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保健的女保健穴
<
2、胸部正中央的穴位叫什麼?(最好附張人體學位分布圖)謝謝!
==============================
【【基本介紹】】
~~~~~~~~~~~~~~~~~~~~~~~~~~
中 文 名:膻中
別 名:元兒、胸堂、元見、上氣海
隸屬經絡:任脈
功 能:利上焦、寬胸膈、降氣通絡
出 處:《靈樞·經脈》
~~~~~~~~~~~~~~~~~~~~~~~~~~
01、名稱釋義
膻指空腔,中指中央。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適當兩乳中間,且因膻中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於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02、治法
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03、定位
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04、解剖
在胸骨體上,有胸部(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05、主治
氣喘、噎膈、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煩、咳嗽。
==============================
【【高級解析】】
膻中穴[dàn zhōng xué],人體穴位名稱,大致位置在人體的「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 等。
~~~~~~~~~~~~~~~~~~~~~~~~~~
膻,本念作「山」,字義為:像羊肉的氣味,如「~氣,~味,腥~」。
這個字還念作「旦」,字義為:1、袒露。|| 2、胸中:~中 (a. 中醫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處; b. 針灸穴位名,位於前胸部正中)。
~~~~~~~~~~~~~~~~~~~~~~~~~~
【穴位名稱解析·膻[dàn]中】
——— 膻[shān],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暖後的暖燥之氣。中,與外絕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暖脹散而變化暖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息普通,故名。
【釋名】(參考古籍)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根結》篇:「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膻中,按《簡明中醫字典》註解有如下四層含義:① 穴名;② 指胸腔內「心包」所在處,③ 專指「心包」;④ 泛指胸中。膻中為心之外圍,代心行令,居於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兩乳之間,心包膜所在之處,故名。
==============================
【【實際應用】】
【定位取穴】
《甲乙經》雲:「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此說歷代針灸典籍基本仿之。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卧,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
【寬心順氣】( 重點!)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是氣會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能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說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來的鄰居是位脾氣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為生氣突然心口痛,一時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來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勁按壓,大概一兩分鍾,他就慢慢緩過來了,休息一會兒就正常如初了。後來,我在接觸的大量病例中發現按揉膻中穴還可以舒緩病人壓抑的心情,我想,這就是此穴「寬胸理氣」的功效吧。
許多人在醫院針刺按摩該穴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松,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我建議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時間約2~3分鍾,便可達到《普濟》中所說的:「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揉的時候請注意:四指並攏,然後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
~~~~~~~~~~~~~~~~~~~~~~~~~~
【刺穴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魚際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20次,反復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魚際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續5-10分鍾。
推法:兩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兩側推抹至側腰部,20次左右。
溫灸法:用扶陽罐溫灸即可,每次3-5分鍾左右。適用於有寒證者或產後缺乳者。通過罐體磁場和紅外線刺激該穴位,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
【穴位功效】
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述:某高手一揮手點了對手的膻中穴,輕者動彈不得,重者立即斃命。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確是人體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膻中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此外,膻中是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經三焦經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它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
~~~~~~~~~~~~~~~~~~~~~~~~~~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用雙手拇指腹 自膻[dàn]中穴向外推。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次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胸部健美的指壓法。
取穴辦法:膻中穴位於胸部,以後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咯唾膿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煩,產婦少乳,噎嗝,收縮。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瀉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內關、三陰交、巨闕、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膻中治產後缺乳;配肺俞、豐隆、內關治咳嗽痰喘;配厥陰俞、內關治心悸、心煩、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別名:元兒穴,胸堂穴,上氣海穴,元見穴。
穴義: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暖燥之氣。
運轉規律:涼濕水氣由天之下部匯入本穴並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暖則瀉針出氣。
==============================
【【附錄·請讀准字音】】
「膻中穴」的「膻」,音[dàn],念作「旦」。(第四聲)
「穴」字只有一種讀音:音[xué],念作「學」。(第二聲)
「針灸」的「灸」,音[jiǔ],念作「九」。(第三聲)
詞語「巨闕、神闕」中的「闕」字念第一聲;「宮闕」的「闕」念第四聲。具體請查百度詞典。此外,「巨闕」與「神闕」各自都是穴位名稱。
~~~~~~~~~~~~~~~~~~~~~~~~~~
腧,音[shù],念作「樹」。字義為:人體上的穴道,如「~穴,肺~,胃~」。
「腧穴」的省稱 [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 。如「腎腧、胃腧」,現常簡寫成「俞」[shù]。
<名>「腧[shù]」字從肉從俞。「肉」指身體、肌肉。「俞」意為「捷徑」。「肉」和「俞」聯合起來表示「身體內部的捷徑、通道」。——— 捷徑或通道都有一個入口,那就是「穴」。故「腧[shù]」與「穴」常連稱為「腧[shù]穴[xué]」[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如「腎腧[shù]」、「胃腧[shù]」等。(現常以「俞[shù]」字代之)
[「俞」字是個多音字,還念作「愉」,但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義項請查閱百度詞典!]
