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飛慕課上的課程好嗎?
我覺得游戲類的課程蠻不錯的,對改正孩子拖拉的壞習慣和提高專注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游戲的種類很多,都是用家庭常見的東西作為道具,很實用的課程。現在小孩聽話懂事了很多,還經常問我有什麼新游戲呢。
2、大學生心理慕課題,影響韌性的因素不包括?
影響韌性的因素不包括性格
影響韌性的因素:
1、個性因素。
指個體內部的有助於逆境中的個體克服逆境並能積極發展的特質性因素。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區等更大的社會范圍的積極因素。
首先是家庭環境因素。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最初和最重要場所,其環境和氛圍是壓彈的重要影響因素。
其次是學校環境因素。學校氛圍也是壓彈的重要影響因素。積極的學校氛圍、學校的歸屬感、良好的同伴關系等對於壓彈的培養是非常有意義的。
3、社區環境因素。
社區環境同樣被認為對壓彈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般認為,成長於較差社區的孩子比成長於較好社區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消極的適應結果。
(2)女性保健慕課擴展資料:
測量韌性的工具
1、韌性量表
護理學家Wagnild和Young曾經對成功應對重大挫折的女性被試進行訪談,開發了韌性量表(resiliencescale),這是目前應用得最早、也最廣泛的量表。
量表包括情緒指標和認知指標,如個人能力(獨立、自信、決心、策略、忍耐性、控制感、堅持等)、接受自我和生活(包括適應力、靈活、平衡)等。
Block和Kremen編制的自我韌性量表(ER89)也是以成人群體為樣本編制的,一共由14個自呈條目組成,分四級記分,每一條目都涉及個性的某些方面,因題目簡約、題量少而受到歡迎。
2、慢性病兒童韌性量表
韓國護理學家Kim,D.H[17]以Mandelco&Peery[18]的系統模型(Or-)為理論依據,開發研製了慢性病患兒韌性量表。Kim,D.H通過202名慢性病患兒及其母親的訪談、專家咨詢開發並驗證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此量表共32個條目,包括個體內在特性10個條目,應對方式12個條目,人際關系10個條目,分四級記分,每一個條目內容簡單清晰,適合兒童特點,受到護理學界的認可。
3、健康青少年韌性量表
Constantine等[19]根據自己對韌性的理論構想編制了健康青少年韌性評定問卷,共有60個項目,下轄19個緯度,並將韌性分成外在保護因子和內在保護因子。其中,外在保護因子存在於家庭、學校、同伴群體當中;而內在保護因子指個體的特質。
3、慕課有關創業創新,管理,哲學,禮儀方面的課程匯總,課時,主講人。
2012年9月,正當大學生們埋頭趕功課的時候,電影剪輯、編程實習生和被稱為「edXfellows」的研究生與博士後們將課堂視頻加入到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簡稱MOOC)之中。從此,這些課程就不再僅限於大學課堂,而成為了世界共享資源。沒過多久,edX,這家從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起家的非盈利在線教育公司,在2012年秋天的首批課程就吸引了37萬名學生注冊。然而這個數字和Coursera的課程注冊人數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Coursera成立於2012年1月,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70萬人注冊。用身為Coursera創始人之一的原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Ng)的話來說,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甚至「比Facebook還快」。「MOOC的發展實在太快,我們都大吃一驚。」說這話的大衛•史蒂芬斯(DavidStavens)和另外兩個創業夥伴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Thrun)和邁克爾•索科爾斯基(MichaelSokolsky)在今年共同創了一家名為「Udacity」的在線教育公司,這也開啟了高等教育期待已久的改革。而在這之前,早在2011年秋天,就已經有16萬人(原文誤作15萬——譯者注)注冊了史朗博士的「人工智慧入門」網路課程。史蒂芬說:「一年以前,我們的團隊還只有我們三個人,在塞巴斯蒂安的起居室里工作。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40名全職員工。」「我認為,今年是教育模式備受沖擊的一年。」edX總裁安納•阿加瓦爾(AnantAgarwal)說:「到現在,這沖擊仍未結束。」作為一項輔助教學手段,MOOC已經不是什麼新主意了。但是直到今年,它才備受矚目,吸引無數人加入進來。以Coursera為例,自其創建伊始,諸多知名學府便迅速與之聯手。現在,Coursera提供的課程來自33所著名大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等。今年9月,Google發布了一個製作MOOC的工具。斯坦福大學建造了一個名「Class2Go」的網路課程平台,目前已有兩個課程上線。Class2Go提供的其中一個課程,是由尼克•麥肯恩(NickMcKeown)和菲利普•萊維斯(PhilipLevis)教授的「計算機網路」(ComputerNetworking)。麥肯恩博士說:「我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兩位教授還說,他們其實並不太清楚這種「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麥肯恩博士說:「我們只能在接下來的幾周里邊用邊學了。」「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是什麼?傳統的網路課程會徵收學費,擁有學分,並且為了保證師生交流只允許少數人注冊。而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則與之截然相反——它通常是免費的,沒有學分,而且允許成千上萬的人來注冊。只要能上網,所有人都能注冊這些課程。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可能與學生進行單獨交流。所以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的呈現與互動方式是針對大規模人群設計的。注冊同一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入當地的學習小組或者在在線論壇上討論等方式,來互相促進、學習。至於該課的成績,也可能是由學生互評產生的。這種新的教學形式融教育、娛樂與社交網路為一體。而MOOC的公開課程材料(比如課件和課堂視頻)讓你就像親自去教學現場旁聽一樣,帶給你修讀完整課程所應有的體驗。