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體育自我保健

體育自我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3 05:24:38

1、健康體育鍛煉有那些方法?

、散步
任何的體育鍛煉最好包括心血管的鍛煉,因為這將會更加幫助加強心臟的功能和燃燒脂肪。而散步將會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鍛煉方式。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其要求不高,除了擁有一雙比較舒適的鞋子。
散步不僅僅是體育鍛煉新人的最佳選擇。即使是肥胖的人士也會從散步中獲益匪淺。專家說到,散步一小時可以幫助消耗大約500卡的能量。我們知道,如果消耗3500卡的能量就可以幫助減掉一磅的體重,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散步7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減掉一磅體重-如果你不做其他的事情。
散步也需要循序漸進,要有計劃。剛剛開始散步時最好一次散步5到10分鍾,然後以後慢慢的增加到每次散步30分鍾左右。最好每次增加的時間不要超過5分鍾,一次一次的增加。最好以你習慣的頻率不斷的增加散步的長度。
2、間隔練習
不管你是剛剛開始鍛煉還是老手,也不管你是散步還是做其他的有氧鍛煉,最好做到張弛有度。在體育鍛煉中做到鍛煉和適當休息結合,將會不斷提高你的運動能力,增強減肥效果。
專家提到,在體育鍛煉中,不斷變化頻率,將會刺激增氧健身系統不斷的改變。你的這個系統變得越強,體內消耗能量的能力將會越強。
方法就是強度鍛煉一到兩分鍾,然後回到以前的狀態兩到十分鍾。具體的情況可以根據自己的恢復情況而定。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的如此重復。
3、蹲坐力量練習
在體育鍛煉中是非常重要。專家說,肌肉越多,燃燒脂肪的能力越強。一般情況下,專家比較中意多肌肉群鍛煉。蹲坐就是一種不錯的鍛煉方式。他可以同時鍛煉到四頭肌,腿窩和臀肌。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在練習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些事項。雙腿分開的距離相當肩寬的距離,背部保持直立。彎曲膝蓋,降低臀部。想像你自己就坐在一張椅子上面,但是事實上是沒有那張椅子的。剛剛開始練習時,有張椅子在也有不小的幫助的。剛剛開始時,就慢慢的將自己的臀部下降到椅子上,然後提臀離開椅子。你一旦掌握了這個技巧,就可以離開椅子,自由的練習。很多人的膝蓋力量不夠,而蹲坐就是提高膝蓋力量的不錯選擇。
4、跨馬步
就像蹲坐,跨馬步也將鍛煉到身體的很多肌肉群:四頭肌,腿窩和臀肌。下面說說跨馬步的要領:一腿向前大跨一步,保持你的身體處在自然狀態。彎曲前腿大約90度,將身體重心放在後腿上面,慢慢的將後腿膝蓋降低到地面。想像將身體全部放到後腿上面。為了使跨馬步更加的有效,你可以變化方式。不僅僅向前跨,還可以向後向前結合,向左右跨等等。專家提到,生活不是直線的,而是多線的。在練習中使用的方式越多,效果更加好。
5、俯卧撐
如果使用得當的話,俯卧撐可以帶來很多方面的鍛煉。比如增強胸肌,背肌,三頭肌還有腹肌。俯卧撐適合不同的人群。對於那些剛剛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來說,可以從簡單開始。比如,可以將手放在桌子上開始,然後降低高度,增加難度。手伏在椅子上,然後到將身體伏在地上,然後撐起來。下面說說如何有效而正確的做俯卧撐:面對著地面,撲到下去,雙手著地,雙手分開的距離稍微超過雙肩的寬度。注意保持身體的筆直,從肩膀到腳,背部,臀部保持平衡。慢慢的彎曲手,將身體下降,然後撐起身體,保持腿部綳直。
還有增加難度的方式。如果你將前面提到的練習的比較熟練,就可以測試所謂的「穩定性」俯卧撐:保持俯卧撐的姿勢,然後,將一直手收起來,只有一直手支撐身體,將身體重心放在其他的一隻手,雙腿上面。