~~~~~~~~~~~~~~~~~~~~~~~~~~
【腧穴詳解】
腧(shù,第四聲)穴是指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主要的施術部位。又稱孔穴、穴位等。
腧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是針灸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本專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結合腧穴的形態結構和針灸效應等進行研究,使腧穴學的內容更為豐富。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
【【後記】】
以上諸段資料,均摘自百度(網路+百度詞典),經敝人之手匯編、排版,最後成了這個樣子。
其內容雖龐雜,但也頗為詳實,且由淺至深,循循善誘,簡繁有序,類目有別。是以有意深究者大可通覽全篇,無心鑽研者只須采其精要。~^_^
==============================
【圖片參考】
① 正面局部
② 前、後、側 之全身穴位一覽[超高清]
③ 足底臟腑對應圖[中文版]
④ 足底臟腑對應圖[英文版]
⑤ 上身正面穴位概覽[文字不大清楚]
==============================
3、美容院里的胸部護理,是真的嗎?
「胸部精油按摩套餐,讓你告別乳腺困擾。」「高級精油按摩,豐胸美胸讓你穩佔C位。」…類似的廣告在美容機構比比皆是。
乳腺疾病一直是女性朋友的「心頭大患」。在消除乳腺增生、排殘乳、豐胸美乳等誘人zd功效的吸引下,「乳房按摩」成了女性保養新寵。
然而,部分美容機構內鼓吹的「特效胸部護理套餐」 真的靠譜嗎?答案顯然是No。
不可否認,正規的中醫醫師可以按照穴位經絡分布進行疏通,確實對乳房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一個合格中醫按摩師的培養周期非常長,需要找准穴位,掌握合適的力道,且組合按、摩、推、拿、揉、容捏、顫、打等手法。
這是流動性很大、鮮有經過正規按摩培訓的美容院員工很難一朝一夕速成的。無專業知識和經驗的護理技師,不科學的暴力按摩法,只會讓本身存在的乳房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毀掉自己的胸部。
4、胸部按摩
好像按摩的效果還好
強化天然Bra
招數詳解:沐浴後,給全身塗上滋潤露。用微笑動作將嘴巴張大,重復20次,以強化頸部肌肉;用手由下往上,由外往內將乳房往上提升,再將按摩延伸至胸部上方到頸項的部位,手法同樣為向上提升,按摩5分鍾左右。
成效分析:促進血液循環,收緊頸部、胸部肌肉,強化人體天然Bra,令乳房突出堅挺。
巧擇3種精油
招數詳解:選擇基礎油+伊蘭+天竺葵+玫瑰,從乳房下沿,沿外緣向上按摩到頸下鎖骨位置;從乳房中心位置打圓圈按摩,向上按摩到鎖骨位置;在乳房周圍,以畫小圓方式做螺旋按摩。每個動作重復8~10次。
成效分析:精油按摩刺激胸部細胞吸收精油成分,不僅有助豐胸,還能改善胸部下垂、外擴現象,進而提升胸部線條。
穴位針灸按摩
招數詳解:洗澡時按摩兩乳中間的檀中穴、肩胛骨中央凹陷處的天宗穴、小指指甲下方外側的少澤穴,或到專業中醫醫院進行針灸豐胸。
成效分析:田麗那對傲人雙峰全拜中醫師多年來的針炙所賜。根據中醫學原理,按摩或針灸穴位能刺激腺體和內分泌,命令腦垂體釋放激素,作用於卵巢,反饋性激活乳腺細胞,促進乳房發育。同時也把血液引流到胸部,給乳腺輸送營養,以達豐胸功效。
沐浴水療按摩
招數詳解:沐浴時利用花灑,將溫水或冷水交替著由下往上沖洗、刺激胸部。洗完後,趁著身體微熱時,擦上滋潤露,按摩胸部。
成效分析:曾寶儀的豐胸方法之一就是沐浴時用水按摩胸部。短時間的低溫刺激,能改善乳腺組織營養,提高張力,促進其生長。利用水對胸部的沖擊按摩作用,還能讓乳暈顏色及乳房形狀更加漂亮
5、乳房的保健方法有哪些?
