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問題
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問題:身體是大自然的zd傑作,適應自然者生。我們的所有行為要適應身體專,同時,使身體適應自然(包含採取相應的措施)。即,違背身體和自然的行為屬產生惡性循環、順應身體和自然的行為產生良性循環。後者即為健康養生保健。
2、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3、怎麼養生才能健康?
4、養生與保健的區別
保健意思是保持健康。指醫療保健機構或者個人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養生是養護生命。調劑精神、飲食進補、氣功運動、節欲等可以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概而言之,保健是人體在外部因素的保護下,保持正常健康、維持和保障生命的基本運行;養生則是通過自身有益的活動,讓我們的身體去適應自然e68a847a6431333361323030環境,增強抵禦各種疾病侵襲的能力,並最終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雖然說養生與保健都是為了自身的健康,但嚴格來說還是有的:養生注重的是根本的調節,涉及每一個日常細節,確保身體的健康發展;保健注重的是對已經病變的身體進行調節,以期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養生是基礎,保健是維護。養生沒有做好,保健也就失去了意義。
健康離不開樸素的快樂,生活方式的樸素就是生活也要順其自然,不要過於做作。"心少"快樂多,快樂促健康,像個"頑童"一樣,無憂無慮,該玩就玩,想閑就閑,只要玩樂適度,量力而行,任何玩樂都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只要有樸素的心靈,身心一定會健康的。
通過上面介紹的內容,相信大家對於養生和保健的區別都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簡單一點來說,保健是維護健康的一種措施和手段,而養生是維護健康的一種態度。養生是健康的基本態度,保健是養生的綜合措施。所以必需要有養生的前提,才能實行保健的手段。
5、大數據告訴你,為什麼國人迫切需要養生保健,沒有健康身體,何談幸福生活?
國家數據報道,中國高血壓人口1.6億到1.7億,咱們10億人,幾乎六個就有一個。高血脂1億,糖尿病已超重肥胖7000萬到2億,血脂異常的1.6億,脂肪肝患者1.2億。從2007年到2018年,每年慢性病病例增長是兩倍,心腦血管惡性腫瘤增長一倍,肥胖人口達到3.25億,咱們10億人,三個就有一個是肥胖。未來20年將會繼續增長一倍,腰圍增長一英寸,血管就會增長四英里,患癌風險高出八倍。
美國保健事務雜志報道,中國人腰圍的素質已經達到世界之最了。中國個人醫療大數據分析,現在1/3的病人死於葯物不良,普通病人誤診率高達27%,重大疾病誤診率高達40%。美國研究證實,高度發達的現代醫療體系與人的健康沒有太大關系。英國研究證實,85%的葯物無效,對病人最好的措施盡量減少醫療干預。教育部2013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指出,小學生近視率32.5%,初中59.4%,高中高達77.3%,大學生當然更高了,達到80%。
現在樓堂館所建的少了,酒店高消費少了,但是醫院越建越多,越建越大。
其實這些數據啊,咱們都不用去看,你只需要看看你身邊的人,他們的健康狀態,精神面貌,就一目瞭然了。如果你再有機會到醫院走走、看看、排排隊,醫院熱鬧的程度不亞於集市。其實集市已經遠遠比不上醫院熱鬧的程度了。
網上購物的興起,大家逛集市動手動腳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反而往醫院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醫院成為潛在的消費人群。總之,千言萬語一句話,中國人的健康出了嚴重的問題。
你們看一看?街上走的,大肚子的有多少?你們說說。還有上班的,尤其是30歲以上,你問他們不適症狀有多少?頭痛、渾身沒勁乏力、沒有精神、失眠健忘等等亞健康的狀態有多少?
咱就說這個大肚子吧,我這個小區,我只要出去,不說女的,就說男的,有幾個不是大肚子?中國男人我感覺有一半成年人都有大肚子,剩下的也有一半都是小肚子。小肚子只是沒有大肚子大,也是有肚子。
還有這些人當中,有多少個喜笑顏開的,基本都是愁眉苦臉,若有所思,充滿憤恨,神情呆滯,我幾乎看不到有瀟灑自在的成年人。干體力活的還有,上班坐辦公室的,基本的沒有。還有就是跑業務的,嘻嘻哈哈的有,其他的都沒有。
人一旦愁眉不展,挺個大肚子。這都是得大病的先兆。現在無論從國人的身體素質,從國人的體型,從國人的神態來看,都出了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城市,你看看有幾個步履矯健,足下生風,有幾個歡快跳躍呢?有幾個喜笑顏開的?有幾個身輕如燕?很少很少了。
尤其男人過了25歲步入社會之後,競爭壓力大,在辦公室一坐不動,他不動怎麼會身手敏捷?肚子一大,問題就都來了。
這個不是我說的,是很多很多健康專家、醫療大夫都這樣說,人不能大肚子。還有女性同志們,你看看現在很多女同志,臉色菜色、灰色死人白、青黑色,滿臉愁雲,枯槁之相,哪有點生機?
