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美國保健方式

美國保健方式

發布時間:2020-07-12 18:50:36

1、美國人如何健身

美國人健身講實際
美國萊斯大學達妮拉女士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鍛煉。她先在學校附近一所24小時營業的健身中心上45分鍾瑜伽課,然後在校園內快步走一刻鍾,整個過程約1個半小時。
每周一次,她還會乘車前往市中心花園,在蜿蜒的林蔭小道上健走1小時,然後跟男友一起享受露天飛盤游戲。
這樣的生活,從她1年前被保健醫生告知體重超標12公斤後開始,並被近期出版的美國《體線》雜志報道。日前,美國健身協會從千千萬萬像達妮拉這樣的健身者的經歷中,做了份2005年大眾健身趨勢報告。報告認為,從健身方式、健身觀念上來說,今年美國人都有了更理性的選擇。
健身方式變化大
身心結合鍛煉如火如荼。美國運動數據公司(ASD)的一項調查顯示,26%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的生活壓力很大,這直接導致提倡舒緩壓力、身心放鬆的瑜伽、太極愛好者比1998年增長了95%。僅瑜伽一項,在2002年就吸引了1110萬追隨者,其中有83%的女性。今年,它們仍然是成年人中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在各大健身房、學校健身場館、社區健身中心,無數美國人為之「走火入魔」。
平衡鍛煉受重視。閉上眼睛,你能單腳站立多長時間?人體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反映身體衰老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今年鍛煉平衡能力的項目增長速度很快。包括印度瑜伽、中國太極、德國普拉提在內的徒手鍛煉項目,以及需要使用器械的滾軸、滑板等,在各年齡段美國人中都受到追捧。
協調性、力量性鍛煉取代針對性訓練。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小腹突出就要做仰卧起坐,大腿虛胖就要練腿部肌肉,針對性讓運動效果更明顯。但是,根據美國《時代》周刊的報道,爬樓梯已成為美國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健身運動,大約有400萬各年齡段的人參加。專家認為,同時鍛煉人體多塊肌肉與多個關節的協調性,更利於減肥、塑身。
戶外運動仍受青睞。如果星期天在休斯敦市中心的赫門公園站一上午,能看到包括棒球、滾軸、騎自行車、擲飛盤、慢跑在內的多種戶外運動,而且絕大多數是全家出動。美國健身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全家戶外活動是美國家長培養孩子積極生活觀念的最普遍方式。
運動越來越科學
2005年,大多數美國人鍛煉時間越來越短。為了讓以「沒時間鍛煉」為借口的美國人堅持運動,各大健身指導雜志和專家都打出「短效訓練」的宣傳口號,《一周30分鍾健身》、《清晨8分鍾健身》之類的指導書籍更是賣得火熱。發現健身的樂趣、輕松享受鍛煉成果,讓運動變得越來越「簡潔」。
健康指導和營養顧問越來越多。事半功倍是現代人普遍追求的目標,健身也不例外。美國越來越專業的健身指導員和營養顧問行業,為健身人群不斷探索減重和優化飲食結構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成為大眾心目中的「高級運動附屬品。」
鍛煉也講究「小班制」。在健身委員會的調查中,少於5人的小群體訓練班呈上升趨勢。這更利於運動者接受技術指導和嚴格監督。健身教練琳達表示,「小班制」鍛煉的費用低於請私人教練,還可消除一個人鍛煉的枯燥感,讓鍛煉更有樂趣。
不運動者社會壓力大
運動成為社會行為。以前健身僅僅是個人行為,但自從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後,整個社會都開始重視健身運動,包括報刊、雜志、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都專辟健身欄目,號召人們動起來。
老闆鼓勵健身和減肥。有調查顯示,不愛運動、體重超重是導致員工曠工、醫療費用增加以及生產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健身委員會的調查中,一向以利益為重的美國老闆們也開始鼓勵員工健身減肥。很多知名大公司,如百事可樂,都大力建設員工健身房,為員工聘請全職健身教練,甚至還出版了自己的健康雜志,為員工制定健康計劃

2、為什麼美國保健品公司要用直銷的方式營運

應該說美國的很多公司產品基本都在直銷范疇里,60%的家庭都在做直銷,叫作消費致富。開發家裡的黃金。讓家庭資本增值。直銷換句話說就是讓每個人賺錢

3、美國的保健品與中國的區別

1、分類不同

美國保健品屬於「膳食補充劑」,在國內銷售定位為QS食品范疇。我國保健品屬於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需要帶「健」字批號。

