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五大

保健五大

發布時間:2020-07-15 06:30:09

1、冬季保健五大誤區是什麼

冬季,有不少有礙健康的生活習慣,常被一些人誤認是正確的。
誤區之一:
戴口罩防冷。鼻粘膜里有豐富的血管和海綿狀血管網,血液循環個分旺盛,當冷空氣經鼻腔吸入肺部時,一般已接近體溫。人體的耐寒能力應通過鍛煉來增強,若依賴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體變得嬌氣,更容易患感冒。
誤區之二:
熱水洗臉.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氣刺激下,汗腺、毛細血管呈收縮狀態。當遇上熱水時則迅速擴張,但熱量散發後,又恢復低溫時的狀態.毛細血管這樣一張一縮,易使面部產生皺紋。
誤區之三:
飲酒禦寒.飲酒後有渾身發熱的感覺,這是酒精促使人體散發原有熱能的結果。酒勁過後,因大批熱量散出體外,反而使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導致酒後寒。
誤區之四:
手腳冷凍用火烤.冬天手腳長期暴霹在外.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此時,如果馬上用火烘烤會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縮力,出現動脈瘀血、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局部性瘀血。輕的形成凍瘡,重的造成組織壞死.所以,冷凍的手腳只能輕輕揉擦,使其慢慢恢復正常溫度。
誤區之五:
皮膚發癢用手抓.冬天因乾燥感到渾身發癢時,切不可用手抓搔,否則易抓破皮膚引起繼發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飲水、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少飲烈性酒。勤洗澡,勤換內衣,瘙癢嚴重者,可服用撲爾敏、非那根等葯物,也可塗些爐甘石洗劑或塗搽膚輕松軟膏治療。

2、什麼是健康的五大類

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當代世界各國衛生事業發展的狀況,從1996開始制定了新的殘疾分類體系--《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在2001年5月第54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各成員國通過了將《國際損傷、殘疾和障礙分類》(第2版) 改名為《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的決議,並鼓勵各成員國考慮其具體情況在研究、監測和報告中應用ICF。ICF已經正式由WHO頒布,在世界各地運用。經過有關專家的努力,ICF中文版已經與其它五種WHO正式文字版本同時完成出版發行。WHO在其正式的網站上發布了有關的信息。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網站上開設有專門網路供大家學習參考。本研究將就ICF的有關問題分6個方面討論如下:
1、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歷程

1980年,WHO制訂並公布第1版《國際殘損、殘疾和殘障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 Disability and Handicap, 簡稱ICIDH),它是一種對疾病所造成的健康結果進行分類的分類體系,經過近20多年在醫療、康復和其他領域的研究與應用,ICIDH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關殘損、殘疾與殘障的分類,使醫療、康復工作者能更好地分析患者由於身體疾病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可能的日常和社會生活上的障礙。

然而,隨著衛生與保健事業的發展,以及國際殘疾人活動的開展,人們對殘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了新的認識。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衛生保健系統不斷改善服務。衛生保健的重點從急性、傳染性疾病轉移到慢性、難以准確說明的疾病。醫療服務的重點從治療轉移到保健,並以提高處於疾病狀態的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目的。原有的有關殘損、殘疾與殘障等模式也越來越不能滿足衛生與康復事業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理論模式與分類系統,需要對原分類系統進行修訂,以適應由於保健觀念和對殘疾認識所發生的社會變化的需要〔1-2〕。

1996年,WHO制訂了新的殘疾分類系統,稱為《國際殘損、活動和參與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為了保持與《國際殘損、殘疾和殘障》的連續性,將其簡稱為ICIDH-2)。ICF 是WHO應用於與衛生有關領域的分類系統之一。WHO 分類體系涉及廣泛的有關衛生的信息,用於診斷殘疾性(disablement)和殘疾的原因,並且提供了一種標准化的語言,使世界上不同學科與專業領域的專家能交流有關衛生與保健的信息。

