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部位按摩保健

部位按摩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4 06:16:08

1、手部按摩保健原理有哪些?

通過按摩手法所產生的外力,在手部特定的部位上作功。這種功可以轉換成生物能,並深透到體內,改變有關的系統內能,從而起到治療作用。這種功還可作為信息的載體,向人體某一系統或器官傳入信號,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人體病變初起時,或健康狀態下,對一些手部區域施以有益的手法刺激,就可以調整人體的機能狀態,起到「有病治病,沒有病健體」的作用。關如手部按摩保健原理學說較多,可以歸納如下:

陰陽平衡學說陰陽是古人認識自然界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資生著、發展著,大到天體的運行,小至物質的原子運動,其間都包含著陰陽對立的兩面。

所有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瞬息萬變的陰陽轉化,人體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

人體的正常功能是在陰陽平衡的制約下進行的,兩者之間任何一方都無法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而疾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體內的陰陽平衡失調所導致的。

手部按摩對相關臟器可起到雙向調節作用,如按揉胃腸反射區既可以促進胃腸的蠕動,也可以抑制胃腸的蠕動。換句話說,按揉胃腸反射區既能治療便秘,又能治療腹瀉。

因此,通過對手部的良性刺激,可以將生物信息傳遞到相應臟腑器官,發揮人體的調節功能,使陰陽重新恢復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消除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血液循環學說人體各個組織器官正常功能的發揮是建立在機體的新陳代謝基礎上的,涉及到人體的循環、呼吸、消化、泌尿和內分泌等系統,但主要是依靠體液的正常循環來維持的。

血液循環可以把氧和營養物質、內分泌激素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然後再將各臟腑組織器官的代謝廢物、多餘的水分及有害物質,通過排泄器官(肺、皮膚、汗腺、腎、輸尿管、膀胱等)排出體外。可見,促進血液循環對機體的健康是極為重要的。

若循環系統發生了障礙,人體的代謝產物將沉積在循環通道中,影響血液循環的速度和流量,勢必影響到人體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液的正常循環,有賴於心臟的泵血功能。雙手和心臟有著特殊的關系,手部有兩條經脈與心臟直接相關,即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手部還有極為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淋巴網和密集的微循環。

當對雙手穴位或反射區等實施按摩,給予適當刺激,可引發部分細胞內蛋白質的分解,產生組胺或類組胺物質,以及按摩時產生的熱能等綜合作用,可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血流量加大,從而改善微循環,加速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的清除,掃除微循環中的瘀阻,以維持循環管道的暢通,使血液迴流增加,改善人體的血液供應,使人體處在最佳狀態,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

另外,手部按摩能有效地改善腎、輸尿管和膀胱等排泄器官反射區的血液循環,使相應臟器的功能得到改善,加速毒素的排出,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經絡學說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聯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溝通內外,貫穿左右上下,網路全身,運行氣血,使人體各部位緊密聯系起來,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從而調節人體多種生理功能活動,保持人體機能的協調和相對平衡。

因為雙手是經脈相互交接的重要部位之一,因此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都可以通過經絡匯集到雙手,使雙手成為反映全身健康的敏感點。

同樣,通過經絡的傳導,按摩刺激雙手某些特定部位,可以調整相關臟腑、組織和器官的系統內能,調節相關臟器的生物信息,改變相關臟器的病理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的目的。

神經反射學說神經反射原理認為,按摩雙手特定部位或穴位,調節相應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是以人體「刺激逐一反應」這一生理現象為基礎的。

人體表面和內部有沒有數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當機體內外環境發生改變時,首先刺激感受器,引發神經沖動,經傳入神經到達中間神經元;再將沖動傳到高級中樞,通過高級中樞的分析綜合,發出指令;再由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從而出現相應的反應,即生理變化。

雙手有著極為豐富的神經末梢,有十分靈敏的觸覺,可以感受到除視覺、味覺以外的所有刺激,是機體十分敏感的反射區域。

因此,當身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發生病理變化時,在雙手適當的穴位或反射區進行按摩刺激,可以通過神綴反射方式,對相應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內源葯物因子學說對針刺鎮痛的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針刺後人體內產生了內源性嗎啡樣物質,這種物質的產生是針刺產生鎮痛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有人認為對手部反射區的刺激同樣可以產生內源性葯物因子。

