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除夕保健

除夕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2 17:01:46

1、除夕節,男朋友他媽媽邀請我去家裡吃飯,我需要准備什麼嗎?

畢竟是你男友的媽媽,或許未來還是你的,公婆。其實你更應該自帶一些,不要過度的拘謹。就當眼前的兩位老人也是自己的爸媽一樣。

2、中國古代衛生保健習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早在周代,人們就要定期沐浴。《禮記》記載: 「五日則燂湯清浴」。而當時沐浴很不簡單,常需花費不少時間。因為古時男女都留長發,發多易出汗藏垢,需常洗濯,而且每次要用櫛篦梳洗,洗完又要唏發(曬發),發干還需綰髻。古人多穿長衫布襪,著衣既久,難免肌膚垢污滑膩,如不勤勤洗浴,也容易生虱子和發出汗臭,還易得一些皮膚疾病。所以,休假洗浴更多是從講衛生、少得病出發。另外,古代官吏尤其是朝廷高官,把沐浴更看作是一件神聖而重要的事情。比如,在周代諸侯要朝見周王時,常須先「齋戒沐浴」、「香湯沐浴」。因為「沐浴而朝」,既體現了對天子的無上尊重,又能給人儀容潔凈、精神煥發的印象。沐浴既重要但又花費時間,所以,官吏們只能選在假日里來進行。
古代端午節的諸多習俗都和養生保健有關。賽龍舟主張鍛煉,強身健體;懸艾葉、掛菖蒲,殺蟲滅菌;吃粽子,清熱除煩,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而粽葉多用荷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葯材料。
其它積淀於民俗中的衛生觀念與衛生行為多樣,有走百病、薰蟲兒、避毒、曝衣、掃疥、收瘟鬼等。走百病是指今北京一帶,元宵節時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這對長年不出庭戶的婦女,是一項很好的身心鍛煉。熏蟲兒指農歷二月二日,煎祭余餅熏床炕,農歷五月五日中午前,小閨女結群入天壇,名曰避毒,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名曰「收瘟鬼」;農歷六月六日,俗「曝所有衣物」,實際上起著殺菌消毒,使衣著被褥舒身的作用。「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這些民俗,大多有利於祛病健身,歸納起來,不外加強戶外活動,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利用葯物預防疾病,實行有一定效果的消毒方法等方面。

3、除夕為什麼要守夜不睡覺???

守歲(staying-up)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編輯本段]守歲的來歷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歷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燒火的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燒火的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餘時間不準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干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著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雕。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干糧,明天俺還要發面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准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歷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守歲的歷史記載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雲『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守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布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鑒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編輯本段]老年人守歲四要
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家人歡聚極易興奮,尤其是大年三十守歲不睡覺的習俗,往往打亂平時的生活規律,此時,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娛樂要適度。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鍾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二、情緒要穩定。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三、飲酒要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四、飲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4、今年除夕逢立春啥意思

除夕是歲除之夜,立春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節氣。這兩個節日碰在一天,百年之中才有三次。有的地方有無春年不吉利的說法,但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古人為了適應寒暑變化,在農歷每19個年頭加入7個閏月,導致19個年頭里有7年沒有立春,也就是無春年。這些都是歷法計算出現的情況,不應該主宰人們的正常生活

5、有一種保健方法,腳下排毒,清水變成黑水。請問是什麼原理,是不是騙人的。

我以前看過中央台的報道,說是騙人的,二台播百的,但是挺久了,電視說就是這個度機器的裡面有東西,通電還有熱水就把機器里的那東西溶在水裡了,知不過我確實也不知道道是不是所有的都是騙人的,可能你們買的是真的也說不定,電視專當時演的,專家把一個木塊還是什麼的泡在裡面,結果水也黑了,屬你也找個東西放進去試試吧

6、除夕夜裡,人們為什麼不睡覺?

