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有哪五法

保健有哪五法

發布時間:2020-07-13 18:37:33

1、大寒養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大寒節氣保健五法

精神:心情舒暢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後適逢春節,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雲「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生活:睡前洗腳
大寒時節,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風外,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入睡前以熱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的皮膚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質量,對於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運動:日出後運動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葯」。冬季活動、鍛煉對養生有特殊意義。大寒時節的運動可分室內及室外兩種,可進行慢跑、太極拳、八段錦、打籃球等體育鍛煉,但應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後為好。
食補:固護脾腎,調養肝血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於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准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飢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另一方面,大寒時節仍然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葯補。「葯補不如食補」,應以食補為主。偏於陽虛的人食補以溫熱食物為宜,如羊肉、雞肉等;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如鴨肉、鵝肉、鱉、龜、木耳等。葯補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病狀選擇服用,如體質虛弱、氣虛之人可服人參湯;陰虛者可服六味地黃丸等。能飲酒的人也可以結合葯酒進補,常見的有十全大補酒、枸杞酒、蟲草補酒等。

2、小保健都有哪些服務

別去哪些地方,傷百身敗德,且情色的成癮性極強,國內度權威調查性服務從業人員艾滋病及性病患病率達75%以上,太容易中招問了,身邊就有例子,自己答得病感染媳婦,離婚後傷心欲絕然後更墮落,這輩子都毀了,本來是內個很有能力的人,哎,悲容劇啊,千萬別去了,建議如此。

3、保健有哪些血位,重要的和怎麼做,能讓人舒服

1、合谷:位於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和手心的勞宮相對。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針灸歌訣總結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這四個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腸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頭側頸項的病症取列缺,頭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補能瀉,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感冒發燒、各種頭痛、鼻炎、牙痛、中風不語、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還有補氣的作用,能夠治療氣虛、脫證。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夠補益中氣,相當於補中益氣湯的效果;合谷配合關元可以補氣回陽,相當於參附湯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陰交有催產的作用,可以治療滯產。婦女生產時氣虛乏力,宮口難開,這時候針刺合谷用補法,三陰交用瀉法,有確切的催產功效。因此孕婦是禁用合谷穴的。我愛人兩次生產時都用了這種古老的催產方法,在扎針幾分鍾之後就順產而下,立竿見影,避免了難產和剖腹產之苦。但可惜的是,這種簡便、安全、療效確切的催產方法在醫院里幾乎已經沒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產也越來越多。

2、內關: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之處,在兩根肌腱的中間,和腕橫紋外側的外關相對。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廣泛的適用范圍。心包是心臟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心臟供血,治療各種各樣的心臟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悶等;它可以降胃氣,配合足三里治療胃痛、呃逆、嘔吐、打嗝;它可以鎮靜安神、滋陰降火,配合神門、三陰交治療失眠、煩躁、內熱、掌心發熱、出汗等病症。經常揉按內關對於各種各樣的心腦血管疾病、腸胃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暈車常常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這是脾胃虛弱、胃氣上逆的緣故,重按兩個手腕內側的內關可以有效防治暈車。

3、風池:在雙耳後、枕骨下,發際邊緣的凹陷處。

「風為百病之長」,風池對於抵禦和排出風寒外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治療各種感冒、頭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經常揉按風池是預防感冒簡便易行的好方法。經常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容易患頸椎病,按揉風池可以宣暢經氣、舒筋活絡,對頸椎病、頸項強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風池可以醒腦開竅、改善大腦供血,是治療腦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語的特效穴位,這時可以配合風府、啞門等穴位使用。風池、啞門的深部為大腦延髓,扎針時要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否則容易出意外,按揉風池,以指代針,就避免了這樣的風險。風池配合太陽還可以緩解疲勞。

4、神闕:神闕就是肚臍眼,位於腹部中央,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

任脈循行於胸腹正中線,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臍為任脈經氣的匯聚之處,奇經八脈的任、帶、沖脈都從臍部循行而過,五臟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腸、膀胱、子宮等都和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小腹居於下焦的陰寒之地,為「陰中至陰」,如果飲食生冷或者腹部受涼,就會引起胃痛、胃脹、便秘、腹瀉、手足發涼、小便清頻、月經不調、痛經和閉經等多種病症,因此神闕保健是防病養生的重中之重。

腹部應該經常按揉,摩腹是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之一。先把雙手搓熱,然後兩手相疊,掌心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先從肚臍向上移動到胃脘,然後再向下移動到小腹,正反方向交替各按揉數十次。以手掌整體去按,然後以手指重點按揉神闕上的中脘、神闕兩邊的天樞、大橫以及神闕下面的氣海、關元、子宮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後再加上艾鹽包等熱熨神闕,效果更好。