ICF 分類系統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種統一的、標准化的術語系統,以對健康狀態的結果進行分類提供參考性的理論框架。該分類系統所依據的是在身體、個體和社會水平的健康狀態所發生的功能變化及出現的異常。ICF不是對疾病、障礙或損傷進行分類。ICF採用不同的方法試圖把握與衛生狀態有關的事物。衛生狀態是個體的一種健康狀態,它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並且與衛生服務密切相關。非健康狀態可能是患急性或慢性疾病、身體失調、損傷或創傷,也可能是與健康有關的其他一些狀態,諸如懷孕、老齡化、應激、先天性畸形或遺傳變異。上述列舉的這些健康狀態可以用ICD進行分類,而健康狀態的結果可以用ICF進行分類。因此,ICD 和ICF 是相互補充的,如有必要,可以同時使用這兩種由WHO提出的國際性的分類方法〔3-4〕。

值得重視的是ICD和ICF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交叉的性質。無論是ICF還是ICD,均是從人體系統出發。殘損涉及人體結構和功能,這些結構與功能常常是疾病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們使用ICD分類系統。不僅如此,ICD 分類系統使用殘損(作為徵兆或症狀)作為分類體系的一部分,這些分類採用的是生物醫學模式。而ICF將殘損作為結果,將其看作是殘疾現象一部分,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ICF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與應用模式,它不僅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注意健康狀態的結果,並且建立了一種國際性的術語系統。這將促進國際性的比較研究與制定國際性的政策。該分類也將滿足世界上處於殘疾狀態人們的需要,使殘疾人成為衛生工作者的合作者,並為制定有關社會政策發揮作用。

2、ICF的基本特點

該分類標準是由專家和殘疾人士共同制定的,反映了功能與殘疾性的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2.1 廣泛性本分類系統可以應用於所有的處於不同健康狀態的人,而不同於以往將殘疾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加以分離的分類法。
2.2 平等性為促進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不同健康狀態(身體和心理)的個體均無活動或者參與的限制。
2.3 准確定義在4個分類維度中,各個具體的類別均有操作性定義,並且給出了各類的基本屬性、分界、測量方法以及具體的實例。
2.4 類目使用中性詞語許多類別以及項目均使用中性詞來說明每個維度的積極與消極方面,避免了過去使用的對殘疾人帶有貶義的消極詞彙。
2.5 結構與功能分離將身體結構與功能缺損分開處理,以反映身體所有缺損狀態。
2.6 用活動替代殘疾活動是一個中性詞,用活動取代殘疾反映了目前殘疾人對自己狀態的新認識。該分類還使用嚴重程度指標,對限制活動的情況進行描述。
2.7 用參與代替殘障。該分類系統用參與(participation)代替殘障(handicaps), 並列舉了一系列環境因素以確定參與社會生活的程度。

3、ICF的理論模式
ICF建立在一種殘疾性的社會模式基礎上,它從殘疾人融入社會的角度出發,將殘疾性作為一種社會性問題,殘疾性不再僅僅是個人的特性,而且也是由社會環境形成的一種復合狀態。因此,對殘疾問題的管理要求有社會行動,強調社會集體行動,要求改造環境以使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種問題是一種態度或意識形態的問題,要求社會發生變化。從政治層次而言,這是一個人*問題。

4、ICF的應用領域

ICF為綜合分析身體、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系統性工具。它可以應用於保健、保險、社會保障、就業、人權、科學研究、制定計劃和政策、教育和訓練以及經濟和人類發展等各個領域。具體體現為:①它提供了研究健康狀態結果的一種框架,這種框架是依據科學知識和各個領域專家的經驗而建立的。②它確定了說明健康狀態的術語,這套術語有助於改進衛生保健工作者、其他領域的人員和殘疾人之間的交流。它是一種可在不同領域內共同使用的術語系統。③它為認識殘疾性對個體生活及參與社會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不僅要對疾病作出診斷,還要對其影響作出分析。④它對健康狀態的結果進行定義,有利於提供更好的保健,並為殘疾人參與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並促進其自立的關鍵。⑤它可以對不同國家、不同衛生服務領域的數據進行比較,這是國際上早就期望實現的願望〔5-7〕。⑥它為衛生信息系統提供一種系統化的編碼方案。長期以來,國際上一直缺乏一種有關流行病或其他數據的統一編碼系統。⑦它促進對健康狀態結果的研究。該系統可以建立更有效的數據收集方法,以收集促進或阻礙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數據。

