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應該怎樣養生
您好,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百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度,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冬至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夠達知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道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內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容。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2、冬至怎麼保健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養生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3、那些中葯適合冬至養生,飲食有什麼講究?
冬至適合進補,鹿茸、人參都是補品中上品,保健品中推來薦先生口服液,補自陰不抑陽,補虛不上火。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成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的時候宜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食宜溫熱熟軟。
4、冬至這個節氣,飲食起居應該如何養生?
冬至是我國24個節氣中的倒數第三個。這一天太陽直接照射在南回歸線上,意味著也是北半球居民接受陽光最短的一天。冬至日過後,開始數九,而且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如何在寒冷的冬至節氣期間保持健康,讓我們簡單看一下。
首先,防寒保暖。飲食要溫熱,如吃糯米,狗肉,紅棗,龍眼,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和其他冷食。早晚氣溫較低時,老年人應盡可能少出門,適度保暖,適度鍛煉,避免腰部寒冷,穿保暖褲。此外,晚上泡腳也是保健的好方法。俗話說,寒從腳下生。從中醫的陰陽屬性來看,寒邪屬於陰,下半身也屬於陰。因此,在冬天保持腿部和腳部溫暖尤為重要。
其次是預防疾病。冬至期間,感冒或支氣管炎不易長時間演變成肺炎,因此有必要避免感冒和過度疲勞,穿暖和的衣服,背心是必不可少的,並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患感冒的兒童應特別注意早期治療,以免再次感冒並發展成肺炎。冷空氣穿過腎臟,所以腎臟疾病在冬至前後會惡化。腎臟疾病的朋友應該堅持冬季治療,預防感冒注意保暖,避免過度疲勞,減少鹽和蛋白質的攝入,並調整好心態。
最後是滋陰壯陽。面對虛證,中醫治療的原則是補虛。冬至時,陰氣達到頂峰,陽氣開始萌生。冬至養生應適當滋養陽氣,多吃些溫熱的葯物和食物,如羊肉,枸杞,韭菜等。保持日常生活規律,定期開窗換氣,經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的戶外體育鍛煉。
5、冬至養生保健攻略有哪些
1宜適當鍛煉,少大汗
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應「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也不可過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大暖大汗。這樣「暖」是達到了,但是「暖」過頭了,反而容易引發疾病。冬季養生宜適當活動筋骨,堅持室外鍛煉,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功能,使身體與寒冷的氣候環境取得平衡,適應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機體抗寒能力。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以微微出汗為度,不宜大汗。大汗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老年人冬季洗澡過頻,也不符合陽氣內藏的養生原則,水熱所迫,汗出淋漓,很容易受寒生病。
2宜勤健腳板,冬季健腳即健身
應該常保持腳的清潔與乾燥, 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促進血液循環。冬季注意腳的保暖十分重要。足為人體之本,是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系。常言道「寒從腳下起」,因腳遠離心臟,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腳的保暖很重要。除了白天注意要腳的保暖外,每晚堅持用熱水洗腳也可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有增強機體防禦能力和消除疲勞、改善睡眠的作用。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用心護腳,冬季養生才能事半功倍。
3宜保暖防犯病
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 寒冷還刺激心肌梗死、中風的發生,使血壓升高和潰瘍病、風濕病、青光眼等病症狀加劇。因此,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人體特別要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頸部、背部和腳。一是注意頸部的保暖。有的人在冬季持續咳嗽而且不易治癒,其實是因為穿開領服裝暴露了頸部, 寒冷空氣刺激造成的, 改換高領服裝並加個圍巾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二是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 寒等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多喝點小米粥,和五穀雜糧粥。
6、冬至節氣養生有哪些習俗 全國各地冬至吃什麼
1、冬至節氣養生習俗 :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2、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
3、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4、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5、全國各地冬至吃什麼: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6、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7、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
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7、人養生須知 冬至養生保健 冬至中老年人要怎麼養生