外源性的化學葯物,大多既有治療作用,又有副作用。而內源性葯物因子是機體接受治療信息後,進行自身調節所產生的物質,不同於外源性化學葯物,它對人體非但沒有任何毒副作用,而且能起到外源性葯物所發揮不了的作用,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特別是強化免疫、抗感染方面尤為突出。

手部按摩所產生的內源性葯物因子在抗感染方面的種類不少。這些內源性葯物因子的形成,猶如一道機體抗病屏障,調動和活躍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因此,手部按摩可以起到治療保健作用。

生物全息理論學說生物全息理論是由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創立的一門生物學新學科,生物全息醫學則是專門研究人體各相對獨立器官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並用於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科學。

張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人體手的第二掌骨上存在有一種有序的穴位群,好像人的縮影埋在此處,其遠心端是頭部,近心端是足部。當人體患病時,在第二掌骨橈側面的某些部位按摩,症狀就會好轉。因此,張教授將此處定名為「全息胚」。

人體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故其所有細胞都帶有原來的一整套基因,每一部位都是一個胎兒的縮影,即全息胚。因此,這些全息穴位群就代表了人體各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

人體有8個部位分布著反應企身狀況的「全息胚」,分別是頭部、軀幹部、上臂、前臂、手部、大腿部、小腿部和足部。全息胚上有身體相對應的部分,據此可以測知相對應臟器的生理病理情況,對其進行刺激,亦可影響其相應臟器的功能。

因為手是發育程度較高的全息胚,其神經末梢的分布十分豐富、稠密,故調整治療效果較好。另外,其局部體積和面積較大,而且肌肉肥厚,對診斷和按摩都有利。因此,手是個理想的全息胚器官,可以用於診斷和治療疾病。

2、足療按摩保健

足療是泡腳的意思 ,它包括足底按摩-修腳,腳就是人體第二心臟;保健呢是按摩 它有全身按摩和半身按摩。做這些能消除疲勞,緩解工作壓力,放鬆精神等。

3、按摩保健的原理有哪些?

神經反射內分泌學說神經反射的定義是人及其他高級動物的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變化做出有規律性的適應性反應。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各部位和各器官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身體的表面和內部都有豐富而敏感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當身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感受器受到刺激,引發神經沖動沿傳入神經纖維將信號傳遞到中樞神經細胞,經過中樞神經的處理(分析、綜合),再將信號經傳出神經纖維傳遞至相關器官、腺體或肌肉,引發有生理意義的功能活動。

足部有與人體各器官相關聯的反射區或敏感點,任何器官有病變都可以在相應的反射區和敏感點產生變化。如心臟缺氧時可表現為足部心臟反射區有觸痛,乳腺腫物可以在其反射區摸到結節,子宮切除後在子宮反射區可有空虛感等。

按摩足部某一反射區時,通過神經反射作用與其相關器官或部位發生聯系。該部位倘若是肌肉組織可能會改變其收縮功能;倘若是心臟可能會調節其心率和心肌收縮力;倘若是腺體則會調節其分泌功能;倘若是消化道便可能調節其蠕動情況等。

足部按摩療法的作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過神經的反射機能,調節人體一系列的綜合反應來完成的。按摩可以使神經興奮,也可使神經抑制,故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但總的而言,按摩足部反射區產生較為強烈的刺激,可以阻斷相應器官原有的病理沖動,並取而代之,引發一系列的神經體液調節,激發人體的潛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功能,調節體內某種失衡狀態,使機體向著接近正常水平的方向變化,從而起到保健治病的作用。

生物全息胚原理全息生物學是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初創立的一門生物學新學科。全息論學說實際上講的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自然界中,每一個小的局部都有包含它本身在內的整體的全部信息。如地球包含了太陽系的全部信息;太陽系又有整個宇宙的全部信息。

人作為一個整體,其每個局部都有整個人體的全部信息,是全身各器官的縮影。因為人體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其所有的遺傳密碼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和DNA的半保留復制,平均地分配到每一個體細胞內,使每個細胞都含有和受精卵完全相同的生物信息。

