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人的心身特點和心理保健要點
心身特點:身體的成長和心理的成長之間存在差距,主要心理問題有叛逆期與家長的關系問題、性成熟與心理不成熟之間的矛盾、追求冒險與家長管教的矛盾,此時的青少年無論是智力還是判斷能力、協調能力都較前兩年有一個下降,而身體機能方面卻較前兩年有所提高,故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時期。
心理保健:預防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及促進成長的非指導原則。具體說就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提前知道這一年齡段的問題是什麼,可以提前預防,如做些心理問卷測一下。而且不要指導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用啟發性的語言啟導孩子自己思考。
2、心理健康的要求有哪些
界定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應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正確的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差異。
(2)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一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內容是否完整協調。
(3)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徵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
心理健康的標准,並不像生理健康那樣具有精確的、易於度量的指標,心理學家們一般是從個體適應環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自我意識水平、情緒調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於心理健康的標准有著多種多樣的看法。從心理學家們對心理健康的種種看法中,我們可以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思維力的綜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則社會化的過程難以進展,心理發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礙,難以獨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慾,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獲取成就。
(二)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對自我有適當的了解和恰當的評價,並且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知己所長所短,願意揚長避短,開發潛能,不苛求自己,自信樂觀,而不是過於自卑或過分自負。
(三)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愛和友誼,有穩定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信賴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四)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適當發泄、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不為情緒所控,不因為情緒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常說的情商(EQ)便體現了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的能力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環境的良好適應者,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始終使自己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生活有理想但不脫離現實,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需要與慾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統一。
3、3¯6歲幼兒的心理保健要點
1、語言的發展:詞彙量明顯增加,增加速度為一生中最快,詞彙量可達3000~4000個。其中,大量出現的為名詞.3~4歲的兒童可能會搞錯人稱代詞:你、我、他(她),將說話環境與具體事件或人物聯系起來可以正確表達,講述抽象事物或與環境相脫離時則可出現明顯的錯誤。6~7歲即可正確運用人稱代詞,與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有明顯關系,即在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2、記憶的發展: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抽象記憶相當不足。此期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將不同來源,或是自己經歷、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內容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潛隱記憶,家長往往認為兒童在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兒童是否說謊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3、思維的發展:與嬰幼兒相比,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已明顯擺脫了動作的束縛,但仍然離不開實物和實物的表象,也就是說在動作之前對動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預見性。
此期的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像力,而象徵性游戲和創造性游戲到5~6歲時達到高峰,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角色的規則也會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和引導好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比教他們認字、背唐詩和宋詞更能早期開發智力。
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對事物的直觀、具體的概括。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4、情緒的發展:兒童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成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齡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行為上,不像成人那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此階段的主要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更為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進一步發展。
5、性心理發展:學齡前期是兒童發展性別認同和形成性別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細辨別兒童的性別角色並加以正確引導,對日後性心理正常發展,避免出現性心理障礙如同性戀、易性癖等都將有積極的意義。
4、3---7歲幼兒心理保健要點有哪些?
語言的發展:詞彙量明顯增加,增加速度為一生中最快,詞彙量可達3000~4000個。其中,大量出現的為名詞.3~4歲的兒童可能會搞錯人稱代詞:你、我、他(她),將說話環境與具體事件或人物聯系起來可以正確表達,講述抽象事物或與環境相脫離時則可出現明顯的錯誤。6~7歲即可正確運用人稱代詞,與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有明顯關系,即在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3~6歲左右自言自語發生率最高,以後逐漸下降。此期兒童可以用簡單和復雜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表達自己要吃東西可以說:「我要吃東西」或「(因為)我的肚子餓了,(所以)我要吃東西」。語言連貫性隨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好,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可伴有豐富的面部表情或動作,此階段利用語言與人交流已沒有障注意力的發展:學齡前兒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動注意佔優勢,只有被注意對象色彩鮮明、外觀生動形象時才能引起兒童的注意。電視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備這種特點,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和興趣,從這點來看,內容健康、人物活潑、視覺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為學齡前兒童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動注意必須克服外界環境的各種干擾才能達到注意的效果,3~4歲兒童的主動注意時間僅為10分鍾,而5~6歲兒童也不超過15分鍾。因此,在給學齡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一客觀規律,不可長時間的灌輸,更不能要求兒童長時間注意學習的內容,否則,起不到任何效果。
記憶的發展: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抽象記憶相當不足。此期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將不同來源,或是自己經歷、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內容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潛隱記憶,家長往往認為兒童在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兒童是否說謊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思維的發展:與嬰幼兒相比,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已明顯擺脫了動作的束縛,但仍然離不開實物和實物的表象,也就是說在動作之前對動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預見性。
此期的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像力,而象徵性游戲和創造性游戲到5~6歲時達到高峰,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角色的規則也會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和引導好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比教他們認字、背唐詩和宋詞更能早期開發智力。
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對事物的直觀、具體的概括。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情緒的發展:兒童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成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齡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行為上,不像成人那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此階段的主要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更為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進一步發展。
性心理發展:學齡前期是兒童發展性別認同和形成性別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細辨別兒童的性別角色並加以正確引導,對日後性心理正常發展,避免出現性心理障礙如同性戀、易性癖等都將有積極的意義。
5、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
有四條要求:積極的自我概念
恰當的認同他人
面對和接受現實
主觀經驗豐富,可供選用
心理健康還有十條標准、七大品質,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6、3-6歲幼兒的心理保健要點?
一、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它是一個人個性特徵的核心。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幼兒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具有什麼樣的經驗,主要來源於外界對它的態度和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其形成什麼樣的自我概念,從而成為其以後個性發展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幼兒,由於受其認識能力的局限,常常還不能客觀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他們往往根據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和評價自己的。
7、保持心理健康有哪些要素?
1.樂觀。情緒樂觀穩定
8、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ABE
9、簡述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有五條要求:
1 要具有正常的智力;
2 要能夠較好的控制情緒;
3 要具有對事物和他人的愛心;
4 要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
5 要具有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