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好,我想咨詢下開個針灸推拿保健店有什麼證件可正規的扎針,沒有職業醫師證的情況下,手續承包什麼意思?
目前針灸歸醫療臨床,需要醫師資格;
推拿保健需要《按摩師》職業資格。
祝你心想事成
2、扎針灸有什麼好處
3、保健有哪些血位,重要的和怎麼做,能讓人舒服
1、合谷:位於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和手心的勞宮相對。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針灸歌訣總結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這四個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腸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頭側頸項的病症取列缺,頭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補能瀉,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感冒發燒、各種頭痛、鼻炎、牙痛、中風不語、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還有補氣的作用,能夠治療氣虛、脫證。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夠補益中氣,相當於補中益氣湯的效果;合谷配合關元可以補氣回陽,相當於參附湯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陰交有催產的作用,可以治療滯產。婦女生產時氣虛乏力,宮口難開,這時候針刺合谷用補法,三陰交用瀉法,有確切的催產功效。因此孕婦是禁用合谷穴的。我愛人兩次生產時都用了這種古老的催產方法,在扎針幾分鍾之後就順產而下,立竿見影,避免了難產和剖腹產之苦。但可惜的是,這種簡便、安全、療效確切的催產方法在醫院里幾乎已經沒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產也越來越多。
2、內關: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之處,在兩根肌腱的中間,和腕橫紋外側的外關相對。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廣泛的適用范圍。心包是心臟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心臟供血,治療各種各樣的心臟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悶等;它可以降胃氣,配合足三里治療胃痛、呃逆、嘔吐、打嗝;它可以鎮靜安神、滋陰降火,配合神門、三陰交治療失眠、煩躁、內熱、掌心發熱、出汗等病症。經常揉按內關對於各種各樣的心腦血管疾病、腸胃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暈車常常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這是脾胃虛弱、胃氣上逆的緣故,重按兩個手腕內側的內關可以有效防治暈車。
3、風池:在雙耳後、枕骨下,發際邊緣的凹陷處。
「風為百病之長」,風池對於抵禦和排出風寒外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治療各種感冒、頭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經常揉按風池是預防感冒簡便易行的好方法。經常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容易患頸椎病,按揉風池可以宣暢經氣、舒筋活絡,對頸椎病、頸項強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風池可以醒腦開竅、改善大腦供血,是治療腦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語的特效穴位,這時可以配合風府、啞門等穴位使用。風池、啞門的深部為大腦延髓,扎針時要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否則容易出意外,按揉風池,以指代針,就避免了這樣的風險。風池配合太陽還可以緩解疲勞。
4、神闕:神闕就是肚臍眼,位於腹部中央,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
任脈循行於胸腹正中線,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臍為任脈經氣的匯聚之處,奇經八脈的任、帶、沖脈都從臍部循行而過,五臟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腸、膀胱、子宮等都和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小腹居於下焦的陰寒之地,為「陰中至陰」,如果飲食生冷或者腹部受涼,就會引起胃痛、胃脹、便秘、腹瀉、手足發涼、小便清頻、月經不調、痛經和閉經等多種病症,因此神闕保健是防病養生的重中之重。
腹部應該經常按揉,摩腹是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之一。先把雙手搓熱,然後兩手相疊,掌心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先從肚臍向上移動到胃脘,然後再向下移動到小腹,正反方向交替各按揉數十次。以手掌整體去按,然後以手指重點按揉神闕上的中脘、神闕兩邊的天樞、大橫以及神闕下面的氣海、關元、子宮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後再加上艾鹽包等熱熨神闕,效果更好。
胎兒在母體子宮的時候臍是吸收營養的通道,出生後是外界連接體內的門戶。臍的表皮角質層最薄,最易於葯物的滲透吸收,是艾灸和貼敷葯物的最佳場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肚臍填葯治病的記載,近年來臍療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外治法,把葯物研末用醋等調敷在肚臍上,外用紗布或膠帶固定,可以調整陰陽,對消化、泌尿生殖、神經系統等多種病症都有著非常好的療效。特別是艾灸神闕還可以驅寒回陽,培補元氣,激發人體的自愈功能,對陽氣不足、四肢發涼、畏寒怕冷等風濕病、五更瀉、男、婦科病症等療效神奇。
5、氣海、關元:在小腹的正中線上,分別位於神闕下1.5寸和3寸的部位。
