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學說

保健學說

發布時間:2020-07-15 11:35:41

1、什麼是葯學保健

所謂葯學保健,是指醫院的葯師與臨 床醫師和病人合作.制定病人用葯計劃, 並在用葯過程中通過監測加以完善,以獲 得確切的治療效果.葯師對病人的葯物治療!

葯學保健(pharmaceutial care,PC)的統一定義是:葯師的使命是提供葯學保健。葯學保健是提供直接的、負責的與葯物有關的關心照顧,目的是提供負責的葯物治療,獲得改善病人生存質量的確定結果。因此葯學保健不是一個專業,而是一種工作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葯師的業務工作以保障葯品供應為主向臨床移伸,從以葯品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轉移。隨著形式的發展,葯學保健將成為醫院葯學新的工作模式。

葯學保健的主體是葯師,客體是病人。葯學保健的核心是葯師的工作直接面向病人,葯師對病人的葯物治療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在實施葯學保健過程中,葯師與病人之間構成新型的信託關系,葯師與病人以及與其它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合作,設計、執行和監測將會對病人產生特定治療結果的治療方案。在葯物治療全過程中為病人爭取利益,保護病人不受與用葯有關的傷害。這包括三種主要功能:發現潛在的和實際存在的與葯物有關的問題;解決實際存在的用葯問題;防治潛在的用葯後可能發生的問題。實施葯學保健將加大葯師的工作量,也加重葯師的責任。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實施葯學保健反映了社會進步對葯師和葯學服務提出的客觀要求,是醫院葯學改革的方向,關繫到葯師職業的前途。重要意義有以下幾方面。

1 滿足社會衛生保健水平提高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衛生保健需求不斷增加,促使醫院的工作內容、范圍、特點逐漸變換,由過去的單純治療病人,轉變為在完成醫療工作的同時,成為社會保健中心。醫院的社會功能擴大了,作為醫院醫療工作組成部分的葯學工作,也應順應發展的要求,實現功能的轉變,直接為病人提供葯學保健服務,不僅要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葯品需求,還要通過改進葯物治療質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且用葯水平和質量是社會衛生保健水平提高的標志之一,人們已不滿足有葯可用的狀況,而是追求高質量的葯品和葯學服務,提出合理用葯要求,而這只有開展葯學保健才能實現。

2 改革醫院葯學工作模式的方向

長期以來,醫院葯學工作一直處於醫療的輔助地位,以往醫院的主要任務就是保障葯品供應,並通過葯品差價和制劑收入彌補醫院經濟開支的不足。而把醫院葯學業務的專業知識性和技術性淡化了,這就偏斜了醫院葯學的服務方向。對現行醫療制度的改革,其目標之一是逐步改變以葯養醫經營模式,提倡「病人利益至上」的經營思想,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在改革的大潮中,現有的醫院葯學工作模式已受到沖擊。醫院葯學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也深刻體會到現有的醫院葯學工作模式必須改革以求發展。新型的醫院葯學工作模式必須體現「以病人為中心」來開展,牢固樹立保障病人健康是葯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的觀念。在從傳統葯學服務模式轉變為葯學保健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強調葯師對病人的責任。葯師不是對其配製和發售的葯品質量負責,也要對葯物可能對病人保健結果產生影響的後果負責,從倫理學上講,葯師也有義務保護病人不受葯物負面作用的傷害。顯然葯師的職能如果沒有對病人用葯後的保健結果負責將是不完整的。

3 實現葯師職業的重新設計

傳統的葯師職業是「以葯品為中心」設計的。傳統的醫院葯師雖然有調劑、制劑、葯檢、葯品采購、保管的分工,但都是以保障臨床用葯為中心。這種葯師職業帶有明顯的商品經濟不發達社會的特點,該時期葯品屬於稀缺的衛生保健資源,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葯品的匱乏迫使葯師盡一切所能滿足臨床用葯需求,醫院制劑也是在這種形勢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從客觀環境看,也要求葯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保障葯品供應上。在這種形勢下,葯師最終退到封閉式的發葯窗口後面,遠離病人。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醫葯高科技的崛起和葯品供應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葯品供不應求的局面基本得到了改變。即將到來的高度發達葯品商品經濟可以隨時滿足醫療單位對葯品的需求,葯師不必到處奔波采購葯品,也不必因擔心短缺而大量儲備保管葯品。大型高科技工業化葯品生產,具有低成本、高質量的明顯優勢,並正逐漸取代醫院制劑,使醫院制劑漸趨萎縮,醫院葯檢任務將承擔監控醫院使用的全部葯品。在發達國家醫院調劑業務實現了自動化,不僅提高了調劑工作效率,而且取代了葯師日常的大量常規工作。那時,傳統的醫院葯學業務對葯師的需求相對減少,葯師面臨供過於求的境地。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葯師的職業內容仍然保持不變勢必會被社會淘汰。為此葯學人員必須更新觀念,強化「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實現由對保障葯品質量和供應負責向對病人的用葯結果負責轉變。葯師對保證供應所調配和制備的葯品質量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提到對病人的治療結果負責,一時可能難以讓葯師接受,特別是目前葯物治療決策是由醫師制定的,葯師當然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替他人的行為承擔責任。實施葯學保健,葯師授權參與用葯決策,不再是單純向醫師提建議,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出謀劃策。此外,葯師還要負責監控給葯過程,觀測病人的用葯反應,實行必要的調整,追蹤葯物使用的最後結果,並進行必要的評價。一旦葯師置身葯物治療過程中,直接接觸病人,自然要對病人的健康負責。葯學保健的含義和意義尚屬新的概念,對很多葯學人員可能還很生疏。但這是21世紀10年代醫院葯學的發展方向。