MOOC的主要構成仍然是課堂演講視頻。在這以前,可汗學院(KhanAcademy,是由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家非營利教機構,通過網路提供一系列教學短片——譯者注)就已經開始提供免費、簡短的教學視頻。因為有了這個成功的先例,MOOC的製作者了解了簡短的重要,所以通常將視頻的長度限定為8到12分鍾。而更關鍵的是,視頻可能會中途暫停數次,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如彈出一個小測試,或者讓學生寫一段程序代碼),然後系統自動給出反饋。該課程的助教可能會查看、管理在線論壇。另外,有些課程也會有作業和考試。毫無疑問,MOOC面對著諸多挑戰:首先,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其次,評分機制,特別是非科技類的人文、藝術等學科的評分機制也不完善。另一個大問題是作弊嚴重。「我們曾經發現過有20人交了一模一樣的作業。」教授軟體工程的加州大學教授大衛•帕特森(DavidPatterson)如是說。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抄襲行為,他簡直難以置信。為了杜絕考試作弊的情況,Udacity和edX現在都提供監考制考試(即,學生可以選擇到某一指定的考試中心進行考試,屆時會有監考人員在現場監督——譯者注)。另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堅持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生並不多。正如吳恩達所說:「注冊一個課程很容易。」事實上,5分鍾就足夠了——這其中還包括了給自己起一個漂亮網名用掉的2分鍾。在2012年秋季吳恩達在Coursera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中,中有46,000人嘗試完成了第一次的作業。而到了最後,只有13,000人完成課程並獲得證明。然而13,000人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MOOC的光輝理想,就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讓人們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擴展人脈。2012秋季在Coursera上修讀帕特森博士「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課程的學生中,非美國本土的學生佔四分之三。而去年春季修讀阿加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circuitsandelectronics)課程的學生中,這一比例也有四分之一。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這兩門課程中的比例都超過70%(其中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有三分之一)。在針對這兩門課程的一項匿名調查中,大多數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教學形式。在完成了阿加瓦爾博士的課程的學生中,有63%的學生認為,MOOC比他們在學校里修讀的類似課程要好;有36%的學生認為二者相當,只有1%的學生認為前者不如後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在線學習、研究與服務中心」(CenterforOnlineLearning,ResearchandService)主任雷•施羅德(RaySchroeder)認為,進行「在線教學」共有三個要點:教學材料的質量、教師的投入,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其中,第一項似乎不是問題——參與網路課程的教授大多來自於知名學府。並且,目前為止MOOC所覆蓋的主要是科技類的科目,比如計算機和數學。這類科目的內容往往都是清晰明了的。真正難的是後兩者。施羅德博士說:「MOOC的一個困難是,教師需要面對數萬學生,他們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都有交流。」那麼,怎麼才能讓MOOC擁有真實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呢?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平台在提供MOOC了。而Cousera、Udacity和edX可稱是其中的三巨頭。正是它們,確定了MOOC的形式。Cousera、Udacity、edX三巨頭左上:MIT「電路電子」網路課程(edX)。右上:斯坦福大學「統計」網路課程(Udacity)。右下:斯坦福大學「機器學習」網路課程(Coursera)。左下:伊利諾伊大學「有機化學」網路課程(Coursera)。用Coursera創建者之一的吳恩達的話說,Coursera將自己視為「學習」與「網路」的「中轉站」。Coursera提供的課程涵蓋了從計算機科學到哲學乃至於醫學的諸多領域,由一群最優秀的教師教授,並且是完全免費的。而這些課程也並非都是學術經典,或者純粹技術。比方說,有一門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提供的名為「世界音樂」(ListeningtoWorldMusic)的課程,其目的可能只是擴展你的音樂播放列表。吳恩達還介紹說,盡管Coursera會為課程設計提供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提供課程的各大學手中。」大多數Coursera課程都來自於已有課程,比如說一門在Courera上的普林斯頓課程很可能本來就是一門普林斯頓的真實課程。但是在Coursera上,修課的氛圍十分類似於Facebook(或者人人網,請自行代入——譯者注):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在全球1,400多個城市,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組學習小組,在真實世界中一起學習。然而有些學習小組可能非常疏散。比如說,沒有一個人在斯泰西•布朗(StaceyBrown)組織的小組活動上露面,盡管之前有幾個人回復說會來參加。布朗是哈特福德保險公司(Harfordinsurancecompany)的一名IT經理,他正在修讀三個Coursera課程,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的「游戲化」(Gamification)課程。他說,除了學習知識之外,他也希望能夠通過修讀這個課程來「積累人脈」。還有一些學習小組很有紀律性,這種紀律性可以督促學習。以軟體工程師金佰利•斯皮爾曼(KimberlySpillman)為例,她共注冊了7個Coursera課程,完成了其中3個。她說:「那些我讀完的課程,是那些我參與了學習小組的課程。」她起初加入了一個史朗博士人工智慧課程的學習小組。