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局宋左師

保健局宋左師

發布時間:2020-07-12 23:19:56

1、老子說過的話

老子
道家哲學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東晉張湛所輯 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 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 有無之別 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 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 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發展時期

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斗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庄學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松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對道家應簡單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恆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恆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恆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麼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恆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恆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其實你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麼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實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

只要你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經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據《史記》的記載,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甲 老子故事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象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蓬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函谷著書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於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遊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賓士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於郊。戎馬生於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守關官員關

2、宋國驅狗 董必武詩句中有「曾聞宋國驅狂狗,莫訝韓生笑沐猴。」句,請釋典故

《左傳.襄公十七年》載:宋國華閱死後,他的弟弟華臣欺閱子皋比家衰弱,回派人要把皋比答家的總管華吳殺死。他派了六個人,用鈹在宋國城門附近合左師(即向戌,官為左師,因其采邑在合鄉,故稱合左師)家的屋後把華吳殺了,並且囚禁了華吳的妻子,又敲詐了大璧。宋平公知道後,認為這種行為不僅是欺凌宗室大臣,而且破壞了宋國的政令,因此想把華臣驅逐出國境。
「十一月甲午(甲午是日,即二十二日),國人逐瘈狗(狂犬,瘋狗)。瘈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華臣做了壞事,心中有鬼,故見逐狂犬而驚走),遂奔陳。」
華臣做了壞事,心中有鬼,故見國人逐狂犬到他家中,便以為是來抓他懲治,於是驚恐逃走。後因以「逐瘈狗」比喻驅逐壞人或反動勢力。

3、宋國太子為什麼被大臣和太監合謀殺掉了?

風雷激盪天欲變---向戌和伊戾的陰謀

好久沒有提到過宋國,這一節講講宋國的故事。

宋平公子成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進宮給宋共公的夫人共姬請安,見她身旁站立著一位身材修長的侍女,相貌非常迷人。子成心中很傾慕,就向共姬問起侍女的姓名和來歷。

宋平公

共姬就告訴子成說,她叫棄,是大夫芮司徒的女兒,棄是個苦命的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一身皮膚通紅,身上還長著長長的毛,芮司徒一家人見著孩子這種情形,以為是個怪物,留下來不吉利,但又忍心殺死她,就派人把孩子扔到都城外的河堤上,讓她自生自滅。

那天共姬帶著幾位貼身侍女在河邊採花玩耍。在奔跑行走中,一位侍女突然踢到了一樣軟軟的東西,還發出「哇哇」的哭聲,侍女往腳下一看,原來是個出生不久的女嬰,就抱起來,送到共姬跟前。共姬看這個女嬰雖然身上有些異樣,但卻是美人胎子,心痛這個女嬰,就把她抱回宮中撫養,因為可憐她的身世,就為她取名叫「棄」。棄長大後,就跟隨在共姬身邊做了侍女。

公子成對棄十分仰慕,就向共姬請求將充送給自己當侍妾。公子成雖不是共姬親生,但對共姬很孝順,共姬也非常喜歡這個繼子,請答應了公子成。

共姬

棄不但長得十分美麗,性格也溫順安靜,嫁給公子成後,對公子成簡直是百依百順,所以公子成十分寵幸她。後來,棄生下兒子叫佐。

宋共公去世後,公子成繼位做了宋國國君,是為宋平公。根據禮制,宋平公將正妻立為宋夫人,並且將宋夫人的兒子痤冊封為太子。宋平公的正妻死後,棄被立為宋國夫人。

佐與痤,雖然都是宋平公的兒子,但相貌與性格完全不同。公子佐相貌醜陋,但性格十分溫順,心地善良,朝野關系良好;太子痤長得相貌堂堂英俊飄逸,但卻心狠手辣,誰要是招惹了他,他必定置人於死地,所以宋國大夫都很怕他。

