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鐵16號線新場站至上海國際和平保健院怎麼乘地鐵
公交線路:地鐵16號線 → 地鐵11號線,全程約34.3公里
1、從新場乘坐地鐵16號線,經過4站, 到達羅山路站
2、乘坐地鐵11號線,經過10站, 到達徐家匯站
3、步行約460米,到達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2、求在浦東周浦有一個看腰間盤突出的老中醫的具體地址,好像是看一天休息一天,挺出名的。
好象應該在新場.附近.滬南公路向西.到公交新場站.朝前第一個紅綠燈大轉彎.(朝南)過去.大概公交半站路左右.對麵店鋪房頂上有個好像是什麼信號三角架.就在這個對面.好像是一排連體別墅,有條小河.邊上就到了.具體地址不明.
小河邊上好像是水泥柵欄.上面放了許多花盆.在路上.仔細看.不是一下子就看見河的.看到這些就應該到了.河邊連體別墅後邊.第二幢.有個咖啡色的塑鋁門框吧.應該很容易找到的.
3、說能給我介紹下 浦東新區新場古鎮的詳細信息?
http://ke.baidu.com/view/567557.htm 自己看吧。
4、新場是個好地方嗎 漂亮嗎 她在哪裡 有什麼特色
新場地處黃浦江東岸,是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長江水夾帶泥砂沿海岸線南下,在和錢塘江水匯合時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積下來,逐漸形成陸地。新場成陸於唐代中、後期,距今約1300多年。當時,新場位於浦東南部,故稱「南下砂」。
據光緒《南匯縣治》記載:「石筍灘在新場受恩橋西,當南五灶港曲折處。今名石頭灣。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新場地處杭州灣喇叭口、錢塘江北岸,為了抵禦海潮的沖擊,在當時還是海灘、現在的包家橋(又名受恩橋)港西首曲折處(即今新場鎮新西村2組斜橋下三劃洋),打下一批石樁,後被泥砂淤沒埋深,在開挖疏浚時,發現有石芴,其狀與竹筍無異,故稱「石筍灘」。
隨著生產的發展,鹽民、農民不斷遷居「石筍灘」,鹽販、商賈集聚,並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鎮,就取名叫「石筍里」。不少文人墨士被此人丁興旺、環境優美的景色所熏陶,紛紛贊美新場。宋朝張榮所作「過鶴沙詩」就是佐證:據《兩浙鹽法志》載:「元遷鹽場於石筍里,名新場。」又據《鶴沙瞿氏族譜》轉引《鶴沙志》記載:「元初遷下砂場於此故名」。這里指的是在元初將下砂本場遷於石筍里,人們稱下砂本場為「老場」,稱這里為「新場」。從此「石筍里」就改名為新場。
節令習俗
小孩爬門閂
據陸德福主編的《新場鎮志》介紹:當地居民,在正月初一,有孩兒早起「爬門閂」的習俗。說到「年初一,孩兒早起爬門閂」,在民間流傳著一個風俗故事。這個故事,傳到後來,居住在沿海的人們便有意識導讓孩子從學走路時開始爬門閂,長大了又讓孩子鍛煉爬樹、游泳、劃船,學會一些自身的防衛的本領。久而久之,以「年初一,小孩爬門閂」的形式,變成了沿海人們的一種民間風俗。當然,後人對「年初一,小孩爬門閂」還有不同的取意,希望孩子能年年長高、日日健康,將來能步步高千,取「節節高」的寓意。
接財神
「接財神」之俗,自明代開始盛行。新場地區的接財神,亦放在年初四晚上舉行。這天晚上各家商戶明燭高燃,設香案,迎財神,祈求賜福,老闆以下依次焚香膜拜,香案上方用紅線高懸活鯉魚,以討「紅鯉(利)有魚(余)」口彩。並宴請賓客,歡飲財神酒。如店員不被安排磕頭禮拜,輪不到吃財神酒,示意卷鋪蓋停生意。
