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一詞最早

保健一詞最早

發布時間:2020-07-13 23:45:29

1、「養生」一詞最早出自哪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得養生焉。」

2、關於保健的詩詞

魏武帝曹操熱心於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中寫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善於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詩聖」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3、中國古語裡面有沒有哪一個字是可以形容健康或者保健的?最好是一個字,一個詞也可以接受,也不一定要古語

一、形容健康或保健的字:
1、泰(tài)
釋義:平安,安定;佳,美好。
2、康(kāng)
康字古形為:下部為米,意為腹中有糧;中部為左右兩只手,上部為所舉之牛;整字涵義為吃得飽飯,力能舉牛,即為康。
釋義:平安,安樂,強健;富裕,豐富;寬闊平坦的。
3、健( jiàn)
釋義:強壯,身體好;善於,精力旺盛。
4、昶(chǎng)
釋義:屬通用字。本意指白天時間長;又指舒暢,暢通。
5、寧(níng)
釋義:本作「寍」。從宀(mián),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裡有飯吃就安心了。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寧」簡化字。「寧」本讀zhù,是「貯」的本字。本義,安寧,平安。
異體字:寍、寕、甯、寧。
二、形容健康或保健的詞:
1、龍馬精神(lóng mǎ jīng shén)
釋義:按《中國成語大詞典》解釋,龍馬,是指傳說中的駿馬。龍馬精神,就是像龍馬一樣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意思是比喻旺盛的奮發向上的精神。
2、身強力壯(shēn qiáng lì zhuàng)
釋義:形容身體強壯有力。
3、精神抖擻(jīng shén dǒu sǒu)
釋義:抖擻,振動,引申為振作。形容精神振奮,飽滿。
4、老當益壯(lǎo dāng yì zhuàng)
釋義:老,老年;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雄壯。形容年紀雖大但志氣豪壯。
5、人壽年豐(rén shòu nián fēng)
釋義:漢語成語,人長壽,年成也好。形容太平興旺的景象。

4、'衛生'一詞的來歷

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衛生」

●「衛生」,從構成上說,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片語。「生」為名詞,即「生命」或「身體」;「衛」為動詞,即「衛護」。「衛」、「生」組合成詞,本意即為「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當把「衛生」看做名詞時,其意義則轉變為「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的行為,或「維
護生命或保護身體所採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預防和治療疾病、維護和增進健康所採取的一切措施。在現代漢語中,「衛生」也作形容詞,意思是「干凈、清潔」,而這正是維護健康的措施之一。

●學術界對「衛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把它當做近代新名詞來研究,以近代術語「衛生」的生成和傳入中國的過程作為考察的重點,而沒有對中國傳統社會中「衛生」的涵義進行全面的考察。而事實上,傳統文化中的「衛生」是近代乃至現代「衛生」概念產生的基礎。

●本文作者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衛生」大致有「養生」、「醫葯(醫療)」、「衛生保命」、「濟世救民」等四種涵義。

關於術語「衛生」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成果。民國時期的著作有彭文祖的《盲人瞎馬新名詞》、陳方之的《衛生學與衛生行政》等;近年來的著作有沈國威的《近代中日語匯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馮天瑜的《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語術語的生成》等;也有一些關於「衛生」的專題論文,如台灣學者劉士永的《「清潔」到「衛生」——殖民政府對台灣社會在清潔觀念上的改造》、雷祥麟的《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等;國外也有學者對「衛生」進行過研究,如Lee Jong-Chan:Modernity of Hygiene in the Meiji Era,1868-1905、Ruth Rogaski:Hygi 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藤浪剛一的《日本衛生史》、川原泛的《衛生學綱目》等;最近,剛從日本流學歸來的余新忠博士在閱讀大量日文著作之後所撰寫的論文《晚清「衛生」概念演變探略》,也是有關「衛生」的重要研究成果。綜觀上述成果,大多以近代術語「衛生」的生成和傳入中國的過程為重點,而沒有對中國傳統社會中「衛生」的涵義進行較全面的考察。事實上,傳統文化中的「衛生」是近代乃至現代「衛生」概念產生的基礎。因此,對傳統文化中的「衛生」概念作較深入的考察,對研究「衛生」概念的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高級漢語大詞典》,「衛」,動詞,會意字,繁體作「衛」,甲骨文中「衛、韋」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崗保衛(韋)」,故其本義為「保衛、防護」。「生」,動詞,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故其本義為「草木從土裡生長出來」、「滋長」。當「生」的詞性轉變為名詞時,其意義則為「生」之表象「生命」,或「生」之載體「身體」。顯然,作為片語的「衛生」是一個動賓結構,其中的「生」為名詞,即「生命」或「身體」。因此,「衛生」的字面義為「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然而,當把「衛生」看做名詞時,其意義則轉變為「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的行為,或「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所採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預防和治療疾病、維護和增進健康所採取的一切措施。在現代漢語中,「衛生」也作形容詞,意思是「干凈、清潔」,而這正是維護健康的措施之一。這是「衛生」的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語境中,「衛生」的涵義有很大差別。這里只就中國傳統文化中「衛生」的涵義作簡略分析。

