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長生不老葯什麼樣?
話說在1965年,考古人員在南京象山發現了一座東晉時期的古墓,墓主人名叫王丹虎,乃是王羲之的後人,此人直到老死,都未嫁過人。考古人員在發掘古墓之時,在王丹虎的棺材裡發現了一個圓形的漆盒,當專家們打開漆盒之後,竟然在裡面發現了一顆顆紅色的小丸子。
這些小丸子只有米粒一般大小,大的直徑有0.6厘米,重量達到0.468克,小的直徑也有0.4厘米,重量有0.275克,總量一共200多顆。
最為神奇的是,這些丸子雖然已經放在古墓之中長達一千年,但是竟然完好無損,一點兒也沒有變質,後來專家們判斷,這就是讓秦始皇心馳神往的「長生不老葯」。
這些長生不老葯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其中硫的含量有13.0%,汞的含量為60.9%。
那麼,既然這是長生不老葯,為什麼現代不敢吃?事實上,說是長生不老葯,這也僅僅是古人的說法,實際上,硫化汞是一種劇毒,雖然偶爾吃一次不會死人,但是長期吃下去,毒素在體內積累,最終也會被毒死。
不過,東晉時期人們卻非常迷信長生不老葯,當時東晉名門大家基本上都會吃這種小葯丸,以此來達到養生、延年益壽的效果。這種小葯丸的製作也很簡單,就是在爐子里加熱丹砂,丹砂的主要成分就是硫化汞,加熱之後分解為硫磺和汞,二者一冷卻就重新生成了硫化汞。
所以,所謂的長生不老葯,實際上就是一種毒葯,現代人當然不會吃。
2、古時候的女子的面部保養品跟現在比哪個更強?
女子愛美的說法自古都沒有變過,而且不論是古代女子還是現代女子,都有自己的一套保養之術,要問起是古代女子的保養品好,還是現代女子的保養品好,我只能說是各有千秋。古代保養品有古代保養品的好處,現代保養品有現代保養品的優點。對於其效果來說也是各有不同,所以說是各有千秋。
古代女子的面部保養品有一個特點就是純天然,她們會利用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來提煉其中的精華,用於自己臉部的保養,其中富人家的小姐們最常用的護膚產品是由珍珠粉製成,可想而知這是一般人家用不起的。在李時珍的著作中曾提到,珍珠粉有很好的美容養顏的效果。
像宮里的嬪妃,為了贏得皇帝的歡心,十分注重臉部的保養,而她們所用的保養產品都是些珍貴材料製成,為了美也是不惜一切代價。古代保養產品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裡面沒有什麼化學添加劑,對於我們的皮膚還是很好的。但是我並沒有否定現在的保養產品,確實,咱們現在的保養產品有很多爆出化學物質超標,傷害肌膚的情況,現代女性也就是擔心的這一點,但是優點也是非常可觀的,現代保養產品會針對你的肌膚的缺陷進行修復,比古代的保養品有針對性。
所以說古代保養品和現代保養品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其實我覺得臉部的保養不僅僅要靠外用,還要內服,一些有利於女性肌膚保養的食品也是不可或缺的。
3、中國古代飲食與等級制度
中國的飲食文化與權力有關,歷史資料表明先秦時期的飲食禮儀和管理是相當完整的。從食物的種類到烹飪的口味,從吃的方式到宴會,有嚴格的規定。
在周朝流行的青銅食具鼎,用於衡量社會地位。王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子也是如此。《禮經》中有天子三十六粒豆、諸侯六粒豆、諸侯二粒豆、諸侯八粒豆、諸侯六粒豆。對食物的消費有嚴格的限制。
太蓋皇帝,牛羊雜食齊全,諸侯吃牛,清朝吃羊,醫生吃臘,施治玉,俗食,這樣的對等從古代記錄。《史記》中的洪帆說:「唯一的祝福就是獨一無二。」成為威脅的唯一途徑就是與眾不同。
也就是說,只有君主才能統治和吃玉。《禮記》說:「諸侯無緣無故不殺牛,醫生無緣無故不殺羊,師無緣無故不殺犬,妃子無緣無故不吃寶。」
(3)保健品古代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飲食的餐桌禮儀:
中國古代飲食的時候講究很多,例如坐次,女子不上席,吃飯不能說話等等。幾乎中國古人對吃飯的每一個細節都作了要求。某些規矩是出於禮貌和身份,也就是古人說的「尊品」;有一些規矩源自習俗;還有一些規矩是對人們不必要的約束。
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這些規矩都曾經存在過,也能多多少少放映出古代人們的飲食生活和飲食文化。是否遵守這些規矩,決定著一個人在別人眼裡的地位,別人也能從中看出你的文化底蘊和家庭教養如何。中國人特別愛請客吃飯,不論談生意、論交情、混官場,請客吃飯是必須的。所以,人們才更應該注意自己吃飯時的儀表,也要遵守中國的飲食禁忌。
4、請問有八十五年歷史的營養保健食品品牌有哪些?