宋國左師向戌與太子痤發生過沖突,所以對太子痤又恨又怕;宦官惠牆伊戾是太子痤在宮里的老師,但是太子痤並不待見這位老師,對伊戾的態度非常惡劣,所以伊戾對太子痤也是懷恨在心。

公元前547年秋天,楚國有使節出訪晉國,經過宋國境內。根據當時的禮制,外國使節途經本國時,本國應該派人招待,以親密兩國關系,所以太子痤請求到郊外設宴款待楚國使節,得到了宋平公的首肯。

向戌

這時站在一旁侍候的伊戾要求與太子痤同行,宋平公感覺很意外:「你不是與太子一向不和嗎?你去,太子不會討厭你嗎?「

伊戾回答說:「小人侍奉太子,一向堅持這樣的規矩,太子即使厭惡我,我也不敢離得太遠,太子如果寵愛我,我也不敢靠近太近。我只能恭恭敬敬地站立一旁,等待太子給我指令,哪裡敢有二心?太子前去招待楚使,外面雖然有人伺候,身邊卻沒可供使喚的人。所以我請求前往。「

宋平公不知道伊戾包藏禍心,就讓伊戾跟隨太子痤去郊外。

伊戾到了郊外之後,瞞著隨行的人,偷偷在那裡挖了個坑,將事先殺好的一頭羊,以及一封偽造的結盟書放進坑裡,小心翼翼的掩埋好,然後騎著馬飛快回來向宋平公稟告說:「太子痤與楚國勾結,要對宋國謀反,盟書都寫好了。」

宋平公覺得事發突然,還是?[慎的好,就對伊戾說:「痤身為太子,已經是國家繼承人了,為什麼要謀反?此事不太符合常理。」

伊戾說:「太子嫌國君在位時間太長,他可能等不及要繼位了。」

太子痤

人都怕權力被人奪走,宋平公於是派人前往宴會的郊外查證,果然在發現了結盟用的祭品和盟書。

宋平公還是不相信,又派人去征詢宋夫人和左師向戌的意見,宋夫人想兒子佐成為太子,向戌得罪過太子痤,兩人都巴不得太子痤有事,就對來人說:「的確聽說過太子痤想謀反的事。」

宋平公一聽,這還了得,立即下令將太子痤關下了大牢。

太子痤覺得冤啊,可是仔細一想,宋國國內竟然沒有一個能夠救自己的,那些有能力有關系的人都被自己得罪光了。後來又想來,佐心地善良性格溫順,也只有他能夠救自己了。就託人去請佐去向宋平公求情,並說:「如果他中午不來的話,我也就只有一死了。」

向戌在牢房安設了耳目,早將太子痤求救的消息報告給了向戌。向戌就前往佐的府邸中,裝著與佐關系親密的樣子,拉著佐聊起了家長里短風花雪月的事,不知不覺就過了中午。太子痤苦等弟弟不到,失望之下,就上吊自殺了。

太子痤既然死了,佐就成了宋國的太子。宋夫人與左師向戌別提有多高興了。

宋夫人棄

過後,宋平公仔細回想起來,越想越不對勁,又派人仔細勘察了宴會現場,詢問了當天人來人往的詳情,發現竟然是伊戾設下的圈套。宋平公大怒,派人將伊戾大卸八塊,放在鍋里煮得爛熟,拿去餵了狗。

左師向戌私德也有問題。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有次向戌見到宋夫人棄的騮馬,就假裝不知道,問:「這是誰家的馬?」下人回答說:「這是國君夫人的。」向戌就說:「誰是國君夫人,我怎麼不知道?」宋夫人得知後,給向戌送來豐厚的禮物。向戌見到禮物,態度立時就變了,趕緊改口叫棄為「君夫人」,並向宋夫人行了大禮。國之重臣,就是這樣沒有節操。