後來她自己成立了一個小組,以學習一門關於如何構建搜索引擎的Udacity課程。她在每周四晚上組織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本周的課程要點,之後,與大家一起去附近的酒吧聊天在。這個小組共15名成員的聚會地點是聖地亞哥卡尼梅塞附近的一處公共空間——安世創業中心(AnsirInnovationCenter),那裡有寬大的桌子和舒適的椅子。與Coursera不同,Udacity的課程僅限於它最初創立時就有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並且著重於實際應用,比方說教你「如何建立一個博客」,以及「如何構造一個網路瀏覽器」。Udacity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而根據史蒂芬斯博士的說法,「即使是最好的大學,其計算機課程所傳授的技能也是浮於理論的」。Udacity的課程不是由教師自行設計,就是與Google或者微軟等公司共同設計推出的。史蒂芬斯博士認為,Udacity與Coursera等提供大學課程的競爭者的不同之處是Udacity在選擇教師時依據的並非是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他們的教學水平。他說:「我們拒絕了大約98%的申請,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能教好經濟學這門課。」史蒂芬斯博士期待著有一天MOOC能夠打破傳統課程中教師的選擇、訓練和報酬的模式。正如他所說,「學生們會想要向最好的老師學習」,而不管那個老師擁有怎樣的學位或履歷。這也意味著,Udacity的教師不必有博士學位。盡管如此,Udacity還是擁有一批大學學者,比如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大衛•埃文斯(DavidEvans),以及教授「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inPhysics)課程的MIT畢業生安迪•布朗(AndyBrown)。史蒂芬斯博士曾說:「我們認為,教育的未來依賴於像安迪•布朗這樣把課講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老師。」布朗先生的「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inPhysics)課程可以說是一個獨立製作的「比爾•奈伊科學家」節目(BillNyetheScienceGuy,是一個由比爾•奈伊主持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節目。從1993年到1998年,共播放了100期,每期都有一個獨立主題,比如重力、生物多樣性、月球等等——譯者注)。在這個課程中,布朗先生會親身前往曾經誕生過重大物理發現的地點——義大利、荷蘭和英格蘭——采訪、拍攝並討論這些重大發現究竟是怎樣產生的。「上課的感覺就像是你正和老師比鄰而坐。」傑奎琳•斯皮格爾(JacquelineSpiegel)如是說。斯皮格爾女士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現在住在紐約新羅謝爾市。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目前已經注冊了多個Udacity和Cousera課程。在修讀其中「人工智慧」這門課的時候,她發現她喜歡絞盡腦汁去解答在線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斯皮格爾女士說,這門課很難,用掉了她「多得不好意思的時間」。她說:「我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聽課堂視頻。」她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周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有22個小時。但是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通過在Facebook上的學習小組,斯皮格爾女士和幾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女性成為了朋友。她自己也組建了一個在線學習小組,名字叫做「CompScisters」,專門開放給修讀科技類MOOC的女性。如果說Udacity追求的是實用,那麼edX追求的就是精英、聰明和嚴謹。已經有120所院校試圖與Udacity聯合,但只有伯克利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獲得了Udacity的青睞。對於來自MIT的edX來說,其員工對研發和測試各種在線課程設計工具總是熱情高漲。他們還會統計點擊的數據。而從阿格瓦爾博士在今春教授的一門課程的反饋來看,學生們更願意看教師手書公式或者重點句子,而不是死盯著一張已經寫好了的紙看。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教育更加有條理。edX的內容開發副主席霍華德•勞瑞(HowardA.Lurie)說:「學生應當知道,課程的安排並不是隨意為之的。」勞瑞先生是該部門「每日站立例會(DailyStand-upmeeting)」的主持者。每日例會的目的是保證課程開發的進度。在某次例會之後,MIT畢業生、edX同事萊拉•費舍爾(LylaFischer)坐到她的電腦前,編輯阿格瓦爾博士的網路課程中一些問題的答案。今年春天,學生需要下載寫有簡略答案的PDF文檔。但是現在,「這是一個完整的解釋,包含各個步驟」,一切都在網上顯示得一清二楚了。勞瑞先生說:「我們充分利用手頭掌握的一切工具,(來使課程設計更為完善)。」在觀看課堂視頻時,學生可以控制視頻播放的速率。有些人喜歡將速率調成原來的兩倍快,有些人則想要減速或者重復播放。在不久以後,edX還會添加新的功能:如果學生答錯了一道題,系統會自動找出錯誤之處,並提供改正方法。下一步,應對挑戰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要知道,很多作業是不能通過計算機打分的——特別是那些有筆答題的作業,比如寫作和分析。這就要求MOOC的設計者們必須有創造性。在這一方面,Coursera使用了同學互評(peergrading)系統:假設你提交了一份作業,那麼會有5個同學來給你評分;而你也要給隨機抽取的5份作業打分。但是,如果有人對於分數完全沒有概念或者胡亂評分,那該怎麼?Coursera正在開發一個軟體,用來找出那些評分非常不準確的人,降低他們的加權,從而削弱他們的影響。同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米切爾•鄧奈爾(MitchellDuneier)也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鄧奈爾教授在去年夏天教了一門Coursera課程。而這項研究就是對期末考試的同學互評評分,與他以及他的助教給出的分數作比較。之前提到過的那位哈特福德保險公司的IT經理布朗先生對同學互評課沒有什麼好感。他自己有個14歲的孩子,他說:「給我評分的,可能就是個14歲小孩呢!」MOOC所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僅限於該如何評分。