「衛生」一詞典出《莊子·庚桑楚》。《莊子·庚桑楚》有「衛生之經」的記述:

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晉代李頤在《莊子集解》中把「衛生」理解為「防衛其生,令合其道也」。晉代郭象、唐代陸德明等均沿引李頤之義。宋代的王雱在《南華真經新傳·庚桑楚篇》中指出:「衛生者,衛全其生也,能衛全其生則生所以常存,故曰衛生之經也。……與物齊諧而同其流,此所謂全生之道也,故曰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也。」無論把「衛生」理解為「防衛其生,令合其道」,還是理解為「衛全其生」、「生所以常存」,都道出了「衛生」在中國傳統語境中的「保衛生命,維護身體健康」之本義。初版於上世紀20年代、被譽為「中醫辭海」的《中國醫學大辭典》把「衛生」解釋為「防衛其生命也」,也再一次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衛生」的涵義歷千年未有明顯變化。

具體而言,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衛生」大致有以下幾種涵義:

1、「養生」。即「葆真抱元」,通過食物、葯物、服飾、鍛煉、節欲、靜心、養性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維護健康,延長壽命。如「此葯清而不涼,溫而不壅……春常服免瘟疫之疾,夏常服不中暑暍,秋服無瘧痢之疾,冬服不感寒毒,眞神仙衛生之妙葯也,功効不可盡述。」「人生行樂爾,行樂則心閑,心既無所用,和氣滋容顏,衛生有此妙,餘事皆可刪。」「古之詳於殤服,何也?先王之制,喪禮,一以哀死,一以衛生也。」「衛生防後患,伐性釋前疑,展轉那成夢,呻吟且當詩,因心念民瘼,出位嘆身卑,欲巳七年病,當從百世師,保身將保德,未可廢箴規。」

當「衛生」作「養生」時,常出現在以下幾種語境中:(1)與「傷生」相對,即衛生是保衛生命,而不是傷害生命。如「所以衛生而不至於傷生也」;(2)與「醫」相對,即「衛生」常指預防疾病,而「醫」則指治療疾病。如「前輩名士往往能醫非惟衛生矣」,即前輩名士往往掌握醫葯技術,能治療疾病,而不只是能預防疾病;(3)在部分情況下專指生理上的保養,常與「養性」或「養心」相對。如:「晉宋間,高士晚得官,無仕進意,築庵西溪,名曰雲茅,以衛生養性為事,詩文雄深雅健。」又如:「多服燥熱葯,亦使人血氣偏勝,不得和平,不但非所以衛生,亦非所以養心。」

2、「醫葯」、「醫療」。即「已人之疾,起人之死」,通過葯石等手段「治病活人」。如「禹之垂訓,如良醫之著書,既示之以衛生之術,又戒之以致疾之由」,「治風先治脾,治疾先治氣,皆衛生之要也」。「富貴者,昧養生之理,不問衛生有方,貧窮者,急養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

當「衛生」作「醫葯」、「醫療」時,常出現於以下幾種語境中:(1)與「養生」相對。如「菽粟之類同歸於養生,葯石之類同歸於衛生」。(2)常用作葯名、書名。如在《衛生易簡方》、《衛生寶集》、《衛生家寶方》等書中是書名;在衛生湯、九鑰衛生固氣丸、龍虎衛生膏等說法中是葯名。(3)有時還用作醫療場所的名稱,如「大父中厚,精於醫,開衛生堂,施葯以濟病者」。