這個還真不知道,85年前還沒有解放,那個時候好多人都吃不飽,更不要說保健食品,吃保健食品的都是地主,所以說有人給你說哪個年代的保健食品,大部分是騙人的,給他們的保健品做廣告,不要相信。
5、關於古代皇帝吃仙丹
1.晉哀帝司馬丕 這個胸無大志,只願偏安江南,不願北伐的小皇帝,也真是夠「哀」的,20歲當皇帝,只幹了四年,就開始謀劃長生不老了,相信了那些專門忽悠人的方士的花言巧語,吃下了他們的長生不老丹葯,毒發而亡。 2.唐太宗李世民 唉,說來真是悲哀,這么英明的皇帝,最後把性命斷送在方士手裡,真是可悲可嘆!29歲當上皇帝,52歲就嗚呼哀哉了,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到了晚年,生活上就開始放縱,天天在後宮煙熏火燎的帶著一幫子人煉丹葯,煉著煉著,就搭上了性命。 3.唐憲宗李純 在位15年,還是比較有作為,為中興唐室做了大量工作,結束了藩鎮割據,效法祖上,廣開言路,徵求治國之道。在位後期,脾氣變得乖戾起來,暴躁,喜怒無常,突然死去,據說是服用丹葯死亡,另一說是被宦官王守澄所殺。 4.唐穆宗李恆 唐憲宗李純的三兒子,25歲登基,中了宦官王守澄的招兒,天天在宮內笙歌燕舞,嬉戲取樂,聽憑王守澄獨攬大權,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整個朝廷弄得一塌糊塗,極度荒淫腐敗,服用金石丹葯中毒死亡。 5.唐武宗李炎 到了公元840年前後,大唐盛世已經一去不返了,但是他卻決心重振大唐雄威,任李德裕為相,勤於政事,事必躬親,潔身自好,裁撤佛寺,還俗僧尼,但是和他的幾位先輩一樣,妄想多活幾年,服用金丹死亡,年僅32歲。 6.唐宣宗李忱 論輩份,他還是李炎的叔叔,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自幼裝傻而獲得帝位,在位13年,勵精圖治,頗有李世民之風度,後世有「小太宗」之美譽。服用金丹,毒發死亡。死時37歲。 7.南唐烈祖李昪 一個孤兒,被楊行密收養,後來被吳國丞相徐溫看上,收為養子,937年廢吳立唐,作為南唐開國之君,是個有為的皇帝,晚年服丹葯中毒死亡。 8.明世宗朱厚璁 說這個明世宗,你可能一下子還反應不過來,說嘉靖皇帝,你應該知道。這廝在位期間,沒有干幾件好事,極度荒淫,朝政廢弛,寵信嚴嵩父子,關押海瑞,倭患嚴重,要不是戚繼光,江山的半邊恐怕被倭人弄去。整天裝神弄鬼,崇拜仙道,服用丹葯而亡,吃死活該! 9.明光宗朱常洛 翻開《明史》看看,這小子當太子的時候就有妃子數人,兩個李姓姑娘頗受寵愛,號稱「東西李」,當了皇帝,以玩女人為主業,不幾天身子骨就垮了,吃了內醫開的葯後腹瀉不止,鴻臚寺卿李可灼送給他一粒仙葯紅丸,服用後一夜無事,第二天發現已經死去,這就是著名的「紅丸案」。 人總有一死,或這樣死,或那樣死:吃死,喝死,噎死,憋死,病死,摔死,上弔死,割腕死,自刎死,死法很多。皇帝之死,也是五花八門,被人殺死,失去權力郁悶死,荒淫過度死,極度驚嚇死等等,不一而足。 吃葯吃死,實屬自找!