2、如何保持健康

3、如何培養小學生自我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

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一.轉變學生觀念, 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以來,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上體育課就是活動課,沒有上體育課的意識,所以在農村小學先要轉變學生觀念是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重要部分。
二.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健康教育課中傳授。
三.培養訓練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應與端正態度、激發興趣相結合。 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同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鍛煉態度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濃,必然催化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其鍛煉態度自然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自然愈濃,鍛煉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好的鍛煉態度和方法都要將它化為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表現與應用,好象出於本能,受益於終身。
四.促使學生形成自律性。 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由被動鍛煉轉化為主動鍛煉,需要很強的鍛煉自覺性和自覺能力。 總之,不斷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參與鍛煉的自律性,教育學生要認真鍛煉,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1、從思想上轉變學生對體育的態度。 所謂轉變學生態度,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轉變學生對體育(身體鍛煉)的各種不正確的態度,使體育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和未來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只注重學生的升學率,忽視體育鍛煉重要性現象,以致不少學生認為只要文化成績好,體育成績及格就行了。從而使得許多學生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體育學習不僅積極性不高,而且存在著嚴重的厭學思想。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重視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培養和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在具體手段上,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教育,有目的地舉辦體育講座,宣傳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了解體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體育在人才成長發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體育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從而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
2、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
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圍繞踢足球的教學,如果一味讓學生亂踢,是很容易出現傷害事故的,中小學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傷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保健衛生課中傳授。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為什麼做與怎樣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
4、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意志與毅力的結果,只有經過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和努力實踐才能形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必須努力盡可能堅強地形成學生良好的習慣,但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正當行為的不斷練習。」因此,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與可能,制定嚴密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的放矢地逐個項目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准確掌握動作要領和練習過程,要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系列,由部分到整體,堅持不懈,反復訓練。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5、培養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必須與培養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愛好相結合。 興趣,表現出積極情緒,導致了行為上的愛好某項活動,從而形成行為習慣。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該活動的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也就越強。學生們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隨著我們對這項活動的深入,學生從「只知亂踢到踢出些門道」,踢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過程。
6、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由於學生家庭、生長發育、興趣愛好、接受能力、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區別對待,因人而異,科學地、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練習密度和強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素質好、彈跳能力好的學生是越跳越有勁,但那些體質差的學生,怕跳不好,被同學笑話,怕教師指責,總是躲在別的同學後面或站在一旁觀看。此時教師因人而異,對彈跳能力好的同學提高橫桿高度,提出改進和提高動作技術的要求;對體質差的學生降低橫桿高度,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並耐心和藹地鼓勵、幫助他們。對於他們在鍛煉中表現的一些不足之處,不諷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時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隨時加以肯定,公開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消除對體育的厭學傾向。 綜上述,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始終把對學生自我鍛煉的培養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習慣。在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的同時,要加強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擴大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在體育實踐課中,要課內課外相結合,加強理論指導下的鍛煉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大膽去實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新運動項目,改善運動條件,全方位廣泛地吸引學生參加鍛煉。利用學校的宣傳工作,如廣播、宣傳窗等,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知識面的來源。為我們繼續探索如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提供理論依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分組教學是以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條件、運動興趣和需要等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願選擇而組織起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 由於學生之間體育學習興趣愛好不同,身體素質水平不同,班級教學形式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而分組教學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 分組教學形式一般能適合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它和班級教學相輔相成。 分組教學一般有以下幾種: (
1 )隨機分組、自然分組 隨機分組,就是按照某種特定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例如,教師用報數的方法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隨機分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競賽、游戲時經常採用。這種方法既簡單又迅速,是教學中基本的分組形式,缺點在於沒有考慮學生在愛好、能力上的差異,無法很好地體現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自然分組就是按照學生排隊的排或列組成小組,這種方法快捷、簡便,節省時間,有利於教師管理。 (
2 )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是指分組後同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質分組的方法在教學中常自覺和不自覺地得到運用。例如在短跑練習中,學生總是要找與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學一起跑。耐力跑練習時,一圈剛過,隊伍就已經分成了幾段,這時形成的 「 集團 」 就是典型的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的優點在於能增強活動的競爭性,符合學生好強爭勝的性格,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但是,同質分組也有其不足之處,如易在學生中形成等級觀念和弱勢人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師在首次進行同質分組前要給學生講解清楚。 (
3 )異質分組 異質分組,是指分組後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均存在差異。異質分組不同於隨機分組,是人為地將不同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或根據某種特別的需要對 「 異質 」 進行分組,從而縮小各小組之間的差距,以利於開展游戲和競賽活動。例如,在進行接力跑游戲前,,通常把跑得較快和跑得較慢的學生合理地分配在各個小組里,確保游戲的公平性,此時形成的小組就是典型的異質分組。 (
4 )幫教型分組 在合作型分組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一種互為依賴的關系。但有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我們可以組織部分學生直接對其他學生進行幫助,這就形成了幫教型分組。例如,有一定專項技能的學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長的練習中幫助其他較差的同學,有時還可以指定學生進行 「 一幫一 」 的。採用幫教型分組形式所起的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個人對眾多的學生進行指導好得多,同時幫教式分組的形式是主體學習的一種很好體現。 (
5 )友伴型分組 如果讓學生自己分組進行活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與自己關系較為密切的同學在一起進行練習,這就是友伴型分組。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物以類聚,人以分,這是自然的現象,人總喜歡與自己熟悉的人、親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採用友伴型分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每一個學生都可能體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與關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練習,學生的心理會放鬆,並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個不會打籃球的學生處在一個友伴體中,其同伴會用友好的態度熱情地鼓勵他(或她)一起打球,並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他(或她)也會很放鬆地,毫無顧慮地與友伴一起活動。過去在體育課上很少能看見這種友伴型的分組形式,因為一些體育教師認為, 「 友伴 」 在一起活動容易失控,容易打亂課堂次序,容易在體育課上形成 「 小幫派 」 。實際上,這是由於一些體育教師總是站在教師 「教」 的立場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的作用,沒有認真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