守歲(staying-up)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編輯本段]守歲的來歷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歷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燒火的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燒火的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餘時間不準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干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著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雕。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干糧,明天俺還要發面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准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歷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守歲的歷史記載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雲『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守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布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鑒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編輯本段]老年人守歲四要
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家人歡聚極易興奮,尤其是大年三十守歲不睡覺的習俗,往往打亂平時的生活規律,此時,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娛樂要適度。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鍾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二、情緒要穩定。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三、飲酒要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四、飲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7、飲酒習俗:過年為什麼喝酒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每逢重要的節日,人們總會用喝酒來慶祝節日的喜慶,這種是習俗是中國幾千前就流傳下來的,表示著人們對節日的歡慶。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種節日里最少不了的就是酒了。下面小編就來說說為什麼中國過春節為什麼都要喝酒。
春節是中國酒文化最活躍的時段,飲「春酒」就是其中一大習俗。關於「春酒」,《詩經》中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後人便多以「春」字為酒名。晉陶淵明的《和劉柴桑》詩雲「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飢劬」,其中的「春醪」指的就是當時生產的一種名酒。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一文中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的記述,這里的「春」指的也是酒。
早自西周開始,我們的祖先在辭舊迎新之際,就會攜美酒、羔羊歡聚慶賀祈禱豐收,由此掀開過年飲酒的先河。至漢代,「年」作為法定節日固定下來,春節飲酒已形成風氣。
北周詩人庾信有詩雲:「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此詩點出了飲春酒除了歡慶佳節外,還有驅除惡穢、保佑長壽的作用。古時過春節,人們都要喝一些用中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用柏葉、花椒浸泡,是春節的特定習俗;飲酒前,還要致新年祝辭,稱之為「椒花頌」。
除了椒柏酒之外,還要飲用屠蘇酒。相傳屠蘇酒是三國時名醫華佗採用屠蘇草等多種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種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壽之功,後來流行開來,類似今天的保健酒。有關屠蘇酒的記載,最早見於南朝的《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以次賀拜,進屠蘇酒。」到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亮相,屠蘇酒更是名滿天下。
這些詩與酒文化,都包涵著濃厚的辭舊迎新、祈求幸福的意味。從《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是三元日也(註:指年、月、日『三元』之始)。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屠蘇酒。」可見古人頗有保健意識,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飲屠蘇酒。
古代除夕之夜還有飲「分歲酒」之說。晉代《風土記》記載:「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宋人陳善《杭州志》也曰:「古有守歲之宴,言為達曙飲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謂之分歲。」明人沈宣有《蝶戀花·除夕》詩雲:「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可見飲「分歲酒」,乃是古代除夕大餐的重頭戲。
子夜一過,新正降臨,處處張燈結綵爆竹齊鳴,「恭賀新禧」的大年初一到了。唐朝盧照鄰《元日述杯》詩雲「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風鄰。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將人歌、花舞、歲酒和欣欣向榮的新春草色寫得酣暢淋漓。
到了元宵節,古人改飲椒花浸泡而成的椒花酒。每逢正月十五,兒孫們須以椒花酒向長輩祝壽。喝完祝壽酒,晚輩們就要離家各自謀生去也。待再次相聚賀壽,要等到來年春節了。
酒,從字面上看,三點水一個「酉」字。「酉」,時辰,即下午五點到七點。古時官衙,下午五點關衙門,門口豎一塊牌子,上書「酉」字,稱為「酉牌」,意思是累了一天了,收工!該喝點什麼去。喝什麼?當然是酒了!所以,酒宴多在晚上五點到七點開始,即為「酉」意。
中 國的酒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在漢代,人們過年時喝的是椒柏酒。這是一種「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北周詩人 庾信詩雲:「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反映的就是時人過年飲酒的情景。到了魏晉時期,酒的品種中又增加了一種中葯保健酒,即 「屠蘇酒」。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花椒、烏頭等中葯入酒中浸制而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飲屠蘇,歲旦辟 疫氣,不染瘟疫及傷寒。」
除了酒的品種不斷變化之外,飲酒也有許多規矩講究。漢代過年時,飲用年酒時要看時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東方太 陽微露時開始喝,其時鞭炮聲開始響起。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長者,而是讓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先喝。為什麼會定這種規矩,給出的解釋為:年紀小的孩子,過年了 就長一歲,值得慶賀;而老年人過年了意味著減歲,變老了,不值得慶賀,所以排到最後喝。
唐代,隨著國力強大,飲酒的規模和檔次都超過歷代,過年時,皇宮會舉行豪華酒席,還會有音樂歌舞、行酒令來助興。不管是皇室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過年飲酒已經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添了新的含義,圖個熱鬧喜慶,酒也變成了助興的道具。
北宋時,過年一般一天要喝兩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團坐在一起喝酒守歲外,在白天,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邀請對飲,謂之「別歲」。除了喝酒,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饋送酒食,謂「饋歲」。
宋代之後,過年時,不光是喝酒助興,還出現了許多創新的娛樂節目,最流行的是擲骰子。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則圍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後,纏著大人要壓歲錢。自清代之後,酒又變成了傳遞感情的使者,賦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過年時,提著好酒送禮拜年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8、為什麼除夕夜要點著燈且一晚上不睡覺