包含人體全部信息的每一個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我們叫它「全息胚」。足部全息胚中也有人體的整體信息,這些信息我們叫它反射區,具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它們之間的生物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因此,對這些反射區進行按摩刺激,即可調整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狀態。

因為人體足部的組織結構較完全,有骨骼支架、肌肉、肌腱韌帶等,較容易按所有標志確定反射區的位置和范圍;遠離心臟,是血液循環最弱的部位;面積比較大,操作方便,便於進行自我按摩。因此,對足部的按摩具有特殊的優越性。

血液循環原理血液循環是人體的能源管道,它擔負著為全身器官組織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從組織中運出二氧化碳等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再經由腎臟、肺臟和皮膚等排出體外的任務。

足部處於全身最低的位置,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此處速度最慢,再加上地心引力作用,靜脈血液中不少的「雜質」,如酸性代謝產物、未被利用的鈣和其他金屬離子及大分子有機物質等,容易沉積於足底。日積月累,足底處就會積存不少廢物,甚至是有毒物質,刺激相關反射區,通過神經反射造成對該相應器官的惡性刺激,甚至導致該器官的功能異常。

足部按摩可引發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促使靜脈和淋巴的迴流;改善腎、輸尿管和膀胱等排泄器官反射區的血液循環,增強相應器官的排泄功能;改善肺和支氣管反射區的血液循環,促進肺內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微循環功能的改善,可降低大循環外周阻力,大大減輕心臟的負擔;血液循環功能改善後,又能通過末梢神經影響中樞神經,反射性地調節全身循環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人體所有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得到加強。

因此,足部按摩不但改善了足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且通過提高心臟、肺臟和內分泌腺的功能,促進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

對足底進行有效的按壓或任何其他的擠壓因素,都可以起到一個「血泵」的作用,完成「第二次起動」,促進血液循環,所以說腳是人的第二心臟。

經絡學說中醫認為,在人體內存在著一個經絡系統,此系統可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也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並藉以行氣血、通陰陽,從而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協調,維持相對平衡。

近年來運用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的手段進行研究,都證實了經絡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由生物學性質相似程度較大的連續性細胞團構成的。經絡又是毛細血管、神經末梢、肥大細胞密集的通道。

人體中最重要的經絡是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中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陰蹺脈都起於足部,而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陽蹺脈則終止於足部。這些經絡都通往特定的臟器,或司轄特定的功能。

人體每個器官都有經絡聯屬,同時又和與它有關的器官相聯絡。如肝與眼有聯系,同時又和鼻、耳、手、膝和足等聯絡,形成了一個相對密切的聯絡網。

因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人體各臟腑器官有著多種復雜的聯系,從而構成了足部與全身的統一性和整體性,臟腑功能的失調和病理變化必然會反映到足部來。也就是說,倘若在人體的體表特定部位(足反射區)出現陽性反應區域,也可以認為是人體內臟在病理狀態下的一種經絡現象,這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依據。

經絡是一個「通道」,通道受阻就會出現所有不適。同血液循環和反射原理一樣,足部按摩沿經絡循行線進行傳導,可以疏通足部經絡,促進氣血的運行,協調臟腑,平衡陰陽,調整有關器官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保健的目的。

陰陽平衡理論中醫學認為,人體各個部分由兩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物質,即陰和陽構成,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因為陰陽兩個對立面的正常關系遭到破壞所致。

足部反射區與機體各臟腑器官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對反射區進行按摩可以起到調節作用,使機體達到新的陰陽平衡,消除疾病,恢復健康。

按摩足部反射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調整內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從而達到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例如,按摩足部甲狀腺反射區,能降低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甲狀腺分泌水平,而對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卻具有促進其分泌功能。

對足部反射區進行刺激按摩時,以上這些原理是同時統一的發揮作用,而不是各自獨立的發揮其效能,所以足部反射區按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4、如何進行按摩保健訓練?