4、跪求體育運動中的自我保健論文

我有一定給分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素質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熟悉越來越深刻,對保健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非凡是自《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以來,進一步推動了大眾健身活動的開展。我國教育與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效率、快節奏、競爭力很強的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要求現代人必須具有更好的素質[1]。因此,體育健身將成為21世紀中國人小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怎樣科學地進行健身鍛煉?怎樣進行修身養性、自我保健?這是高校體育保健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在高校中更好地普及衛生保健教育,讓體育保健教育得到更好地開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1高校開展體育保健課的必要性

1。1貫徹「健康第一」思想、實施「健康教育」的需要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黨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動員令,強調「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為此,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方法等等都應做出相應的變革,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鍛煉的能力,增加保護健康的知識。

1。2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健身意識教師在學生當中進行有關體育知識的傳授,尤其是健康保健知識的普及,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體育運動在得到身心愉悅的同時,更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學校體育要以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為宗旨,嚴格區別於競技運動,以健身理論為重點,加強體育保健知識的普及,讓學生真正懂得合理的體育運動對人體有益;體育運動比其他業余文化活動更具吸引力。讓更多的學生在眾多餘暇的活動中選擇親身體育活動,並在參加過程中進一步增強體育意識,豐富體育知識,提高參與層次,使運動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1。3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當前,以建立終身體育觀念為重點的體育教育思想,在體育界正逐漸形成共識。它既有深刻的社會背景,也是學校體育改革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標志和體現。

1。4現代人樹立現代健康觀念的需要過去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是「沒病就是健康」。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都處於一種安寧、完好的狀態」[3]。這種完美的健康觀念正是終身體育追求的目標。

