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人對自身保健

人對自身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2 18:37:29

1、普通人怎麼樣保健自己?謝謝的大家!

1、中老年人保健要點
(1)吃得合理
少吃多餐,吃營養均衡的低脂肪食物。
(2)喝得適當
多喝水,少喝酒
(3)戒煙
戒煙不分遲早。吸煙會增加人體患心臟病或癌症的機會並縮短壽命。
(4)散步
散步是保持機敏靈活和健康的較好辦法。新鮮空氣比補葯更好。
(5)多尋求樂趣
與家庭、朋友了鄰居保持聯系。記住要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
(6)積極自信
爽朗樂觀使人容易接近你。
(7)時時當心
你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有賴於你頭腦清醒,視力清晰。
(8)性生活
性生活沒有年齡限制
(9)運動對你有好處
不很劇烈的運動對你的健康是有益的,而且還可使你接觸其他人。游泳和適應性鍛煉特別值得推薦。
(10)葯物
不濫用抗抑鬱葯和安眠葯。只服用醫生推薦的葯物。
記住你對青少年可能有榜樣作用。

2、血壓的形成與標准
血壓是指血液流動在血管內對動脈壁所產生的壓力。血壓的數值為Kpa(千帕)或mmHg(毫米汞柱)表示。1Kpa=7.5mmHg。血壓分為收縮壓和舒張壓。
正常成人血壓標准,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統一規定為:收縮壓90-140mmHg(12-18.7Kpa);
舒張壓60-90mmHg(8-12Kpa)。

3、如何確定高血壓
血壓有無增高,要通過血壓計測量才能確定,大多數高血壓病人早期並無什麼症狀,只有少數會有頭暈、頭痛、失眠、心慌、氣短、乏力、耳鳴等表現。但大多不被重視,以致最後發生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嚴重後果。中老年人應主動定期檢測血壓。血壓大於或等於140/90mmHg,即為高血壓。但應在不同日期檢測三次均升高才能確診。

4、心腦血管病高發的原因
心腦血管病包括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病、中風等,是我國乃至世界人類健康面臨的主要疾病威脅。在我國的疾病死因構成占第一位,特別是腦血管病,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近年來發病逐漸增多,主要原因有:
(1)人類壽命延長,使動脈硬化性疾病發病率增加。
(2)傳染病,特別是烈性傳染病發病率得到控制。
(3)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
(4)社會競爭增強,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增大。

5、什麼是腦卒中
腦卒中即急性腦血管意外,或稱「中風」。包括腦血栓、腦出血、腦栓塞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中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為出血性中風;腦血栓、腦栓塞為缺血性中風。病人多數表現為半身癱瘓、失語 迷等。

6、腦卒中的誘因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高年齡(年齡高於50歲)、高體重(肥胖)、吸咽、高鹽飲食等。

7、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以前難以預防,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採取綜合措施是可以預防的。
腦出血的預防:
(1)及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
(2)避免情緒激動。
(3)避免頭顱外傷。
(4)注意有無出血性疾病及腦動、靜脈畸形存在。
(5)飲食清淡、低鹽、低膽固醇飲食等。
腦血栓形成的預防:
(1)控制高血壓。
(2)及早發現並治療高血糖、高血脂。
(3)戒煙、低鹽、低脂飲食。
(4)生活有規律,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8、冠心病的主要症狀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簡稱。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阻塞或是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中老年人患病較高。其主要症狀是心絞痛,常在勞累、激動、寒冷、飽餐時發生。心前區、胸骨後壓迫性或縮窄性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肢放射,疼痛時間僅數分鍾,休息或含服消心痛可緩解。如不緩解,可能己發生心肌梗塞。老年人心絞痛症狀多不典型,有時僅表現為不規則的胸悶或胸部不適等。

9、出現冠心病、心絞痛怎麼辦
(1)年齡:40歲以上多見。
(2)性別:男比女多見。
(3)腦力勞動者多見。
(4)高血脂:血液中脂肪成份含量高的人發病率較高。
(5)高血壓:冠心病人多數合並高血壓。
(6)肥胖者的發病率較高。
(7)吸煙者多見。
(8)糖尿病的發病率高。
(9)遺傳:冠心病人的子女發病率高。
(10)精神因素:常處於精神緊張、易怒、憂慮者發病率高。

11、預防直立性低血壓
老年人起床或站立時,動作一定要緩慢。否則就會出現兩眼「冒金星」、眩暈,嚴重的,可出現暈厥,發生跌傷等事故。這種病叫原發性直立性低血壓,是由於原來躺著、蹲著、坐著的人突然站立起來,使人體的血壓不能適應這急劇變化而造成一時性的血壓過低,腦供血不足。預防直立性低血壓要做到動作緩慢,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