具體而言,ICF可以應用於:
① 統計工具:用於數據採集和編碼(人口研究,殘疾人管理系統等);
② 研究工具:測量健康狀態的結果,生活質量或環境因素;
③ 臨床工具:用於評定,如職業評定、康復效果評定;
④ 制定社會政策工具:用於制定社會、保障計劃、保險賠償系統及制定與實施政策;
⑤ 教育工具:用於課程設計,確定認知和社會行動需要。

5、中國參與ICF有關活動

中國有關專家積極參與ICF項目翻譯、標准化與測試工作,現就有關重要工作總結如下:
1998年3月22日至27日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邀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邱卓英博士和吳弦光教授參加了在日本東京舉行了ICIDH-2修訂會議,正式接受WHO委託參與該項目,並啟動了ICIDH-2中文版的翻譯與標准化程序。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參與該項目的活動。
邱卓英博士組織有關專家對ICF進行翻譯和測試工作,WHO在發展ICIDH-2時曾提出5項研究,中國參與了這五項現場測試的研究,並將有關測試結果匯總到WHO總部資料庫。不同版本的ICF中文版如下:
β2版本
ICIDH 2000年10月最終測試版本
ICIDH-2 2000年12月最終測試版本
2001年10月 ICF最終版本

ICF資料庫(六種語種)(ACESS)

中國參與ICF臨床測試主要研究如下:
5.1 ICIDH-2 Beta-2 FIELD TRIAL STUDIES:STUDY ON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 EVALUATION
5.2 ICIDH-2 Beta-2 FIELD TRIAL STUDIES:STUDY TWO: BASIC QUESTIONS
5.3 ICIDH-2 Beta-2 FIELD TRIAL STUDIES:Study Three: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for Cases and Case summaries
5.4 ICIDH-2 CHECKLIST (Version 2.1a, Clinician Form) for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and Disability (ICIDH-2, Beta-2, December 1999)

在翻譯與測試過程中,WHO專家Nened先生和Marjie女士訪問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並作了專題報告,對具體的翻譯與測試工作作出指導。

WHO西太區官員Chong訪問康復中心,並與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討論ICF有關問題。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修訂《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簡稱ICIDH-2)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各國代表介紹各國ICIDH-2研究進展情況並討論了ICIDH-2未來發展的有關問題。筆者出席了本次會議並介紹了中文版本ICIDH-2的翻譯、測試與研究以及整個工作的協調與管理方面的進展,引起了WHO的重視。ICIDH-2中文2000年10月測試版本已經完成並按時提交,受到WHO好評。

2002年4月6至20日筆者赴義大利特里斯特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與健康》大會,並在大會上就有關殘疾與健康問題作了主題發言。本次會議是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推廣使用《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簡稱ICF)的一次重要會議,有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的代表、世界衛生組織特邀的專家和相關人員參加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是世界衛生組織為研究ICF及其相關應用而召開的一次全球性的會議,來自60多個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的代表、世界衛生組織特邀專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健康和國家財富、殘疾和健康、殘疾統計、ICF和衛生信息系統、ICF臨床實踐、ICF調查應用本次會議是世界衛生組織為實施推廣運用ICF的一次重要會議,世界衛生組織邀請了多位專家出席會議並作了專題報告。報告反映出當代對健康和殘疾問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長Brundtland女士通過衛星向與會代表就健康、衛生政策、ICF的應用以及殘疾等問題作了重要講話。筆者作了《構建綜合性殘疾模式與ICF應用》的主題發言。

2002年協和醫科大學董景五教授出席了在澳大利亞舉行的WHO合作中心主任會議,並報告了中國ICD和ICF進展情況。
衛生部衛生信息中心有關專家也參與了ICF的應用統計工作。

中山醫科大學WHO合作中心主任卓大宏教授與筆者完成了ICF專題研究,收到《中國康復醫學》專著中。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WHO合作中心主任南登昆教授也非常關注此項工作的進展,並指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另外,為了普及與宣傳ICF有關知識,我們還翻譯了WHO發布的ICF講解幻燈片、發布了一系列的研究報告,並在有關的網站上開辟專門的欄目進行研討。

