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品送的米

保健品送的米

發布時間:2020-07-12 10:33:54

1、「添飯」,「送米」的來歷

白族婚禮

白族婚禮有人曾概括地說,在大理地區參加白族人家的婚禮,不僅能品嘗到白族的名優特產食品、佳餚,看到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而且還能體驗到一次難得的妙趣橫生的獨特民族風情。

白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男方要付昂貴的聘禮,舉行婚禮時還要花費很多的錢財。現在雖隨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改進,但至今還保留有傳統的古老的風情習俗。

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經定婚確定關系後,在舉行結婚時,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結婚日)之前,請人搭好彩棚。並在結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請鄉寨中會唱演戲的人來唱戲(俗稱板凳戲,即一人拉琴,幾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請人唱帶有恭喜祝賀之詞的吹吹腔(即用嗩吶伴奏)、大本仙等曲調。人們一邊吃、喝、品嘗著主人擺下的果品、茶水。 酒,一邊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圓宵,以示預先慶賀大團圓。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從早上起便開始擺宴待客,當來賓開始品嘗果酒後品食酒菜佳餚時,新郎在一個陪郎的陪伴下, 踩著嗩吶吹奏起的「龍上天」樂曲,一桌一桌地給客人們敬酒、敬萊,而這敬法要跪著雙手托盤把酒、萊(只一盤或一碗 茶)一敬上。迎親時,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親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領下,在嗩吶聲中去迎親。到了女方家門口嗩吶手要用力高聲吹奏「蜜蜂過江」、「大擺隊伍」、「迎親調」等內容歡快、熱烈的樂曲6次,女方家才由幾位年長的男女親戚數人出來招呼迎新的人進門。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親的人剛要邁進門,就被女方家的幾位老人攔住路,用出幾副對子(即楹聯)或提幾個意想不到的問題等類的語句,如:「你們從哪裡來?」「路上碰見什麼?」讓媒人或新郎回答,人們把這一習俗叫「路考」。這一問一答不僅要靈機應變,而且還要講究決,對答如流和有風趣,顯得很有學問。若哪一方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常常會引起一陣陣爽朗而又充滿喜氣、歡樂、愉快的笑聲。有的地方迎親時新郎必去,同樣碰到「路考」,人們稱 「考姑爺」或「考新郎」。 迎親的人們進門後,女方家便由4個或6個小男孩逐一給他們敬獻苦茶、甜茶、糖茶。然後由媒人(或新郎)給女家父母、兄嫂、長輩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給煤人小孩披掛一道紅彩。這時新嫁娘(新娘)要大聲哭起來,人們把這哭稱為「哭 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後哭兄嫂、弟妹、長輩、女伴,這哭不僅一邊哭,而且一邊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養育之思,兄嫂。 弟妹之情,夥伴友誼,長輩的關心愛護,今後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這時也借哭之機,用調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後才隨迎親的人出門。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轎或騎馬,在歡快、激越的嗩響樂曲聲中 上路。

迎親的隊伍還沒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長輩在門口相迎。人們一進門,新媳婦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長輩的簇擁下上樓進行梳妝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時,在樓下從樓梯口到新房的必經處,早已等候著准備指新娘的人們,據說這格新娘的習俗是為了沾喜氣而留傳下來的。待新娘裝扮好,准備入洞房前,只見兩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舉著用松明點燃的火把,在人們喜悅歡樂聲中,從樓梯口飛步跑向洞房,隨之新媳婦在兩個伴娘的簇擁下,在人們爭相掐新娘的舉動和嬉笑聲中大步跑進了洞房。 洞房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門上掛有一把篩子,內安有一面鏡子,鏡子上又安放著一張弓,弓上有並排散開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這些吉祥物是祝賀一對新人今後生活勤勞、勇敢。 幸福的象徵。新媳婦進洞房後片刻,便開始舉行拜天地、拜父 母儀式。有的地方是在進洞房之前便舉行了拜天地、拜父母儀式。有的地方一對新人入洞房時,風趣的是倆人都不約而同地爭坐枕頭,據說誰先坐到枕頭上,今後就誰當家,不過,這只是為風趣增添一分歡樂,往往是女先男後,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慣。然而,這時不知是誰在那盆暖和又象徵興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發揮了奇效,辣味直嗆得新郎、新娘流淚,嗆得不時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進進洞房的人們笑聲不絕,使洞房洋溢著一種獨有的喜氣。一陣嬉笑過後,辣味嗆過,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親,永結同心,恩愛白頭。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婦由女方長輩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長輩婦女數人相陸在一起吃「細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後, 有的地方在陣陣歡快的噴吶聲中,開始舉行「除拜」(即拜親) 儀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婦拜男方長輩,受她一拜的人都會得到她親手加工製作的布鞋一雙,上輩人接過鞋子,多少要給她幾元錢或一點禮品。最後由新娘下輩人、鄰里小孩一齊拜新娘,每人都會得到一份喜錢或一件禮物。這時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圍觀的人常常在嗩吶聲中爆發出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使婚禮增添了不少的歡樂和熾熱的氣氛。 待「除拜」結束,年輕人便一齊擁入洞房,一邊品嘗新媳婦由娘家帶來的果品,一邊在嬉笑聲中開始進行鬧洞房的風趣活動。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接新人回門,一般都是當 天返回,路程遠的則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禮結束。