12、如何推遲腦血管硬化
適當控制食用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蛋黃、動物內臟等,有效地把血壓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如果是高血壓病人,把血壓維持在正常值的上限左右,過高過低對腦循環都不利。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這些都是對抗腦動脈硬化的措施。

13、糖尿病的表現
中老年人高血壓者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早期常無自覺症狀,僅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血糖升高、尿糖陽性,這時候稱無症狀性糖尿病。到臨床糖尿病,病人多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狀。為了早期發現糖尿病,中老年人健康檢查時應化驗血糖、尿糖,以發現早期的糖尿病。

14、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飲食
(1)低鹽飲食。每日4~6克,鹽攝入過多可致動脈硬化及血壓升高;
(2)戒煙限酒;
(3)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對肥胖者更應注意;
(4)少吃或不吃動物脂肪,以植物油為脂肪酸來源,如花生油、菜籽油;少吃含但固醇高的食物,如豬肉臟、蛋、蝦等;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適當多吃魚,因魚的膽固醇為高密度脂蛋白,有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

15、高動物性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肥肉,肝、腦、腎、肺等動物內臟,螺內、墨魚、骨髓、豬油、蛋黃、奶油等,中老年人應避免經常服用。
低動物性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瘦肉、雞肉、瘦鴨肉、魚肉、豆製品等老年人可經常食用

2、對生命健康與自身保健的認識

一.生命健康是一種什麼狀態?
人體相對宇宙、大自然是一個小的系統,人體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是宇宙的一分子。而從人體生命系統的功能來認識,人體又是一個巨大系統,人體科學是「現代科學的珠穆朗瑪峰」。人體生命系統的一切運動都是與宇宙運動,大自然的變化緊密聯系的,即人天合一的整體觀。
人體的生命健康,是整個人體的生態環境自身的和諧與所處的生活大環境相適應的一種平衡狀態,也可以說是人體內環境(自身)與外環境(生活的時空)的和諧平衡狀態,就是人體的健康狀態。科學的發展已使人們知道,人體自身和所處的生活時空是充滿著各種微生物的世界,大自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數生物和諧共存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生活著許多有害微生物(各種致病細菌病毒等)。同時也生活著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人們簡稱益生菌。人體內外環境中各種菌群的和諧共存,平衡狀態,就是人體的生命健康狀態。
二.人體為什麼會生病?
人體生病的原因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體自身的和諧平衡狀態被打破,邪氣乘虛而入的。正常健康的人體自身的內環境是和諧平衡的,而且內環境與外環境是相適應的,也是出於一種和諧平衡狀態,這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本能屬性。人體具有對大自然千變萬化之時空的適應性,使人類與大自然中萬物和諧相處,人天合一。
辯證唯物論對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有兩個重要觀點:一是事物的變化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二是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個漸變到突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量到質變,漸變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突變,也就是質變,事物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人體生病的人體由健康狀態變為非健康狀態,這種狀態的變化和改變,也是遵循以上規律的。
人體處在健康狀態下,為何又生病了呢?「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宇宙萬物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動態平衡之中。即舊的平衡被破壞,新的平衡又建立,這樣一個平衡→破壞→調整→平衡的過程。人體的生命活動也是這樣。人體的自然活力非常強,這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種生命本能,人人具有對所生活的環境的強大適應性。這種活力,適應性,使人體能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不斷調整自身生理系統與所生活的環境形成和諧平衡的健康狀態。如果人體正處在適應調整期,即舊的平衡已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形成的過程,此時人體對致病因子的防禦力最弱,中醫稱體虛,是最易遭受邪氣侵入生病的時期。也就是說,人體生病的內因是自身內環境的平衡被破壞,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虛弱,外因是邪氣(致病因子)入侵造成的。大多數急性病都屬於這種情況,「邪氣乘虛而入」,只要抓緊治療,在人體功能未受大的侵害損傷前施治,急性病容易治療,消除入侵的邪氣,調整恢復人體的和諧平衡狀態,病即可愈。而大多數慢性病,是經過漸變過程,即人體長期遭受損傷,不斷的損傷積累,量到質變,所以中老年人成了慢性病的高發人群,正是患者十幾年,幾十年的錯誤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長期濫用各種化學葯物,環境污染等慢性中毒,損傷積累的結果。因此西醫治不好慢性病,很多患者成了終身病號。由於這些慢性病是長期積累,人體自身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往往對人體五臟六腑的損害嚴重,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減弱,生命力虛弱,人體的自然活力降低,氣血皆虛,用生命自然健康療法調理,補充氣血,祛除體內累積的毒素,修復受損的生命系統,喚醒人體自然活力,恢復人體的生命平衡狀態,方可使慢性病痊癒,還中老年患者一個快樂健康的新生活。

3、現在的人對保健品是怎樣理解的?