除夕夜要點著燈且一晚上不睡覺的原因是為了守歲。

民間有照虛的習俗 通宵開燈趕跑窮鬼 來年就順順利利了。而且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除夕的其他習俗:

1、祭祖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2、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3、壓歲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

9、除夕早上杯子摔碎有什麼預兆

歲歲平安,不要想那麼多

10、春節保健有什麼問題

春節保健我們大家都注意
過春節,吃年飯,與親友聚餐,享用美味佳餚。人們開懷暢飲,大吃大喝,容易出現營養過剩、營養失調。因為吃得太飽,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來進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限,加上胃脹得很大,腸胃蠕動困難,會加重了胃腸負擔、影響正常的消化機能,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急性胰腺炎、腸胃炎等。在節日期間,無論外出吃飯還是在家裡聚餐都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既要吃得好,還要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這樣才能過一個快樂又健康的春節。
膽道疾病患者忌「油」。節日期間,若大量食用油膩(尤其是動物脂肪)即會加重膽道的負擔,成為急性膽囊復發和加重的「誘火線」。
肝病患者忌「酒」。肝病患者飲酒,會直接傷害肝細胞,甚至使肝細胞變性或壞死,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提醒:飲食少油少鹽少糖。減少油脂的過度攝入,多用蒸、煮、燉、烤、鹵等不用額外加油的方法製做菜品;這樣不但可以降低熱量的攝取,而且還可以減少食物的油膩感和重口味。飲用一些含油脂量高的湯菜時,可讓湯冷卻後把湯上的浮油凝結層除去。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應該謹慎控制攝取量。
節日飲食注意不要太咸。節日期間副食吃多了,食鹽的攝入量就更多,血液中的鈉含量就會更高,這不利於人體保持正常的血壓。
提醒: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雞鴨魚肉是過年時餐桌上的主角,葷食吃得太多,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而且葷菜幾乎都是酸性食品,人體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膽固醇都比較高,人就容易疲勞,同時人體的抵抗力也會下降。所以節日飲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魚大肉,多選用脂肪含量少的肉類,如羊肉、雞肉、深海魚肉等。最好和鹼性食物搭配著吃,以求人體的酸鹼平衡。含鹼量最高的要數海帶,其次是青菜、萵筍、生菜、芹菜、香菇、胡蘿卜、蘿卜等。
高血壓患者忌「鬧」。節日期間,家人歡聚,親朋好友相會,人多熱鬧,大喜大樂,可使大腦過於興奮,血流加快,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甚至誘發腦溢血。
冠心病患者忌「累」。節日操勞過度,或玩樂放縱無度,心臟負擔加重,可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感冒患者忌「聚」。節日期間,少不了走親訪友,團聚一番,但若患了感冒則最好在家休息,這樣既有利於疾病康復,又可避免將病傳染給他人。
消化性潰瘍患者忌「熬」。我國民間有除夕之夜「守歲」的習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如果也同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電視,或整夜搓麻將,使身體過於疲勞或睡眠不足,易引起疾病發作或加重病情。
胰腺病患者忌「酒」。節日里,美味佳餚豐盛可口,如過量進食會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壓力增高,同時又大量飲酒,致使胰管上皮破裂,誘發急性胰腺炎。

與除夕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