胎兒在母體子宮的時候臍是吸收營養的通道,出生後是外界連接體內的門戶。臍的表皮角質層最薄,最易於葯物的滲透吸收,是艾灸和貼敷葯物的最佳場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肚臍填葯治病的記載,近年來臍療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外治法,把葯物研末用醋等調敷在肚臍上,外用紗布或膠帶固定,可以調整陰陽,對消化、泌尿生殖、神經系統等多種病症都有著非常好的療效。特別是艾灸神闕還可以驅寒回陽,培補元氣,激發人體的自愈功能,對陽氣不足、四肢發涼、畏寒怕冷等風濕病、五更瀉、男、婦科病症等療效神奇。

5、氣海、關元:在小腹的正中線上,分別位於神闕下1.5寸和3寸的部位。

氣海、關元是元氣的生發地,為強壯保健的要穴。中醫諺語說「生於丹田而死於命門」,就是強調保護元氣對於防病養生的重要性。丹是延壽的種子,田是種子播放的地方,生於丹田是指保養精氣才能延年益壽。丹田有三處,上丹田為兩眉之間的印堂穴,中丹田為胸部兩乳連線的中點膻中穴,下丹田就是氣海穴和關元穴;丹田也有前後之分,氣海、關元為前丹田,後腰部的命門為後丹田,是任脈和督脈交會之處、元氣匯聚的部位,尤其是養生要地。在按揉

4、腰部保健法有哪些?

(1)腰部宜常搖動。通過松胯、轉腰、俯仰等活動,達到強腰健體的作用。下面僅舉幾個練腰動作。

轉胯運腰。取站立姿勢,雙來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中指按在腎俞穴上,吸氣時,將胯由左向右擺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2)腰宜常按摩。「腰為腎之府」,經常按摩腰部有壯腰強腎之功。

腹部保健法(1)腹部宜保暖。古代養生家很注意腹部的保暖,並主張對老年人和體弱者進行「兜肚」或「肚束」保健。①兜肛:將蘄艾捶軟鋪勻,蓋上絲棉(源或棉花),裝入雙層百肛兜內,將兜系於腹部即可。②肚束:又稱為「腰彩」,即為寬約七、八寸的布帶系於腰腹部。

(2)腹宜常按摩。腹是胃腸的一部分,腹部按摩實際上是胃腸按摩。故此,摩腹是歷代養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食後進行。摩腹的方法很多,現僅舉其中一種,具體做法是:先搓熱雙手,然後雙手相重疊,度置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沿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摩36周,再沿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周。古人稱此為「摩臍腹」或「摩生門」。它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5、保健行為有哪些

按照三級保健的思想,行為保健主要包括有三個基本的內容。 一、抵抗危險因素的保健 這種抵抗是針對不利健康的危險因素本身的抵抗,其包括控制不利因素和提高人的不感受性兩方面。前者如通過社區行為保健、社區健康教育,減少甚至消除那些不利健康的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健康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後者主要指通過個人努力,加強和改善自己的行為屏障,阻止有害刺激對人的進一步作用。 自70年代以來,大量的研究證明,社會聯系強度、社會支持有顯著降低死亡率的作用。如Berkman等人曾做過樣本為6928例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這里,社會關系的實力,人口,高 其死亡率越低。後來Howse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以上結果。 另外,還有許多研究證明,社會行為因素、社會支持和社會聯系還可明顯降低結核病、精神病、自殺等死亡率。 二、抵抗致病作用的保健 當人已感受到危險因素等的刺激,如果有的話,也會發生對健康的影響 必須對之進行保健。從外界講,此期關鍵在於給予大量社會支持。比如,至親亡故之後,可以舉行較隆重的喪葬,以平息因親人亡故帶來的強烈精神打擊,這里的隆重喪葬本身就具有保健意義。就個人而言,此期主要調動自己的各種內在行為活動力量和機理,為了減少或退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體內一系列反應, 減輕由此而造成的健康損害。比如,受屈辱而無比氣憤時,想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氣憤程度就會慢慢減弱,從而緩沖了因長期極度氣憤造成的中風發作危險。親人亡故後,思考談談強度的悲痛未竟事業是完成死者 就不會發展到「悲痛欲絕」的境地,從而減輕甚至消除其對健康產生的嚴重不利影響。 通過觀察或實驗研究發現,人對慢性退行性疾病存在著程度不等的抵抗力。例如,不同的個性心理品質、行為模型、生活方式等對多種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都表現出程度不等的差異性。和刺激社會不同層次的許多精神 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能受得住,只有少數人受不了,最後導致精神失常、高血壓、潰瘍病,甚至自殺。再如,對於高考失敗,大多數人能經受住這個挫折,但也有個別人受不了,反過來導致疾病的道路上,毀滅。 這除了刺激本身的差異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不同個體抵抗力的差異。因此,進行行為保健來提高人們對有害社會、心理、行為因素的致病作用的抵抗力。 三、抵抗不利轉歸的保健 在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已導致發生疾病之後,如冠心病,中風,癌症,是 此時行為保健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除針對前兩種保健內容外,還有一個針對患病後的非特異性疾病行為保健問題,如恐病行為、求醫行為、瀕死行為等的保健。注意了這些保健問題,就可以促進良好的轉歸;反之會加速病情惡化,得到不利的結果。各級衛生措施的行為,既危險因素 素,也針對個人,病前636f70797a6431333335313765階段行為保健要限制健康危險因素並阻止其與人發生作用,還要提高人的抵抗力;病時行為保健除了前兩項任務之外,還須沒法提高患者的反應能力;病後及恢復階段,則需增加人的自身恢復力。