宋國國君也墮落了。

4、求《左傳》中〈晉楚城濮之戰〉翻譯

【原文】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懿次於城濮(1)。楚師背郄而舍(2),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3):「原田每每(4),舍其舊而新是謀(5)。」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候, 若其不捷,表裡山河(6),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 曰:「漢陽諸姬(7),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 夢與楚子搏(8),楚子伏己而嘏其腦(9),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 天,楚伏其罪(10),吾且柔之矣(11)!」

子玉使斗勃請戰(12),曰:「請與君之士戲(13),君馮軾而觀之,得 臣與寓目焉(14)。」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 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 夫謂二三子(15):戒爾車乘(16),敬爾君事,詰朝將見(17)。」
晉車七百乘,靶、勒、鞅、鞴(18)。晉侯登有莘之墟以觀師(19),曰: 「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20)。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21),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22),子上將右(23)。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 旆而退之(24),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25),楚師馳之,原軫、郄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26)。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於西,楚左師潰。楚師敗 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27),及癸酉而還。甲午,至於衡雍(28),作王宮 於踐土(29)。

鄉役之三月(30),鄭伯如楚致其師(31)。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於晉(32)。晉欒枝人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於衡雍。 丁未,獻楚俘於王(33):駟介百乘(34),徒兵千。鄭伯傅王(35),用平禮也(36)。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37)。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候為侯伯(38),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39),彤弓一,彤矢百,艫 弓矢千(40),鉅氅一卣(41),虎賁三百人(42)。曰:「王謂叔父(43):『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44)。』」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45)。」受策以出。出入三覲(46)。

衛候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47)。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要言曰(48):「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 渝此盟,明神殛之(49),俾隊其師(50),無克祚國(51),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52),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 「畀余(53),余賜女盂諸之糜(54)。」弗致也。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諫(55),弗聽。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 以濟師,將何愛焉?」弗聽。出,告二子日:「非神敗令尹,令尹 其不勤民,實自敗也。」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 以為戮。』」及連谷而死(56)。

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57)!為呂臣實為令尹(58),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59)。」

【注釋】

(1)晉侯:指晉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國歸父、崔夭:均 為齊國大夫。秦小子懿(yin):秦穆公之子。城濮:衛國地名,在今河南陳 留。 (2)背:背靠著。郄(xi):城濮附近一個險要的丘陵地帶。(3)誦:不配樂曲的歌曲。 (4)原田:原野。每每:青草茂盛的樣子。 (5)舍其舊:除掉舊草的根子。新是謀:謀新,指開辟新田耕種。(6)表:外。里:內。山:指太行山,河:黃河。 (7)漢陽:漢水北面。 (8)搏:徒手對打,格鬥。 (9)伏己:伏在晉文公身上。嘏(gu):吮吸。(10)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助。伏其罪:面朝地像認罪。 (11)柔之:軟化他,意思是使他馴服。 (12)斗勃:楚國大夫。 (13)戲:較量。 (14)得臣:子玉的字。寓目:觀看。 (15)大夫:指斗勃。二三子:指楚軍將領子玉、子西等人。 (16)戒:准備好。 (17)詰朝:明天早上。 (18)靶(xian):馬背上的皮件。勒:馬胸部的皮件。鞅(yang):馬腹的皮件。鞴(ban):馬後的皮件。 (19)有莘(shen):古代國名,在今河南陳留縣東北,虛,同「墟」,舊城廢址。 (20)陳、蔡:陳、蔡兩國軍隊屬於楚軍右師。 (21)中軍:楚軍分為左、中、右三軍,中軍是最高統帥。 (22):子西:楚國左軍統 帥斗宜申的字。(23)子上;楚國右軍統帥斗勃的字。(24)旆(pei)裝 飾有飄帶的大旗,(25)輿曳柴:戰車後面拖著樹枝。(26)中軍公族:晉 文公統率的親兵。橫:攔腰。(27)館:駐扎,這里指住在楚國軍營。谷:吃 糧食,指吃楚軍丟棄的軍糧。(28)衡雍:鄭國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 (29)踐土:鄭國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30)鄉(xiang):不久之前。役:指城濮之戰。(31)致其師:將鄭國軍隊交給楚軍指揮。(32)子人九:鄭 國大夫,姓子人,名九。行成:休戰講和。(33)王:指周襄王。(34)駟 介:四馬披甲。 (35)傅:主持禮節儀式。(36)用平禮:用周平王的禮節。 (37)宥:同「侑」,勸酒。(38)嚴氏、王子虎:周王室的執政大臣。內史:掌管爵祿策命的官。策命:在竹簡上寫上命令。侯伯:諸侯之長。(39)大 輅(lu)之服:與禮車相配套的服飾儀仗。戎輅之服:乘兵車時的服飾儀仗。 (40)艫(lu):黑色。(41)鉅氅(ju chang):用黑黍米和香草釀成的香酒。 卣(you):盛酒的器具。(42)虎賁(ben):勇士。(43)叔父:天子對同 姓諸侯的稱呼。這里指晉文公重耳。(44)糾:檢舉,逖(ti):懲治。慝 (te):壞人。(45)丕:大。顯:明。休:美。(46)出入:來回。三覲:進 見了三次。(47)元喧(xuan):衛國大夫。奉:擁戴。叔武:衛成公的弟弟。 (48)要(yao)言:約言,立下誓言。(49)殛(ji):懲罰。(50)俾:使。 隊:同「墜」,滅亡。(51)克;能。祚:享有。(52)瓊弁:用美玉裝飾的 馬冠。纓:套在馬脖子上的革帶。(53)畀(bi):送給。(54)孟諸:宋國 地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糜:同「媚」,水邊草地。孟諸之糜:指宋國的土 地。(55)大心:孫伯,子玉的兒子。榮黃:榮季,楚國大夫。(56)連谷: 楚國地名。(57)毒;危害。莫餘毒;莫毒余。(58)為呂臣:楚國大夫,在 於玉之後任楚國令尹。(59)奉己:奉養自己。不在民:不為民事著想。