其修讀者來自全球各地,從青少年到退休人士,無所不有。這就意味著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並沒有共同的知識基礎和教育背景。而沒有達到基本知識要求的學生,很可能會拉低課程研討的水平——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關高科技的課程來說,更是如此。究竟什麼課程適合你?要想學好一門課,上課之前必須達到的先期要求是什麼?Cousera上有一門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名為「網路:朋友、金錢、位元組」(Networks:Friends,MoneyandBytes)。這門課要求選修者具備線性代數和多變數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但是它還寫著「(如果你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也可以注冊這門課。到九月份開課的時候)教師會修改一部分課程,讓沒有相關數學背景的同學也能看懂」。還有一門由哈佛大學提供的名為「計算機科學入門」(IntroctiontoComputerScience)的課程,其先期要求居然是「無」——也就是說,只要你能上哈佛大學,就能修這門課?這種東西就應該放到Yelp(請自行代入大眾點評網等點評類網站——譯者注)上給人吐槽啊!「我們迫切地需要進行人群評估。」杜克大學教授、從事英語與跨學科研究的凱西•戴維森(CathyN.Davidson)說,「我們不僅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還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評估。」最重要的是,修讀網路課程究竟益處何在?得到結課證明?工作面試機會?或者只是學得新知識的愉悅感?「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知識,就會受益無窮。」伊利諾伊大學的施羅德博士說,「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學分,這對網路課程來說就是個巨大挑戰。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將網路課程納入高等教育之中呢?」阿格瓦爾教授預測「在一年以後,大學會同意擁有edX結課證明的學生取得學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用MOOC的學分抵去大學學分——就像現在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Placement,指美國大學理事會為高中生提供的大學先修課程,程度相當於大學科目)的學分可以抵去大學學分一樣。現在,網路課程與真實課程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起來。明年春天,戴維森博士會在杜克大學和網上同時教一門叫做「出人意料的結局:社會科學與文學」的課程,並且由她在杜克大學的學生組織網上討論。今年秋季,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生修讀了edX上阿格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課程。他們甚至在edX上添加了自己的內容,比如測驗。明年春天,位於威爾斯利的馬賽諸塞大眾灣社區學院()耶將會用一門edX網路課程作為計算機入門課。史蒂芬斯博士相信,更大的轉變和沖擊還未到來。「我們現在可能只走了5-10%的路。」本文作者勞拉•帕帕諾是InsideSchoolTurnarounds一書的作者。她現在在威爾斯利女性中心從事寫作。來源:紐約時報TheYearoftheMOOC
4、跪求好的java慕課課程或者是博客什麼的學習途徑,大一軟體工程學生,有C語言基礎。
到北大網站上去看一看,可能有。
根據一些同學的提問,我歸納了一下。新生入學報到時主要要准備如下東西、要注意如下事項:
1.相關證件。包括:身份證、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戶口遷移證、黨團組織關系證明(介紹信)、一寸登記照若干張(可以多帶幾張,以備它用),等等。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記。另外,把父母、爺爺奶奶即各個近親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業和職務搞清楚,填下來,到學校要填各種表格,有的表格需要這些信息。
2.錢和卡。上學要交學費和住宿費(分別為每年4500-500元與1000元左右),合計要6000左右(個別專業可能要高些,如藝術類專業)。因為新生出門較少,沒有什麼旅途安全經驗,建議少帶現金(但千把塊錢還是要帶的,以備一些不時之需)。可以在家中先辦一張信用卡或儲值卡用於交學雜費等。有的學校會給你寄一張卡,讓學生把錢存在其中,你可以用這張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辦一張信用卡,把它關聯到父母親的儲值卡(如工資卡),每月刷卡後直接從父母親的卡中扣款,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讓父母親知道你的消費情況,可以自己在老家辦一張儲值卡(讓父母親往裡沖錢),然後辦一張信用卡與之關聯。也可以到學校再辦儲值卡與信用卡,但這樣你父母親異地往你的儲值卡打錢時要付手續費。
3.一般情況下,各個學校都要配發一些學習和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不是無償給你的,都要你花錢購買。學校發的物品質量都很次而且貴,建議學校發的東西如果可以不要就盡量不要,能自己買的就別買學校發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則可以在離開家時先配好,免得到學校後由於人生地不熟不好買。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帶,除非學校距你家鄉很近或者父母親有機會出差來學校給你帶東西。內衣和襪子至少要兩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兩套。如果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學的城市的地理氣象與生活環境是否相似,那麼准備的東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帶些那個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學的城市在南方,那麼太厚的保暖內衣褲就可以不帶了)。被褥也是這樣,夏天去學校,可以帶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後再買。席子可以到學校根據床寬購買合適的,床單和枕頭(枕套)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再買。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帶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發水、梳子、手機(看家庭條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後就能使用。男生要帶剃須刀、女生要帶各種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於洗臉盆、曬衣架、拖鞋、雨傘、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燈之類的東西就不一定要帶了,有的學校會發,就算不發自己買也不貴(這些生活用品到了學校買也很方便,而且到時候和舍友一起去買還能快速縮短距離)。條件可以時,可以帶個照相機,為自己和同學照照相,也是人際交流的一種很好方式。
