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產品整治

保健產品整治

發布時間:2020-07-13 20:59:51

1、如何讓警察整治售賣保健品的不法商家

整治售賣那些違規和違法保健品的不法商家、經營活動警察管理。這個不屬於警察來管理的。是由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的。

你的分清楚國家各個行政執法單位和公檢法單位各自分工和各自職責。。。。

2、針對當下保健品市場亂象,消費者如何應對

張茅表示:「保健食品存在的任何損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問題,都zd必須依法堅決整治,嚴厲版打擊,著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為人民群眾築牢生命健康的權安全屏障。」

既要提升多部門協同監管合力,也要強調保健品企業慎獨自律

3、為什麼整改保健品

因為保健品行業有些公司營銷模式涉嫌百傳銷。當第一個保健品公司被爆度出在公眾視線里,並且引起了非常多網友關知注,如果不徹查打擊的話會對整個中國社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政府道必須出手引導整改,以安民心。再者內傳銷是社會的毒瘤容,只要任何行業沾上了,被查是早晚的事。

4、保健品整治形勢下的完美公司

人的身體健康,必須靠自己調理,不能依賴保健品,進口的紐催菜,他那個老闆早就死了,好不到60歲,難道他就沒有保健品嗎?

5、保健品亂象

近幾年,不時有報道稱老年人因輕信保健產品、理財產品而被騙,輕則破財,重則搭上生抄命。魚龍混雜的保健品市場,讓很多老年人失去了辨別真假的能力,很容易就被不法襲商家「忽悠」。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騙局」,到底是誰的責任?。
首先,老人時間充裕,無人陪伴:
父母們都退休在家,沒有事情可以打發時間。而子女們都忙著事業,一年百到頭幾乎沒有多少時間陪伴他們。他們也渴望被關心、被重視,這就給保健品推銷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其次,老人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父母退休後,度基本上都有一份可觀的退休金,再加上平時兒女們給的一些存款。在經濟條件充裕的情況下,他們有了一定的購知買能力。這些都是導致老人被騙的原因,國家不會因為個把老人的事情而引起高度重視,所以當事件發展到無法控制的時候才會引起重視,這些都是正常的,道不是每個政府都是神,但政府部門也在各個方面努力。

6、淘寶整治後的保健品市場

你只要有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保健食品標志就可以上了

7、多部門聯合整治保健品行業,違規企業會被取消直銷牌照嗎?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功能性食品的定義: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是指具有特定營養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肌體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的食品。功能性食品一般也稱為保健品食品。它的范圍包括:增強人體體質(增強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統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腫瘤等)的食品;恢復健康(控制膽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調節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調節身體節律(神經中樞、神經末稍、攝取與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緩衰老的食品。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逐漸升級,對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各類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加大中,同時行業監管體制的改變,也充分的釋放了市場活力,保健食品供給和需求不斷增加,2016年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613.3億元,2017年市場規模為2938.9億元,同比增長12.46%。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行業發展趨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036億元左右。
目前,保健品的銷售可分為直銷/會銷,經銷/代理商,終端銷售,網路銷售四種模式。目前直銷佔比最多,約50%,線上銷售佔比仍較小。消費者普遍相關專業知識不足、對產品質量存在擔憂、對產品宣傳不信任等問題,因此目前在中國保健品市場線下的直銷、會議營銷仍為主流營銷模式。
2018年底,直銷行業爆發了「權健事件」,不僅暴露了「保健品」市場的問題,更把直銷領域亂象托出水面,直接引發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領頭的十三部委聯合整治保健品亂象「百日行動」,針對保健品誇大宣傳、違規直銷、會議營銷等開展大力度的整治。緊接著,直銷企業巨頭無限極「產品致三歲幼童心肌損害事件」在網路媒體上持續發酵。目前,人們對保健品以及直銷會銷,處在一個信任度較低的水平,因此,2019年是保健品行業的低谷期,多家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據了解,在92家拿牌直銷企業當中,超過半數處於經營停滯或轉型狀態。
回到題主所提的問題「規模迅速激增的功能食品,將面臨怎樣的市場新契機」,由於直銷會銷企業經營動盪,目前保健食品行業面臨大洗牌,確實存在巨大的市場契機,如何抓住契機,做好一下幾點是關鍵:
1.重塑大眾對保健品的認知,保健品並不能代替葯品,不能治病救人,但從膳食營養補充的角度,保健品可以增強體質、改善生活質量,符合「健康中國」治未病的理念,企業經營者不能利益熏心,過分誇大保健品的功效,誤導或誘導消費者,而引致力於提升居民的健康素養,讓大眾對保健食品產生正確的認知;
2.服務與產品並行,從康養的角度出發,保健品只是作為維持健康的輔助手段,養生本質上是要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企業可以從服務入手,通過移動互聯網工具,以社群運營的方式,給予用戶專業的指導,幫助用戶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與生活習慣,形成用戶粘性,從而促進轉化。如Keep健康軟體;
3.定位目標人群,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當今的時代,一個企業很難做得了所有人的生意,2019年提的最多的概念是做私域流量、圈層營銷,未來,會員制將會成為大趨勢,60.70.80.90都有養生保健的需求,劃分一個目標市場,做好一類人的養生需求,集中資源從利基市場切入,能夠更好的打開市場,服務客戶。