2、消費環境不同

生產商與供應商信譽及政府監管力度和公平性,仍然令中國保健品消費者面對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廣告,人們仍然有茫然和不放心的現象。美國生產商,供應商信譽及政府監管嚴格透明,良性的信任體制和環境,決定了美國人消費放心,生活質量高。

3、消費者不同
中國只有部分人有了消費意識和習慣。其中老人孩子居多。大多數人仍然停留在能吃飽飯,不生病就行的健康質量上。美國消費意識強,已成習慣全家通吃,甚至各種類型成把地吃,如同中國人每天要吃青菜水果一樣的正常。保健品消費占家庭開支較高比例。

(3)美國保健方式擴展資料:

保健食品只適宜特定人群調節機體功能時食用,因此要對症選購。要詳細查看產品標簽和說明書,看看自己是不是該產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適宜人群」。老年人、體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兒童及青少年、孕婦要謹慎選擇。因為產品劑量、添加物質和品牌的不同,價格也不一樣。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內容(如加鈣等),那麼選擇功能少些、價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積率、使用率、有效率、治癒率等。

群中機體間的差異很大,不要相信廣告里的絕對性用語,不要輕信張三、李四食用結果如何有效的證言。一些企業很願意採用個別案例作為普遍現象廣為宣傳。不要輕信明星在廣告里的宣傳,不要輕信葯店、商場、超市裡「穿白大褂」的所謂專家的誇大宣傳。衛生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界定了保健食品的定義:「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也就是說,保健品並不是「老少皆宜」,更不能取代葯物對病人的治療作用。

4、國外健康產業發展形式!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現在,國外的健康產業已經告別了在中國的「偵察」階段,開始規模性「滲透」。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健康產業也必將在世界健康產品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相對而言,中國的健康產業面對洋字型大小產品的進入尚缺乏實質性的應對措施,而中國健康產品走出國門的行動也缺乏突破性的進展。可以說,中國健康產業迫切需要的是同世界接軌的實踐。

理念:國外好產品需要引進來

2003年,以「直銷+店鋪」模式銷售紐崔萊系列保健品的美國安利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首次超過100億人民幣,占其全球銷售額的1/5。中國成為安利在全球的最大市場。同年8月,美國第四大保健品公司———自然陽光公司納萊得營養品品牌張揚著「天然草本」的旗幟正式邁入中國市場,而更多的外資企業正虎視眈眈,瞄準中國市場。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外健康產品進入中國大多採取幾種形式:一是品牌整體規模進入,在國內建立企業;二是借雞生蛋,通過貿易渠道進口,利用國內的經銷商進行銷售;三是暗箱操作,通過走私等方式,在中國非法銷售國外非主流產品。此外,一些國內加工生產的國外健康產品的仿製品正以各種渠道在市場上悄然流通。
保健產業資深專家王大宏分析認為,上述現象的存在對我國健康產業造成了不少不利影響。同時,也給一些優秀的國外產品進入中國製造了障礙。因此,一些好的企業為此放緩了進入腳步,一些企業在進入中國後改變了其「原汁原味」;還有一些企業來到中國後與我國健康產業難以融合。
王大宏說,要想改變現狀,中國健康產業就不僅應當有一個「走出去」的決心,還應該樹立一個「引進來」的意識。具體地說,就是需要培養一批既深刻了解國內外健康產品法規和市場,又具有規范操作實力的企業,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優秀品牌,讓他們適應中國市場。同時,依靠自身優秀的理論和產品打通一個持久的渠道,為中外健康產品的良性交流搭建平台。

實踐:引導洋品牌順利著陸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不少企業正在尋求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深圳市凱爾得新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業內知名的致力於綠色環保產業研製、開發與生產的高科技企業,開發了環保和保健兩大系列二十多種新產品,產品遠銷歐洲、美洲、澳洲、東南亞、韓國、香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和好評。2003年起,凱爾得公司開始與德國健康產品協會合作,利用德國健康產品協會的有機產品原料和相關技術結合中醫葯理論進行保健食品、有機食品、天然化妝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
凱爾得公司董事長楊舜凱說,目前,國外健康產品還沒有實現和中國市場的對接,因此凱爾得在確定了走出國門的戰略之後,著眼點不是單純地把自己的產品進行出口,也不是單純地進口一個洋產品,而是想用自己的優勢把一個精心培養的國外品牌,在中國以最優化的方式推廣。同時,也想通過這樣的合作把自己的優秀產品和品牌導入國際市場,從而創立一種與國外健康產業進行和諧、有序、長期、發展型的交流合作模式。
凱爾得的負責人認為,全球健康產品市場而言,德國的健康產品更有特點,品質更為優秀,操作也更為規范。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健康食品生產和消費國,也是有機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從1887年德國第一家健康食品專賣店RE