新場鎮有兩尊財神老爺。每逢正月初四傍晚,兩尊財神都被抬出廟內,金面財神從郭家廟經千秋橋、洪東街進入新場大街向南,而白面財神從青龍道院抬至楊神廟經閔家灣進入新場大街向北。按預定時間,兩路財神分別在南北兩廟,同時相向而行。由身穿財神袍的「活財神」當向導,由「行口」(即搬運工人)抬著財神菩薩隨其後,每到商店門口,老闆為了一年的大吉大利,都爭相接財神,鳴放鞭炮(即高升)。
元宵燈會
元宵燈會,在新場鎮上歷來頗有影響。屆時三里長街,家家戶戶門口高掛自製彩燈,既有傳統文化的魁星燈、龍鳳呈祥燈、十二生肖燈、寺廟旗桿的塔燈,又有反映傳統戲曲、古典戲文的八仙過海燈、西遊記里悟空燈;既有幾何圖形的八角燈、多層旋動走馬燈、又有介紹南匯海洋文化、展現活瓏活現的魚鱗蝦蟹水族燈。除了靜態的掛燈,還有動態的舞龍燈(即舞龍)。
接灶君
2006年元宵節,在《解放日報》上登載一條豆腐乾大小的消息,新場鎮舉行民俗傳統的元宵接灶君活動。小小一條新聞,卻引來了數萬人爭相觀看。那天,在新場鎮大街上,自北面洪橋出發至南面的包橋街上,行街隊伍的前面是敲鑼打鼓,迎來了「灶君」,隨後是「正月十五接灶君」的帳簾走在中間,後面是吹吹打打的江南絲竹。多年不見的「元宵接灶君」,引來了數萬遊客。
炭茅盪
「炭茅盪」源出於唐宋年間的「跨火」,是由里人取柴引火,然後作「跳火」或「跨火」,取意為火旺、發達興旺;另有一層意思表示驅趕邪鬼。到了明清年代,流傳到這里,於正月半炭茅盪演變成為一種「招田財掃窮」的民間風俗。
清明放鷂子
清明踏青時間,許多父母親陪伴小孩在田野里放起了風箏,本地人稱「放鷂子」。放風箏為原始的飛行器,歷史悠久,就以新場古鎮公司向當地里人中收集的「風箏架」來看,其歷史至少在清代。這種民間習俗在解放前,農家孩子一般放小型的「蝴蝶鷂」、「鳥雀鷂」,放小型的鷂子一般用鞋底線,富家的孩子大多為放大型的「板門鷂」、「百腳(蜈蚣)鷂」等等,不論放飛各種大小鷂,造型精美,富有氣派。昔日有些村莊在折好了鷂子以後放在客堂正中,先要舉行祭鷂儀式,請太保書藝人來唱太保,然後再進行放鷂子。
百花生日
農歷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當地俚人有祭花神生日的傳統習慣,舊時以扎花燈祭花神,今日改成舉辦花卉盆景展的形式稱為新風。新場俚人有個傳統的「二月十二百花生日」。新場民眾歷來在「百花生日」前後有種植花卉盆景的習俗,於是文化部門因勢利導,尊重當地傳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南匯縣文化局組織特色文化考評中,授予新場鎮「花卉盆景之鄉」稱號,至今,新場有花卉盆景協會,年年於花神節組織相關活動。
楊社
在《光緒南匯縣志》續志風俗篇的字里行間,曾經寫著民代有一清官楊繼盛,因揭發嚴嵩十大罪狀後被嚴嵩誣陷入獄,楊繼盛氣死,臉色發黑。後嚴嵩的十大罪狀敗露,楊繼盛得到昭雪平反。新場里人為了紀念楊繼盛的骨氣,專列楊社塑黑臉楊太為神,每年三月廿八作祭典,在跨街古戲台上唱太保舉行社祭。延至清末民國初里人每逢三月廿八,專請新南鄉太保書藝人徐和尚上台說唱,變成了一種祭神又娛人的民間習俗。
水龍會
「水龍會」原系明清年間民間求雨的一種舞龍習俗,始稱「分龍節」,隨著西風東漸,上海灘出現了新型的消防器械「射水槍」、「水泵」。於是民間俗稱「校洋龍」。此俗延至民國初期,新場鎮建立了四個消防區,分設於南大街閔家灣、中南街邱家弄、中北街牌樓弄、北大街洪東茶館弄。每逢農歷五月廿日,有新場鎮商會發起組織水龍會。
水祭
昔日,新場鎮上每逢六月廿四,從南山寺到北大街後市河中點燃蓮花燈,進行水祭。屆時,後市河中燈火通明,猶如一條水龍,又似水上明珠。
