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市場背後

保健市場背後

發布時間:2020-07-14 13:14:09

1、保健品市場應該怎麼整頓?

螺旋藻鉛含量超標,所有螺旋藻捲入一場含量超標門。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國人的健康意識的提升,中國的保健食品市場正在飛速發展。據中國保健協會不完全統計,2007年保健食品行業產值約為600億元,2008年達到800億元。而到了2010年,中國保健食品的市場產值已經達到2000億元以上,並且仍以每年15%的的速度增長。然而在繁榮的市場背後,卻是混亂無序的市場環境。保健品市場的「亂象」可歸結為三類:一是概念混淆,對於保健葯品和保健食品未作出明確界定。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保健食品行業起步較晚,受傳統的「葯食同源」經驗的影響,使得很多保健食品多帶有「葯品」的色彩,如三株口服液等。這導致了當今保健食品「非食非葯」的尷尬局面,也給行業的有效監管帶來了障礙。二是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有人用三個字來概括,現在保健類食品市場是「豐(胸)減(肥)壯(陽)」。普通的保健品,在廣告中變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有關數據顯示,僅在2009年,全國就監測到數以萬計的保健食品廣告存在嚴重違法行為,隨意擴大保健功能療效和增加適用人群是違法廣告宣傳的兩大突出問題。如:將緩解體力疲勞演繹成補腎、增強性功能;將輔助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誇大為治療「三高」等。有一些保健食品企業稱,螺旋藻片、胡蘿卜素、番茄紅素和紅葡萄籽提取物等相關產品有「防輻射」功效。三是是准入門檻過低,監管不力。

2、保健行業前景如何?

什麼行業都有價值,就看你的努力程度了

3、為什麼保健品市場亂象那麼多?

保健品市場亂象那麼多,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目百前的監管存在許多難點和漏洞,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部門對保健食品的監管職責,確保監管工作有法可依。

當然,監管部門度職責必不可少,相關監管部門要做好監管銜接,聯合內執法,填補漏洞。同時,應嚴格規范涉及保健食品廣告的製作和傳播行為。容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從源頭加強監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場的出口;工商部門加強保健食品銷售的前置審批,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無照經營;衛生部門嚴查冒牌「名醫」、「專家」的非法診療行為。

特別老年保健食品的市場,亂象更是多:以次充好、洗腦營銷、價格很高。這些東西吃不死人,但是也吃不出什麼效果,這些人總是抓住老人對病、死的恐懼心理,進行洗腦營銷。

建議相關部門嚴厲打擊這種行為,也建議年輕人平時多關心關心老人,當發現有不法分子鑽這種「法律漏洞」的時候也好及時制止。

4、養生保健市場的混亂該怎麼辦

新華網北京5月23日電(記者王思海、宋芳)在23日舉行的「第七屆北京科博會養生保健科技發展高峰會」上,中國保健協會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劉建文認為,目前我國中葯保健品市場存在混亂無序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誇大廣告宣傳。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03年市場調查資料顯示,保健品涉及虛假宣傳者佔70%, 在宣傳用語中,炒作概念,空話連篇,猶如霧里看花,晦澀難懂。

二是質量存在問題 。2002年7月起衛生部抽查118種減肥保健品,於11月20日決定查禁10種非法添加西葯成分或假冒的產品後,26日又宣布立即查處銷毀欣美姿等8種違禁產品,經查明這些產品分別含有危害極大的芬氟拉明、西布曲明、雙氫克尿塞、去氧表雄酮、去甲基麻黃素等違禁成分。2004年1月又查出有三種產品含有西步曲明違禁成分,有的抗疲勞保健品含有違禁的"枸櫞酸西地拉非"(偉哥的成分)。

三是品牌建設意識淡薄。絕大多數保健品的品牌不為消費者所知,在數百個或上千個相同功能產品中,消費者選購過程如同大海撈針,往往因此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還難以買到中意的商品,再次購買時又換一個品牌,如此反復,增加消費者的不信任感,甚至停止購買。而企業對此反應冷漠,只知道搞產品宣傳,不肯下力氣進行品牌建設。希望保健品企業由產品經營轉向品牌經營,同時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建立質量信息反饋系統,爭取更多的忠誠客戶群,用以擴大市場規模。

此外還存在亂打價格戰的現象,致使中葯保健品市場處於無序競爭狀態。(完)

5、保健品市場虛假宣傳究竟亂在哪?

在保健品的推銷中,虛假宣傳、誇大功效的現象十分普遍。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事件屢見不鮮,消費者對於保健品「不是葯品,對於疾病沒有治療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為什麼雖然保健品受騙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侵犯消費者健康和利益,但是打著各種「治療效果」的保健品依舊「野蠻生長」?保健品市場究竟亂在哪?


有人說,現在的保健品幾乎都成了「保騙品」。這話並不過分。這不,在電視上洗腦式播放的「極草」保健品廣告,日前被食葯監總局叫停了。「極草」的問題,就出在其生產廠家相關經營活動存在「騙」的成分。業內人士指出,該企業宣傳的「微粉粉碎和純粉壓片專利技術」及「含著吃」的概念,根本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比原草多7倍精華溶出」的說法,也沒有科學依據。



媒體調查發現,近年來,火熱的保健品市場背後,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誇大宣傳等佔領市場,成本和研發費用則只佔很小比例。保健品偽裝成葯品、普通食品號稱有保健功能等現象層出不窮,不少產品靠忽悠蒙騙消費者賺取暴利。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顯的保健食品,實際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違禁成分。特別是減肥類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違禁葯物。


從保健品企業商家的忽悠術看,其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呢?據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費的主力,而這個消費群體的一個明顯特徵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被忽悠。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布過一份關於中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其中的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中有21.9%的人平常會服用保健品,而且近7成服用者的保健品是自己購買的。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中,60.3%的人關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遠高於「保健品成分」,而在選擇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過4成的老年消費者認為保健品「能夠調理身體」「提高身體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預防疾病」,而對於保健品「畢竟不是葯品,對於疾病沒有治療的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普遍心態,保健品才有了市場,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識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差的特點,一些不法廠商才瞅准了機會鑽了空子,大肆生產銷售低成本高售價甚至是假冒偽劣的保健品,從老年人兜里賺錢。當然,為了能夠做到財源不斷,企業商家也都會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無害」,最起碼不能吃死人。至於怎麼推銷宣傳,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麼「廣告+渠道」、會議營銷、親情營銷等,營銷模式不一而足,多條腿走路。

而「不能吃死人」的所謂底線,恰恰點出了我國保健品市場之所以亂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著違法風險和成本都不高,而這也是對我國相關法規標准不健全,市場監管不嚴、對違法行為懲處不重的諷刺性表達。目前,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准入門檻太低,沒有一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加之審批相對簡單,故而大量的非專業化企業湧入保健食品行業,給保健食品市場的監管造成很大困難。另外,我國政府對保健品的管理體制「重審批,輕監管」,且監管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容易導致見利都上、遇責都躲的情況,加之現行法規對違規商家處罰過低,不足以對其產生威懾作用,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顯然,要治保健品市場之亂,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和違法犯罪成本。在監管方面,相關部門不只是要做到嚴查、嚴打、嚴管,還需深化制度改革,改變當前「重審批、輕監管」的弊端,建立完善著眼事中、事後的保健食品監管新機制,完善日常監管和長效監管。當然,還要做好普法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對保健食品的辨識能力和防範能力,正確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保健食品,養成科學飲食、安全消費的習慣。

與保健市場背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