6.學慣用品。可以帶幾支水筆、本子、字典、詞典(英漢漢英詞典等,包括功能強大的電子詞典)、書包(背包)。如果學校沒有不允許,你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帶筆記本。但最好不要帶,尤其是當你迷戀上網或者玩游戲的時候,帶筆記本會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和同學的正常交往。另外,還可以預備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葯或創可貼之類,雖然不一定會用到它們,不過等需要的時候隨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得錢花不了,不需要買太貴的,畢業後可以買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裝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即可。但不要過分大,免得不好攜帶,到學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長、50-60公分寬為佳。
8. 如果可以的話,帶點家鄉的特產,不是一定要去給老師,而是給舍友或班上同學吃,畢竟你有四年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車的話,可以憑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享受學生票優惠。
11.一點小建議:大學學習勇攀高峰,加入社團量力而行,大學社會實踐多多益善,尊敬老師有難必問,同學相處寬容大度,大學戀愛不鼓勵也不反對。
12.入學測試和體檢。有的大學在新生報到後一段時間內,要組織幾門文化課的新生入學測試,對考試成績和高考成績有較大出入者要進行重點核查。如果你考試沒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擔心。考試范圍和難度不會超過高考,考得好壞無所謂。體檢也很容易過,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學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體檢時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緊的。只要你高考時正常體檢、正常考試,這兩項都沒有問題,現在可以放心玩!
當然還有另一種入學考試,那是為各種分班做做准備的,比如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分到英語快班。
13.新生軍訓。大學新生要進行軍訓,軍訓一般只有兩個星期。按照《國防教育法》的規定,組織學生進行軍訓,這是貫徹國防教育法的具體行動,是推進素質教育、為國家和軍隊培養造就高素質國防後備力量的重大舉措。參加軍訓可以增進同學友情,應該積極參加。如果身體條件不許可,應該盡早跟輔導員或班主任講清楚,以免發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這個不用擔心。住宿條件有好有壞,不要太拘泥於這個,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學友好相處。不要以為住宿條件差就不能適應,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條件對你以後的成長和工作、生活很有好處,不管你的家庭是多麼富有!
15.專業不理想,調換專業。一般學校進校一年後都可以調換專業。調換專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在原專業很難學下去,學校會幫助你換一個好學一點的專業(但一般不是很好的專業,也不是熱門專業);另一種是你想換一個你心儀的其它專業,這種時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轉入的專業所在院系進行資格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轉入,有的學校還要交一筆費用。
5、慕課 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
2012年9月,正當大學生們埋頭趕功課的時候,電影剪輯、編程實習生和被稱為「 edX fellows」的研究生與博士後們將課堂視頻加入到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 MOOC )之中。從此,這些課程就不再僅限於大學課堂,而成為了世界共享資源。
沒過多久,edX ,這家從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起家的非盈利在線教育公司,在2012年秋天的首批課程就吸引了 37 萬名學生注冊。然而這個數字和 Coursera 的課程注冊人數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
Coursera 成立於 2012 年1月,到現在已經有超過 170 萬人注冊。用身為 Coursera 創始人之一的原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的話來說,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甚至「比Facebook還快」。
「MOOC 的發展實在太快,我們都大吃一驚。」說這話的大衛•史蒂芬斯(David Stavens)和另外兩個創業夥伴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和邁克爾•索科爾斯基(Michael Sokolsky)在今年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 Udacity 」的在線教育公司,這也開啟了高等教育期待已久的改革。而在這之前,早在2011年秋天,就已經有 16 萬人(原文誤作15萬——譯者注)注冊了史朗博士的「人工智慧入門」網路課程。史蒂芬說:「一年以前,我們的團隊還只有我們三個人,在塞巴斯蒂安的起居室里工作。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40名全職員工。」