按摩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保健治療方法。按摩的手法有推、擦、揉、拿、按、叩、擊、抓、拍打、捶打、指揉、點按、掌揉等多種手法,也可用手拿健身器材對機體的部位、穴位進行按摩或拍打。主動按摩,即自我按摩,是自己用雙手對機體進行按摩的一種主動運動。

1.按摩的保健作用1.促進血液循環因為皮膚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可容納人體的五分之一的血液。但在通常情況下,多數皮膚毛細血管都處於關閉狀態,血液量少。按摩直接的作用能促進皮膚毛細血管的開放,從而促進了血液循環,使氧氣和營養物質能充分滋養皮膚,同時促進了皮膚組織中廢物的排放。

2.改善皮膚的呼吸按摩作用有利於皮脂腺與汗腺的分泌,改善了皮膚的呼吸與排泄廢物作用,對皮膚起到了潤滑和保護的作用。

3.美容健膚作用按摩能夠刺激皮下彈性纖維組織,增進肌肉的張力和彈性,從而可防止肌肉萎縮和皺紋的發生;按摩並能減少皮下過多的脂肪,保護皮下脂肪層正常厚度。

4.疏通經絡、舒筋活血的作用中醫認為,經絡內與臟腑組織,外與皮膚、肌肉、關節相連。現代有學者研究證實,經絡是一種特殊的液晶物質,它在人體內以體液的形式存在於肌肉、骨骼、皮膚及內臟等組織的一種間隙通道之中。按摩身體的皮膚、關節、肌肉便可使全身或局部的經絡疏通、氣血運行,使機體趨於相對的平衡和保持協調。按摩可治療因經絡阻塞而導致的痛疼疾病。

5.強壯筋骨的作用因為按摩可使血流暢通、經絡運行,便可促進肌肉和骨骼的正常代謝,使肌肉和骨骼得到充分的滋養,故筋強骨健。

6.扶正祛邪,增強免疫作用按摩的上述作用綜合起來,便可起到增強人體的自身修復和調整的能力,起到扶正祛邪、增強免疫的功能。

2.常用的保健按摩部位1.頭部按摩用雙手指微屈,從前發際處梳向後發際處,亦可用梳子代替,每天干梳兩次,一次以兩分鍾梳一百次為宜,也可稍加長時間或回數。因為頭部神經的特殊性,按摩梳頭時對頭部神經的刺激,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攝氧量,延緩腦細胞衰老,所以頭部按摩有益於大腦皮質功能的調節。有益智醒腦、增強記憶、止痛除煩、抗衰老、防脫發的功效。

2.面部按摩面部按摩亦稱乾洗臉。將兩手摩擦生熱後,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與手掌,擦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反復有節奏地進行,可按摩數十次。按摩時也可利用有營養的美容品作按摩介質,其效果更好。因面部毛細血管較多,按摩後,可促使其循環,又因按摩可增進面部的彈性,所以面部按摩後會使面部皮膚紅潤光澤,有彈性,並可增強面部抵抗刺激的能力。

3.雙耳按摩用雙手做拉雙耳、掃雙耳、彈雙耳、揪雙耳的運動,稱作雙耳按摩。中醫理論認為腎開竅於耳,耳是腎之外竅,所以常稱作雙耳按摩,能夠通過經絡的傳導,增強腎的功能,從而起到聰耳健腦的功效。

4.頸部按摩先用雙手做頸部兩側的偏抹按摩十遍,再用雙手的虎口輪流作頸喉部的正抹按摩數十遍。因人的頸部有甲狀腺、甲狀旁腺。按摩頸部便可促進甲狀腺與甲狀旁腺的基礎代謝,調節鈣磷代謝從而起到防病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5.胸部按摩雙手自然彎曲,用手指尖有節奏地叩擊前胸(上至頸部,下至心窩部)約2分鍾,也可用雙手掌揉拍前胸150次左右。因胸部有胸腺,人進入青春期後,胸腺就會慢慢萎縮,而胸腺主宰著人體的免疫系統,中老年人倘若能經常作胸部的按摩,就可刺激,激活胸腺的功能,有助於增進人的免疫功能與抗病能力。再則胸部按摩,還可提高心臟功能,改善心臟的血流循環,可防止胸悶、心悸、心絞痛、冠心病。胸部按摩能增強肺功能,提高肺活量,對防治肺氣腫、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有一定的作用。