中國參與ICF有關活動〖WT〗〖HT5SS〗
中文是WHO 6種工作語言之一,WHO在項目開始即對中文版的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邀請邱卓英博士等作為項目專家,具體負責中文版工作。中國有關專家積極參與了ICF項目翻譯、標准化與測試工作。

6、ICF中文版標准化的原則與方法

ICF的翻譯與標准化工作是學術性很強的工作。WHO在制定ICF時,經過了多次大的改版。其觀念體系也隨之變化。我們在中文版的開發研究過程中,採取了如下原則和措施:①貫徹WHO關於健康和殘疾的最新觀念,對關鍵性術語翻譯體現出WHO的精神,盡量採用中性、積極性術語;②ICF是WHO分類家族成員之一,因而ICF翻譯要與ICD術語系統相協調;③ICF涉及社會、環境、職業、教育、心理等多方面,我們參照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心理學和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各專業組審定、國務院授權頒布在各行業應用的標准術語,盡量採用該領域標准術語;④採用了現代術語分析技術對關鍵性術語作了分析測定;⑤考慮到殘疾和康復研究的特殊性;⑥術語及其准確性要結合整個分類體系的理念,術語與上、下位概念以及同級術語間的關系加以理解。術語使用要根據其"定義"和"包括與不包括"情況加以認識。這也是ICF不同於其他分類的地方,需要認真學習研究;⑦任何一個分類體系其對整個人類活動的描述均有自己的范疇體系,也有相應的心理學測度,這也是為什麼ICF在研製過程中由大批美國心理學家和其他國家心理學專家參與的原因之所在。

7、研究展望

ICF是當代國際殘疾人事業發展和康復科學研究進步的產物。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分類體系的完善,ICF可以在與殘疾人有關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康復、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殘疾人統計等方面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它是WHO第一次以六種正式語言出版的國際性分類體系。研究ICF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8-9〕。ICF不同於以往殘疾分類,它將活動與參與作為分類維度加入殘疾分類系統,為殘疾與康復資料庫的建立與標准化提供了新的工具。今後,國際有關組織也將以ICF為標准收集殘疾分類數據。世界上已經出版了許多語種的ICF版本(包括中文版本,筆者作為中文版負責人),我們要跟蹤國外發展動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ICF能在康復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健康是五大基石還是四大基石呢?

心態、睡眠、運動和營養是健康的四大基石

樂觀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和均衡的營養,構成了理想健康的四大基石。

1、樂觀的心態

積極樂觀的心態是身體健康的金鑰匙。凡事向積極一面看,可以減輕日常生活的緊張,舒緩精神壓力,有利於身體健康。例如,人在平靜、歡快的情緒中,食慾會較好,腸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弱;反之,人若常處於沮喪、憂傷、焦躁、憤怒的情緒中,則往往食慾減弱,容易腸胃不適,有礙健康。

無數的研究證明,樂觀的心態是達到理想健康的前提,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2、充足的睡眠

充足和睡眠是擁有理想健康的保障。睡眠和休息有助於鬆弛神經、恢復體力。每天保持8小時的睡眠時間,加上平時適當合理的精神放鬆,對保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白天適當的放鬆放鬆,可以減輕大腦和身體的負荷,使我們全天都保持比較高的效率。到了晚上,如果有充足的睡眠,就可以讓我們的身體進行自我調節,儲蓄能量,迎接第二天的新挑戰。

從醫學角度來講,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和鬆弛習慣,有助於調節我們的身體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廢物的排泄。同時,由於睡眠保證了營養和血液的供應,也有助於保持清醒的頭腦;相反,休息不夠,則會令人情緒低落,精神難以集中。

3、適量的運動

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早在2400年以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講過:「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生命和健康,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分和運動。長期堅持適量的運動,可以使人青春長駐、精神煥發。

一個良好的運動計劃應包括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就是指長時間進行運動(耐力運動),使得心(循環系統)、肺(呼吸系統)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提高心、肺功能。從而讓全身各組織、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氣和營養供應,維持最佳的功能狀況。包括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打羽毛球等。

無氧運動

所謂無氧運動,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運動。如賽跑、舉重、投擲、跳高、跳遠、拔河、肌肉訓練等。這些運動能調節和鍛煉肌肉,主要由肌肉糖原提供能量。