入贅男子隨妻姓

入贅男子隨妻姓白族婚姻中有人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 不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並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的權利和贍養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責任,人們把這種人贅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兒子招姑爺」 的俗話。 白族婚姻,雖受父母包辦,但青年人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如果戀愛關系確定,男子願意到女方家上門,在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定婚時,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數人邀請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請賓客時,長輩要當著眾親友的面為他改姓取名。從此他就隨妻姓,不再使用原來的姓氏名字,並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後,男子結婚後在女 方家成了一員,同輩人之間只能互相稱兄弟,禁忌把人贅的男子稱為「姐夫」、「妹夫」或「姑爺」。 白族婚宴上的「開席」結婚宴請賓客,乃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洱源縣鳳翔鎮的白族群眾中,舉辦婚禮宴請賓客的習俗卻是不同一般。這里的白族群眾在婚禮上宴請賓客,有「開席」和「禮客」之分。「開席」,是當地白族話,是吃頭席的意思,也是當地群眾舉行婚禮上宴請賓客最隆重,而又必不可少的禮節。前來參加「開席」的人,大都是寨子里年老和有威望的人。因此,也叫「敬老席」。對前來參加開席的人,早在五六天前,新郎就約上一個陪郎逐一到家中去請。有趣的是,這開席飯,還要分兩次吃。 這開席飯先吃果品和飲酒,果品有糖果、瓜子、蜜餞等, 人們稱之為「擺果酒」。

僅蜜餞類的品種有南瓜蜜餞、梨片蜜餞等八九種,加工花樣也不同,有條型、花型和絲型,彷彿一 件件小巧精美的工藝品。果品品嘗一陣後,在提調(婚禮上的 總理)一聲「上菜」中,上榮的人把果品換成了美味可口的佳 餚,待新郎敬過酒後,開席的人才舉箸品嘗。 據說,婚禮上的開席,是當地群眾一種尊老敬重遠客的傳統,來開席的人越多越才顯示出主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新媳婦趕街

新媳婦趕街新媳婦趕街,本是一件不足為奇的事。可是在洱源縣鳳羽鄉白族群眾中,卻有一種奇趣的風俗。對於新媳婦來講,去趕婚後的第一街並非是件輕松的事,她不僅要給新家庭的成員留下第一個印象,而且也是給周圍的人留下印象好壞的開端。因而,人們都注重這婚後的第一街。