6.腹部按摩取站、坐、卧姿均可,先用右手掌按在肚臍處,然後以肚臍為圓心,活動手掌用暗勁以順時針方向作繞臍劃圈按揉,慢慢擴大到肚腹的邊緣;然後,換左手,用同樣的方法,用暗勁以逆時針方向作繞臍劃圈按揉。按揉的速度以每分鍾約100次左右為宜。按摩時間以臍腹部有微熱感為宣。腹部按摩最好安排在睡前和早晨起床為宜。凡患有內臟腫瘤,急性腹痛、內臟出血及女性妊娠期、月經期均忌做腹部按摩。剛吃飽飯也不宜按摩,如有便意,可先排大小便後再按摩。

中醫理論認為,腹部按摩,可增強脾胃消化吸收飲食精華的功能,加強生化氣血的作用,又可活血導滯,促使全身經脈氣血的運行。現代醫學認為,腹部按摩,可牽動腹內臟器和腹壁肌,促進胃腸平滑肌收縮,加強腹部血液循環,使胃腸蠕動加強,促進胃液、膽液、小腸液的分泌,增強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肝臟對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及解毒作用。因此,揉腹按摩對防治胃腸道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對提高機體免疫力、強壯體質、促進消除腹壁脂肪也有獨到之處。

7.背部按摩可手拿健身錘、健身袋做背部的叩擊;也可用雙手反向背部各抓熱毛巾的一頭,分別做上下、左右的拽拉以按摩背部;還能夠用背做撞樹運動。背部按摩,用手拿熱毛巾做背部的摩擦為最好,因為通過摩擦和水溫刺激,熱氣使背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淋巴液的迴流量增加,對血液循環和體液的再分配發生良好的影響;操作時手臂不停,也是一種全身運動,對心肺功能都有好處。擦背的時間可從三分鍾開始,適應以後慢慢延長到十幾分鍾,以擦得背部皮膚發熱、發潮紅為度。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背部脊柱是督脈所在,通過按摩背部,可使督脈得到一定的調整鍛煉,可振奮全身之陽氣。再則脊柱兩側有很多治病強身的俞穴,這些俞穴受到按摩刺激後,會使與穴位相聯系的各個器官功能得到強化,會對祛病強身有一定的功效。

現代醫學也證明,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柱神經,它們起著支配人體運動及心血管和內臟活動的作用。當受到按摩運動時,可刺激皮膚及皮下組織,促進血液循環,並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增強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日本東京大學副校長小野教授的研究指出:背部皮下大量體細胞具有很強的免疫功能,但這些細胞平時總處於一種抑制休眠狀態,當用毛巾擦皮膚時受到刺激的組織細胞,就會活動起來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中,並能進一步發展成網狀細胞,這就加強了人體的免疫功能,收到殺菌和抗癌的效果。

8.足三里按摩足三里穴在外膝眼直下約四橫指,脛骨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按摩可用健身錘適度用力叩打兩腿足三里穴;也可用雙手指稍用力推按足三里穴,每次約2~3分鍾,每天至少兩次。足三里穴是全身保健強壯要穴,有「長壽穴」之稱,被歷代中醫針灸家、養生家所看重。因為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有匯合之義,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夠充分調動全身經絡之氣,推動胃經的氣血運行,以起到扶正培元,祛病健身的效果。中醫針灸大夫常取針灸足三里來治療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瀉泄等腸胃疾病;還常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頭痛、頭暈、鼻炎等病;還常用來強壯身體預防傳染病。

9.小腿肚按摩取合適的坐姿,先抬起左腿,放在一物體上,然後用雙手稍用力揪抓、擠壓小腿肚;然後,換右腿在同樣的揪抓、擠壓運動。也可用雙手輪換拍打左右小腿肚。可每天早晚各練1遍,每次以出現小腿肚有麻、脹、熱為最好。因腿部有人體六條經絡,通過對小腿肚的擠壓和拍打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促使下肢的血液迴流到心臟和大腦,緩解身體供血不足的狀況,並有擴張血管、減少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壓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按摩小腿肚對高血壓、低血壓、偏頭痛、神經衰弱、面部神經麻痹、冠心病、早搏、心律不齊、關節炎、一些胃腸病、婦科病有防治作用,並有延緩腿部過早衰老和強壯作用。