大多數人只知道吃葯為主,對於保健品沒有這方面的認識。只有少數理性、愛學的、有心的、健康意識比較強的回重視。
現代人對保健可以說是健康盲,雖然琳琅滿目對於保健缺乏應有的相關知識。

4、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嗎? 為什麼? 最好文字闡述下 謝謝

健康要靠自己 責任也在自己

健康長壽,是因為順應了自然;生病短命,是因為違背了自然。要想健康長壽不靠別人,也不靠葯物,完全得靠自己。健康之責任也不在醫生和醫療機構,而在於你自己。也就是健康得靠自己,且自己應對健康負責,靠不了別人,也賴不得別人。這種健康觀念和思想理論體系的建立也必將成為「醫改」最首要的理論支撐之一。
1、健康靠自愈,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我們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是教我們怎麼健康長壽的書,古人雲:健康長壽就是一個積精累氣的過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好自己的慾望,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這樣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也少生病。生病了要注意休息養病,而不是主張抗病治病。
可是,現代人大都認為:不健康是因為疾病所導致的,所以,常常會選擇甚至過度依賴醫療方式來解決或消除疾病。即生病以後總是過分地依賴醫生和醫葯去抗病治病,一些患者甚至盲目地把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完全交給醫院和醫生去處理。且越來越不肯相信自己,寄希望於生物醫學幫他去消除疾病,且這一錯誤的觀念在很多人心裡是根深蒂固的。
其實不然,不是因為疾病而導致不健康,而是因為自身健康出了問題而導致出現了一些病症。要想真正恢復健康不能靠醫療,而是只能是靠自己。因為要知道,我們的機體是一個自我平衡能力、自我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很強的智慧機體。在健康的時候不得病就是自我平衡能力;得病以後能自我康復就是自我免疫能力和自我痊癒能力所起的作用,也簡稱免疫力和自愈力,它們都是自我健康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對於疾病來襲,我們首先應十分信任和尊重並充分運用機體自身的恢復機能(即健康機制和能力),只有在其不足以抵禦疾病入侵時,我們才需要求助於外在醫療技術(包括葯物)的幫助。不過,即便到了醫院或看醫生,我們也要成為一名「獨立思考的醫療消費者」,學會適當地提問,了解在服葯的同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與醫生打交道……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正確發好醫院、醫葯和醫生這些外來的幫助要素。否則,我們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病人,套用魯迅的話說就是「你沒有資格當病人」。
可見,患者的本能就是患者的醫生,醫院的醫生只能是幫助或調動患者的本能。所以,你的健康是不可以依賴什麼大醫院和名醫生的,健康的金鑰匙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或體內。只要你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只要少生氣,注意飲食,每天走走路,就能做到了,這些都不是什麼高科技,但對於健康,這些比高科技還重要得多。更重要的是,在無病的時候,學會如何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注重調理保養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在有病的時候,則要注重養病,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三分治七分養」。要學會同疾病和解或斡旋,以此來休整和重振正氣。
養病和治病有所不同,養是養護、休養、調養、營養和修養,養的是正氣、是健康能力,是自我內在進行的過程;而治是治療,葯療、放療或化療等,治的是邪氣、是疾病症狀,靠的是一種外在的力量。這些外在的力量雖然對自己有很好的幫助,甚至可以立竿見影地幫助消除疾病,但是他給機體帶來的污染和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葯物無論是吃進去還是輸進體內,它能把病菌和病毒給殺死,自然也會誤殺一些正常的細胞或損害一些正氣的。同時,這些葯物與病菌、病毒和細胞同歸於盡後,它們怎麼出來呢?從沒聽說醫生怎麼把它們再撈出來,好像生物醫學沒有更多的去考慮過這個問題,醫院和醫生似乎也沒有打算要為此做些什麼!他們只管出兵幫忙打仗,不管打掃戰場和災後重建。這樣一來,這些「垃圾」自然給機體要造成一定的負擔和污染,它們不僅要暫時佔用機體內的空間並消耗人體資源和能量,有的甚至會長期呆在體內,只能等待機體慢慢去打掃戰場(自我排出

5、人的健康主要是應該怎麼保健,讓自己更健康,現在保健品很多到底是真的嗎?

