下了定義:就是人類脫離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的狀態就是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了。#65279;
在這篇文章中,康德將啟蒙界定為「脫離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這種「不成熟狀態」是人自己對自己的壓抑而造成的一種不思狀態。擺脫這個狀態需要兩個條件——外部條件,即需要別人引導;內部條件,即需要自己的勇氣與決心。「獨立思考」(Selbstdenken) 是康德啟蒙思想的核心概念。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們並不缺少,只是缺乏勇氣與決心不敢運用,所以是「自己加之於自己的」。#65279;
接下來,康德分析了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處於這樣未啟蒙狀態。首先談了內因的兩個主要因素:懶惰和怯懦,這兩點使絕大部分人處於未啟蒙狀況——他們自己願意處於不成熟狀態並受保護人保護。#65279;
對於「懶惰」他是這樣闡述的:處於不成熟狀態是那麼的安逸,自會有人替我操辦一切,我無需去思想。#65279;
對於「怯懦」他這樣說:因為人懶惰的天性使得一部分人能借之以保護人自居,為了維持他們保護人的身份,他們會使自己的寵物愚笨,告訴他們企圖獨立行走是十分危險的,那些寵物便不敢去嘗試行走了;其次,怯懦還由於人自己對新事物(未知事物)的恐懼而產生。#65279;
介於這兩點內在因素,「任何一個個人想要從已經成為自己天性的那種不成熟的狀態之中走出來,是十分艱難的。」原因之一在於他們自身,「他們已經很愛好這樣的生活了」;原因之二在於外部,人們從來不允許他們做這種嘗試。#65279;
康德認為,只有很少數的人通過自己精神的奮斗擺脫了不成熟的狀態,並且從而邁出堅強的步伐。這些獨立思想的人自己在拋開了不成熟狀態的羈絆之後,傳播這種精神——「合理地估計自己的價值和每個人的本分就在於思想其自身」。這些「很少數」本來或許有一部分是出於為廣大人群所設立的保護者中的,公眾本來是被他們套上羈絆的,此時他們卻在鼓勵公眾獲得啟蒙。#65279;
因此,公眾的啟蒙(在那些已獲啟蒙者的引導下)只能是很緩慢的。康德還對以革命為方式「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一場革命或許有機會實現推翻個人專制以及貪婪心和權勢欲的壓迫,但卻絕不可能實現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這樣的結果便是「新的偏見也如舊的一樣,將成為駕馭缺少思想的廣大人群的圈套」。#65279;
這倒是引我想起我們自己近現代的狀況來了。在近現代,中國經過幾次革命,經歷了這么幾次轉身: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時代資本主義進行了短暫的發展—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但是,這些驚天巨變並未帶來中國近現代社會特質(尤其是人格特質)的同步變化,很明顯,我們的大多數人仍然好逸惡勞,惰性深重,老是期待凡事有人代勞。而這種凡事希望代為思考、代為決定的心態,就是家長式政權的溫床。歷史的事實已然擺在眼前:這種政權將民眾的所有自由剝奪的乾乾凈凈,民眾也因此喪失了一切權利。試問,一個以家長自居的政府,怎會懂得尊重人民群眾,怎會引導人們群眾啟蒙,又怎會向人們群眾學習?鑒於這一點,我們的國家,需要有獨立精神的國民,我們的大眾應自覺地當自己的主人——不再懶惰,不再怯懦,不能凡事求「代勞」,要運用自己的理智,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自己承擔。這一點,康德早已為我們指出。#65279;
對於我們21世紀的生活現狀而言,或許正需要一場思想革命引起生活方式上的變革,具體而言即當一個社會上所有的人都珍視自己的自由時,私有制的生活方式(佔有)才有可能改變——才不會演變成一場「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65279;
也許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這種自由豈不是會破壞共同體的安寧與團結一致?#65279;
康德提出,這種自由誠然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因為一般的自由有經驗條件,夾雜著私人的利害關系,停留在這一階段的人很容易成為偏見或成見的奴隸;公開的自由是純粹由理性發出的命令,這種自由符合三個條件——它們是普遍的立法,公開使其有機會接受他人的評論;它們排除經驗限制且並非為了某個目的,消除其片面性與局限性;理性應為目的王國立法,從而在理念上最終獲得全人類理性徹底的解放。無疑,這種公開的運用是維護共同體的合理性的,是對自由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是促進啟蒙的。#65279;
為什麼這么說呢?#65279;
首先,理性往往夾雜在人的自然必然性之中,自然領域的自由是應該受到限制的,所以,共同體/#65279;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就涉及共同體利益的許多事物而言,我們必須有一定的機器,共同體的一些成員必須靠它來保持純粹的消極態度,以便他們由於一種人為的一致性而由政府引向公共的目的,或者至少也是防止破壞這一目的。」在這一方面人們必須服從。在這一方面,人作為社會的角色是不自由的,而且也不能是自由的,因為他是在傳達別人的委託,作為某個角色承擔著某些義務。#65279;