6、我國古代醫書上有很多好聽的葯名,知道的網友寫下!
仙劍三裡面的人名居然全都是中葯
徐長卿:
植物特徵: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
生於草坡、多石礫山坡或灌叢中。根狀莖短小,密生棕色長細根。
葉對生;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4厘米。
夏季開花;復聚傘花序腋生;花黃綠色。普莢果長角狀。種子頂端有一簇白色長毛。
性能:性溫,味辛;疏風解熱,行氣活血。
重樓: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葉6~10片輪生,葉柄長5~20mm,葉片厚紙質,披針形、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5~11cm ,寬2~4.5cm。花梗從莖頂抽出,頂生一花;花兩性,萼片披針形或長卵形,綠色,長3.5~6cm;花被片線形而略帶披針形,黃色,長為萼片的1/2左右至近等長中部以上寬2~6mm;雄蕊8~10,花葯長1~1.5cm,花絲比葯短,葯隔突出部分1~2mm。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作於疔腫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
龍葵:
一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
莖直立或下部偃卧,有稜角,沿稜角稀被細毛。
葉互生;卵形,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漸狹小至葉柄,先端尖或長尖;葉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長4~7厘米,寬3~5厘米,大者長可達13厘米,寬至7厘米;葉緣具波狀疏鋸齒,每邊約3~4齒,齒寬約5毫米,長約3~4毫米;葉柄長15~35毫米,大葉的柄長可達5厘米。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疔瘡,癰腫,丹毒,跌打扭傷,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炎。
用於瘡癰腫毒、皮膚濕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氣管炎、白帶過多、前列腺炎、痢疾。
景天:
植物中的一個科——景天科,其中的「紅景天」屬可以入葯,有滋補強身功效。現在不少保健品中都有景天的成分。也有一部分品種可以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總之是很常見的植物,蠻有平民化感覺的。雖然是草本,但莖桿直立,葉片健壯,很生機勃勃的樣子。
雪見:
是種常見的中葯材,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雪見草是種分布很廣泛的草本植物,搖曳的枝條頂端生著細細小小的穗狀花序,雪見草的全株都覆蓋著一層細小絨毛。
紫萱:
最早給紫萱的名字是「紫菀」,
那是北方常見的一種草花,小小的類似蒲公英的樣子,淺紫色,每到春天風一吹過,到處都是,很柔婉的感覺。但「菀」字比較生僻,而且「紫菀」還是一種導彈的名字,所以再三權衡,討論過「紫堇、紫芝、紫珠」等等名字之後,最終選定了「紫萱」。「萱」是百合科的花卉,也是中國水墨畫常見的題材,現實中萱花一般都是橘黃色或橙紅色,並沒有紫色的,所以「紫萱」也頗有獨一無二的味道。「萱」作為中葯,有清利濕熱、涼血解毒的功效
7、火麻在古代都有什麼作用啊?
根據史書記載,火麻在古代主要的作用:
①《本經》:「補中益氣。」
②《別錄》:「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
③《葯性論》:「治大腸風熱結濕及熱淋。」
④《唐本草》:「主五勞。」
⑤《食療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通血脈。」
⑥《本草拾遺》:「下氣,利小便,去風痹皮頑,炒令香搗碎,小便浸取汁服;婦人倒產吞二七枚。」
⑦《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長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
⑧《綱目》:「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塗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
⑨《分類草葯性》:「治跌打損傷,去瘀血,生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