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葯膳保健理解

葯膳保健理解

發布時間:2020-07-15 09:24:55

1、食用葯膳的意義?

葯膳,是在食療的基礎上,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葯配膳,也就是將葯物與食物配合在一起,通過烹調加工而成的一種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特殊方法。它形是食品,性是葯品,取葯物的功能,食物的營養;它既有葯物的治療作用,又有食物的調養作用,其精華在於食借葯力,葯助食補,從而收到葯物治病和食物營養的雙重功效。葯膳是食補和葯療二者的結合。

葯膳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葯膳包括葯粥、葯茶、葯酒、葯糖、葯菜餚等,凡是葯物與食物結合製成的食品,均可稱之。狹義葯膳是指葯物與肉類、魚類、蔬菜、豆製品、面類等食物製成的菜餚、糕點等,既可單食,亦可佐餐食用,本書葯膳即是這一類。

中醫學歷史上對於食療葯膳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歷代的養生學家和醫學家,都把食療葯膳作為防病治病的一個重要環節。唐代孫思邈說:「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後命葯。」也就是說,作為醫生,首先要尋找病因,能用食品治療者,先用飲食治療,用飲食不能治癒時,再用葯物治療。

由此可見,食療葯膳早在古代就已受到重視。

中醫認為,食物和葯物都有四氣五味,食療葯膳就是利用食物的食性和葯物的葯性來調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使其恢復健康的。食療葯膳有很多優點,一是食療較之葯療,性味平和,緩而不峻,副作用小,而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食品,現代稱其為功能性食品,通常具有無病強身、有病治病的功效,有很廣的適用范圍。中葯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葯借食味,食助葯性,變苦口良葯為美味佳餚。二是食療原料廣泛、采購容易、製作簡單、服用方便、經濟有效,特別是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既符合人們的用膳習慣,使人樂意接受,又可以營養果腹,治病強身。

2、學習中華葯膳這門課程的感想

中國的醫學博大精深,並且深深地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家裡時,母親總會隨著時節和我們的身體狀況做出各種各樣的食物。比如夏日的炎炎午後,她會為我們熬一鍋絲瓜花綠豆湯,喝了清涼解暑:冬天則是煲羊肉、狗肉粥,驅寒溫補;當我從塵土飛揚的操場回去可以吃到豬血煮真珠菜(系方言發音直譯,未經考證),清肺解毒;當我因為長時間學習後眼睛略有不適,就能吃到枸杞燉豬肝,明目亮睛……

我一向驚嘆母親的勤勞和聰慧,直到這個學期我選修了中醫食療之後才知道原來做出這些菜也是一門大學問,是我們的祖先多少年積淀下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下面我將以一個初學者的身份來闡敘我對這門科目的理解。

中醫食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西周到明清歷代都有大量的葯膳食療著作,論述十分精闢,形成了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構成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食療,又稱食治、飲食療法,是指利用各種食物經過特定烹調工藝加工製作成食品,通過食用達到治療疾病目的。利用食物或葯食兩用葯物按照中醫理論嚴格配伍,並用持定烹調炮製工藝製成食品,通過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而達治療疾病之目的。中醫的食療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它不僅包括營養療法,還包括諸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積、止咳平喘等治療作用在內。

食物同葯物一樣,也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由於它作用緩和,比葯物來源廣泛,經濟實惠,要配製得法,烹調有方,就會使人樂於接受,且易堅持服用。谷肉果菜等食物本身就是人體營養的來源,它既可以作為疾病恢復期的調治手段,也可以作為配合葯物治病的輔助措施來應用。

中醫食療十分重視保養脾胃。從烹調方法上講,炸、烤、煎、爆易破壞食物的有效成份或改變其性質,從而降低治療作用,並使食物難於被消化吸收。所以,食補的膳食多採用蒸、燉、煮或煲湯等方法。

中醫一貫重視飲食療疾,並有「葯食同源」、「寓醫於食」的說法。扶正葯中有不少是補葯,而某些葯物本身就是食物。此外,不論葯補還是食補,同樣要考慮忌口問題,。食補是治療虛證的一種方法,運用得當,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大力提倡食補,食葯同用,食借葯威,葯助食性,相得益彰。

當下各種美容美顏的方法層出不窮,食療大概是其中最經濟實惠又無副作用的方法,以下介紹我所推崇的美容幾個方法:

對於面色蒼白型: 食療方法——蜜汁花生棗。原理——紅棗補氣,花生衣補血,花生肉滋潤,蜂蜜補氣,綜合生效使面色紅潤。做法——把紅棗和花生米用溫水泡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煮到熟軟,再加入蜂蜜適用。

對於面容黑黯型: 食療方法——栗子白菜煲。原理——面容黑暗的原因是腎氣不足,陰液虧損,而栗子健脾補腎,白菜補陰潤燥綜合生效使面色白皙明亮。做法——把生栗子去殼,切成兩半,用鴨湯適量煨至熟透,再放入白菜條200g,鹽、味精少許。