頭發如枯草,身體走路打晃,身形如枯枝,要麼就是身形不正,渾身僵硬,自己肚裡有多大火一樣,簡直像一頭困獸。一個個最後都變成怨婦,跟老公吵,跟孩子吵,跟領導吵,要不就哭哭啼啼,要不就是神經發作,要不就是精神緊張,神經功能症。
這太多太多了,都是普遍現象,要不怎麼說,現在女的20一朵花30豆腐渣,現在不是30豆腐渣,25就豆腐渣了。而且現在產後病越來越多。胎前產後,這女的一生孩子就把自己身體糟蹋得不要不要的。
還有現在男人女人大把大把的掉頭發,很快的頭發都掉光了,男人禿頂現象非常嚴重。雖然說聰明的腦袋不長毛,這個絕對是一句搪塞之話。 人身體氣血健旺充沛,人頭發就好。反之,被壓抑住了頂不到頭上,頭發就掉。
還有就是身體差了,心情也不好,心情跟著更差,導致抑鬱。焦慮緊張壓抑,茫然漠然,這些接二連三都來了。20歲你還說沒啥感覺,再過五年,社會壓力對你的折磨,家庭關系對你折磨,配偶對你的折磨,以後孩子對你的折磨和焦慮,無形當中這些東西一點一滴地就把你急死了。
表現在哪?就直接表現在你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上。你再看看寫字樓上那些白領,有幾個沒有眼袋,沒有黑眼圈,不露出疲憊之色?有幾個不焦慮、不失眠不健忘?尤其是搞
IT 的,三年足可以摧毀一個 IT
精英。人們羨慕高工資,這一流人才都是年輕人。工作到幾點?都工作到十點,每天都要轉。人不是機器,機器還得加油呢,這人沒黑夜沒白天在那轉,誰受得了?最後都會表現在你的身體狀況出現嚴重的問題。
還有現在小孩更是了,小孩出生就有病,胎里病又叫基因病,為啥?哪來的?
爹媽給的,爹媽種就不好,懷的孩子好不了。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由於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帶孩子,孩子又從小沒有正確的運動教育,良好的飲食經驗,這導致孩子長得要不像豆芽菜一樣,要不成肥胖兒,要不成多動症,要不成自閉症。現在導致學校不敢讓孩子跑。為什麼呀?一跑死了?這個知道吧?所以說以後不能讓孩子跑了,跑死了怎麼辦?
現在孩子課業負擔極重,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導致孩子沒有運動的時間,再加上一些電子游戲,還有居住環境,孩子有像咱們小時候到處玩耍的機會嗎?說白了就是現在國人被關在一個非自然的社會環境當中,他們失去了活躍。健康被困在了一個椅子上,被困在了辦公室,被困在了狹長狹窄的地方,又由於競爭壓力過重,家庭壓力過重,環境更加惡劣,生活節奏更加快,導致違反了作為人自然生長的特點,於是,疾病就爆發了,井噴。所以,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健康、不正常。人被關在社會的大籠子里,不可能健康。這是國人的現狀。
6、如何養生給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
題主說到一個關鍵是:「年輕人不注重養生保健,不少中老年的疾病都是年輕時落下的。」
可能剛開始沒那麼明顯,畢竟年輕,想揮霍就揮霍了。可是日積月累,身體遲早會出問題。
如溫水煮青蛙,發現的時候病根已經形成。
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開始重視身體健康,重視身體發出的信號。
看看你的身體有沒有給你發出警告吧:
1. 失眠。有些人是想睡睡不著,有些人乾脆就做了「夜行動物」,把熬夜當必做之事。人人都知道睡眠不足的危害,但是很少有人真的能夠做到早睡。歌手姚貝娜,因熬夜工作,過度勞累導致乳腺癌復發而永遠失去生命;天涯副主編金波猝死在地鐵里,死因是熬夜過勞,突發疾病;中山大學畢業生,因連續工作48小時,生命也在睡夢中結束了……盡管我並不是很想羅列出一系列事件,告訴你睡眠有多重要,畢竟想熬夜的人還是會熬。我本身也算一個年輕人,大學時候也熱衷熬夜,有時候通宵追劇,有時候熬夜復習,尤其蹦迪都要在凌晨進行。既然題主說要考慮的年輕人的特性,提出一些著實可行的方法/建議,我就說一下我是怎麼做的吧。① 卧室溫馨舒適。花了高價給自己配置了一張絕對舒服的床,軟,躺下就不想起來,啥都不想做只想睡覺的那種。距離不遠的地方放上香薰加濕器,我用的無印良品的,價格三四百,很好用。燈光調成暖黃色的,整體布置就是兩個字,舒服。總之睡眠是件大事,該花的錢要花。② 睡前泡腳。我很喜歡泡腳,買了個泡腳桶,每次敷著面膜泡腳然後看看書,頓時身心放鬆,自由自在,有助睡眠。③ 形成生物鍾。十點就睡覺我確實做不到,但是我會逼著自己盡早上床准備入睡。一般都會強制自己在十點半至十一點就放下手機睡覺,早晨七點定時起床,極少的情況會打破這個規律。
2. 頸椎。頸椎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工作後出現的。我本身就天天和文字打交道,在辦公室對著電腦一坐就是一整天,目前已經隔三差五的出現頸椎疼、脖子肩膀非常累的情況。工作性質目前是沒辦法換了,但是可以藉助其他方法強制自己適當的放鬆運動。比如電腦改成護眼模式,沒工作一小時,就會鎖定五分鍾,站起來動動,四處走走;比如中午盡量不吃外賣,走出門去公司周邊的店裡吃飯;比如周六周日堅持不讓自己宅在家,哪怕去逛街都是有益身心健康。3. 脫發。曾經的我非常羨慕發量少的人,因為自己頭發厚做造型很不好看。如今我終於成為了發量少的人,萬分懷念曾經那個頭發濃密的自己。還沒生過孩子呢發際線就已經令人堪憂,聽說生孩子坐月子的女人發際線還要再上升兩個高度,所以我現在聽到生孩子內心就很恐慌。洗發水也各種換,生薑也抹,也盡量散著頭發,不去染燙少折騰,但是每次洗頭發看著一根根秀發飄下,還是淚如雨下,心疼不已。現在能做的就是少熬夜,日常加強頭發護理。4. 牙齒。就是前兩天,我的一顆牙齒根部掉出一小茬,當時真的是嚇死我了,以為我的牙齒都掉了。周六趕緊去看了牙醫,還好沒啥大問題。但是我媽媽的牙齒就不好,我很怕自己會遺傳。所以一般不喝碳酸飲料,幾乎不吃糖和甜食(本身也不喜歡吃),一天刷兩次牙效果還是很不錯。