5、西方人是怎樣 養生的

中西方養生保健方法差異之解析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中國傳統的日常保健與養生方法慢慢重新為國人採用。以現代生命科學的知識來剖析其中的科學原理,及其與西方之差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方法的優劣,供不同的個體來選擇適合自身的健身之道。
中國的傳統哲學,無論儒家、道教、佛教都很注重自身修行與養生。東方哲學崇尚簡約,無論飲食、日常行為規范都無不體現這一思想。這一思想與西方具有巨大的區別。
先說飲食,佛教提倡素食,對此思想體現得最為極致,儒家、道教也都是提倡日常的簡約,遠離奢侈、浪費。素食本身是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纖維的飲食,這與目前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正好相反。西方人好吃肉食、牛奶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從這一點往極致的方向推理,東方人比較像素食動物,西方人比較像肉食動物。通常來說,素食中纖維較多,比較難消化,其中所含的能量也較低,因而素食動物腸道比較長,以此來保證攝取足夠的營養;而肉食相反,高蛋白、高脂肪保證有足夠能量,因而肉食動物腸道較短就能攝取足夠營養。飲食的差異很明顯影響了動物的行為方式。素食動物攝取低能量的食品,其營養是緩慢長久的吸收,其各種肌肉的運動也相應和緩,因而爆發力通常較弱,但是耐力強;而肉食動物相反,其食物能迅速為期提供能量,因而爆發力強,但是耐力弱。體現在中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強壯,力量大,但是擅長長跑的通常是東方人。
飲食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影響了行為方式,東方人喜歡和緩、優雅、低對抗、技巧性的運動,西方人通常喜歡粗野、狂暴、力量對抗型的運動。在養生方式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東方人喜歡的太極拳、打坐等方式都是低能耗的健身方式。而西方人喜歡球類、長跑這種高能耗的運動。
無論低能耗,抑或高能耗的運動方式,我認為其目的都是讓全身的血液循環,包括微循環的暢通。在東方說法是經絡的暢通,西方的解釋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體機能的提高,免疫力的增強等。中醫的說法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我覺得這個最好的解釋了運動的保健功能。中西方採用的方式是殊途同歸,但是代價不一樣。高能耗的劇烈運動可以讓機體血液循環暢通,但是過後往往比較疲勞。而較低能耗的太極拳及打坐放鬆的方式,通過較為靜態的方式讓血液全身暢通,過後一般會覺得神采奕奕,精神倍增。
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跟崇尚東方的修為方式。採用低能耗的方式達到相同的目的,對個體來說首先就是更合算的方式。低能耗說明細胞的代謝速度慢,細胞的代謝速度慢,意味著你的細胞在有限的分裂次數極限下,單個細胞的壽命更長,因而細胞形成的整體的個體的壽命就長。這一現象最好的例子就是動作緩慢的烏龜壽命很長。基本不依賴現代醫療手段的東方修行和尚壽命非常長。目前東方人的壽命平均不及西方,個人認為這是醫療和生活水平差異造成,這與修行方式無關。
東方的修行方式對周圍的環境破壞小,環保,低能耗。這無論是對物種還是單個個體都是相當有利的。人類的高能耗對地球造成的負擔已經過大了,不加以適當控制,整個地球生物圈平衡就會被破壞,最終對人類本身造成的直接打擊,可能會比其他的物種更大。

6、美國人的保健意識是什麼?

只能簡單提提--
美國重視醫療保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而我國正相反,是疏於預防,重在治療。

7、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8、為什麼美國的健康保健比例高於芬蘭

在全球教育界,芬蘭人儼然是令世人矚目的一顆新星。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測試中,芬蘭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數次打敗了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三次名列三甲。

芬蘭的實際對手只有採取大量訓練的教育模式的韓國和新加波,而芬蘭的教育方法卻與他們截然不同。

芬蘭另類的教育制度

芬蘭的成功吸引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考察團蜂擁到赫爾辛基來學習考察,發現了一系列芬蘭另類獨特的教學制度。比如:

* 芬蘭的孩子7歲以前在日托或家裡學習,7歲才開始正式上學, 為OECD國家中入學年齡最大;