6、常用的保健療法有哪些?

《瑣碎錄·雜說》指出:「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我國有一首歌謠雲:「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民間流傳有「晨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湯」的說法。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足部保健作為養生手段之一。

足部按摩足部按摩療法包括足穴(通常使用膝以下的穴位)及足部反射區兩種方法。穴位是一個點,它存在於經絡的循行線上,多用針刺。按摩通常多利用手指,指尖的面積是針尖的幾百倍。因此,足部按摩中多使用「區域」這個概念。

足部腧穴按摩法按摩又稱推拿,古稱按蹺、案杌等,是人類最早的治病手段,屬於物理性質的外治法。足部腧穴按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根據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按每個穴的功能主治進行運用的。

足部反射區療法足部腧穴按摩傳到西方後,經過長期實踐驗證,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歐美形成了反射區療法的理論。它是由美國威廉·菲特茲格拉德博士首先提出的。後來,又經德國的瑪魯卡多女士研究驗證,使其更加准確完善,從而確立了足部反射療法。

反射區理論與穴位療法之間有些區別,但二者的本原是一致的。與穴位療法一樣,人們身心健康發生異常,通過神經的感測反映在身體各部分的反射區。刺激反射區,可以活化機體功能,用以治病防病、強身健體。

足部貼敷足部貼敷包括足穴和對應區兩部分。根據疾病的需要,把葯物敷貼在足底某一位置,對相應的部位進行刺激,並通過神經反射來調整體內各器官的相互關系,使之得以協調。同時,通過滲透作用,葯物成分直接進入機體,起到治療的目的。

貼敷方法所用的葯物及配製,包括葯物的選擇和賦形劑的使用,可以自己獨立操作。倘若是用中草葯的鮮品,只需將葯弄碎壓成糊狀,即可貼敷於足對應區或穴上。若所用的葯物是干品,需將其研成細粉末,而後加賦形劑,如酒、醋、水、薑汁、蛋清、蜂蜜等,調勻即可使用。

上述治療方法在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皮膚過敏者,無法應用本法。

2.足部皮膚有嚴重潰瘍、糜爛及創傷者無法應用本法。

3.急腹症、有手術指征者無法用本法。

足部熏浴足部熏浴保健包括足部熏蒸法和足部洗浴法,因為它簡便易行,療效明顯,沒有毒副作用,所以頗受大眾的喜愛和推崇。

葯物熏浴法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組織代謝。同時葯物可通過皮膚吸收,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熏蒸法又稱蒸氣療法或中葯蒸氣浴,是利用葯液蒸氣進行治療的方法;洗浴法又稱浸洗法,是用熱水或葯物水煎液,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的方法。熏蒸法與洗浴法可分別使用,也可配合運用,應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使用熏蒸法時,將中草葯煎劑倒人大小適宜的容器(約佔1/2~l/3)內,將雙足置於容器中,與葯液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溫熱舒適為度,嚴防燙傷。上部蓋上毛巾,防止熱氣外透而便於保溫。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鍾。

洗浴時,溫度以保持在40℃左右為宜,小心燙傷。葯液稍冷時,應調換葯液或加溫後再使用。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鍾。

熏浴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遭受風寒。熏浴後要用干毛巾將雙足擦乾。患有惡性腫瘤、癲癇、急性炎症、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患者禁用熏蒸法。其他刺激療法香煙灸點燃艾柱以溫熱透經的方法稱為「灸」,它和針刺同樣具有療效,只是適應的症狀不同。