但是,人不能忘記自己還是個理性的人,「在做為一個學者在面向真正的公眾即向全世界講話時,則學者在公開運用他的理性上便享有無限的自由可以使用他自己的理智。」這一點的提出是在打破了宗教的桎梏後,將理性擺在了上帝的位置上——理性的要求更高、更純粹。#65279;
同時,共同體/國家應該明白,它不應有意地想方設法使人類保持在野蠻狀態,它應給大眾是自由,因為,沒有一個共同體可以揚言可以對它的每一個公民進行「永不中輟的監護」,這樣的揚言是在封鎖人類的進一步啟蒙,並且甚至錯誤的將人類囚禁在了啟蒙中的繼續進步的狀態之中。人類本來的天性即是進步,這樣的揚言是「一種違反人性的犯罪行為。」#65279;
所以,康德對共同體的法律和統治者有這樣的觀點:#65279;
共同體的法律即是這樣一種東西——「一個民族是否可以將這種法律加之於自身」。法律是在一定的時期內維持一種制度好的實行,並能推動一種更好的共同體狀態的產生,即使得每一個公民都得以自由的以學者的身份公開的對現行組織的缺點發表自己的言論並且能夠提出建議。#65279;
共同體的統治者不能向他的人民規定任何事,因為「他的立法或威望全靠他把全體人民的意志結合為他自己的意志」,只要他將使這一切真正的或號稱的改善都與公民秩序結合,那麼他的最高權利便得以維持。#65279;
所以,基於這兩個角度,共同體應該給它的大眾自由。#65279;
最後,我想談談我對自由的新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是之前不曾有的。#65279;
過去在中國文人的世界裡呆久了,而且呆的多是些缺少「浩然正氣」的文人。素來不喜歡儒學的孔孟、「字如其人」的顏真卿、還有什麼文天祥啊、朱熹啊,覺得他們活的太沒有「自己」了,甚至有些「道貌岸然」。多喜歡些自由靈動的人、物,比如老莊、魏晉風骨、「驚若游龍」的行書,山水禪詩等等,覺得他們都是有靈的,自由而真實。#65279;
正是對這種自由的追求,使我不止一次陷入生命的困境。現在想想,這種自由用文藝的話來說倒更像是一種「孤芳自賞」,所以冰心寫了這樣一首小詩: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65279;
第一次聽到華老師說「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戰爭」時,我簡直震驚了,過去的近兩年中,我不就是在一直持續著一場自導自演的節目:自己扮演著「所有人」,在不斷反抗著我自己嗎?#65279;
哲學上,我所追求的這種自由,是被稱作「自然性自由」(Natürliche Freiheit)吧!#65279;
我一直認為,樂於玩大型網游的人一定是積極入世者,他們至少是對游戲繁瑣的規則不厭倦的人。而我們所棲居的人類社會不就是到處充斥著各種人創的規則嗎?我不喜歡這些規則,原因有兩點:一來我能力有限,不善周旋於眾多頭緒的事物之間;二來我認為天地萬物天性綿展,才是自由。#65279;
所以,我對孟子提出「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有質疑,對聖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不屑,不喜歡理論和死記硬背,總之,反對一切別人認為合理的事情。#65279;
為了擁有這種自由的狀態,我曾打算過青燈獨倚的日子——逃避(被武俠小說誤導了);誰知陰差陽錯下學習了一些佛法,明白佛門從未提倡一種躲、逃、消極的方式來面對人生,佛門的「悟」「醒」是人在經歷了滾滾紅塵之後方可懂的,是一種進出自如,而非一味地怯懦、閉目不視。對於這個充斥著規則的社會而言,聖人的中庸作為「游戲技巧」,未嘗不好。#65279;
孟子對教育的觀點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凡是教育,都是在告誡人們遵守良好的秩序與道德,這是必須的,也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吧。就算是費希特所提倡的新教育也不能免俗——新教育是在按照規則,確實可靠和毫無差錯地塑造和規定其學子的現實生活活動,它消滅自由意志,給意志加以嚴格必然性和搖擺的不可能性,擁有一種必然性堅定意志的人,意志自由已經被消滅且合並到了必然性里,所以任何時候他沒有可能做不同於他永遠立志做的事情。#65279;
這樣看來,我的偏見是由於我思想的狹隘和誤區造成的了。對自由的理解也是如此。#65279;#65279;
康德提倡的自由主義是一種理性自由主義,其核心是人格的自由、自律和自主。這明顯不同於我西方現代流行的基於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所發展起來的放任自由主義。這種理性自由鼓勵每個人獨立思考,公開運用理性,以推動社會的完善和進步。而且人們所服從的社會規則是以人們自己的意志所制定的,所以受其約束其實就是受我們自身意志的約束,這樣,難道不是最高的自由嗎?而那種自由的無限性蓬勃增長,最終的結局才是因人類慾望的無饜成為不自由,成為「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戰爭」。藉助合理的規則,即社會制度,使得「他律現實」和「自律要求」雙雙得以滿足,這便是共同體/國家存在的意義之在了。#65279;
這些便是我此次讀康德《什麼是啟蒙》的所感所得,見識淺陋,仍待繼續斟酌求索。記下此言,是望與眾交流學習。緣於吾篤信:無論現在的起點何處,高低乃是相對而言,只要心有泰山之絕頂,竹杖芒鞋下,必定節節高升。#65279;
在不斷借著偉大人物的思想指引和自己實踐腳步的丈量下,我看到,我的路是越來越明晰了。嘿嘿~~#65279;

