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外國人都吃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不來能吃,而是要有選擇地吃。有人做過統計,普通美國人毎掙10元錢,其中有2元錢用於健身[健身鍛煉和吃保健品],這樣大大降低了醫葯費,而中國人保健意識差,每掙100元,只有1元至2元用於保健,平時不注意保健,遇大病求助於大醫院和名醫。有些人掙錢的目地是為了養活醫生和制葯廠,一生中大部分儲蓄存款最終奉獻給醫院,真是可悲!我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的活著源,當一個人身體健康時,金錢財富才有意義,有所謂有錢有健康稱為資產,有錢無健康稱為遺產。所以我希望人人都要善待自己,平時要有健康意識[健身與有選擇地吃保健品],身體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
2、美國人的保健意識是什麼?
只能簡單提提--
美國重視醫療保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而我國正相反,是疏於預防,重在治療。
3、怎麼外國的保健品都是膠囊??
是的,
4、西方人是怎樣 養生的
中西方養生保健方法差異之解析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中國傳統的日常保健與養生方法慢慢重新為國人採用。以現代生命科學的知識來剖析其中的科學原理,及其與西方之差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方法的優劣,供不同的個體來選擇適合自身的健身之道。
中國的傳統哲學,無論儒家、道教、佛教都很注重自身修行與養生。東方哲學崇尚簡約,無論飲食、日常行為規范都無不體現這一思想。這一思想與西方具有巨大的區別。
先說飲食,佛教提倡素食,對此思想體現得最為極致,儒家、道教也都是提倡日常的簡約,遠離奢侈、浪費。素食本身是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纖維的飲食,這與目前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正好相反。西方人好吃肉食、牛奶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從這一點往極致的方向推理,東方人比較像素食動物,西方人比較像肉食動物。通常來說,素食中纖維較多,比較難消化,其中所含的能量也較低,因而素食動物腸道比較長,以此來保證攝取足夠的營養;而肉食相反,高蛋白、高脂肪保證有足夠能量,因而肉食動物腸道較短就能攝取足夠營養。飲食的差異很明顯影響了動物的行為方式。素食動物攝取低能量的食品,其營養是緩慢長久的吸收,其各種肌肉的運動也相應和緩,因而爆發力通常較弱,但是耐力強;而肉食動物相反,其食物能迅速為期提供能量,因而爆發力強,但是耐力弱。體現在中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強壯,力量大,但是擅長長跑的通常是東方人。
飲食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影響了行為方式,東方人喜歡和緩、優雅、低對抗、技巧性的運動,西方人通常喜歡粗野、狂暴、力量對抗型的運動。在養生方式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東方人喜歡的太極拳、打坐等方式都是低能耗的健身方式。而西方人喜歡球類、長跑這種高能耗的運動。
無論低能耗,抑或高能耗的運動方式,我認為其目的都是讓全身的血液循環,包括微循環的暢通。在東方說法是經絡的暢通,西方的解釋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體機能的提高,免疫力的增強等。中醫的說法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我覺得這個最好的解釋了運動的保健功能。中西方採用的方式是殊途同歸,但是代價不一樣。高能耗的劇烈運動可以讓機體血液循環暢通,但是過後往往比較疲勞。而較低能耗的太極拳及打坐放鬆的方式,通過較為靜態的方式讓血液全身暢通,過後一般會覺得神采奕奕,精神倍增。
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跟崇尚東方的修為方式。採用低能耗的方式達到相同的目的,對個體來說首先就是更合算的方式。低能耗說明細胞的代謝速度慢,細胞的代謝速度慢,意味著你的細胞在有限的分裂次數極限下,單個細胞的壽命更長,因而細胞形成的整體的個體的壽命就長。這一現象最好的例子就是動作緩慢的烏龜壽命很長。基本不依賴現代醫療手段的東方修行和尚壽命非常長。目前東方人的壽命平均不及西方,個人認為這是醫療和生活水平差異造成,這與修行方式無關。
東方的修行方式對周圍的環境破壞小,環保,低能耗。這無論是對物種還是單個個體都是相當有利的。人類的高能耗對地球造成的負擔已經過大了,不加以適當控制,整個地球生物圈平衡就會被破壞,最終對人類本身造成的直接打擊,可能會比其他的物種更大。
5、外國人有吃保健品的習慣嗎? 歐美哪個國家多?求指教,謝謝!