乳房發育不良、平坦、過小、彈性差者在適當加強營養、保持愉快心情基礎上,應通過胸部按摩、形體鍛煉重塑健美乳房。具體操作方法是:解除胸罩,在乳房部塗護膚霜或營養乳液,取仰卧位或坐位,每天晨起或臨睡時自我按摩。乳房主要是由乳腺、脂肪組織和韌帶組成。由於乳腺組織呈放射狀排列,中心為乳頭部,所以按摩亦需循乳腺組織分布操作。先直摩乳房:用右手掌面在左鎖骨下用力,向下用柔和而均勻的力量推摩至乳根部,接著向上沿原路線返回。如此反復持續3次,再換上左手按上述方法按摩右側乳房。再側摩乳房:用右手掌部從胸骨處著力,按摩左側乳房至腋下;返回時用5個手指握住乳房並向回帶,反復摩搓3分鍾,再換左手如法按摩右側乳房。最後托推乳房:用左手掌面的內側托住左側乳房底部,然後用右手掌面的外側與左手相對用力向乳頭方向合力推30次;右側乳房托推方法同左乳。如有乳頭下陷者,可在按摩同時用手指將乳頭向外向上牽拉數次。
哺乳期缺乳者,在改善飲食、增加營養,注意哺乳方法,保持心清舒暢的前提下,可用刮痧板刮肝俞、脾俞、天溪、膻中、乳根穴位,用手指點揉氣海、關元、曲骨穴,按壓少澤穴。
長期戴胸罩造或肩背胸部酸痛者,可用五行磁吸針針灸大椎、新設、肩井、外關及阿是穴穴位。
6、乳腺增生按哪個穴位
中醫講,在人體前面正中循行的一條經脈叫任脈,是調節我們全身陰經氣血的「統領」,有人稱之為「陰脈之海」,與婦女的一些特殊生理活動關系密切。任脈不通可表現為月經不調,經閉不孕,帶下異常,胸腹脹滿疼痛等;任脈虛衰可表現為胎動不安,甚或流產,月經後延或經閉,或月經淋漓不盡等。女性的日常保健,調理任脈是必不可少的,而膻中穴則更是首當其沖。
膻中穴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穴主要治療范圍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心肺疾患和乳腺系統相關疾患。由於它歸屬任脈,臨近乳房,是預防治療乳腺系統相關疾患必用的穴位;故為「婦科要穴」之一。另外,現代有人用體表紅外輻射光譜掃描的方法,證實在乳腺增生病患者中,膻中穴較其他地方紅外輻射強度降低,這就提示膻中穴是乳腺增生這個病的特殊病症反應點。
女性乳腺系統相關疾患一部分出現在哺乳期,如乳腺炎,產後缺乳;一部分出現在月經前後,如經行乳房脹痛;最多見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這里要提示女性朋友發現不舒服或者異常情況,一定要到醫院檢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在日常保健中,自我按摩膻中穴是一個簡便易行,效果理想的方法。具體方法有揉法和推法,揉是指用中指端按揉,每次約2分鍾;推是指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沿著前正中線從下向上推,緩慢而均勻,每次約2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