5、如何培養中學生自我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

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一.轉變學生觀念, 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長期以來,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上體育課就是活動課,沒有上體育課的意識,所以在農村小學先要轉變學生觀念是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重要部分。 二.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健康教育課中傳授。 三.培養訓練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應與端正態度、激發興趣相結合。 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同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鍛煉態度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濃,必然催化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其鍛煉態度自然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自然愈濃,鍛煉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好的鍛煉態度和方法都要將它化為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表現與應用,好象出於本能,受益於終身。 四.促使學生形成自律性。 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由被動鍛煉轉化為主動鍛煉,需要很強的鍛煉自覺性和自覺能力。 總之,不斷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參與鍛煉的自律性,教育學生要認真鍛煉,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1、從思想上轉變學生對體育的態度。 所謂轉變學生態度,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轉變學生對體育(身體鍛煉)的各種不正確的態度,使體育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和未來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只注重學生的升學率,忽視體育鍛煉重要性現象,以致不少學生認為只要文化成績好,體育成績及格就行了。從而使得許多學生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體育學習不僅積極性不高,而且存在著嚴重的厭學思想。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重視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培養和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在具體手段上,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教育,有目的地舉辦體育講座,宣傳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了解體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體育在人才成長發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體育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從而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 2、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 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圍繞踢足球的教學,如果一味讓學生亂踢,是很容易出現傷害事故的,中小學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傷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保健衛生課中傳授。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為什麼做與怎樣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 4、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意志與毅力的結果,只有經過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和努力實踐才能形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必須努力盡可能堅強地形成學生良好的習慣,但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正當行為的不斷練習。」因此,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與可能,制定嚴密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的放矢地逐個項目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准確掌握動作要領和練習過程,要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系列,由部分到整體,堅持不懈,反復訓練。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5、培養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必須與培養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愛好相結合。 興趣,表現出積極情緒,導致了行為上的愛好某項活動,從而形成行為習慣。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該活動的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也就越強。學生們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隨著我們對這項活動的深入,學生從「只知亂踢到踢出些門道」,踢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過程。 6、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由於學生家庭、生長發育、興趣愛好、接受能力、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區別對待,因人而異,科學地、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練習密度和強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素質好、彈跳能力好的學生是越跳越有勁,但那些體質差的學生,怕跳不好,被同學笑話,怕教師指責,總是躲在別的同學後面或站在一旁觀看。此時教師因人而異,對彈跳能力好的同學提高橫桿高度,提出改進和提高動作技術的要求;對體質差的學生降低橫桿高度,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並耐心和藹地鼓勵、幫助輔導他們。對於他們在鍛煉中表現的一些不足之處,不諷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時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隨時加以肯定,公開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消除對體育的厭學傾向。 綜上述,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始終把對學生自我鍛煉的培養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習慣。在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的同時,要加強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擴大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在體育實踐課中,要課內課外相結合,加強理論指導下的鍛煉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大膽去實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新運動項目,改善運動條件,全方位廣泛地吸引學生參加鍛煉。利用學校的宣傳工作,如廣播、宣傳窗等,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知識面的來源。為我們繼續探索如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提供理論依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分組教學是以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條件、運動興趣和需要等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願選擇而組織起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 由於學生之間體育學習興趣愛好不同,身體素質水平不同,班級教學形式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而分組教學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 分組教學形式一般能適合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它和班級教學相輔相成。 分組教學一般有以下幾種: ( 1 )隨機分組、自然分組 隨機分組,就是按照某種特定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例如,教師用報數的方法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隨機分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競賽、游戲時經常採用。這種方法既簡單又迅速,是教學中基本的分組形式,缺點在於沒有考慮學生在愛好、能力上的差異,無法很好地體現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自然分組就是按照學生排隊的排或列組成小組,這種方法快捷、簡便,節省時間,有利於教師管理。 ( 2 )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是指分組後同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質分組的方法在教學中常自覺和不自覺地得到運用。例如在短跑練習中,學生總是要找與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學一起跑。耐力跑練習時,一圈剛過,隊伍就已經分成了幾段,這時形成的 「 集團 」 就是典型的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的優點在於能增強活動的競爭性,符合學生好強爭勝的性格,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但是,同質分組也有其不足之處,如易在學生中形成等級觀念和弱勢人群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師在首次進行同質分組前要給學生講解清楚。 ( 3 )異質分組 異質分組,是指分組後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均存在差異。異質分組不同於隨機分組,是人為地將不同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或根據某種特別的需要對 「 異質 」 進行分組,從而縮小各小組之間的差距,以利於開展游戲和競賽活動。例如,在進行接力跑游戲前,,通常把跑得較快和跑得較慢的學生合理地分配在各個小組里,確保游戲的公平性,此時形成的小組就是典型的異質分組。 ( 4 )幫教型分組 在合作型分組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一種互為依賴的關系。但有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我們可以組織部分學生直接對其他學生進行幫助,這就形成了幫教型分組。例如,有一定專項技能的學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長的練習中幫助其他較差的同學,有時還可以指定學生進行 「 一幫一 」 的輔導。採用幫教型分組形式所起的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個人對眾多的學生進行指導好得多,同時幫教式分組的形式是主體學習的一種很好體現。 ( 5 )友伴型分組 如果讓學生自己分組進行活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與自己關系較為密切的同學在一起進行練習,這就是友伴型分組。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自然的現象,人總喜歡與自己熟悉的人、親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採用友伴型分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每一個學生都可能體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與關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練習,學生的心理會放鬆,並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個不會打籃球的學生處在一個友伴群體中,其同伴會用友好的態度熱情地鼓勵他(或她)一起打球,並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他(或她)也會很放鬆地,毫無顧慮地與友伴一起活動。過去在體育課上很少能看見這種友伴型的分組形式,因為一些體育教師認為, 「 友伴 」 在一起活動容易失控,容易打亂課堂次序,容易在體育課上形成 「 小幫派 」 。實際上,這是由於一些體育教師總是站在教師 「教」 的立場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的作用,沒有認真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