「我認為,今年是教育模式備受沖擊的一年。」 edX 總裁安納•阿加瓦爾(Anant Agarwal)說:「到現在,這沖擊仍未結束。」
作為一項輔助教學手段, MOOC 已經不是什麼新主意了。但是直到今年,它才備受矚目,吸引無數人加入進來。以 Coursera 為例,自其創建伊始,諸多知名學府便迅速與之聯手。現在, Coursera 提供的課程來自33所著名大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等。今年9月,Google發布了一個製作 MOOC 的工具。斯坦福大學建造了一個名「Class2Go」的網路課程平台,目前已有兩個課程上線。
Class2Go提供的其中一個課程,是由尼克•麥肯恩(Nick McKeown)和菲利普•萊維斯(Philip Levis)教授的「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ing)。麥肯恩博士說:「我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兩位教授還說,他們其實並不太清楚這種「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麥肯恩博士說:「我們只能在接下來的幾周里邊用邊學了。」
「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是什麼?傳統的網路課程會徵收學費,擁有學分,並且為了保證師生交流只允許少數人注冊。而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則與之截然相反——它通常是免費的,沒有學分,而且允許成千上萬的人來注冊。
只要能上網,所有人都能注冊這些課程。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可能與學生進行單獨交流。所以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的呈現與互動方式是針對大規模人群設計的。注冊同一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入當地的學習小組或者在在線論壇上討論等方式,來互相促進、學習。至於該課的成績,也可能是由學生互評產生的。
這種新的教學形式融教育、娛樂與社交網路為一體。而 MOOC 的公開課程材料(比如課件和課堂視頻)讓你就像親自去教學現場旁聽一樣,帶給你修讀完整課程所應有的體驗。
MOOC 的主要構成仍然是課堂演講視頻。在這以前,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是由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家非營利教機構,通過網路提供一系列教學短片——譯者注)就已經開始提供免費、簡短的教學視頻。因為有了這個成功的先例, MOOC 的製作者了解了簡短的重要,所以通常將視頻的長度限定為8到12分鍾。而更關鍵的是,視頻可能會中途暫停數次,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如彈出一個小測試,或者讓學生寫一段程序代碼),然後系統自動給出反饋。該課程的助教可能會查看、管理在線論壇。另外,有些課程也會有作業和考試。
毫無疑問, MOOC 面對著諸多挑戰:首先,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其次,評分機制,特別是非科技類的人文、藝術等學科的評分機制也不完善。另一個大問題是作弊嚴重。「我們曾經發現過有20人交了一模一樣的作業。」教授軟體工程的加州大學教授大衛•帕特森(David Patterson)如是說。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抄襲行為,他簡直難以置信。為了杜絕考試作弊的情況, Udacity 和 edX 現在都提供監考制考試(即,學生可以選擇到某一指定的考試中心進行考試,屆時會有監考人員在現場監督——譯者注)。
另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堅持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生並不多。正如吳恩達所說:「注冊一個課程很容易。」事實上,5分鍾就足夠了——這其中還包括了給自己起一個漂亮網名用掉的2分鍾。在2012年秋季吳恩達在 Coursera 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中,中有46,000人嘗試完成了第一次的作業。而到了最後,只有13,000人完成課程並獲得證明。
然而13,000人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 MOOC 的光輝理想,就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讓人們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擴展人脈。2012秋季在 Coursera 上修讀帕特森博士「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課程的學生中,非美國本土的學生佔四分之三。而去年春季修讀阿加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circuits and electronics)課程的學生中,這一比例也有四分之一。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這兩門課程中的比例都超過70%(其中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有三分之一)。在針對這兩門課程的一項匿名調查中,大多數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教學形式。在完成了阿加瓦爾博士的課程的學生中,有63%的學生認為, MOOC 比他們在學校里修讀的類似課程要好;有36%的學生認為二者相當,只有1%的學生認為前者不如後者。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在線學習、研究與服務中心」(Center for Online Learning, Research and Service)主任雷•施羅德(Ray Schroeder)認為,進行「在線教學」共有三個要點:教學材料的質量、教師的投入,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其中,第一項似乎不是問題——參與網路課程的教授大多來自於知名學府。並且,目前為止 MOOC 所覆蓋的主要是科技類的科目,比如計算機和數學。這類科目的內容往往都是清晰明了的。真正難辦的是後兩者。
施羅德博士說:「 MOOC 的一個困難是,教師需要面對數萬學生,他們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都有交流。」那麼,怎麼才能讓 MOOC 擁有真實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呢?