* 在十幾歲之前,家庭作業和考試在孩子幾乎沒有。在受教育的前6年,沒有人會對孩子做任何衡量和評估。孩子們只有在16歲時,有一次強制性標准測試。

* 沒有快慢班,所有的孩子,不論聰明與否,都在一起上課。在芬蘭,「好學生」和「差生」的差距世界最小。

* 30%的孩子在他們開始學習的頭9年裡受到老師和學校額外的教學幫助。並且一個老師會一直(一至六年級)跟隨一個班級,這樣,老師就有幾年的時間來觀察學生,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 芬蘭的小學生每天有75分鍾課間休息,而美國平均只有27分鍾。

芬蘭教育的最大原則是平等

芬蘭教委會資深顧問Reijo Laukkanen 說:「芬蘭是一個公平社會,而日本和韓國則是高度競爭的社會——如果你不能比鄰居做得更好,父母會花錢讓你上補習班。在芬蘭,比你的鄰居表現出色顯得不是很重要,每個人都達到平均水平,當然這個平均水平相當高。」

這一原則導致芬蘭在教育方面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從近年PISA科學素養方面的測試結果看,在最優組別,他們的學生50%得分高於平均水平;在最差組別,80%的芬蘭學生得分高於OECD的平均分;MacIsaac說:「從整體上看,提高底線水平獲得了深遠的效果。」

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芬蘭秘密武器是:師資力量

OECD的Schleicher說:「是教學的質量引導芬蘭教育的成功。在美國,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工業模式,教師只是一種用來傳輸預製品的工具。而在芬蘭,教師本身就是標准。」

芬蘭的學校系統100%公立,教師是從前10%的畢業生中選拔出來的,必須有碩士學位,學制是六年,政府會全資資助。

教師和醫生、律師享有相同的社會地位。2008年,芬蘭老師的平均起薪為29000美元(同時間美國為36000美元)。然而,芬蘭擁有15年教學經歷的高中教師的薪水約為其它擁有大學學歷的人的102%(在美國,這個值僅有62%)。

國家的教學大綱只是一些寬泛的指導方針,訓練有素的教師有很大的自由度來決定教什麼和怎麼教。老師一天只在教室里花4小時,同時每周要花2小時提高個人的職業水平。

紐約州立大學一位物理教育專家Dan MacIsaac,在芬蘭考察了2個月,他說:「他們的老師在教授物理方面比我們准備得更好,芬蘭人讓他們自由發揮,而不是派只看門狗整天看著他們。而在美國,人們對待教師就跟對待必勝客的送餐員一樣,只想著怎樣才能更快地把比薩餅送出去。」

構成芬蘭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不難看出,美國等世界各地的考察團學習的焦點在於芬蘭的學校教育制度,然而整個童年經驗對學生成功的影響,卻較少受到人們的關注。

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心理學教授LEA Pulkkinen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事實上,芬蘭的孩子在7歲上學前得到的早期教育對他們後來在學校教育中的成長與成功至關重要。

盡管芬蘭的教育制度在中國恐怕很難復制,然而芬蘭的早期教育理念卻能給父母們一些重要提示-關於如何在學前早期教育的寶貴人生階段,為孩子的未來奠定真正有意義的基礎。以下就是Pulkkinen教授總結出來的構成芬蘭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第1個支柱:Safe

生活與學習的安全和充分的營養保證

在芬蘭,免費產婦保健機構的發展已經超過60年,各種孕期和分娩的社會保障措施使嬰兒死亡率僅美國的三分之一。

有專門的兒童福利診所,在這里有醫生和護士為學齡前兒童和其家庭提供免費的服務,孩子們得到健康檢查、預防接種、以及對健康問題的一般性建議。

另外,芬蘭還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免費校餐的國家。

第2個支柱:Family

穩固的家庭和一致的、慈愛的父母

在芬蘭,父親的角色在過去的50年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父親曾經是有距離感的家庭權威。如今,男人們已經習慣積極地參與孩子的養育工作,與媽媽一起照顧孩子、教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等等。

調查顯示,一個家庭每周有多少次一起就餐,會顯著影響到孩子的情商發展、詞彙量發展和學習表現。

第3個支柱:Friendship

社交和友誼

芬蘭人認為,3歲到4歲時,孩子們已經開始渴望脫離父母的影響,接觸更大的社交領域,這個時候的成長將很大地獲益於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

所以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拓展社交的機會,發展社交技能,學習建立自己的關系圈,並獲得歸屬感。

第4個支柱:Play

創造力游戲和體育鍛煉

與美國保健方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