有啊,像蓋茨都吃保健品,英國
6、怎樣去美國做保健按摩師
非常賺, 在美國做按摩師都是算小時百的
我繼父女兒的老公是按摩師,每小時100美金
我媽一個度朋友做足部按摩生意好時一天能版賺800來塊
當然你是要交稅的,而且你要有social security number 或是通過政府申請一些證明讓你可以在美國權合法工作才行
7、美國的保健品與中國的區別
1、分類不同
美國保健品屬於「膳食補充劑」,在國內銷售定位為QS食品范疇。我國保健品屬於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需要帶「健」字批號。
2、消費環境不同
生產商與供應商信譽及政府監管力度和公平性,仍然令中國保健品消費者面對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廣告,人們仍然有茫然和不放心的現象。美國生產商,供應商信譽及政府監管嚴格透明,良性的信任體制和環境,決定了美國人消費放心,生活質量高。
3、消費者不同
中國只有部分人有了消費意識和習慣。其中老人孩子居多。大多數人仍然停留在能吃飽飯,不生病就行的健康質量上。美國消費意識強,已成習慣全家通吃,甚至各種類型成把地吃,如同中國人每天要吃青菜水果一樣的正常。保健品消費占家庭開支較高比例。
(7)外國怎麼保健擴展資料:
保健食品只適宜特定人群調節機體功能時食用,因此要對症選購。要詳細查看產品標簽和說明書,看看自己是不是該產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適宜人群」。老年人、體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兒童及青少年、孕婦要謹慎選擇。因為產品劑量、添加物質和品牌的不同,價格也不一樣。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內容(如加鈣等),那麼選擇功能少些、價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積率、使用率、有效率、治癒率等。
群中機體間的差異很大,不要相信廣告里的絕對性用語,不要輕信張三、李四食用結果如何有效的證言。一些企業很願意採用個別案例作為普遍現象廣為宣傳。不要輕信明星在廣告里的宣傳,不要輕信葯店、商場、超市裡「穿白大褂」的所謂專家的誇大宣傳。衛生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界定了保健食品的定義:「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也就是說,保健品並不是「老少皆宜」,更不能取代葯物對病人的治療作用。
8、美國人如何健身
美國人健身講實際
美國萊斯大學達妮拉女士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鍛煉。她先在學校附近一所24小時營業的健身中心上45分鍾瑜伽課,然後在校園內快步走一刻鍾,整個過程約1個半小時。
每周一次,她還會乘車前往市中心花園,在蜿蜒的林蔭小道上健走1小時,然後跟男友一起享受露天飛盤游戲。
這樣的生活,從她1年前被保健醫生告知體重超標12公斤後開始,並被近期出版的美國《體線》雜志報道。日前,美國健身協會從千千萬萬像達妮拉這樣的健身者的經歷中,做了份2005年大眾健身趨勢報告。報告認為,從健身方式、健身觀念上來說,今年美國人都有了更理性的選擇。
健身方式變化大
身心結合鍛煉如火如荼。美國運動數據公司(ASD)的一項調查顯示,26%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的生活壓力很大,這直接導致提倡舒緩壓力、身心放鬆的瑜伽、太極愛好者比1998年增長了95%。僅瑜伽一項,在2002年就吸引了1110萬追隨者,其中有83%的女性。今年,它們仍然是成年人中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在各大健身房、學校健身場館、社區健身中心,無數美國人為之「走火入魔」。
平衡鍛煉受重視。閉上眼睛,你能單腳站立多長時間?人體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反映身體衰老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今年鍛煉平衡能力的項目增長速度很快。包括印度瑜伽、中國太極、德國普拉提在內的徒手鍛煉項目,以及需要使用器械的滾軸、滑板等,在各年齡段美國人中都受到追捧。