均衡營養 適當運動 良好心態 和 充足睡眠 四者缺一不可

其中後三者是我們可以調控的,唯有均衡營養我們無法調控,因為今天環境污染,各種激素農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得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已經大打折扣,並且由於我們沒有太多的健康飲食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均衡營養很難做到
用營養保健食品來補充我們缺乏的營養是我們為了健康而不得不做的選擇。
中國2010年的保健品市場是2000億,當然其中不乏魚目混珠者,所以今天我們的消費者才會對保健品又愛又恨,想用但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才是真正有用的,在這里我向您推薦天獅集團的營養保健食品:
天獅保健食品不是葯,更不是針對某種疾病配製的葯品,它是由國家衛生部門批准,可以排除體內毒素,均衡補充營養、調理機體系統、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的食品。例如,在平日飲食中,由於營養的不均衡、化肥、激素的過多攝入,造成體內缺乏營養元素,從而導致各種疾病乘虛而入,到醫院檢查通常無法確定醫治方法,而解決的辦法簡單說就是三個字——「清、調、補」,即清除體內毒素、調理八大系統、補充營養成分,這些純天然的「天獅」保健品完全可以做到,如果此時服用,就會在全面補充營養的過程中將所缺的營養元素補充上,從而使人們恢復健康的體魄。

「天獅產品」是純天然保健品,其特定功效主要表現在「治未病」方面。所謂「治未病」,含義非常廣泛,它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未病先防。「天獅產品」具有無病防病的作用,符合「不治已病治未病」、「預防勝於治療」的先進理念。
第二,已病防變。任何疾病的治療都需要一個機能調整與恢復過程,「天獅保健品」對各類疾病具有生物免疫治療和輔助治療、支持治療的作用,對疾病狀態可以通過調整機體機能,提高機體的協調能力及其生命力,增強整體或專科的治療作用,並預防病情轉變與惡化。
第三,愈後防復。絕大多數疾病都有可能在痊癒後復發,而且有些疾病不易根治或治療,甚至有時對疾病控制後的處理要比對疾病本身的治療更為重要,也更為復雜。「天獅產品」可以通過辨證與辨病的施治方法,承擔疾病癒後鞏固療效、保健防護或減緩疾病的進展,改善症狀,提高臨床受益率,提高生命質量。

天獅2010年的品牌價值是110.8億元,您可以在網上查到的,作為我國的民族企業,在國際上她是品牌,但是在國內,知道她的國人不多,了解她的國人就更少啦。作為中國人,我希望您能夠用心的去了解一下天獅集團這家在國際上為中國的保健行業贏得無數榮譽的中國民族企業.

本人曾經在北京做營養培訓多年,現在為天獅集團湖北地區健康講師,如果對天獅產品有需要,您可以來我的百度健康工作室和我聯系……
http://hi.baidu.com/longjg_1123/blog

6、老年人自我保健的意義?簡答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保健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四個方面探討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二是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四是關於做好當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批評指導。
一、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國文》卷四八)這里提到的五難,有四難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就是說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可見,古代養生學家談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情緒有它的生理機制。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鍾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隨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於過分抑鬱或恐懼,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內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據研究,笑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體內橫膜大約可以蠕動18次,而小笑的蠕動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於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進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離退休前後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難於適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心強的人,工作嚴謹的人,性格固執的人,好爭好鬥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於產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轉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現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卧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查統計表明,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就是說,探討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著名的老年心理學專家許淑蓮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國外專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方面研究得比較具體,他們訂出了10條參考標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基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覺和知覺,有正常的思維,有良好的記憶。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基本准確,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並善於用想像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奮斗目標。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表現的非常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子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 能正確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致。如對社會的看法,對改革的態度,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不接納社會,與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這五個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因為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標准。但無論多少標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基本正常」,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態之中。只要不偏離「正常」的軌道,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標的。
三、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筆者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 「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關於做好當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下面結合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現狀談幾點思考性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會保障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高度來認識。就是說,老年心理保健不僅僅是醫療就醫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2.要大力宣揚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廣泛進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據我們了解,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裡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說,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詢服務活動。
4.要大力營造老年心理保健的無障礙環境,及早在全社會構建並啟動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所謂「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處處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設施,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應該說,這一提法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現代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似乎還有點超前。但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現狀來看,做為一種老齡工作的遠景規劃目標這個提法還必須盡早地提出來,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關的思想輿論的准備。其實,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國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先行開展試驗。一旦取得進展或成功,將會在全國引起積極的示範性效應。

7、現代人為什麼要趕緊重視自我保健

世界衛生組織前任總幹事鍾道恆博士說:「多數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不健康和不完全健康的人達到95%。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調查顯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約佔5%;經醫生診斷患有疾病的人
約佔20%。顯然,其餘75%的人都處於一種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中國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占總人口的73—77%。顯
然,這一數據與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數據高度吻合。這里牽扯一些值得每一個現代人思考的、非常關鍵的問題:為什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保持真正的健康會如此
不容易?大多數人都不從主觀上希望自己完全健康嗎?所有希望自己完全健康的人都一定能夠做到這一點嗎?所以現代人要趕緊重視自我保健。來自真島海參的解答

8、人到中年以後如何保健自己

人到中年,首先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自己,不去做那些年輕瘋狂的事,讓自己穩重成熟下來。其次是多運動健身,多去去戶外,多做有氧運動,少做劇烈活動。

與人對自身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