10.湧泉穴按摩湧泉穴位於腳掌前端凹陷處,洗腳後用手輪流搓兩腳的湧泉穴,即為湧泉按摩。每次搓至100次至200次為好。中醫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湧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於湧泉。」意思是說,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腎經之精氣,經絡之氣,將從這里如泉水一樣地湧出。洗浴後經常做湧泉穴按摩,能夠補腎益精、聰耳明目、延緩衰老,還可引導腎臟虛火及上身濁氣下降,對治療腎水虧虛、虛火上炎之頭痛、高血壓、失眠,口渴、咽乾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腳底布滿了與全身各器官相關聯的反射區,但因為腳部離心臟最遠,是全身氣血運行最薄弱的環節,按摩湧泉穴後,腳底的反射神經的功能增強,對促使全身血液循環增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腳被視為人體「第二心臟」,腳底的保健按摩是增強體質、防治心腦血管病的有效措施之一。3.保健按摩的留心事項①保健按摩應持之以恆,做到生活化、規律化,以形成有益的生理反射作用。

②應在平靜、愉悅、專心致志的心態下進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保健按摩可因人而異,有些人可做從頭至腳的全身按摩,通常需用時20~30分鍾。有些人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單做局部按摩,但每項局部按摩每次應很多於2分鍾。

④做按摩時,最好能自己做主動按摩,不要讓別人代替,因為每次的主動按摩都促使了手與上肢的活動,手的活動與上肢的活動也有特定的保健功效。

⑤凡患有惡性腫瘤、膿毒血症及傳染性皮膚病的患者,在病情嚴重時均不宜做保健按摩。

⑥最好能與一個或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常進行保健按摩的操作交流和心得交流,以提高保健按摩的保健祛病效果與興趣。

5、多按摩哪些部位可以養生

中醫理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中醫按摩可保健養生。因此,有相當多的人痴迷於穴位按摩,以達到保健養生之功效。哪些部位穴位常按摩可保健養生呢?中醫專家指出,如果能掌握以下6個保健穴位,就算每次都是隨便揉揉,也能起到良好的保健養生作用。

6大部位怎麼按摩都能保健養生
增強脾胃功能:按摩小腹和腳底
揉小腹有助健脾胃。肚臍是人體精氣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醫里的一個重要穴位「神闕」。周圍分別還有中脘、關元、氣海等穴,輕輕揉按,對調整人體氣血、改善體內臟腑功能都有好處。中醫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方法,講究的就是在醒後、睡前分別揉按小腹周圍,長期堅持,可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對小腹進行適當的熱敷也能達到保健效果。可用略高於體溫的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敷在肚臍上,數分鍾後取下,每天堅持敷1~2次。
捏腳底促進血循環。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隔兩三天用熱水泡泡腳,每次半小時,可以起到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如果能在泡腳水中加入一些有助氣血運行的中葯,效果會更好。如將當歸、紅花、三七,川穹、丹參各少量包進紗布,做成中葯包,提前放入熱水浸泡,約半小時後即可泡出葯效,而後還可加點白酒或醋。常失眠的人,特別推薦一試。用一側手掌的大魚際(手掌上大拇指與手腕間的突起處)揉按對側腳底的湧泉穴,既有保健作用,還能活動手腳。