6、誰知道學習體育保健的感想及看法

健美操學習心得

在高中狹窄的體育時代,羨慕地聽著他人描述大學里體育課如何地美好。真恨不得馬上就來到大學。終於,在去年10月,和同伴一起嚮往地走進了大學體育課堂。
第一節課,就讓我有了意外的收獲。按照慣例。第一節課是進行自我介紹。因為之前沒有太多機會在每人面前說話,所以有的人小動作太多,有的人表達含混不清。老師都一一的指出,並教給我們怎樣才能使人愉悅地聽完自己的講演,並深刻地記住自己,這無論是為我們各類競選還是以後的竟聘,都是一節重要的課程。使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我對自己的未來又找到了光明,讓我對體育課更加嚮往。
在以後的每一節課里,前面優秀的健美操老師。耳邊響著有節奏的音樂,把以前只能看電視做著自己跳健美操夢的我帶到了現實的"夢境"。老師帶我們一步步認真地教每一個動作,我們本來麻木的身體逐漸活躍了起來。一節課下來,身體上的每一個毛孔都滲出了汗,盡管有點累,但心情舒暢了,想:晚上一定會做個餓好夢的,在室外上課的時候。即使有的時候天氣情況不是很好,我們也希望在老師身上多學到一些東西,所以既然會很認真,陽光明媚的時候,同老師一起調整呼吸,擁抱太陽的光芒,這才是真正自己的青春。
經濟管理學院 溫雪 指導教師:王麗娟
進入大學已將近一年的時間,我的體育課學習的項目是健美操。我之所以選擇健美操起初的原因就是因為想培養一下自己的氣質。通過近一年的健美操學習,我發現我更加愛運動了。由於以前學習的壓力很少運動,感覺自己的體質都有多下降。現在每周一個半小時的健美操訓練正好又為我提供了鍛煉的機會。不但如此,還使我的身體協調能力有多增強,樂感也變好了。
通過健美操的學習,以前駝背的毛病也改了不少,走路也抬頭挺胸了,使我的氣質比以前好多了,學習健美操還會使你能夠更加自信,會帶給你一種樂感。通過音樂來做每一個動作更要求身體的協調性,聽准樂音,做准動作。它會使你心情變得很愉快,申屠的每個關節都得到舒展。
當然,練習時也會很累,但如果不累的話只能說明你的動作沒有做到位,那樣也就達不到鍛煉的效果了。
總之,學習健美操會給你的大學生活增添色彩,對身體也有很大的好處,尤其對女同學來說,會使你更有氣質,更加自信。