7、怎樣解釋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實踐理性批判>>

你思考一下:
沒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殺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殺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會說我有自由就行了,那麼有一天,你又被別人殺了,你還有自由嗎?

你看過蝙蝠俠:黑騎士的崛起嗎?
想想電影裡面,嬉皮文化,無政府主義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災難,這樣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這樣的自由人類必定滅亡。

8、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 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 ——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墓碑銘文

拓展資料:

「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頁)

韓水法漢譯文:「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177頁)

鄧曉芒漢譯文:「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頁)

李秋零漢譯文:「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頁)

馮曉虎《學習康德好榜樣》:「有兩事充盈性靈,思之愈頻,念之愈密,則愈覺驚嘆日新,敬畏月益:頭頂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十八世紀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蔭道上上,每天午後三點半,總是會悠然走來一個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內曲,左肩下斜,歪搭著頭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遠穿著一套灰色的裝束,手裡永遠提著一支灰色的手杖,後面永遠跟著一位忠誠的老僕人,永遠為他准備著一把雨傘。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時,以致於市民們在與他們親切地打招呼的同時,總忘不了趁機校正自己的手錶。這就是哲學家康德和他的僕人拉普。

一位傳記家贊嘆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最規則的動詞。」是的,而且這還是一個從不與其他詞搭配的動詞。康德畢生既沒有過遠離故土的經歷,也沒有過結婚生子的願望。他只知道日復一日地沿襲著自己的時間表,簡直像一部最精確可靠的機器。

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這樣進行的:五時康德起床,穿著睡衣去書房,先喝兩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煙。七時康德去教室上課。課後他又換上睡衣回到書房看書。十三時康德再次更衣,與朋友共進午餐。飯後十三時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條被後人稱為「哲學家之路」的小道,哲學家開始散步了……

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後不久才買下的,共兩層。書房裡擺著兩張普通的書桌,牆上掛著一幅盧梭的畫像。康德的私人書籍並不多,各種書加起來也不過五百本。

正是在這種樸素、單調的環境下,康德度過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譽、權力、利益、愛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與他終身無緣。海涅甚至下結論說:康德沒有什麼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歲時才告別人世,在當時的確是罕見的高齡了。不知道這是否該歸功於他那整齊劃一,保守而有節制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康德讀到盧梭的《愛彌爾》,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忍釋卷,一連幾天足不出戶,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個一干二凈。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廣為人知的康德的僅有的一次例外。

叔本華認為任何人在哲學上如果還未了解康德,就只不過是一個孩子。

康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生於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康德出身一個家境貧寒,子女眾多的馬鞍匠家庭。他的祖輩是十七世紀從蘇格蘭遷來歐洲大陸生活的。1740年康德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1745年畢業。離開大學後康德去鄉下一個貴族家庭任職家庭教師。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任講師。1770年康德被評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長。在校期間他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和科恩科學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辭去大學的教學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以1770年為標志,康德的一生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學,重點是數學、天文學和化學,主要成就有正負數理論和星雲學說,在其他學科方面也深有造詣;後期他則主要研究哲學,還涉及宗教、邏輯學和人類學等領域。