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平台在提供 MOOC 了。而Cousera、Udacity 和 edX 可稱是其中的三巨頭。正是它們,確定了 MOOC 的形式。
用 Coursera 創建者之一的吳恩達的話說,Coursera 將自己視為「學習」與「網路」的「中轉站」。 Coursera 提供的課程涵蓋了從計算機科學到哲學乃至於醫學的諸多領域,由一群最優秀的教師教授,並且是完全免費的。而這些課程也並非都是學術經典,或者純粹技術。比方說,有一門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提供的名為「世界音樂」(Listening to World Music)的課程,其目的可能只是擴展你的音樂播放列表。
吳恩達還介紹說,盡管 Coursera 會為課程設計提供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提供課程的各大學手中。」大多數 Coursera 課程都來自於已有課程,比如說一門在Courera上的普林斯頓課程很可能本來就是一門普林斯頓的真實課程。但是在 Coursera 上,修課的氛圍十分類似於Facebook(或者人人網,請自行代入——譯者注):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在全球1,400多個城市,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組學習小組,在真實世界中一起學習。
然而有些學習小組可能非常疏散。比如說,沒有一個人在斯泰西•布朗(Stacey Brown)組織的小組活動上露面,盡管之前有幾個人回復說會來參加。布朗是哈特福德保險公司(Harford insurance company)的一名IT經理,他正在修讀三個 Coursera 課程,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的「游戲化」(Gamification)課程。他說,除了學習知識之外,他也希望能夠通過修讀這個課程來「積累人脈」。
還有一些學習小組很有紀律性,這種紀律性可以督促學習。以軟體工程師金佰利•斯皮爾曼(Kimberly Spillman)為例,她共注冊了7個 Coursera 課程,完成了其中3個。她說:「那些我讀完的課程,是那些我參與了學習小組的課程。」她起初加入了一個史朗博士人工智慧課程的學習小組。後來她自己成立了一個小組,以學習一門關於如何構建搜索引擎的 Udacity 課程。她在每周四晚上組織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本周的課程要點,之後,與大家一起去附近的酒吧聊天在。這個小組共15名成員的聚會地點是聖地亞哥卡尼梅塞附近的一處公共空間——安世創業中心(Ansir Innovation Center),那裡有寬大的桌子和舒適的椅子。
與 Coursera 不同,Udacity 的課程僅限於它最初創立時就有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並且著重於實際應用,比方說教你「如何建立一個博客」,以及「如何構造一個網路瀏覽器」。Udacity 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而根據史蒂芬斯博士的說法,「即使是最好的大學,其計算機課程所傳授的技能也是浮於理論的」。
Udacity 的課程不是由教師自行設計,就是與Google或者微軟等公司共同設計推出的。史蒂芬斯博士認為, Udacity 與 Coursera 等提供大學課程的競爭者的不同之處是 Udacity 在選擇教師時依據的並非是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他們的教學水平。他說:「我們拒絕了大約98%的申請,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能教好經濟學這門課。」史蒂芬斯博士期待著有一天 MOOC 能夠打破傳統課程中教師的選擇、訓練和報酬的模式。正如他所說,「學生們會想要向最好的老師學習」,而不管那個老師擁有怎樣的學位或履歷。
這也意味著,Udacity 的教師不必有博士學位。盡管如此,Udacity 還是擁有一批大學學者,比如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大衛•埃文斯(David Evans),以及教授「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 in Physics)課程的MIT畢業生安迪•布朗(Andy Brown)。史蒂芬斯博士曾說:「我們認為,教育的未來依賴於像安迪•布朗這樣把課講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老師。」布朗先生的「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 in Physics)課程可以說是一個獨立製作的「比爾•奈伊科學家」節目(Bill Nye the Science Guy,是一個由比爾•奈伊主持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節目。從1993年到1998年,共播放了100期,每期都有一個獨立主題,比如重力、生物多樣性、月球等等——譯者注)。在這個課程中,布朗先生會親身前往曾經誕生過重大物理發現的地點——義大利、荷蘭和英格蘭——采訪、拍攝並討論這些重大發現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上課的感覺就像是你正和老師比鄰而坐。」傑奎琳•斯皮格爾(Jacqueline Spiegel)如是說。斯皮格爾女士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現在住在紐約新羅謝爾市。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目前已經注冊了多個 Udacity 和Cousera課程。在修讀其中「人工智慧」這門課的時候,她發現她喜歡絞盡腦汁去解答在線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
斯皮格爾女士說,這門課很難,用掉了她「多得不好意思的時間」。她說:「我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聽課堂視頻。」她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周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有22個小時。但是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通過在Facebook上的學習小組,斯皮格爾女士和幾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女性成為了朋友。她自己也組建了一個在線學習小組,名字叫做「CompScisters」,專門開放給修讀科技類 MOOC 的女性。