對於面容粗糙型: 食療方法:筍燒海參。原理——面容粗糙的原因是陰血不足,內有燥火,而海參滋陰養血,竹筍清內熱。綜合生效使皮膚細膩光潤。做法——把海參切長條,與鮮筍或水發筍切片同入鍋,加瘦肉一起煨熟,加入鹽、味精、糖、酒後食用。

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和環境的惡化,人們身體亞健康化日益突出,各類保健品充斥著市場,然而這些保健品的質量仍是我們所擔憂的。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的觀念深入人心,中醫食療這一古老而科學的飲食方法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

中醫葯膳食療是現實生活中很實用的一些常識,只是日用不知而已。如身體不適該如何選擇涼茶;小孩鼻子出血為啥用白茅根煮冰糖水喝就能好;而小孩上火咳嗽卻要用冰糖川貝燉雪梨;杜仲燉豬脊骨為何能止腰痛;婦女產後及經期為什麼要喝紅糖水;豬腳姜醋蛋最適合什麼樣的女人吃;天麻燉大魚頭為何能止老年人頭暈;《紅樓夢》中的屠蘇酒有什麼功用;六味地黃丸什麼情況下不能吃;春天為啥要吃芽菜;夏天為啥要煲冬瓜海帶薏米湯;秋天卻要吃點百合炒西芹;不同的季節如何煲出美味健康的老火靚湯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答,有理論有實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學會如何善待自己。

3、養生、葯膳、食療、保健的概念和區別?

概念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保健,意思:保護健康。亦指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醫療機構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區別
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葯膳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食療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養生,指合理選用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所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4、葯膳的特點是什麼?

葯膳是以葯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因此,葯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葯方劑,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因而,中國傳統葯膳的製作和應用,不但是一門科學,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

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中葯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葯借食味,食助葯性,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所以說葯膳是充分發揮中葯效能的美味佳餚,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葯膳既是一種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說它是中葯的一種特殊的、受人們喜愛的劑型。

5、食療保健的概念?

就是靠食物吸取各種營養去達到身體所需營養標准,這就是一種食療保健的方法。

6、養生葯膳是如何分類的

有四種分類:

1、按形態分

一為流體類,如將作為葯膳原料的葯物或食物經粉碎加工製成粗末,以沸水沖泡可溫浸即可的茶包;

二為半流體類,如將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濃縮後加糖或煉蜜製成的半流體狀的稠膏;

三為固體類,如以稻米、糯米、小麥麵粉等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補益且性味平和的葯物製成的米飯和麵食類食品。

2、按製作方法分

有燉、燜、煨、蒸、煮、熬、炒、熘、鹵、燒和炸。

3、按功用分

一為養生保健延壽類,如補益氣血葯膳:適用於平素體質素虛或病後氣血虧虛之人,如十全大補湯、八珍糕等;

二為美容美發類,如增白祛斑葯膳:適用於皮膚上有黑點、黑斑、色素沉著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等,以美容增白;

三為祛邪治病類,如解表葯膳:具有發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適用於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

4、按滋補形式分

平補:指用甘平和緩的補益方葯治療體虛久病、病勢發展較慢者,是一種緩補法;

清補:清補是專指夏天的補養,它指選用具有一定驅暑生津功效的飲食,以補充人體的消耗;

溫補:用溫性補益葯治療虛寒證的方法;

峻補:用強力補益葯治療氣血大虛或陰陽暴脫的方法。因極度虛弱和危重證候時非大劑峻猛補葯不足以挽救垂危,故此命名。

(6)葯膳保健理解擴展資料:

養生葯膳的應用原則

1、因證用膳

中醫講辨證施治,葯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花生,陰虛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麥冬等。只有因證用料,才能發揮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時而異

中醫認為,人與日月相應,人的臟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意思是說在採用性質寒涼的葯物時,應避開寒冷的冬天,而採用性質溫熱的葯物時,應避開炎熱的夏天。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葯膳。

3、因人用膳

人的體質年齡不同,用葯膳時也應有所差異,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葯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品。這都是在葯膳中應注意的。

4、因地而異

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有一定差異,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亦有不同,有的地處潮濕,飲食多溫燥辛辣,有的地處寒冷,飲食多熱而滋膩,而南方的廣東飲食則多清涼甘淡,在應用葯膳選料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葯膳

人民網-想用葯膳來養生?注意事項需了解

7、如何理解葯膳?

葯膳是很好的東西,但一定要因人而異,分別體質來選擇,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正常人還是應當葷素搭配,食物選材廣泛,營養才全面。只有身體需要時才優先選擇葯膳調理,之後才是看醫生治療。如果生病後一邊治療一邊食用對症的葯膳會加速身體的恢復。
總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8、葯膳是什麼?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與葯膳保健理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