根據《話說新場》一書沈申元、王裕舟的介紹,此風傳至新場衍變成一種「蓮花燈會」。在里人中另有一說,此俗出自新場抗倭斗爭的明代,作為沿海地區的新場鎮,由少林僧兵來此增援,在後市河中點燈,形成「千燈夜作龍魚變」的威勢,畏懾倭寇海盜。里人舉行水祭,既是一種求神保泰的心理意識,又是為了里人保衛家鄉樹立了備戰觀念。
祭葯王
早於清末民初,在新場鎮的民間風俗中,流傳著六月廿四祭葯王的習俗。每逢六月廿四新場居民就聚集在一起,來到東岳廟的葯王殿、雷祖廟在葯王神像面前祭奠,作過儀式,再請太保書藝人進行說唱,既娛神,又樂人。里人祭葯王,既求葯王保佑葯業界生意興隆,又求葯王保佑老百姓的身體健康。
祭魯班
每年七月初七,浦東泥木工集聚在新場洪西街魯班閣社祭魯班。提起魯班,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木工。當時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木工的用武之地也就更多。別人能建造房屋,製造戰車,運輸車舟,魯班卻因能研創修造趙州橋,而聞名於世,人們都誇他是位巧奪天工的建築先師。於是泥木工們在每年的七月七,集中於魯班閣祭魯班,歌頌魯班先師手藝高,為民解憂架鵲橋之中華美德。他既是民間信仰的祭祖地,又是拜師交流技藝的場所。屆時,泥木工們做過祭奠儀式後,再請太保書藝人說唱民間故事,以享耳福。[14]
祭平浪侯
晏公祠,位於新場鎮洪橋北堍。原是清康熙新場鹽商程兆麟任職黃河總督治水有功而受封「平浪侯」民間祭祀之地。
岸祭
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菩生日,傳說這晚是地藏王菩薩開眼之時,新場地區的居民家家戶戶在自己的屋檐,街檐和潑水的地方,都插上一排排棒香,為地藏王開眼照明。孩子們還將棒香插在茄子上,製成茄子燈。
中秋節點香斗
中秋節在全國各地都有此俗,新場地區較為他俗更有特色的是,在這一天,除了吃月餅,擺團圓酒,吃毛豆芋艿之外,還在庭院中點香斗、供天地、齋月宮。「香斗」淵源於春秋戰國祭天儀式,後流傳於民間。——信息來源於小鎮微報
5、求!我想上成人學校,現在在上海浦東南匯新場,那有好的的成人學校啊?還有網上可以學習么?
電大啊。。。。網路學校也很多,交大網路什麼的,南匯都有,不過在惠南鎮的
6、上海申影足部保健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申影足部保健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6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足浴,健康咨詢(不得從事診療活動、心理咨詢),健身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陳嚴標
成立時間:2014-06-12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234469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浦東新區新場鎮仁義路223號
7、浦東新區新場鎮滬南公路7508弄2-24號三樓原來是什麼區
現屬於浦東新區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滬南公路7508弄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