協調性、力量性鍛煉取代針對性訓練。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小腹突出就要做仰卧起坐,大腿虛胖就要練腿部肌肉,針對性讓運動效果更明顯。但是,根據美國《時代》周刊的報道,爬樓梯已成為美國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健身運動,大約有400萬各年齡段的人參加。專家認為,同時鍛煉人體多塊肌肉與多個關節的協調性,更利於減肥、塑身。
戶外運動仍受青睞。如果星期天在休斯敦市中心的赫門公園站一上午,能看到包括棒球、滾軸、騎自行車、擲飛盤、慢跑在內的多種戶外運動,而且絕大多數是全家出動。美國健身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全家戶外活動是美國家長培養孩子積極生活觀念的最普遍方式。
運動越來越科學
2005年,大多數美國人鍛煉時間越來越短。為了讓以「沒時間鍛煉」為借口的美國人堅持運動,各大健身指導雜志和專家都打出「短效訓練」的宣傳口號,《一周30分鍾健身》、《清晨8分鍾健身》之類的指導書籍更是賣得火熱。發現健身的樂趣、輕松享受鍛煉成果,讓運動變得越來越「簡潔」。
健康指導和營養顧問越來越多。事半功倍是現代人普遍追求的目標,健身也不例外。美國越來越專業的健身指導員和營養顧問行業,為健身人群不斷探索減重和優化飲食結構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成為大眾心目中的「高級運動附屬品。」
鍛煉也講究「小班制」。在健身委員會的調查中,少於5人的小群體訓練班呈上升趨勢。這更利於運動者接受技術指導和嚴格監督。健身教練琳達表示,「小班制」鍛煉的費用低於請私人教練,還可消除一個人鍛煉的枯燥感,讓鍛煉更有樂趣。
不運動者社會壓力大
運動成為社會行為。以前健身僅僅是個人行為,但自從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後,整個社會都開始重視健身運動,包括報刊、雜志、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都專辟健身欄目,號召人們動起來。
老闆鼓勵健身和減肥。有調查顯示,不愛運動、體重超重是導致員工曠工、醫療費用增加以及生產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健身委員會的調查中,一向以利益為重的美國老闆們也開始鼓勵員工健身減肥。很多知名大公司,如百事可樂,都大力建設員工健身房,為員工聘請全職健身教練,甚至還出版了自己的健康雜志,為員工制定健康計劃
9、『營養保健』[保健心得]外國人是如何吃保健品(轉載)
維生素保健品不需要每天補充,有時候需要再吃;有些保健品與葯物同服,很可能幹擾葯效;維生素即使安全但也不能服用過量。日前,就在美國雜志《預防》撰文指出安心使用保健品4守則,保證引導大家正確服用保健用品。1: 有需要的時候就服用身體對營養維生素的吸收並非按照單全收,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一個禮拜每間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可以減少過量對身體上產生的風險,也可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和維生素。2: 注意葯物之間交互作用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會與西葯發生化學作用,專家建議人們心、肝、腎有問題的在使用保健品前,最好先與醫生討論。經常看見的葯物相互作用有魚干油、大蒜、銀杏與阿司匹林同用會有出血危險。纖維類保健食品,比如:車前草等會減少止痛葯普拿疼葯效,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葯,等過了兩小時葯物吸收後,再服用保健食品。3: 不要超過每天服用過量的保健品即使安全性比較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維生素C,也有可因排尿少而造成累積過量,比如:維生素B6太多會導致人體周圍神經病變;維生素C太多會造成腎結石及頭痛,因此吃維生素時需要多補充水分。4: 每間隔兩個月更換不同品牌保健品吃保健品也要分散風險,至少每間隔兩個月更換不同品牌,不但可增加身體利用率,也可以避免產生的抗葯性風險。此外,建議用量不多的群眾,最好選擇小包裝的保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