【譯文】

夏天四月初三,晉文公、宋成公、齊國大夫國歸父、崔夭、秦 國公子小子懿帶領軍隊進駐城濮。楚軍背靠著險要的名叫郄的丘 陵扎營,晉文公對此很憂慮。他聽到士兵們唱的歌辭說:「原野上 青草多茂盛,除掉舊根播新種。」晉文公心中疑慮。狐偃說:「打 吧!打了勝仗,一定會得到諸侯擁戴。如果打不勝,晉國外有黃 河,內有太行,也必定不會受什麼損害。」晉文公說:「楚國從前 對我們的恩惠怎麼辦呢?」欒枝說:「漢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諸侯國, 全被楚國吞並了。想著過去的小恩小惠,會忘記這個奇恥大辱,不 如同楚國打一仗。」晉大公夜裡夢見同楚成王格鬥,楚成王把他打 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腦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說:「這是吉利 的徵兆。我們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們會使他馴服的。」
子玉派斗勃來挑戰,對晉文公說:「我請求同您的士兵們較量 一番,您可以扶著車前的橫木觀看,我子玉也要奉陪觀看。」晉文 公讓欒枝回答說:「我們的國君領教了。楚王的恩惠我們不敢忘記, 所以才退到這里,對大夫子玉我們都要退讓,又怎麼敢抵擋楚君 呢?既然得不到貴國退兵的命令,那就勞您費心轉告貴國將領:准 備好你們的戰車,認真對待貴君交付的任務,咱們明天早晨戰場 上見。」

晉軍有七百輛戰車,車馬裝備齊全。晉文公登上古莘舊城 的遺址檢閱了軍容,說:「年輕的和年長的都很有禮貌,我們可以 用來作戰了。」於是晉軍砍伐當地樹木,作為補充作戰的器械。