3、「衛生保命」。當「衛生」作「保衛其生」時,其概念抽象而且涵義寬泛,幾乎包括「養生」、「防病」、「免害」、「保命」、「長生」、「延齡」、「治病活人」等各個方面。這種用法在傳統中國應用最為廣泛。現舉幾例:「大抵味以養精者也,谷以養形者也,葯石以治疾者也,養精為本,養形次之,治疾為下……蓋嘗講衛生之經矣。」「知君病後能服葯,不若病前能自防,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衛生之術。」「人之所甚重者,生也,衛生之資所甚急者,葯也,葯之考訂使無以乙亂丙誤用妄投之失者,神農家書也。」「父母妻子之念,或從中來,欲見而不可得,憂增憤結,殆有不能堪於懷者,安得不致疾易而衛生難也。」

4、「濟世救民」、「保衛生靈」。所謂「醫道行,則活人,儒道行,則活天下」,故「不為良相則願為良醫」便成為自范仲淹之後歷代儒、醫的追求。歷來醫者有「治病救人」、「懸壺濟世」之使命,王者有「濟世救民」、「保衛生靈」之王道,故王者常以「醫」濟世,醫者常以「技」救民。所以,「衛生」也常表現為「濟世救民」。現舉幾例:「告而還,子孫怡愉,蜂房合戶,哺雀群烏,混跡市塵,懸我葯壺,衛生之仁施於州閭。」「我祖宗內設太醫院,外設府州縣醫學,醫而以學為名,蓋欲聚其人以斆學,既成功而試之,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由是進之以為國醫,其嘉惠天下臣民也至矣……則天下之人皆無夭閼之患,而躋仁壽之域矣,是亦王者仁政之一端也。」「若時疫流行,不問老幼良賤,各飲一盞,則時氣百病不生,真濟世衛生之寶也。」「而衛生恤患,切於時用,以施惠愛於人者,莫醫氏若也,故古之魁偉之士,不試用於時,則願為良醫,以行其志。」

(本文所引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為主)

現代公共衛生的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公共衛生概念和內涵有了許多發展。

現代公共衛生最簡單的定義為「3P」,即Promotion(健康促進),Prevention(疾病預防),Protection(健康保護)。許多國家仍認同Acheson(1988)對公共衛生的定義,即公共衛生是一門科學和藝術,通過社會有組織的努力來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延長壽命。

新的醫學模式和國家衛生方針都明確提出,衛生工作要求社會廣泛參與,要搞大衛生,加強部門間的合作與參與,即將相關部門納入到公共衛生體系當中,如計劃生育、葯品食品檢驗、環境保護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狹義的公共衛生體系定義認為,體系中各機構的人力、設備、預算都是為實現其衛生職能和和衛生目標進行規劃和配置的。具體地說,公共衛生系統包括各級衛生行政機構、疾病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公共衛生研究機構。

公共衛生的功能是增強人群的健康,預防疾病,控制感染,延長壽命,提供安全的生活方式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可以說人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無不在公共衛生的應對范圍之中。

5、醫學史習題答案

養生概論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特別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但是怎樣才能健康?又如何能達到天年?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關於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書的《黃帝內經》里就非常明確地寫道:"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以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這里的"半百而衰",就是由於不懂得或不實行養生之道;而"盡終其天年",活到自己應該活到的歲數,就是由於認真實行了養生之道的結果。這段論述指出了能否身體健康,益壽延年的關鍵,是在於人們是否懂得和實行了養生之道。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養生是否又等同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保健呢?保健作為醫學專用術語,是近代西醫傳入以後才有的,它是指集體和個人所採取的醫療預防和衛生防疫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養生與保健,就個體保健角度而言,兩詞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醫學領域里,中醫傳統的養生學,對於延緩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壽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祖國偉大醫葯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奇珠。

6、"保健"一詞的來源?

新生詞

7、養生一詞最早出自那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篇》,指的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而進行的保健活動。中國的養生之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為保護炎黃子孫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傑出貢獻。如今,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不少人在獲取現代養生保健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古人取經。在學習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應當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健康觀。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生長壯老已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何對待死亡,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有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泰然處之;有的人則懼怕不已,惶惶不安。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明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仍然帶領群眾奮戰在生產勞動的第一線,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體現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死亡的大無畏精神。此外,全國各地由患者組織的「抗癌俱樂部」、「糖尿病俱樂部」等,也很好地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希冀。這一點,對老年人尤為重要,追求健康、渴望長壽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老年人大多體弱多病,各種功能下降,希望能夠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於是努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方法,對醫療保健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生死,則很可能被時下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醫療保健商所欺騙,成為他們獲取利益的目標。

與保健一詞最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