原來,這里的白族群眾六天趕一次街。逢到街天,剛舉行 了婚禮的人家就要請鄰居或親戚中的一位婦女,領著穿戴艷麗服飾的新媳婦去趕街。而在街上買什麼物品由新媳婦選買,陪著的人只是起到拿物資的作用。而那些賣物資的人不僅為了圖個喜氣,看看新媳婦的本頜,在極力向她推銷自己的產品的同時,故意把價格說得高高的。這時,新媳婦就要「小心謹慎」,否則要上當,還要受人取笑。因此,一般都是先買幾斤活魚, 幾斤酒,然後是蒜苗或蒜頭,最後買一頂草編的鍋蓋。為什麼 只買這幾樣東西,原來,居住在這里的白族群眾不僅通曉漢語,還能恰當地運用漢語的諧音取個吉利來豐富生活,並從中增長知識。如買乾柴,就取「四季發財」 、「天天發財」之意, 買把掃帚即取「百病掃走」之意,買幾斤白酒則取「幸福永久」、夫妻恩愛「天長地久」之意,那蒜苗、蒜頭即取「順順 利利」或「萬事順利」的意思,一頂鍋蓋則有新媳婦「本事蓋人」之意。雖然買的物資不多,花不了多少錢,但它是新媳婦智慧和機靈的反映。因此,新媳婦不僅要注意市場上的行情, 而且還要識貨,既不宜大手大腳,買不到好東西,又不能小利小氣;讓人笑話。因此有的新媳婦為了顯示自己會當家過日子。明明貴了幾文,也要向旁人或婆婆故意少說幾文。當然在何婆婆「報帳」時,就要倒貼自己的私房錢了。如果季節不合,沒有要買的那幾樣物品,就千方百計地去買有諧音字或同音字代替的物品,並不宜在街上久留。有趣的新媳婦趕街,反映了白族婦女的聰明才乾和人們對白族婦女的贊美。
白族「燒害使」

白族「燒害使」「燒害使」是白族話,即漢語「送粥米」的意思。也叫「送飯禮」或「出生禮」。 新媳婦生下第一個孩子,都要接受鄰居、遠近親戚的禮品;一般送只母雞、雞蛋、紅糖,也有外加送小孩衣服、布料。而娘家除邀約親友送雞、送米、送蛋、送糖外,還要有小孩的衣物。新媳婦婆家在接受親家及親友的賀禮後,要給每人煮一碗荷包雞蛋,並用佳餚款待。

- 嬰兒要穿狗皮衣裳 - 嬰兒要穿狗皮衣裳白族人家的嬰兒出生三天或七天之後,要穿一件用粗白布人工縫制的對襟衣。這種白族人叫「狗 皮衣裳」的衣服,領口用紅布鑲邊,不針紐扣,用絲線或紅布條拴系;其特點是穿起寬松,解脫方便,不易摩擦傷嬰兒肌膚。有的地方人家,衣服縫制好後先要在狗身上披擦一下,意思是把狗身上的熱氣取過來,以利於嬰兒健康成長。因而人們把嬰兒的這種衣服叫「狗皮衣裳」。 - 白族的特殊語言 - 白族的特殊語言——「呆舞倒」它是作為人類所特有的 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在白族人民生產生活中,有一種特殊、而又奇趣,富有寓意, 區別於書面文字的口語。而這種口語的表達與在日常生活中所表達的口語不同,這種口語的表達方式是,用四個漢字或成語,也可以用白族話和借用漢語四個字的最後一個字或最後一個字的諧音,聯結在一起或說出單獨的最後一個字,對方便聽懂或知道你說什麼,要表達什麼意思。如:甲和乙是親戚,而丙不知; 丙問甲與己是什麼關系,甲不直接說明,只告訴丙是:「任人唯親,四五六七」。或甚至只說:「任人唯」,故意沒 說出第四個字,接著立即又說「四五六」,丙便把「親」和 「七」聯在一起,便知他倆是「親戚」關系。又如誇獎對方能 干,就說你這人「樣樣都能」,「大幹快乾」誇獎了對方「咱干」。說別人「本事大」就用「去買書本」、「一二三四」、「一人為大」來稱贊別人「本事大」。若問對方姓氏,對方不直接說;便只告訴你「大作文章」或只答「官樣文章」、「弓長一 張」;順知他姓章或張。這種「呆舞倒」,有的地方叫「打舞語」;說者和聽者都要有「文」才,並要熟悉這種「舞語」的內涵,否則說不出或別人說了自己聽不懂。
僳僳族婚禮

僳僳族婚禮僳僳族群眾舉行婚禮儀式,因地區不同而各有特點。由於僳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婚禮都在歌舞聲中進行,歌舞聲中結束,使婚禮從頭至尾都充滿了歌的甜蜜,舞的韻味。