7、如何培養高中生的自我體育鍛煉能力

自我鍛煉能力是指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鍛煉身體的科學知識和方法,獨立地進行自我體育鍛煉的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學校最大的浪費在於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已有的經驗,採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體育課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體育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把常規教學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
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主要由認識能力、模仿運用、自我調控能力和自製能力等方面綜合構成。
(一) 培養認識能力
用、方法和有關的知識、技術,由被動鍛煉轉為主動鍛煉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我認為培養認識能力應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之形成正確的認識和保持學習、鍛煉的積極性。在體育課中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主要方法是導入法和鼓勵法。導入法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是課開始的導入,包括集中注意力練習,採用趣味性游戲,形象化的隊列隊形練習和變化等進行導入。二是練習開始的導入,包括動作美的導入,語言刺激的導入,音樂節奏的導入等。例如:在上技巧課的時候,先放好墊子,由我先做一遍完整的示範動作,動作優美舒展,然後用語言激勵學生,以吸引學生,激發興趣,使學生形成一種渴望學習的激情。鼓勵法是在課的各階段安排一定的小高潮,對動作質量,學習態度,意志行為表現好的學生及時進行表揚、鼓勵。另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場景和效果等,以便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鍛煉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上跳箱課中,有個別學生有些膽怯,不敢做動作。可先讓一名學得較好的學生做一遍示範動作,通過示範講解動作要領,使學生懂得跳箱的技巧,在思想上鼓勵他戰勝自我,消除膽怯心理。學生在老師的保護幫助下完成了動作,第二次就能在老師的監控下獨立完成動作。使學生無論在技術與思想上都前進了一大步。其他學生通過教師對技術動作的講解與分析,更進一步認識了技術動作,能自如地運用技術動作。學生通過對這節課的學習,知道了如何戰勝恐懼心理,分析動作要領,領悟後再進行練習,就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了。
體育教學過程具有認識與實踐、心理活動與身體活動緊密結合的特點。要讓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感知、領悟體育魅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興趣的培養上,使學生始終處於自覺積極的狀態之中,並有意識的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活動、自我發展的目的。
(二) 培養模仿運用、自我調控能力
1、培養模仿運用能力可採用:
(1)由教師或組長帶領,學生模仿教師或組長的教法自行安排學習。
(2)按教材要求、教學需要和所提供的條件,由學生自行組合,互相幫助,協作練習。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編選練習內容,安排鍛煉。例如:在上技巧課時,先教學生幾個簡單動作,前滾翻、後滾翻、跪跳起、燕式平衡,然後根據動作創編一套完整套路,讓學生模仿練習。根據教師所教的內容、啟發及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知識,模仿教師的創編手法,由小組長帶領組員再進行創編,最後各小組派代表進行表演。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情緒高漲,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也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在心理上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感,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2、培養自我調控能力:
(2)通過暗示、模擬、信息反饋等方法,教學生自我調控情緒、注意力以及意志力等。
(3)通過反復練習和發展素質,培養對動作姿勢的調控能力。
例如:在上素質練習課時,學生做完一組練習後,進行一次心率測試。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練的情況,並教會學生如何控制運動量的大小,做到教師和學生都心中有數。學生在課中學會自測心率的方法後,在平常自我鍛煉中調控好運動負荷,教師定期進行指導,使學生的鍛煉更科學。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要變「傳授」為「點撥」,這樣學生才能更自主的進行學習。
(三) 培養自製能力
在自覺遵守常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我管理,選擇時機
讓學生自定計劃和安排鍛煉,並及時檢查計劃完成情況。例如:在上游戲課前,設計好一堂游戲課的框架,課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奔跑能力與培養學生靈敏性能力。交給學生自己去討論,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心理角度出發,讓學生選定游戲內容,或自編游戲,寫好後和教師一起討論、修改、定案。當輪到上這次課時,由體育委員當「老師」來調度其他同學,教師進行協助,學生興趣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主動,鍛煉積極性高。這節課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輔導是為學生的主體作用服務的。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一個班每周只有三節體育課,如果只靠這幾節體育課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提高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通過一個階段的反復實踐,效果是顯著的,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明顯提高,並能積極參加課余訓練和課外活動,學生的達標成績也明顯提高,還有一些學生在運動會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必然會涉及到課的組織、教法、教材、運動負荷等一系列改革問題,必須逐步完善。古人雲:「授人以魚,只供一人飯只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斷培養、提高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不僅能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和課外體育鍛煉的效果,而且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8、體育課前准備活動和小游戲