8、保健品行業為什麼有這么多質疑

保健品行業亂象頻出

作為一位知名演員,林志穎為何也會涉足保健品行業?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可觀的利潤可能是林志穎涉入該行業的重要原因。

根據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共有2006家,2012年產值約2800多億元。而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行業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豐厚的利潤,給了許多保健品商家發財的機會。

但是由於我國保健品行業歷史短,目前還有許多不規范之處,亂象頻出。產品多如牛毛,且質量良莠不齊,違法、違規添加普遍,虛假廣告滿天飛,許多不良商家依靠這些獲得了高額利潤。

有關資料顯示,國內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中,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只佔2%,更多的是投資1000萬元甚至10萬元以下的企業,該類企業佔全部廠家的50%。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誇大宣傳的現象,有相當比例的保健食品為假冒產品。

一位曾從事過保健品銷售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的保健品行業很不規范,許多保健品並沒有太好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保健品都會違法添加西葯成分,不僅價格高昂,而且有時候會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風頭過後又開張

面對著保健品市場的亂象,自今年5月始,國家食葯總局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保健品「四非」專項整治: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生產行為,如地下黑窩點生產或企業未經許可生產保健食品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經營行為,比如經營假冒保健食品文號、標志以及未經批准聲稱特定保健功能產品,以會議講座等形式違法銷售保健食品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如在生產減肥、輔助降血糖等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葯物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宣傳行為,如在廣告中誇大功能范圍、宣稱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等。

據記者了解,保健品「四非」專項整治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從事違法保健品銷售的公司業務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一些涉嫌違規公司被迫關門以躲避「風頭」。但是,更多的公司又會重新開張。

曾在南京一家保健品推銷公司打工的趙某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由於整治,他所在的公司暫時關門,但最近一段時間老闆打電話給員工,要重新開張了。據他介紹,他所在的公司主要通過電話方式推銷保健品,而推薦對象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公司通過一些非法途徑購買這些老年人的資料,然後有針對性地向他們電話推銷保健品。「銷售價格一般都在產品采購價格的10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0倍。」據了解,通過這種方式推銷的產品,即便有一部分保健品被退貨,公司利潤依舊可觀。至於產品來自哪裡,通過什麼渠道購買,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只有老闆清楚。

保健品的高利潤,也已經是該行業的共識。記者在北京的一些葯店采訪時發現,幾乎均有保健品銷售,許多保健品的價格從100元到1000元不等,一位葯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進價大約僅是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一些銷售人員表示,葯店如若不順帶銷售保健品,則幾乎無利可圖。

法律法規亟須健全

通過虛假宣傳銷售「三無」保健品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最近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也多次曝光各地非法生產和虛假宣傳保健產品的事件,將保健品行業的潛規則暴露無遺。比如,央視報道的所謂膠原蛋白其實並沒有商家所宣傳的那麼「功效神奇」,對人體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消費者在強大的輿論宣傳下,不明就裡上當受騙。此次,方舟子也針對林志穎所宣傳的膠原蛋白進行了抨擊,他認為膠原蛋白完全沒有林志穎所宣傳的功效。

但是方舟子對於這些現象也只能進行揭露。「我揭露了那麼多騙人的,有幾個受到法律制裁了?比如幾年前有個台灣來的保健騙子『排毒王子』林光常,我揭露了以後他在大陸仍然風光,等回台灣了才被抓起來判刑。」方舟子在微博中稱。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頒布實施無疑對保健食品監管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可以吊銷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保健食品審批長期處於「只進不退」的狀態,一旦拿到批准證書就沒有被吊銷的風險,從而給違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還應健全保健食品標准體系,加強檢測體系建設。

9、保健品市場應該怎麼整頓?

螺旋藻鉛含量超標,所有螺旋藻捲入一場含量超標門。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國人的健康意識的提升,中國的保健食品市場正在飛速發展。據中國保健協會不完全統計,2007年保健食品行業產值約為600億元,2008年達到800億元。而到了2010年,中國保健食品的市場產值已經達到2000億元以上,並且仍以每年15%的的速度增長。然而在繁榮的市場背後,卻是混亂無序的市場環境。保健品市場的「亂象」可歸結為三類:一是概念混淆,對於保健葯品和保健食品未作出明確界定。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保健食品行業起步較晚,受傳統的「葯食同源」經驗的影響,使得很多保健食品多帶有「葯品」的色彩,如三株口服液等。這導致了當今保健食品「非食非葯」的尷尬局面,也給行業的有效監管帶來了障礙。二是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有人用三個字來概括,現在保健類食品市場是「豐(胸)減(肥)壯(陽)」。普通的保健品,在廣告中變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有關數據顯示,僅在2009年,全國就監測到數以萬計的保健食品廣告存在嚴重違法行為,隨意擴大保健功能療效和增加適用人群是違法廣告宣傳的兩大突出問題。如:將緩解體力疲勞演繹成補腎、增強性功能;將輔助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誇大為治療「三高」等。有一些保健食品企業稱,螺旋藻片、胡蘿卜素、番茄紅素和紅葡萄籽提取物等相關產品有「防輻射」功效。三是是准入門檻過低,監管不力。

與保健產品整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