其實也可以用香煙代替艾柱,用線香亦可。將其點燃後,用煙頭靠近穴位,灸時要以穴位能感到溫熱為度(小心燙傷),太熱時可稍移開一會兒。最好不要垂直對著穴位,以免落下的灰屑燙傷皮膚。

牙簽或發夾刺激以牙簽或發夾代替針刺,比指壓、按摩等刺激更強,效果也較快。刺激時,以能感到疼痛為佳,千萬不要刺破皮膚,以免感染。

一根牙簽用力集中,效果當然比較理想,但是太過尖銳,並且對認穴不夠准確的人而言,命中率太低。因此,可用多根牙簽為一束,縛牢後使用。需要強刺激時可用尖端,反之,用尾端即可。發夾的用法亦同。

此外,還可視情況用刷子、發梳、牙刷等物摩擦,或用吹風機吹熱穴位,尤其適用予「功能區」等范圍較大的地方。

7、按摩保健養生到底有哪些功能

1.疏通經絡
《素問·調經論》雲:「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按摩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它不是隨隨便便在人體的某個部位推拿一下就可以發揮防治疾病的效果的,它是循經取穴,通過按摩對穴位進行刺激,而穴位是經絡與體表連接的特殊部位,人們可以通過刺激穴位,來調節經絡。按摩的原理就是通過刺激穴位來疏通經絡,增強經絡運行氣血、反映病症、調整虛實、傳導感應等功能,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2.調節神經系統
大家知道,神經系統協調著身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如果神經系統出現異常,就會影響人體內某些器官正常功能的發揮,使得人體發生病變,例如精神不好的人,往往會食慾不振,這說明胃腸的消化功能受到了影響。按摩療法可以通過推拿手法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以保證神經興奮、抑制平衡。按摩療法調節神經系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平肝陽。主要針對肝陽上亢患者,通過按摩,可以促進周圍血管的擴張,降低血壓,從而緩解患者頭痛、頭暈等病症。
(2)移痛法。主要針對某一部位出現疼痛的患者,通過按摩,可以創造一個新的興奮點,使得原來的疼痛緩解或消失。
(4)解表。主要針對由於發生汗閉而出現體溫升髙、頭痛、渾身乏力等症狀的患者,通過按摩可以促進患者全身發汗,從而有效緩解症狀。
3.增強體質
按摩能夠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增加紅血球數,白血球數,增強白血球吞噬細菌的能力,因此,按摩可有效提高人的免疫力。例如,用按摩療法治療胃下垂患者,可以有效增強胃腸功能,提高全身肌肉的張力。
4.活動關節
關節類疾病並非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強直而不可改變,人們可以通過按摩療法增強關節的活動度,使得關節松動,從而有效治療關節病。
大家需要注意上述的四種功能,而且有助於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調節人體功能,而且還可以調節神經系統,按摩可以令人更加興奮,平時大家需要注意全面的精心調養,有助於增強體質,而且要注意全面進行保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

8、人體具有5個很神秘的地方,經常保健,身體能夠特別好,是哪5個部位呢?

身體有很多關鍵的部位,如果自己不注意保養的話,很容易引起一些疾病。平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有時候自己睡覺的時候,也會造成一些影響。平常有五個部位要保護好,它們分別是肚臍、耳部、胸口、背部、頸椎,這幾個部位對於身體的影響特別大。

1、不同的部位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

肚臍是養生的關鍵部位,我們在小時候就養成了一個習慣,睡覺的時候一定要蓋好肚臍眼。耳朵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關鍵的,保護好自己的耳朵,對腎臟有很大的好處。另外還有就是胸口,身體的免疫力大多數都受到胸腺素的影響,經常保健可以增強我們的心肺功能。很多人喜歡在背部拔罐或者刮痧,主要就是在乎背部對人的影響。最後就是頸椎,頸椎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

2、如何對這五個部位進行保健

肚臍的保健非常簡單,自己可以平常備一個暖寶寶,天氣寒冷的時候暖暖肚子。晚上睡覺的時候蓋好被子,別讓自己著涼。耳部的話一般不會有什麼影響,只要不受到重力的壓迫就好。胸口也是同樣的道理,平常可以用手在胸部來回摩擦,可以對胸腺產生刺激,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頸椎和背部可以通過按摩來保健,或者說做一些運動,可以有效緩解身體的疲勞。

不要總是忽略自己的生活習慣,很多疾病都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自己保持健康。

與保健有哪五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