2、維吾爾族醫學的健康學說

健康學說 維醫學特別重視與人體健康和疾病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條件的作用﹐如飲食﹑空氣﹑衛生﹑衣著﹑起居﹑安寧﹑體力活動﹑適當的工作和休息等。這些在維醫古籍中稱為保健所必需的條件。
新鮮空氣 人如果離開了空氣就不能生存。空氣的新鮮和潔凈對生命尤為必要﹐因此﹐需要防止空氣污染﹐經常保持環境空氣新鮮。
飲食 飲食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直接的關系。古代的維醫學者已認識到「病從口入」的道理﹐強調要重視食物和飲水的衛生。人的物質代謝是不斷進行的﹐如果不能經常地攝取營養﹐則人體物質代謝中所消耗的營養便得不到補充。為了讓規定量的營養運送到身體各部以保持身體健康﹐就需要注意飲食的質量﹑數量﹑潔凈及飲食時間。
動與靜 動與靜是保持健康所必需的條件之一。經常從事體育活動的人﹐身體器官受到鍛煉﹐肌肉和筋骨強健敏捷﹐精神振作﹐可避免懶惰﹑軟弱﹑肥胖﹑四肢無力﹑嗜睡等毛病。心﹑腦﹑肝的功能﹐血液循環﹐體內物質代謝等均能保持良好狀態﹐食慾較強﹐入睡較快﹐精神健旺﹐體力充沛。不從事體育活動的人﹐則身體軟弱鬆散﹐內臟功能不佳﹐面色枯黃﹐懶散無神﹐易患癱瘓﹑風濕熱﹑痔瘡﹑高血壓﹑肥胖﹑水腫以及貧血等疾病。
在進行活動之後﹐休息(靜)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從事較強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以後﹐應當休息一段時間。
睡與醒 適當的睡眠對人的腦力和體力活動是有益的。人睡眠時﹐除了心臟和肺以外﹐其他器官都要休息﹐心臟和肺的工作也有所減輕﹐疲勞會消除﹐體力會更新﹐物質代謝會得到改善﹐懮愁煩惱會暫時擱置起來。
古代維醫學家認為睡眠時間一晝夜6小時為佳﹐嬰兒一般要睡16~18小時﹐青年人睡7~8小時﹐老年人睡7小時皆為正常睡眠﹐睡多睡少完全取決於習慣。如果睡與醒的時間不正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或加重病情。
積與泄 人體一方面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空氣﹑水和其他物質﹐另一方面也要排出﹐這對人的正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維醫書上稱之為物質交換。正常的吸收和排泄對身體健康有益。但如果吸收多於排出會導致疾病﹐而排出多於吸收也是有害的。
精神狀態憂愁 ﹑悲傷﹑惱怒﹑恐懼﹑高興﹑愛戀等精神狀態以及精神刺激與人體健康有很大關系。長期焦慮擔心﹑懮愁不安﹐或精神受打擊等會使身體消瘦﹐食慾減退﹐甚至引起神經衰弱等。同樣﹐過度的高興有時也可能引起不良情況的發生。所以﹐應當盡量避免焦慮﹐寬慰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保持耐心和穩重﹐用冷靜的態度處理事情﹐這有利於保持健康。
清潔衛生 在維醫中把講究衛生作為健康的首要條件。強調個人衛生﹑衣著衛生﹑住所衛生﹑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孩子一出生就洗凈﹐每周洗一次澡﹐經常理發﹑剪指甲﹑清除陰毛﹐割包皮﹐漱鼻孔等都曾定為衛生法則。甚至﹐愛護每一器官也被列入衛生規則之中。
避免惡習 要避免飲酒﹑吸煙﹑吸毒以及服用其他麻醉品﹑催眠劑﹑興奮劑等。要避免淫亂﹑虛假的感情﹑庸俗的慾念。這些惡習對人的智力﹑體力以及道德﹑健康等都有很壞的影響。維醫自古以來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避免這些惡習。過分地追求性生活是有害的﹐房事過多使人早衰。
老人的健康保健 維醫認為﹐人的自然壽命不低於120歲﹐除因事故死亡外﹐活不到120歲者多因病夭亡。還認為消滅了疾病之災﹐人都可享壽百歲以上。年齡超過60歲以上者可以稱作老人。到了這時期﹐體力﹑智力開始退化﹐因此要經常檢查老年人的氣質﹑血液﹑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情況﹐心臟和腎臟的功能。