僳僳族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比較自由,他們通常藉助傳統的唱歌對調的表達形式來傾訴相互之間的愛慕,並通過生產勞動、婚禮、集會、節目等活動來進一步了解、考察對方,加深愛慕之情,建立戀愛關系,組織家庭。這方面在僳僳族著名長詩《生產調》和《牧羊歌》等詩及很多民間故事中作了反映。 僳僳族婚禮,先從接親開始。結婚這天也就是正喜之日, 多數地方新娘騎馬或走路,在接親隊伍歌聲、笑聲中到男方 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由伴娘或親友把新娘背到男方家門 口,一路上,笑語不斷,歌聲、嬉戲聲不絕,給男女青年「相 識」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接送親的隊伍一到男方家門口,只見 門口早已擺好了一桌豐富的酒席,女方家的人一到便入席吃 喝,男女兩家雙方在邊喝邊吃中唱完送接新娘歌。居住在巍山 縣地區的僳僳族群眾在迎親時,男方到女方家迎親時,除有一 對陪郎和二對陪女外,還要有一對蘆笙手或一對號手,一路吹 奏起歡樂的樂曲前往,並在歡樂的鼓樂號聲中把新娘及送親的 人接進家。進門後,則由一名道土或長輩用三柱點燃的香、木 渣片,上裝灶灰、火炭在新娘頭上繞幾轉,說幾句吉利、祝 福、慶賀、恭喜、祝願的話。據說這是為了驅邪、避寒、避 暑。然後,在蘆笙樂曲聲中和人們歡笑聲中,把新媳婦接進新 房。新人進新房後,由新娘家的一位女長輩幫助疊床鋪被,並 在她的指點下進行拜床儀式,喝蜂蜜水,表示新婚生活從此開始。

僳僳族婚禮沒有拜天地習俗,新娘從進門後吃的第一餐飯 要同新郎一桌吃。有的地方在婚禮上,由媒人或老人給這對新 人各取一個叫「結婚名」的新名字,以表示雙方已結婚。隨後 老人們一邊繼續喝酒,一邊談無論地或唱歌。有的地方在婚禮 過程中,有的歌手還要專門向新婚夫婦唱祝詞歌,常是一人領 唱,眾人隨和。而年青的少男少女們在一旁圍成圓圈摟肩搭背 盡情地在歌舞,整個婚禮場面在歡樂的歌舞聲中顯得格外歡樂 熱鬧。 晚上,新婚夫婦不同房,雙雙參加到歡樂的打歌舞圈中, 和賓客們打歌直到天亮。當太陽升起和吃過早飯後,人們才逐 漸散去。
苗族婚禮

苗族婚禮苗族婚俗,一般在族內異姓通婚,不和其他民族通婚,男女青年在戀愛、婚姻問題上一般比較自由,但又多由父母包辦。建國後,已發展為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成婚為主。 婚姻一般有戀愛、提親、定婚和舉行婚禮等儀式。

苗族青年男女通常通過自己參加採花山、跳月等節日、喜 慶活動,在歡歌狂舞中尋找自己的心上人。當雙方關系確定真 誠相愛後,請媒人向雙方父母求親,並協商定男方向女方送的 聘禮數目,並帶酒肉給女方姑舅親友吃,就算已定婚。依男方 情況,便擇吉日舉行婚禮。

結婚那天清早,新郎便由一個陪郎伴送,視路程遠近,或騎馬、或徒步到女方家娶親,若路程較遠的那則要提前三至五天去接親,並要請人或由新郎家人翻山越嶺邀朋約發前來參加婚慶。居住在巍山縣境內的苗族,因人口少,聯姻往往出縣,因此舉行婚禮的時間視女方家和親戚遠近而定,一般為三天, 即第一天為接新娘,第二天返回,第三天送客,當地人稱為 「謝客人」。苗族人舉行婚禮這天,也就是正喜日,全村寨的人沉浸在 一派歡樂的喜氣中,男方家不僅要擺下酒席招待四方客人和全寨老少,還要請歌手們來演唱婚禮儀式歌和生產、生活、人情 世故等風俗歌,使婚禮在歡歌和祝福聲中進行。晚上,全村寨 的男女老少和外來的賓客各自尋找夥伴,圍著燃起的堆堆篝火 載歌載舞,把婚禮推向高潮,歌舞通宵達旦,以示對新婚夫婦 的祝福。 次日,吃過早飯後,在賓客返歸時,男方父母陪伴新郎新 娘回門,在女方家住一天後,返回男方家,婚禮才結束。

2、假如你是個賣米的商家你覺得免費送米好還是要錢送米好?因為送米太辛苦了!