四月初四,晉軍在莘北擺好陣勢,下軍副將胥臣領兵抵擋限陳、 蔡兩國軍隊。楚國主將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兵卒為主力,說:「今 天必定將晉國消滅了!」子西統率楚國左軍,斗勃統率楚國右軍。 晉將胥臣用虎皮把戰馬蒙上,首先攻擊陳、蔡聯軍。陳、蔡聯軍 逃奔,楚國的右軍潰敗了。晉國上軍主將狐毛樹起兩面大旗假裝 撤遲,晉國下軍主將欒枝讓戰車拖著樹枝假裝逃跑,楚軍受騙追 擊,原軫和郄溱率領晉軍中軍精銳兵力向楚軍攔腰沖殺。狐毛和 狐偃指揮上軍從兩邊夾擊子西,楚國的左軍也潰敗了。結果楚軍 大敗。子玉及早收兵不動,所以他的中軍沒有潰敗。

晉軍在楚軍營地住了三天,吃繳獲的軍糧,到四月八日才班 師回國。四月二十九日,晉軍到達衡雍,在踐土為周襄王造了一 座行官。

在城濮之戰前的三個月,鄭文公曾到楚國去把鄭國軍隊交給 楚國指揮,現在鄭文公因為楚軍打了敗仗而感到害怕,便派子人 九去向晉國求和。晉國的欒枝去鄭國與鄭文公議盟。五月十一日, 晉文公和鄭文公在衡雍訂立了盟約。五月十二日,晉文公把楚國 的俘虜獻給周襄王,有四馬披甲的兵車一百輛,步兵一千人。鄭 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禮儀式,用從前周平王接待晉文侯的禮節來 接待晉文公。五月十四日,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晉文公,並勸晉文 公進酒。周襄王命令尹氏、王子虎和內史叔興父用策書任命晉文 公為諸侯首領,賞賜給他一輛大輅車和整套服飾儀仗,一輛大戎 車和整套服飾儀仗,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 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黑黍米釀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並 說:「周王對叔父說:『恭敬地服從周王的命令,安撫四方諸侯,監 督懲治壞人。』」晉文公辭讓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說:「重耳再 拜叩首,接受並發揚周天子偉大、光明、美善的命令。」晉文公接 受策書遲出,前後三次朝見了周襄王。

衛成公聽到楚軍被晉軍打敗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國,後又 逃到陳國。衛國派元喧輔佐叔武去接受晉國與諸侯的盟約。五月 二十八日,土子虎和諸侯在周王的廳堂訂立了盟約,並立下誓辭 說:「各位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殘害。如果有人違背盟誓, 聖明的神靈會懲罰他,使他的軍隊覆滅,不能再享有國家,直到 他的子孫後代,不論年長年幼,都逃不脫懲罰。」君子認為這個盟 約是誠信的,說晉國在這次戰役中是依憑德義進行的征討。

當初,楚國的子玉自己做了一套用美玉裝飾的馬冠和馬秧,還 沒有用上。交戰之前,子玉夢見河神對自己說:「把它們送給我! 我賞賜給你宋國孟諸的沼澤地。」子玉不肯送給河神。子玉的兒子 大心和楚國大夫子西讓榮黃去勸子玉,子玉不聽。榮黃說:『人死 了能對國家有利,也要去死,何況是美玉!它們不過是糞土,如 果可以用來幫助軍隊得勝,有什麼可以吝惜的?」子玉還是不聽。 榮黃出來告訴大心和子西說:「不是河神要讓令尹打敗仗,而是令 尹不肯為民眾盡力,實在是自找失敗。」楚軍戰敗後,楚王派人對 子玉說:「如果你回楚國來,怎麼對申、息兩地的父老們交代呢?」 子西和大心對使臣說:「子玉本來想自殺,我們兩入攔住他說: 「國君還要懲罰你呢。』」子玉到了連谷就自殺了。

晉文公聽到於玉自殺的消息,喜形於色他說:「今後沒有人危 害我了!楚國的為呂臣當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會為老百姓 著想。

