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天壇保健所

天壇保健所

發布時間:2020-07-12 06:55:10

1、北京天壇醫院、同仁醫院、朝陽婦幼保健院哪個產科更好?

如果這三件選擇的話,還是去婦幼保健吧,畢竟人家算是專科~~我朋友就是在豐台區婦幼保健生的,也是剖腹產,雖然醫院相對的級別不是很高,但各方面挺好的!不比友誼、天壇差,當初她就是在選擇友誼、天壇還是婦幼猶豫了很長時間,去友誼醫院每次檢查人都太多了,到最後有沒有床位還不一定呢·天壇的產科態度超差~她去了一次就發誓再也不去了。我覺得要是你屬於正常的妊娠年紀,身體平時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病,就去婦幼保健醫院吧,

2、天壇有有幾個宮殿?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迴音悠長,故稱「迴音壁」。
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祈年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3、天壇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始建於 1956年8月23日,坐落在世界著名的天壇公園西南側,是一所以神經科為重點的三級甲等醫院。1997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北京市衛生局共建成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天壇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北京市醫學影像中心和全國腦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北京市腦防辦同設在院內。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是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教學基地和WHO在中國的神經科學培訓合作中心。
院、所共有職工 211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787人,高級職稱醫務人員313人。科室齊全,設有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神經放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33個臨床和醫技科室,是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編制病床950張。其中,神經外科設病床300張,分腦血管病、顱內腫瘤、外傷、小兒、脊髓、功能性疾病、介入神經放射等9個臨床專業組,擁有王忠誠、趙雅度、羅世祺、趙繼宗等一批世界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每年神經外科手術4000多例。在王忠誠院士的帶領下,醫院開展了多項高難度的神經外科手術,率先解決了四項世界神經外科難題:腦干腫瘤手術、脊髓內巨大腫瘤切除術、顱內巨大動脈瘤切除術和腦血管畸形手術,手術質量和數量均居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天壇醫院診療設備和儀器先進雄厚,現有伽瑪刀治療機、手術導向系統、激光手術刀、手術顯微鏡、核磁共振掃描儀(MR)、CT掃描儀、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儀(E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DSA),直線加速器、彩色多普勒B超儀、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院全部實行了顯微鏡手術,開展了伽瑪刀治療、導航手術、腦室纖維內窺鏡手術、立體定向及深部微電極刺激(細胞刀)治療癲癇手術等與國際同步的最新手術方法,進一步提高了手術質量。
北京天壇醫院知識結構和人才配置合理,現有博士後流動站 4個,博士點8個,博士生導師 10人,碩士點16個,碩士生導師 41人,在讀研究生200人,為北京天壇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同時,為全國培訓專職神經外科醫生已達3000多人,佔全國神經外科專業醫生總數的三分之一。醫院有突出貢獻專家6人,入選百千萬工程 10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王忠誠院士、趙繼宗副院長分別為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戴建平院長為中華放射學會主任委員。
自1989年以來院、所榮獲科研獎勵263項,其中國際獎3項、國家獎26項、部級獎27項、市級獎82項,共發表論文6615篇,國際交流論文373篇,著書148部。與多個國家建立了科研合作項目。目前院所擔任課題177項,其中國家"十·五"攻關課題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4項和「863」課題3項。
北京天壇醫院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多次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的基礎上,1996年至今榮獲「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稱號;1996年被衛生部命名為「全國文明服務示範醫院」;199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北京市「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紅旗團委」、「北京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北京市「文明服務四十個示範點」之一等稱號;1998年榮獲「全國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首都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等稱號;1999年天壇醫院榮獲「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百佳醫院」、「全國衛生系統行業作風建設先進集體」、「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首都創建文明行業示範點」等榮譽稱號,並被評為「全國省級綜合性醫院先進黨組織」;2000年,北京天壇醫院被評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典型」;2001年被評為首批「全國百姓放心醫院」。2002年榮獲首批「醫療優質高效百姓放心醫院」稱號;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全國婦聯和衛生部授予我院「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北京市授予我院「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集體」;2001年、2004年榮獲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05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北京天壇醫院全體員工將一如既往的認真遵循「病人至上,質量第一」的宗旨,嚴守「醫德高尚、精益求精、嚴謹求實、勤儉廉潔」的院訓,進一步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療質量,深化醫院改革,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天壇醫院被評為2008年度「首都平安示範醫院」,5月4日,保衛處從崇文區衛生局綜合治理辦公室領取了由北京市衛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等部門聯合頒發給我院的2008年度「首都平安示範醫院」獎牌和證書。
2008年初,醫院在創建「首都平安示範醫院」活動中,院黨委高度重視,並將創建工作納入領導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由保衛處負責組織實施,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全院職工認真落實公共衛生醫療保障任務、重點部位安全責任落實、維穩和信訪工作等各項考評要求。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作為奧運定點醫院,圓滿地完成了各項醫療和安全保障任務,成績顯著。
2008年底,崇文區衛生局綜合治理辦公室到醫院現場考核驗收,總得分優秀,報北京市衛生局等上級部門批准,我院被評為2008年度「首都平安示範醫院」。
該院在《2007全國醫院排名》中綜合排名名列第六,神經外科排名名列第一,神經內科排名名列第四。
天壇醫院的「掛號時間:神經外科的掛號時間:早上7:00中午11:30;中午12:30-下午16:30;其他科室掛號時間:早上7:30-中午11:30;中午12:30-下午16:30」「 門診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7:30-下午18:00;星期六:早上6:00-下午13:00」
醫院地址:北京市崇文區天壇西里六號
乘車路線:行車路線(外地患者):火車站路線:從北京站出發,乘坐地鐵2號線在前門下車,換乘快速公交1號線在天壇下車,步行至醫院;從北京西站出發,乘坐54路在宣武門西站下車,換乘15路在天橋商場站下車,步行至醫院; 行車路線(本地患者):市內乘坐公交7路、20路、36路、69路、707路、729路在先農壇站下車,步行至醫院