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對人的影響極大,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天津市南開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郭岳表示,冬至養生,首重中老年人,蓋因幼兒稚陰稚陽,青年氣血旺盛,寒冷耐受力較強,而中老年氣血減弱,更易冬季不適。因此,冬至養生希望廣大中老年人都能牢記以下要點,以防疾病發生。
◆靜神少慮
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注意儀容儀表,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勞而勿過
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飲食調養
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食宜清淡針對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特點,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用現代營養學觀點,老年人的飲食應「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溫熱熟軟老年人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由於年老齒松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熟軟之品。
食宜少緩「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谷氣長存」。主張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起居護養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卧不極疲」。
冬至養生方面應提倡精神攝養、飲食調養為主;順時奉養、起居護養、葯物相助為輔的方法。 □據人民網
8、冬至養生要趁早,吃什麼素食能養生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
二十四節氣
冬
至
冬至如何養生
注意,冬至養生要趁早!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01
食宜多樣、清淡、溫熱
食宜多樣: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證營養的多樣化,身體的滋養需要多種營養,所以冬至要養生就一定要保證飲食的多樣化,尤其是素食者,要做到谷、果、蔬合理搭配,最好是適當地選擇一些高鈣食品。
食宜清淡:冬季養生最好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膩的食物,特別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較弱一些,所以最好是保持飲食的清單,如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健康狀況,現代營養學的養生要求是老年人最好是「三多三少」,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最好是多多攝入;糖類、脂肪、鹽最好是保證能少則少。
食宜溫熱熟軟:冬天的時候老年人脾胃比較虛弱,陽氣比較衰微,脾更是喜歡溫熱討厭寒冷,所以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溫熱,這樣可以保護我們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東西的時候喜歡糯軟的,討厭冷硬的,所以最好是在吃東西的時候做到遵循養生原則,保證溫熱熟軟的飲食攝入,放棄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緩: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飲食的適度攝入,最好是讓飲食保持八分飽,不要吃得太飽,太飽的話會給身體的消化系統帶來不利影響,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細嚼慢咽,最好是保證食物被充分地咀嚼,這樣不僅僅對脾胃比較好,而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
02
注意日常保健
冷水洗臉:冬天氣候冰冷,許多人早上會挑選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只能讓人變得清醒、精力振奮,還能夠防止冬天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導致的傷風。若能聯系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喝溫開水: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潔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防止腦血栓、心肌缺血,一起能堅持細胞滲透力,推進細胞代謝。
熱水泡腳: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覺。人體的足部穴道許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快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病人。便利時可用中葯泡腳,這里有個葯方,能夠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能夠活血補腎,還能夠防止冬天肌膚枯燥、皸裂。
早睡晚起: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呈現才出外活動。一起也要多穿衣服,防止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耗費。除了確保夜間睡覺,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防止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溫水刷牙:冬天刷牙最佳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現,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推陳出新。35℃擺布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么的水漱口,會使人發生一種清新、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防止導致牙齒靈敏。溫水的溫度以挨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欠好。