活動目標:
1. 發展幼兒身體動作的靈敏性、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使幼兒的心情愉快。
2. 培養幼兒樂於參加集體活動,知道和小夥伴友好合作,並確立初步的安全保健常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3. 發展幼兒思維能力,學會一物多玩,多物多玩。
游戲准備:
1.材料准備:竹圈,沙包,跳繩,小動物頭飾,動感音樂
2.活動准備:毛巾,水,小水杯
活動過程:
1.課前熱身活動 :小動物怎樣走
教師請小朋友扮各種小動物,在動感音樂的伴奏下學小動物怎樣走或怎樣跳。動作要求准確到位。
2.導語:「小朋友看一看,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什麼好玩的東西?」 請幼兒看一看教師投放的材料。請幼兒先玩圈,看一看誰想的玩圈的辦法多。有很多的幼兒都想出了很多的辦法:
a:跳圈:擺在地上跳著玩(圖一)。也有的小朋友兩手抓著圈的兩邊象跳跳繩一樣往圈裡跳。

(圖一)

b:轉圈:可以把圈套在腰上、胳膊上轉著玩。
c.滾圈:把圈立起來往前滾或手往後甩圈就往後滾。
d鑽圈:請幾個小朋友把圈立起來,,其他小朋友往圈裡鑽。
e.走圈:幼兒兩手抓兩個圈放在左右兩邊,雙腳踩在兩個圈上往前走。
3.請幼兒用教師投放的皮球和跳繩來想辦法,把這三種好玩的東西結合起來變成更好玩的東西。幼兒自由組合,看看誰想的辦法多,教師可以在一旁指導玩法。
幼兒在玩皮球、跳繩和圈時用了這些方法:
a:投球:圈舉在頭頂或立在腳邊,把皮球投到圈中。
b:拉球:把皮球放到圈裡,拉著球跑。
C:跳圈:可以用兩根或三根跳繩把圈拉上讓其他小朋友跳到圈裡或向圈中投球。(圖二)。

圖二

C投物:把圈懸掛起來,小朋友可以把沙包、皮球等物投到圈中。
4.放鬆活動:
老師請小朋友玩游戲《開火車》,請小朋友把圈都套在身上,其他小朋友用手拉住圈連成一列小火車,排頭的小朋友往前跑,使小火車也往前跑。在輕松的氣氛下結束活動。
5.觀察記錄:
參加本活動的幼兒共20名,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第一次幼兒僅僅只玩圈時幼兒就想出了很多的辦法,而且玩法的重復性很大。在第二次教師投放了跳繩和皮球後,起初幼兒對這些東西沒有什麼興趣,但隨著游戲的進行,幼兒對皮球有了很大的興趣,並且很快的想出了圈和皮球結合起來玩的很多方法,這時有幾個幼兒開始跳跳繩,但幼兒對跳繩和圈的結合玩法沒有很大的興趣,只是想了一個方法,用跳繩拉著圈,圈裡放一個球然後拉著繩子跑,後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會用兩根跳繩拉著圈向圈中投球或跳圈或鑽圈。隨著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和思維的發散,幼兒自己想出用三跟跳繩拉著圈玩,並在橫著的圈下吊一個圈,這樣的方法既可以投球,又可以鑽圈。他們不斷的向圈中投球玩,興趣特別濃厚。

PS;大學生享受童年的樂趣 這不好嗎?

9、體育鍛煉的注意事項

談談個人體會

首先,運動一定要規律,不要很久不動窩,突然大運動量。

其次,飲食一定要跟上並且合理。強身健體3分靠練7分靠吃

最後,堅持。

一些細節:
關於熱身,以抻拉為主,配合小運動量慢跑等,一般15——30分鍾為佳

關於飲食:比賽前最好不要吃正餐,巧克力等補充熱量的食物為佳。一般鍛煉前1小時不要吃東西

關於飲水:隨時補充水分,不要等渴了再喝,渴這種感覺說明你身體已經嚴重缺水,盡量和帶鎂離子、鈉離子的運動飲料和礦泉水,切忌喝涼水!

關於恢復:如受傷,小傷靜養(即使冷敷、日後熱敷),大傷醫院。不是醫生,不贅述。傷筋動骨100天。

大運動後的正餐很重要,最好運動完畢30分鍾後再進食,多以肉類為主,補充蛋白,但不宜暴飲暴食。運動中如果感覺飢餓以補充超量熱量食品為好(巧克力)

關於個人習慣,不抽煙少喝酒最好(我就是)。盡量咨詢專業運動指導,盡早發現問題並改正問題,鍛煉方法的正誤直接影響身體!切不可小視~

祝你在運動中體會超越自我的快樂:)

與體育自我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