氣海、關元是元氣的生發地,為強壯保健的要穴。中醫諺語說「生於丹田而死於命門」,就是強調保護元氣對於防病養生的重要性。丹是延壽的種子,田是種子播放的地方,生於丹田是指保養精氣才能延年益壽。丹田有三處,上丹田為兩眉之間的印堂穴,中丹田為胸部兩乳連線的中點膻中穴,下丹田就是氣海穴和關元穴;丹田也有前後之分,氣海、關元為前丹田,後腰部的命門為後丹田,是任脈和督脈交會之處、元氣匯聚的部位,尤其是養生要地。在按揉
4、拔罐應該怎麼扎針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建國以後,由於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拔罐方法
1.留罐法(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
2. 走罐法(罐具吸拔住後,將罐自上而下反復拉動至皮膚潮紅)
3.閃罐法(罐具吸拔於施治部位後,手握罐體快速外拔發出聲響,以不留痕跡為宜)
4. 刺血拔罐法(用消毒後的三棱針刺破穴位病灶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後立即拔罐)
5.留針拔罐法
6.葯罐:(1)煮葯罐: 將配製成的葯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 汁內煮15分鍾
(2)貯葯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葯液(約為罐子的2/3-1/2)。
7.單罐:用於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
8.多罐: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
操作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罐有保健和醫療的效果,後背排罐,特別是順夾脊,督脈和經絡排罐可以起到調理五臟六腑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對風症、痛症、寒症效果特別好。經常拔八大健康穴百會、大椎、內關、合谷、神闕、足三里、三陰交、湧泉、可起到通奇經八脈的作用。
吸拔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操作步驟
1.術前准備(1) 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2) 檢查應用的葯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後一一擦凈,按次序排置好。(3) 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2.患者體位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系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鬆,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採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1) 仰卧位:適於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2) 俯卧位:適於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後面。(3) 側卧位:適於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4) 俯伏坐位及坐位:適於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3.選罐根據部位的面積大小,患者體質強弱、以及病情而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4.擦洗消毒在選好的治療部位上,先用毛巾浸開水洗凈患部,再以干紗布擦乾,為防止發生燙傷,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療需要,必須在有毛發的地方或毛發附近拔罐時,為防止引火燒傷皮膚或造成感染,應行剃毛。5.溫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氣寒冷、拔罐前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預先將罐放在火上燎烤。溫罐時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過熱造成燙傷。溫罐時間,以罐子不涼和皮膚溫度相等,或稍高於體溫為宜。6.施術首先將選好的部位顯露出來,術者靠近患者身邊,順手(或左或右手)執罐按不同方法扣上。
一般有兩種排序:
(1) 密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於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症狀者。有鎮靜,止痛消炎之功,又稱「刺激法」。
(2) 疏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相隔1--2寸。用於身體衰弱、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者。又稱「弱刺激法」。
7.詢問
火罐拔上後,應不斷詢問患者有何感覺(假如用玻璃罐,還要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情況),如果罐吸力過大,產生疼痛即應放入少量空氣。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體稍傾斜,以右手指按壓對側的皮膚,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氣徐徐進入,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放氣,重新扣好。拔罐後病人如感到吸著無力,可起下來再拔1次。
8.拔罐時間
大罐吸力強,1次可拔5~10分鍾,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鍾。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術部位而靈活掌握。
9.拔罐次數
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3~5日。
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葯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5.身體虛弱者不適合拔火罐。身體虛弱者體內陽氣不足,如果再拔火罐會導致陽氣更加不足,更加破壞了自身的陰陽平衡。所以身體虛弱,陽氣不足,盡量不要考慮拔火罐。