穿衣適溫: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肌膚間的溫度應一直堅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抱負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冰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重視雙腳的保暖。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給少且慢,因而腳的皮溫最低。中醫以為,足部受寒,必然影響內臟,可引致拉肚子、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
守時開窗:氣候冰冷,許多人不肯開門開窗,加之如今家庭安裝的空調不斷增加。在空調房間內,通常長時刻處於封閉狀況,空氣流通不良。一起,室表裡溫差較大,還也許易形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傳染。因而,需定時翻開窗戶通風,堅持室內空氣流通,削減細菌的繁殖。
在冬季由於大多數人身體抵抗力低從而容易導致感冒,因此無論在飲食方面還是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引起重視。大家冬季要養生一定要遵循上面幾個養生法則,特別是家裡有老年人更是應該積極注意他們的養生問題。
03
冬至要吃什麼素食
多喝粥。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糯米、桂圓、山葯、銀耳等,可以搭配換花樣煮粥喝。
多吃五種素菜。
山葯。自古以來,山葯就被視為物美價廉的「補」品。其味甘性平,益氣健脾,其所含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另外,山葯含有的大量黏液蛋白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防止動脈硬化。
栗子。中醫醫認為,栗子性味甘溫,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止咳化痰的功效。現代研究認為,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的乾果品種,同時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利於機體抗寒,很適合冬季食用。
芋頭。除了富含鉀、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素外,芋頭還含有一種天然的多糖類植物膠體,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有止瀉的作用,同時又有膳食纖維的功能,能潤腸通便,防止便秘。中醫認為,芋頭有益胃生津、補中益氣等作用,很適合用來補虛。
香菇。其熱量低,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還能促進體內鈣的吸收,經常食用香菇對於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也有良好的效果。
枸杞。一般冬季的養生原則應以益氣助陽,滋陰補腎為主,而枸杞就是冬季進補的好選擇。枸杞性味甘平,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在空氣乾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澀、流淚,常吃枸杞還能緩解這些症狀。
補氣膏。將龍眼肉加冰糖熬製成「玉靈膏」,每天早晚沖服一湯匙,簡單方便易於保存。據古書記載枸杞則有「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令人長壽」之效。唐朝大詩人劉禹錫贊它為「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龍眼又名為桂圓,味甘性平,有養心安神、滋陰補血的功效,最適合於體弱多病、心悸失眠、面色無華的女性進補之用。
冬至要到了,
你們的習俗是吃湯圓還是餃子呢?
12月22號,冬至當天來眾善素食吃自助餐,
一人送一份湯圓哦!
- End -
9、冬至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冬至六大養生原則需知
一、生活起居
冬至養生第一步就是體現在生活起居上。我們應該要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後再出來活動為宜。同時,也要穿好貼身保暖衣物,以抵禦寒氣侵襲。另,若是在冬至時節前後能睡好午覺,在養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養神氣,也能勞逸結合,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飲食調養
「葯補不如食補」這句話說的就是養生中的飲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時節能選擇美味的、補益的食物進行滋補,那豈不美哉?那麼美味、補益的食物有哪些呢?養生專家則建議,首選溫補類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肉、鯽魚等,均是冬至適宜食物。這些食物能給我們人體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並對腎起到合理調養作用。
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
冬至氣候寒冷,氣溫低下,不少人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時候習慣緊閉窗戶,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行為。若長時間待在不通風的室內,室內的二氧化碳就會急劇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產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氣體等,將會導致室內空氣質量大大下降,從而會使人在這樣環境中出現頭暈、食慾不振等現象,不利於人體養生。因此,冬至應該盡量開窗換氣,保證室內擁有一定量的新鮮氧氣。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體的腎功能是偏旺的,為了防止腎水過旺,建議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鹹味食品。因為多吃鹹味食品,腎氣就會更旺,從而會給人體心臟帶來傷害,使心臟力量減弱,不利於人體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議如下: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麥、薯類及各種豆類產品。
五、冬保三暖
所謂的三暖是指頭暖、背暖、腳暖,這三暖對養生很重要。頭暖是指人的頭部,頭部若暴露在寒冷氣候環境中,會使血管緊縮,全身肌肉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腸胃不適等症狀,對於體質差的老人和小孩來說,外出時最好配帶一頂合適的帽子,以防寒冷侵襲。背暖是指後背,背與內臟相連,若收到寒氣襲擊,後果也較為嚴重,較容易引起腰酸背疼、頸椎、腰椎等不適。建議可以外出可以穿件厚的羽絨服或背心,對暖被有益處。腳暖是指腳板底下,一旦腳步受寒,寒氣就會從腳下直逼人體內,引起人體呼吸道毛細管收縮,纖毛活動緩慢,容易誘發感冒、心腦血管等疾病。尤其是女孩子,更應該注重腳暖,因為暖保暖對痛經起到一定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