3、孫思遜對養生保健學方向的貢獻,是他融什麼和醫諸家學說於一體, 廣泛收集,整理,推廣養生方法

應該是孫知思邈吧,孫思邈志在山林終其一生。他總結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將道家養生理論與醫葯學相結合,廣收民間驗方道、秘方並分類記載。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銀海精微》、《保生銘》、《存神煉氣銘》版等著作,他的醫學理論注重預防為先,食療為主,清心寡慾。同時注重服氣法中的胎息、內觀、閉息、吐氣等四法的修持。他首次開權列婦女、兒童疾病,倡立臟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4、為什麼要懂些醫療保健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因而多次發出「不要死於愚昧,不要死於無知」的告誡。這就是說人們必須具備維護健康、預防和消除疾病的方方面面的醫療保健知識。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於人們掌握醫療保健知識的重要性均有論述。我國古醫籍《冷廬醫話》曾指出:「醫人每高壽,蓋既精醫學,必能探生命之旨,審頤養之宜而永葆天年也。」清朝《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曾告誡人們:「治已病不若治未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自也。」南宋大詩人陸游在《春時對花有感》一詩中自道:「少時喜方葯,晚亦學黃老」以及「身衰賴按摩」、「沉痾幸針石」等,可以從中看出他「喜方葯」所得的好處和愉快。英國學者培根曾說過:「一個人的觀察,他對於何者有益於、何者有害於自己的知識,乃是最好的保健醫品。」

今天的專家學者,對醫療保健知識的作用,有更全面地分析和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國國家老人學研究會負責人高斯博士曾指出:「70歲以前老而不衰的現象,不能不歸於整個時代人類知識水平的提高。一個人通曉、掌握的醫學知識越多,其自我保護、保養的能力就越強。」世界著名保健專家詹姆斯·格蘭特認為,今天所有國家的男女老少都面臨一項共同任務,世界各地所有的家庭應學習和掌握現有的衛生科學知識,並把這些知識付諸實踐。我國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曾強調指出,要重視保健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這就是說,人們掌握了醫療保健知識,就會自覺重視自身健康的養護,既能做自己生活乃至工作的主人,又能做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主人。對於老年人來說,人老了,疾病也悄悄增多,有點小毛病跑醫院多嫌麻煩,因此老年人學點醫療保健知識,對自身的毛病能知其名、明其理、善其術,以便自我保健,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中老年人應根據自己前半生的生活經驗,再學一些醫葯衛生常識,知道病從口入的醫學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了解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哪些特徵表現,以便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大概知道自己患有哪幾種疾病,都吃哪幾種葯,各起什麼作用,這些葯有哪些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何預防葯物的副作用;老年人體內容易缺乏哪幾種物質,怎樣補充營養,自己該吃什麼,怎麼吃,這些問題大多有現成的答案。這些保健知識,對於老年群體來說,確實比保健葯品還重要。

在通常情況下,每個中老年人都具有維護自身健康的一定能力,醫療保健知識越豐富,越能按科學的方式去行動,防病保健的能力就越強。為此,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健康切實地負起責任來,學習防病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自覺地以健康行為來預防疾病維護身心健康。

5、養生要怎麼學

養生是多方面的,有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經絡養生等,看你對那一種感興趣。然後針對你感興趣的那一種養生方式多看資料、多實踐,找到一個切合自己實際的養生方式。

6、下列關於兒童保健學的說法,錯誤的是?

下列框圓通寶健健的說法,我覺得錯誤的應該是第二個

7、點穴保健屬於什麼學說?

點穴保健屬於中醫理論學說

8、求一些養生中醫診斷保健上的經驗口訣,民間說法俗話諺語或順口溜。

與保健學說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