6、全身保健按摩身體分為幾大部分

按摩主要是以全身保健按摩和足療為主,按摩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等級別,全身按摩主要以揉法、捏法、按法、提法等為主要手法。足療則以足部按摩有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反射區的准確性;二是合適的按摩力度;三是有效的按摩時間。
三個要素以三位一體,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少了任何一個要素另外而二個要素就失去了意義。試想一下少了反射區的准確性,按摩力度再合適,時間再長會不會有效果呢?不會。如果少了力度條件按的很輕,按的反射區再准確,時間再長也不會有效果。相反力度太大,受術者產生抵觸情緒,不願再按也是不行的。所以,要用合適的力度按摩。
再看時間要素,假如按摩力度合適,而且按的反射區也很准確,只是刺激時間不夠,效果同樣不想。
把握好准確性要素:
人的腳沒有多大,卻有人體的全部信息。看起來簡單,是因為它不大,做准確了很難是因為它內容太多太復雜了。要想做好,首先思想上對自己要有一個嚴格的要求,一開始學就力求找准反射區位置。找准了才有可能做准。如果你做的不準,而你自己以為准確了,你可能會一直錯誤下去,這是很危險的。准確性問題象射擊運動員打靶,不但要射中還要正中靶心,否則子彈打的再多,環數不高,有何意義。足部按摩師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准確性的問題,因為它太重要了。
力度要素:
把握力要素靠苦練多悟。按摩師的力是練出來的。知識是學習來的,功夫是練出來的。有些人學習足部按摩老是想省點力,走近路,不刻苦練習,找竅門,結果提高的很慢。發力看起來很簡單,對准反射區用力就是了,其實不然。按摩力度說可以大中小之分,在實際應用時可就不只是大中小三個級別,可能是十個二十個級別,因為按摩師面對的是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不同的心態的人。他們對力的承受敏感度是不一樣的。例如,有病灶信號的反射區多數就有敏感,有炎症的反射區就更敏感。同樣是敏感反射區做起來就會有力的區別。一般保健做到有酸脹感覺就行了。治療就不一樣了,一定要作出刺痛、鈍痛、酸痛、脹痛才會有效果。在具體操作時發力是逐漸加大,逐級次加大的目的是找出受術者的承受痛覺(界限),因為力再大他承受不了,如離痛值點遠了效果又不好。逐級次加大容易找到痛覺也容易控制的最佳。按摩師要把自己力控制的浮力有餘才會得到好的按摩效果。平時練習要多在自己腳上練,這是悟的過程,不同的反射區有不同的力度要求,只有在自己叫腳上體會才最深刻。在敏感反射區練手的敏感度,在不敏感的反射區練手的耐力。具備靈感,才會查出問題,找到痛覺,具備靈感,才會查出問題,找到痛覺具備耐久力,才會發力穩定有滲透性。二者兼備才有可能把力度控制最佳,這是力度要素。
時間要素:
這里講的是一個動作的時間,在力度適當的情況下完成依次動作需要多少秒,我的體會是2-5秒。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痛感時間=中樞接收信號時間長接到信號強,時間短收到信號弱。但是如果太長給人一種重滯感,不流暢,如果再短,動作不容易做實,信號太弱效果不好。對於敏感反射區可以稍快點,對不敏感反射區可以稍慢點,小力度時稍快點,大力度時稍慢點。原則就是保證「疼痛時間」。
時間要素還有其它意義,如,基本區用幾分鍾,症狀區用幾分鍾等,整體用多少時間,但在這些時間意義里最有意義的莫過於疼痛時間。 三個要素中只有反射區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和力度則是變數的,它們的變化會引起反射區內部的變化,通過變化事物才會改變,足部按摩師要善於把握三要素中的變化,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按摩師

7、說說人體保健按摩分哪些部位

、湧泉穴:位於足底前凹陷處。湧泉穴是人的長壽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厥、頭痛等。
2、足三里穴:位於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是保健穴,經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食物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3、命門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命門穴為人的長壽大穴。經常按摩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系,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並能治療陽痿、遺精、脊強、腰痛。
4、會陰穴:會陰穴,為人的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5、百會穴:位於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636f70797a6431333332636362,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
6、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陰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

8、按摩哪些部位會使疲勞的人感到舒服,又該怎麼按摩?手法是怎樣的?

其實一般按摩痛點就可以了。如果因為工作勞累,勞損或是氣血堵塞。那就按經絡,甚至穴位了,還要盡量讓自己的雙手預熱。我常常給辦公室眾口難調的同事按摩,他們很快就舒服多了。你想學找我。

9、按摩一些身體的部位對身體健康有什麼作用?

摩擦一些纖體的部位,對身體健康有什麼作用?
那身體的一些部位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有堵塞不暢通的地方,通過摩擦以後能促進暢通。

與部位按摩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