經常運動有許多益處 :消除多餘的脂肪和熱量 ,加快新陳代謝 ,改善睡眠質量 ,改善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 ,強健肌肉 ,幫助減輕精神壓力及緩和煩躁的情緒

4、均衡的營養

營養是生命的源泉,人體通過攝取均衡,充足的營養獲得生命的存生與發展。均衡的營養是人們實現理想健康的關鍵因素。

營養是生命的源泉,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營養。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40多種,按其化學性質或生理作用可分為五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氫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也可分為宏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和其他食物成分,宏量營養素是指人體需要較大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微量營養素是指人體需要量較小的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他食物成分包括膳食纖維、水等。

人體所需營養素主要通過食物來獲得,科學的膳食、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對於均衡營養的獲得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4、健康產品有哪五大系列?

[最佳答案]有雅姿美容化妝品. 絲婷美發系列. 雅蜜沐浴潤膚系列. 雅蜜嬰兒護理系列. 麗齒健口腔護理系列. 家居護理系列. 紐崔萊營養保健品. 家居廚房用品(...

5、國際上保健品的五大品牌是什麼

有嗎?好象不這樣說吧.
我知道中國的.
1青春寶 2黃金搭檔 3太太口服液 4天獅 5昂立 6 21金維他 7新蓋中蓋
8海 王9排毒養顏膠囊(

6、簡述健康促進的五大領域

1)制定能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問題涉及到很多部門,不僅要求衛生部門制定相應政策,也包括非衛生部門實行健康促進政策;
(2)創造支持性環境:創造安全、滿意、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支持人們採納有利於健康的行為;
(3)加強社區行動:充分發動社區力量,積極有效地參與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挖掘社區資源,解決社區的健康問題;
(4)發展個人技能:提高人們的衛生保健知識和能力;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強調個人、社會團體、衛生人員與部門、其他機構、政府等共同分擔健康責任,建立有助於健康的衛生保健系統

7、人體所需五大營養是什麼

概括地講,在人體內起作用的是一些營養素,大概有五大類:

1、碳水化合物:

實質上就是一些糖類,這不僅僅是我們平時吃的糖類,按類分有多糖、雙糖和單糖。多糖就是我們平時吃了不餓的米、面、澱粉之類的主食;雙糖是指庶糖、白糖和麥牙糖等;單糖是葡萄糖和果糖之類,葡萄糖大家最熟悉了,人生病了不吃飯輸些葡萄糖,因為它是人體最容易吸收,直接起作用。

碳水化合物是供給人體能量的最重要營養素,人所以有力量做事就是通過能量來達到,沒有能量人就不能活動。碳水化合物是供給人體能量最經濟的食物,首先是價格便宜,最經濟,第二是在人體內氧化最完全,分解成碳和水,第三是供能快。

2、蛋白質:

是人體生命的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蛋白質是人體肌肉、血液、內臟、神經、骨骼、韌帶、毛發、指甲和皮膚等組織的主要成分,人體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活性物質,如酶、抗體、激素等,都是由蛋白質或蛋白質的衍生物構成。人體有幾千種酶,酶雖然量很小,但缺一不可,否則人體的代謝就不能進行,蛋白質可分為優質蛋白質和一般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除了促進健康之外,還有促進生長發育的蛋白質,含有八種必須氨基酸(亮氨酸、蛋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纈氨酸),食品中的蛋白質通過消化分解為氨基酸,然後它們被吸收且通過血液分布到機體細胞中,機體細胞利用這些氨基酸重新建造機體蛋白質。必須氨基酸是人體本身不能合成的,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而且主阿從動物性蛋白質里獲取。例如糧食中就不含賴氨基酸,也就是說糧食里沒有必須氨基酸。

3、脂肪:

確切的說是是脂類。日常生活中吃的是中性脂肪,又稱甘油三脂,如油等。脂肪是由1個分子的甘油和3個分子的脂肪酸結合而成的。脂肪酸是一個很長的碳鏈,其中聯接的化學鍵有單鍵和雙鍵之分。脂肪內含的脂肪酸有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兩用人才個以上的雙鍵)。植物油中茶油含80%以上的單不飽和酸,玉米油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酸對人體健康最有益,能降低血管硬化,減少冠心病發生,而多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食用油中含有N-3系不飽和脂肪酸和N-6系不飽和脂肪酸,前者是18C 二烯酸,後者是20C 五烯酸。N-6系不飽和脂肪酸即亞麻酸,能使血小板不沉積,降低血漿總膽固醇,對老年人的心血管、冠心病有益處。
 以上三種營養素是人體所需的三個宏觀營養素,在供給人體能量中三種比例:碳水化合物佔55%,蛋白質佔15%,脂肪佔20-25%,不起過30%,過多則易發慢性病。

4、微量營養素:

即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通過幾次全國營養調查,我下面講講我國人體容易缺乏的幾種元素:
 鈣:是建造骨骼和牙齒的成份,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而我國人的攝入量還不到人體所需的50%。因此商家認准鈣保健品是極好的商機,各種鈣產品鋪天蓋地,然而鈣的最好來源不是保健品,而是喝奶,100克牛奶含鈣104~114毫克,還含有優質蛋白質3.4-~3.6毫克,而且吸收率高。有說喝牛奶上火和脹氣的說法,我認為是我國不耐受乳酸的人群較多的原因。

 鐵:鐵是構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必要成分,也是許多酶的生物活性部分。缺鐵時,就會產生貧血,這種貧血叫缺鐵性貧血,人體缺鐵就會影響血紅蛋白(以前叫血色素)的生成。我國這種情況較普遍,特別是嬰幼兒,還有孕婦。缺鐵性貧血是個世界性的營養缺乏症,就是發達國家也還是有這種貧血,尤以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和發育期青少年多見。 動物性食品中的鐵較易吸收,吸收率可達20%,植物性食品因含植物酸而影響鐵的吸收,吸收率一般在5%左右。

 鋅:鋅也是許多酶的重要組成成分或必須有鋅參與才能被激活,鋅與人體上百種的酶都有關系,所以非常重要。兒童缺鋅就不容易長個,比較矮,頭發也是黃黃的,還有一種比較明顯現名是異食品,吃一此樹皮,草根和土等這些本來不是吃的東西,還會影響生殖系統,發生佝僂病等,當然我國還沒有這樣嚴重。要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對小孩看病,動不動就說給你查一下鋅吧,不是某個地方那麼隨便的,操作是很嚴格的,采樣的部位、樣品的處理等都會產生誤差。一定要按正規的、嚴格的方法來進行。

碘:碘的缺乏,有的地方就是大脖子,叫地方性甲狀腺腫,這個一般在大城市不太容易,主要是在一些山區。還有的就是母親缺碘,,生下的孩子是傻子、聾子、啞吧,有的是不長高,十幾歲了還沒有五六歲的高,母親還抱著,胎兒時期就缺碘生下來得克丁病,嚴重的出現皮膚粗糙。這些年有很大改善,改善的方面很多,一個是國家推行碘鹽,吃的鹽是加了碘的,再就是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質攝入量多了,改善了吸收,吸收率高了。但要注意,碘也不能吃過量。微量元素都存在不足和過量問題,因為微量元素需要量很低,如碘每人每日就需要150微克,是很少很少的。微量元素需要極限和中毒的極限是很小的。不象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多吃了不會出事,而微量元素過量了就會出危險,我們國家發生過碘中毒的現象。

  硒:是人體內一種抗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部份,與鋅不同,只這個酶和硒有關。但這個酶很重要,可以抗衰,抗癌,清除體內自由基、活性氧這些過氧化物,保護細胞膜不被破壞,所以產生衰老、得癌症,就是細胞被破壞,DNA被破壞發生突變,它能抗氧化減少質子過氧化作用。所以是個很重要的酶,對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需要量也是很低的,也就200到400微克。所以不能過量,否則有中毒的危險。湖北的恩施是高硒地區,就發生過硒中毒。

微量無素有十四種,以上我們只講了易缺乏的四種。

5、維生素:

維生素分二大類,一是脂溶性維生素,一是水溶性維生素。

 脂溶性微生素:就是溶解在脂肪里,有維生素A、β-胡蘿卜素(生理作用同維生素A,在體內能轉換化成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K。人體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A、D,維生素A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里,含量最豐富是在肝臟。維生素D、β-胡蘿卜素是植物性的,來源於有顏色的蔬菜和水果,含量豐富,因此最好多選擇帶顏色的蔬菜。

維生素A主要的生理作用,與眼睛有關,缺少維生素A就易得夜盲證,到晚上看不清事物,暗的適應性差,再就是皮膚粘膜有關,皮膚缺少維生素A,毛囊硬化,摸著粗糙,粘膜受損,小孩缺乏維生素A,呼吸道容易感染,還與小孩的生長發育有關;年輕人易發單眼瞎。

維生素D缺乏易得佝僂病,在體內相當於激素的作用,維生素D進入體內後在肝臟轉化成25羥D才有活性,再到腎臟變化 成E-25羥D活性更高,主要促進骨骼代謝起作用,缺少時對鈣的吸收有影響。維生素A和D過量也會引起中毒。

脂溶性維生素能在肝臟中貯存,因此服用過多會產生中毒,現在是用微克計算的,維生素A成人年一般需要量為800~1000微克。維生素D是10微克。維生素D在成年人來說一般不會缺乏,因為在皮膚下有一種物質叫7-脫氫膽固醇,經太陽紫外線照射就會轉化成維生素D,所以小孩因很少外出少而容易缺乏,多發生於3歲以下的孩子。

另一個脂溶性維生素是維生素E,是一種很好的抗氧化維生素,對老年人每天補一丸,有利於抗衰老、抗氧化。主要存在於植物油,特別是豆油和玉米油等有芽的植物油中含量高。還一個是維生素K,一般不易缺乏,主要是孕婦期間可能缺乏,而會使新生兒顱內出血,補充了就好了。

水溶性維生素:一個是B族,是一大族有十幾種,一個是維生素C。

B族中容易缺乏的是B1,主要存在於糧食的豆類和瘦肉里,由於現在的糧食越來越精細了,容易造成B1缺乏。過去發生過嬰兒維生素B1缺乏,是母親本身懷孕時維生素B1缺乏,奶里也缺乏,造成心衰停止跳動了,與成人的症狀不一樣,但都是與神經有關。影響末稍神經的手足麻木等,所以大家吃糧食時不要單一,盡量要吃點雜糧、粗糧等。再就是維生素B2,也叫核黃素,主要含在動物的內臟,如肝、腎和腸等,攝入量一直存在不夠的,它是一種輔酶的組成成份,缺乏產生的症狀很廣泛,如口角炎(發白)、舌炎(舌的紋路特別多象地圖)、陰囊炎等。煙酸不易缺乏,個別地區有過缺乏,過去新疆主要吃玉米,玉米中缺乏色氨酸,色氨酸在體內轉變成煙酸。症狀是對稱形的皮炎,但很少見。再就是葉酸和B12,葉酸缺乏容易得巨幼細胞型貧血。維生素B12缺乏易患惡性貧血,同時能防止型胱氨酸的形成,所以適當補充一些葉酸和B12,對心血菅疾病有好處。

維生素C是抗氧化的維生素,又叫抗壞血酸。如果缺乏,血管變脆,稍碰出血、牙齦出血等,人體抵抗力下降。

8、健康五要素是什麼?

保持健康飲食,經常鍛煉,控制體重,不過量飲酒和不吸煙

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弗蘭克·胡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對7.8萬名女性和4.4萬名男性的相關數據展開分析。研究人員把參試者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鍛煉情況、體重變化以及吸煙和飲酒等數據,與其早亡風險進行對比。

結果發現,保持健康飲食,經常鍛煉,控制體重,不過量飲酒和不吸煙的人,總體死亡風險降低74%,男性和女性平均壽命分別可延長12年和14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男女參試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分別降低82%和65%。

(8)保健五大擴展資料

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對延年益壽具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數人健康素養偏低,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力度,保證民眾飲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社會和自然環境。

建議大家多吃水果蔬菜、飲食多樣化、三餐准時、拒絕吃垃圾食品;每天鍛煉半小時,每周至少鍛煉5天,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相結合;控制好體重;適度飲酒;吸煙者最好盡早戒煙。

與保健五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