如果說 Udacity 追求的是實用,那麼 edX 追求的就是精英、聰明和嚴謹。已經有120所院校試圖與 Udacity 聯合,但只有伯克利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獲得了 Udacity 的青睞。
對於來自MIT的 edX 來說,其員工對研發和測試各種在線課程設計工具總是熱情高漲。他們還會統計點擊的數據。而從阿格瓦爾博士在今春教授的一門課程的反饋來看,學生們更願意看教師手書公式或者重點句子,而不是死盯著一張已經寫好了的紙看。
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教育更加有條理。 edX 的內容開發副主席霍華德•勞瑞(Howard A. Lurie)說:「學生應當知道,課程的安排並不是隨意為之的。」
勞瑞先生是該部門「每日站立例會(Daily Stand-up meeting)」的主持者。每日例會的目的是保證課程開發的進度。在某次例會之後,MIT畢業生、 edX 同事萊拉•費舍爾(Lyla Fischer)坐到她的電腦前,編輯阿格瓦爾博士的網路課程中一些問題的答案。今年春天,學生需要下載寫有簡略答案的PDF文檔。但是現在,「這是一個完整的解釋,包含各個步驟」,一切都在網上顯示得一清二楚了。
勞瑞先生說:「我們充分利用手頭掌握的一切工具,(來使課程設計更為完善)。」在觀看課堂視頻時,學生可以控制視頻播放的速率。有些人喜歡將速率調成原來的兩倍快,有些人則想要減速或者重復播放。在不久以後, edX 還會添加新的功能:如果學生答錯了一道題,系統會自動找出錯誤之處,並提供改正方法。
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要知道,很多作業是不能通過計算機打分的——特別是那些有筆答題的作業,比如寫作和分析。這就要求 MOOC 的設計者們必須有創造性。在這一方面,Coursera 使用了同學互評(peer grading)系統:假設你提交了一份作業,那麼會有5個同學來給你評分;而你也要給隨機抽取的5份作業打分。
但是,如果有人對於分數完全沒有概念或者胡亂評分,那該怎麼辦?
Coursera 正在開發一個軟體,用來找出那些評分非常不準確的人,降低他們的加權,從而削弱他們的影響。同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米切爾•鄧奈爾(Mitchell Duneier)也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鄧奈爾教授在去年夏天教了一門 Coursera 課程。而這項研究就是對期末考試的同學互評評分,與他以及他的助教給出的分數作比較。
之前提到過的那位哈特福德保險公司的IT經理布朗先生對同學互評課沒有什麼好感。他自己有個14歲的孩子,他說:「給我評分的,可能就是個14歲小孩呢!」 MOOC 所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僅限於該如何評分。其修讀者來自全球各地,從青少年到退休人士,無所不有。這就意味著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並沒有共同的知識基礎和教育背景。而沒有達到基本知識要求的學生,很可能會拉低課程研討的水平——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關高科技的課程來說,更是如此。
究竟什麼課程適合你?要想學好一門課,上課之前必須達到的先期要求是什麼?Cousera上有一門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名為「網路:朋友、金錢、位元組」(Networks: Friends, Money and Bytes)。這門課要求選修者具備線性代數和多變數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但是它還寫著「(如果你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也可以注冊這門課。到九月份開課的時候)教師會修改一部分課程,讓沒有相關數學背景的同學也能看懂」。還有一門由哈佛大學提供的名為「計算機科學入門」(Intro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的課程,其先期要求居然是「無」——也就是說,只要你能上哈佛大學,就能修這門課?這種東西就應該放到 Yelp(請自行代入大眾點評網等點評類網站——譯者注)上給人吐槽啊!
「我們迫切地需要進行人群評估。」杜克大學教授、從事英語與跨學科研究的凱西•戴維森(Cathy N. Davidson)說,「我們不僅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還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評估。」
最重要的是,修讀網路課程究竟益處何在?得到結課證明?工作面試機會?或者只是學得新知識的愉悅感?
「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知識,就會受益無窮。」伊利諾伊大學的施羅德博士說,「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學分,這對網路課程來說就是個巨大挑戰。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將網路課程納入高等教育之中呢?」
阿格瓦爾教授預測「在一年以後,大學會同意擁有 edX 結課證明的學生取得學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用 MOOC 的學分抵去大學學分——就像現在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指美國大學理事會為高中生提供的大學先修課程,程度相當於大學科目)的學分可以抵去大學學分一樣。
現在,網路課程與真實課程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起來。明年春天,戴維森博士會在杜克大學和網上同時教一門叫做「出人意料的結局:社會科學與文學」的課程,並且由她在杜克大學的學生組織網上討論。今年秋季,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生修讀了 edX 上阿格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課程。他們甚至在 edX 上添加了自己的內容,比如測驗。明年春天,位於威爾斯利的馬賽諸塞大眾灣社區學院(Massachusetts Bay Community College)耶將會用一門 edX 網路課程作為計算機入門課。
史蒂芬斯博士相信,更大的轉變和沖擊還未到來。「我們現在可能只走了5-10%的路。」
6、有什麼課程是可以晚上學習的,並且有用的適合女性朋友的?
有進取心的人,告訴你一件事兒(因為回答裡面不準附帶網址,所以只好文字說明了):你網路一下「慕課」兩個字,顯示出來的第一條是網路關於慕課的解釋,然後的5條都是慕課網站,你可以自己選擇一下吧,是全世界的名校、名師免費公開課,一定能找到你想學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