要我是商家就一定選擇要錢送米,因為每分勞動都應該有所回報。你付出了勞動就應該有收入,

3、送米給人,怎麼,怎麼送

禮貌、禮節和禮儀都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為,三者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從本質上說,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義和要求。
禮貌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質和行為。禮貌體現了時代的風尚和道德規范,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修養。禮貌總是在一個人接人待物的過程中,通過儀表、儀容、儀態及言談舉止來體現的。禮貌是文明行為的基本要求,是維護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觀條件。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難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如果能夠講究禮貌,相互尊重,相互諒解,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會充滿友好和溫馨。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處於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行為環境中,表達禮貌的形式會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處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在誠懇、謙恭、和善、適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遜、冷漠自負、動作粗俗,就是對他人的不尊重,那麼他肯定是沒有禮貌的。禮貌應當是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真實體現,對人的尊重友好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表面虛偽的客套不是禮貌。講禮貌應當做到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熱情過度、過分殷勤、低聲下氣,並不是禮貌。禮節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問候、致意、祝願等慣用的規則和形式。禮節是表示對他人尊重與友好的外在行為規范,是禮貌在語言、行為、儀態等方面的具體體現。與禮貌相比,禮節處在表層,禮節總是表現為一定的動作、行為。但這並不是說,禮節僅僅是一種表面形式,而是說尊重他人的內在品質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比如,尊重師長,可以通過見到長輩和教師問安行禮的禮節來體現;歡迎他人的到來,可以通過見到客人時起立、握手等禮節來表示;得到別人幫助,可以說聲謝謝來表示感激的心情。藉助這些禮節,對他人尊重與友好的禮貌得到了適當的表達。不懂得禮節,在與別人交往時,心中雖有對別人尊重的願望卻無法表達。因此,禮節不單純是表面上的動作,而是一個人尊重他人的內在品質的外化。禮儀與禮貌、禮節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果說禮貌側重於強調個人的道德品質,那麼禮節強調的就是這種品質的外在表
現形式。有禮貌而不懂禮節就容易失禮,雖有對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卻不知怎樣去表達,因而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會出現尷尬、緊張、手足無措等。不懂禮貌只學些表面的禮節形式,就難免機械模仿、故作姿態,讓人感到虛情假意。因此,講禮貌,懂禮節應當是內在品質與外在形式的統一。而禮儀的文化內涵要相對深些,它側重於社會交往中,人們在禮遇規格、禮賓次序等方面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多用於較大規模或較為隆重的場合。禮貌禮節多指交往過程中個別的行為,而禮儀則是指社交活動中,自始至終以一定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完整行為。一般說來,禮節產生於禮儀之前。最初的社交活動規模較小,禮節也較為簡單,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化和現代化,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深入,禮節也越來越復雜,於是逐漸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禮節程序,禮儀就從禮節中自然而然地游離出來。因此,禮節是禮儀的基礎,禮儀是程式化了的禮節。

4、送禮的時候送米是什麼含義

糧源滾滾

5、送禮有送大米的嗎?

這有什麼?我們這當地都有送米送面的習俗,這多正常啊,我上次回家還專門買的米面油帶回家的,東北大米是公認的好,著我就不多說了,單位發的應該不會太次吧

6、中糧集團免費送10斤大米的活動是真的嗎

假的,下面開始一步步騙錢買保健品。

7、保健品使碘伏污染的大米還原是否騙人

所謂的保健品,我認為它是一種提前預防和增加身體免疫力為主的補品,它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不屬於葯品.有的時候我自己也想買或者給父母買來孝敬他們,可想來想去,這些所謂的保健品不就是從一些自然生長的植物中提取出來的精華嗎?那為什麼不直接去買那些生長於自然新鮮的植物自己回去做呢?我看到一篇報道,原本最多隻值12元一斤的無核棗經包裝以後變成了80-100多元一斤,如果您只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試問買回去以後您自己覺得冤不冤.現在的社會什麼東西都講究宣傳和包裝,當然我不能說名回牌產品不好,當然好,質量有保證.如果您是家財萬貫,當然不會在意這一點小錢.可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會花這個冤枉錢,還不如省下來捐給希望工程那些可憐答的小孩!
以上僅是本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8、送大米和麥子是什麼意思

是你給人家的聘禮唄 呵呵 大米和麥子 是五穀之首 比喻你要照顧他們家 像他們的父親一樣

9、遇到說送米上門的騙子

可以不用理會他,直接掛掉電話。如果敲門就從貓眼裡面看,陌生人不開門。再不走就報警

與保健品送的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