4、天壇婦幼保健院到天壇婦幼保健院怎麼走

駕車路線:全程約40米

起點:濟源市婦幼保健院

1.從起點向出發,行駛40米,到達終點

終點:濟源市婦幼保健院

5、天壇從哪個門進比較好

從天壇南門游覽會更好一些,按順序游覽天壇的主要景觀:
1.圜丘壇
圜丘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這里舉行。
2.皇穹宇殿內正中的圓形石台上,供奉有「昊天上帝」的神牌。東西兩側四個方形石台上,分別安放有清代八位祖先的神牌。東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牌,西配殿供有夜明,風雨雲雷神牌。
在這里還可以體會迴音壁,三音石的迴音效果,這些聲學現象是後人發現的。

3.丹陛橋,又稱海墁大道。丹陛橋是連接天壇南北兩大建築群的軸線。丹陛橋北端高出南端4.5米由低漸高將兩組建築群有機的連接起來,使天壇的總體顯得更加完美。

4.祈谷壇用途
祈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場所。其祭奠對象位次與圜丘第一層相同,無幄,無從位。儀式過程與圜谷壇祭天相同。
祈年殿之「祈年「二字,「祈」為祈禱,「年,谷熟也」,本意是祈禱有個好年景,能五穀豐登。今日所說的「年」是個時間概念,而它原為物候概念,指農作物(谷)從播種到收割的生長周期。
這里還有皇乾殿東西配殿

5.七星石
祈谷壇長廊東南方,有八塊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鑿的山形圖紋,稱七星石。這七塊青石為明朝嘉靖年間放置,為風水鎮石。最小的一塊為清代增置。

在天壇西門里還有齋宮和神樂署,你如果從西門進可以先看這兩處再從南向北游覽

6、北京天壇醫院都有什麼科室

北京天壇醫院是北京有名的三家醫院,最有名氣的還是神經外科!

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神經放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33個臨床和醫技科室,是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編制病床950張。其中,神經外科設病床400餘張,分腦血管病、顱內腫瘤、外傷、小兒、脊髓、功能性疾病、介入神經放射等9個臨床專業組,擁有王忠誠、趙雅度、羅世祺、趙繼宗等一批世界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每年神經外科手術10000多例。在王忠誠院士的帶領下,醫院開展了多項高難度的神經外科手術,率先解決了四項世界神經外科難題:腦干腫瘤手術、脊髓內巨大腫瘤切除術、顱內巨大動脈瘤切除術和腦血管畸形手術,手術質量和數量均居國際領先水平。

7、天壇和地壇是怎麼回事?在什麼地方?

天壇在故宮東南方,佔地273公頃。比故宮大4倍,是明、清朝兩代帝王冬至日時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坐落在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7)天壇保健所擴展資料:

天壇是進行祭天禮儀的地方。

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並與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祭天典禮延續了約五千年。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展示中國的祭天歷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

地壇是進行祭地活動的地方。

祭地活動源於遠古。據文字記載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史料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於澤中方丘)。起初,由於文化知識水平所限,人們尚不能認識與駕馭自然及社會力量,對自然界的眾多事物現象解釋不了,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麼「神鬼」,出現迷信,把萬物歸宿於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給以保佑和恩賜,臆造出「皇天」、「地祇」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無上的。

與天壇保健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