作為自然科學家,康德提出了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宇宙不變論相對立的宇宙發展論,為辯證法奠定了科學上的基礎。1754年康德發表《對地球從生成的最初在自轉中是否發生過某種變化的問題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轉速度因潮汐摩擦而變慢的假說,後來得到證實。1755年康德發表《宇宙發展史概論》,從自然界的歷史發展觀點出發,提出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含有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向認為自然界亘古不變的觀點挑戰。後來拉普拉斯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說,後人合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盡管康德在自然科學上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但他還是以哲學家的面目出現在大多數後人的心中,或者說他還是憑著哲學論著的影響銘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

歌德說:「當你讀完一頁康德的著作,你就會有一種彷彿跨入明亮的廳堂的感覺。」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劃時代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還著有《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學》(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書。

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思想。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類,分別對應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他認為憑感性可以認識數學,憑知性可以認識物理學,而憑理性卻無法認識「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現象世界,而「形而上學」 研究的對象是「自在之物」。現象世界是世界的顯現,可以認識;「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體,無法把握。他還提出了四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認識能力只能認識現象世界,不能認識「自在之物」。所謂上帝、靈魂和自由都是無法確知的,或者說是無法證明的。「形而上學」不能作為一門真正的學問而存在。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個人或他人的幸福為准則的,而是絕對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種永恆不變,普遍適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絕對命令」,是「應當如此」。道德應該符合正義而不是個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覺到意志自由,生命長存。上帝永遠指導著世間萬事萬物,上帝萬能,靈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終能夠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判斷力批判》中,他批評並融匯了當時各派的美學觀點,開創了獨特而復雜的美學體系。他指出藝術源於天才,上帝創造一切。美應該從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尋找。可以說,康德在第一部書中否定上帝,卻在第二部書中證實上帝,又在第三部書中尋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實現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統一,構築起三位一體的神聖的哲學殿堂。

康德把他的時代稱為「批判的時代」。他一方面批判萊布尼茲~沃爾夫的「形而上學」體系,批判封建神學;一方面又批判無神論、唯物論,為神學向科學爭得一席之地,試圖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矛盾。

康德創立了德國的古典唯心論,發起了德國的資產階級哲學革命。海涅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寫道:「德國被康德引入了哲學的道路,因此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現在德國的國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喚出來的一樣。」德國的唯心論的發展正是費希特批判康德,謝林批判費希特,黑格爾批判謝林的過程。而黑格爾辯證法的起點也正是康德哲學。

黑格爾哲學解體後,許多德國大學的哲學又發展為新康德主義,他們的口號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紀後期直至二十世紀中現代哲學中的新實在論、現象主義等思潮也可從康德哲學溯源。

9、訓練手指操要多久能把手指變靈活

練習手指操
1、單指起落控制
手掌放在桌子上,手掌內空,手指自然虛點(不要並緊,留些間隙)在桌面上,而後每個手指獨立抬起落下,其他手指不動。
2、單指前後移動控制
手型同上,每個手指伸出點原地點,縮向手掌處點練習。
3、單指左右移動控制
手型同上,以右手為例,大拇指向左移動再移回,其他手指不動;最後大拇指留左邊一些;
接上,食指移向大拇指,再移回原位,其他手指不動,最後食指靠在大拇指邊上; 中指靠向食指……
3、雙指起落控制
是1的變型只不過動的是雙指,細節略。
4、雙指前後控制
是2的變型,細節略。
5,雙指左右控制
是3的變型,細節略。
6、雙手組合練習
手型同上,雙手並在一起,順序循環練習以上動作
7、間隔練習
練習同上,只是手指組合不在相鄰,而是隔一個隔兩個等。
8,懸空練習
手型離開桌面
9、雙手空抓練習
這是力量練習,手指沒有力量是沒辦法做到靈動的。
用溫水浸泡雙手,伸展手指關節的肌肉,發展雙手的力量,增大手關節的活動范圍。。可以有時間訓練手指操,,每天用溫水浸泡雙手,適度的拉伸,讓關節和肌肉舒展,保持彈性鬆弛靈活不僵硬,類似於瑜伽拉筋的訓練,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太大力量,防止傷害手指。

與康德保健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