5、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翻譯

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產善相小國。王使椒舉侍於後,以規過。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所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宋大子佐後至,王田於武城,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寡君將墮幣焉,敢謝後見。


楚靈王派人向左師和子產詢問禮儀。左師說:「小國學習禮儀,大國使用禮儀,豈敢不進獻所見所聞?」於是獻上公侯會合諸侯的禮儀六項。子產說:「小國以事奉大國作為職責,豈敢不進獻所該做的?」也獻上伯爵、子爵、男爵會見公爵的禮儀六項。君子認為左師善於保持前代的札儀,子產善於輔佐小國。楚靈王讓椒舉侍從在身後,以便糾正錯誤,到事情結束,沒有任何糾正。楚靈王問他什麼緣故,椒舉回答說:「禮儀,我沒有見到的有六項,又怎麼糾正?」宋國的太子佐晚到,楚靈王在武城打獵,很久沒有接見他。椒舉請楚靈王辭謝他。楚靈王派使者前去,說:「在武城正有祭祀宗廟的事情,寡君將准備一些禮物,謹為不能及時接見您而致歉。」

這里只有「墮幣」難理解,而且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墮幣」是宗教祭祀的禮品。也有人認為是諸侯見面的時候贈送的禮品。這里我採用的是第二種理解,也就是楚靈王派人去跟太子佐賠禮,順便跟他說楚靈王在祭祀,將准備一些禮品給你以表歉意。這樣的理解也合乎邏輯。

而如果將「墮幣」理解成祭祀禮品。那就有點不合理了。你家大王在祭祀,卻連禮品都還沒准備好,就派個人來跟我道個歉?

6、向老子求言 求的是治世之言,還是求傳世之言?

 老子簡介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在東周帝國的首都洛陽擔任「守藏室之史」(等同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問禮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道家哲學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基本觀點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重要哲學家之思想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東晉張湛所輯 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 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 有無之別 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 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 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發展時期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斗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庄學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松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對道家應簡單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其實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恆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恆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恆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一些吧!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麼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恆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恆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常道,世間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其實你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麼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呵呵,其實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只要你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你就已經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1.老子,根據《史記》的記載,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甲 老子故事老子降生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象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蓬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聰穎少年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入周求學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教授孔丘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高論生死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

7、左師是什麼官名?

左師
1、春秋時宋國執政官。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左師以聽政。見《左傳·僖公二十年》。
2、戰國時趙國無實權的高級官名。《觸龍說趙太後》:「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資治通鑒》有相同記載。胡三省註:「冗散之官以優老臣者也」。

感覺後者大概是太師那種官爵,名譽官職。

8、宋國最終被哪國征服?

春秋宋國——齊楚魏
南朝宋國——南朝齊(蕭衍)
北宋——金(通古斯靺鞨)
南宋——元(蒙古人)

9、左傳 襄公十七年 翻譯

宋國的華閱死,華臣認為皋比家族力量微弱,派壞人去殺他的家總管華吳。六個壞人用鈹刀把華吳殺死在盧門合左師後邊。左師害怕,說:「我老頭子沒有罪。」壞人說:「皋比私自討伐吳國。」就幽禁了華吳的妻子,說:「把你的大玉璧給我。」宋平公聽說這件事,說:「華臣不僅殘暴地對待他的宗室,而且使宋國的政令大亂,一定要驅逐他。」左師說:「華臣,也是卿。大臣不和順,這是國家的恥辱。不如掩蓋起來算了。」宋平公就不再加罪。左師討厭華臣,他給自己做了一根短馬鞭子,如果經過華臣的門口,必定快馬加鞭。

十一月二十二日,國內的人們追趕瘋狗。瘋狗跑到華臣家裡,人們就跟著追進去。華臣恐懼,就逃亡到陳國。

10、左師是什麼官?

春秋戰國時宋趙等國的執政官名。如:左師觸龍言。——《戰國策·趙策》。

與保健局宋左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