6.有肺部基礎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不適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時,經常會伴隨肺泡的損傷或肺部有體液瀦留。如果用拔火罐進行治療,會使胸腔內壓力發生急劇變化,導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從而發生自發性氣胸。
7.拔火罐後洗澡容易著涼。拔火罐後不宜洗澡,因為拔火罐後,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於皮膚處於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後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8.長時間拔火罐會導致皮膚感染。拔火罐根據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閃完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鍾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於負壓而不在於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9.各季節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春天天氣轉暖,氣溫開始回升。但北方突然來襲的春寒,還是會讓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風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將寒氣拔出可有效緩解症狀。治療時要注意罐口的潤滑。北方天氣乾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這種環境下人的皮膚缺少水分,拔火罐時容易造成皮膚破裂。
夏天 夏天氣溫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膚病如痱子。這時拔火罐主要為了去濕氣。由於夏天出汗較多,拔罐前最好洗個澡,把身體擦乾,別讓汗液影響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氣溫低、乾燥,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注意保溫。對需要進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適當減少拔罐時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太久。拔完及時穿衣,可以適當喝點熱水,暖暖身體。秋冬兩季皮膚乾燥,拔罐要潤滑罐口,保護皮膚不受傷。
操作禁忌
(1)飽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2)拔火罐前要先排凈大小便
(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5)女性的月經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
(6)拔火罐後不要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7)高熱、抽搐、痙攣等
(8)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
(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應用
(10)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11)吃得過飽、過度勞累、飢渴時不宜拔罐
(12)皮膚有過敏、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都不能拔罐[
5、針灸保健多長時間扎一次好
因為每個人的病症,體質不同,時間也是不一來樣的,扎針時間要看醫生來決定,留針時間一般是15-20分鍾左右。
醫生會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的話,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即可,五到七次為一療程,連做三個療程以上。
針灸治病就像服葯一樣,是一種治療方法。服葯有一天一次的,有一天兩次的,有一天多次的,因為葯物在體內產生療效要有一定的葯物濃度,這是決定自服葯次數百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看病情的輕重,輕的服葯量和次數可以減少,重的相對要增加。針灸也是一樣,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針灸的次數。
一般來說,病情輕的,可以一天一次,若時間不允許,也可以兩天一次,三天一次;
研究表明,針灸一次,療效維持的時間可以達到72小時,如果只是度病後恢復期的調理,也可一周兩次,甚至一周一次;病情重的,可能要一天針幾次,有的需要24小時留針。
6、我會一點針灸,可以在家給患者扎針嗎
扎針倒是不難學,就那麼幾種手法很容易就能掌握,但穴位的位置、方向、深淺、所屬經絡、功能、用的哪一號針,這些都要牢記。更難的是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相信學過中醫的都有體會吧,這些不是死記硬背就能掌握的。當然,如果LZ僅僅是學保健扎針的話應該很快的,全國各地這種基礎知識普及類的培訓點貌似還蠻多的。
7、推拿和針灸的區別.針灸和推拿哪個效果好
推拿就是以指代針 也要看你治什麼病了 有的病穴位深推拿不到位就用針灸 有的病像肩周炎 這是肌肉黏連 光針灸不管用 就要推拿了 學習的話山東的淄博立仁學校就可以 在頸肩腰腿方面一般一次見效 治療的話找個中醫診所看看就行
8、針灸一般需要學習多久?
如果只為保健扎針,那麼培訓一兩個月就差不多了。雖然穴位、抄針法繁復,但只要用心學還是很容易掌握的,無非就是快、准、狠(當然,快、准、狠只是針對練習階段的人來說襲的,百因為最起碼要做到敢把針扎進去。真正有經驗的老中醫扎針時針法是很柔和的,這需要長期的練習)。
如果是偏向於中醫治病之類的,起碼要三五年。中醫診病講究辨證,這也度是中醫最難熬的一塊,都是經驗之談,不問是僅僅對照著書本上看看就能明白的,所以正規中醫大學的學生即使書本背的滾瓜爛熟也成不了答真正的中醫,因為他們不會辨證陰陽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