5. 其他還有坐在辦公室的時候經常喝水,天天捧著保溫杯喝熱水,不是咖啡也不是奶茶,就是熱水。偶爾泡點兒枸杞金銀花之類的。累的時候從來不難為自己,不會堅持一定要把事情做完再休息,因為累已經是身體告訴你不舒服的信號,千萬別硬撐,懂得善待自己。真的很怕死,很牽掛父母,所以為了他們自己也要健健康康的。買了較高的定期壽險,生怕自己出事,還能留給爸媽一大筆錢,有錢至少就有了一定的保障。最後,年輕人千萬不要仗著自己年輕就肆無忌憚,重疾年輕化真的不是危言聳聽。為了自己和家人,還是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是一切事情的前提。
7、保健和養生有什麼區別
保健意思是保持健康。指醫療保健機構或者個百人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養生是養護生命。調劑精神、飲食進補、氣功運動、節欲等可以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度益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概而言版之,保健是人體在外部因素的保護下,保持正常健康、維持和保障生命的基本運行;養生則是通過自身有益的權活動,讓我們的身體去適應自然環境,增強抵禦各種疾病侵襲的能力,並最終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8、如何養生保健呢?怎麼保持健康呢?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簡單地講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為思想健康。探求中華傳統醫學,病因病理學、生理學、養生學人的健康與情感、情緒、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點,都非常具體地、有針對性地、有傾向性地、有對應性地影響著五臟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狀況。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開朗的性格,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勇敢的性格,一個堅強的性格,一個明朗的性格,一個灑脫的性格,一個樂觀的性格,一個自信的性格,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個悲觀的性格,一個狹隘的性格,一個陰暗的性格,一個怯懦的性格,一個自卑的性格,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個人經常「提心吊膽」、「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會同樣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氣和」、「心胸闊廣」、「寬仁博愛」、「磊落光明」、「氣魄宏大」等是不無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對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總是含圖私利,總是算計別人,總是橫行霸道,用心險惡,喪盡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偏如一個殺人兇犯,一個被通輯的人犯,一個干盡壞事的人他們能跟平常人一樣放心,舒心地睡個覺嗎?這些人能健康長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規律。
當然,人總是要生病的,有社會壓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總總原因等等。首先,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時,有效地進行疾病治療,可以採取醫生用葯、葯膳食療、針灸、推拿、體育鍛煉、練習氣功、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要學習和掌握科學保健常識,有的放矢地進行保健養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9、請問保健和養生有什麼區別?
一、解析不同
保健意思是保持健康。指醫療保健機構或者個人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養生是養護生命。調劑百精神、飲食進度補、氣功運動、節欲等可以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二、療養方式不同
保健:可分為婦女知保健、兒童保健、老年保健、勞動保健等。
養生: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腎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道、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回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答。
10、養生保健指的是什麼 ?平常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