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嘗君智慧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他本人在治國方面有一定的智慧,知道在關鍵時刻做什麼事情,再有就是他豢養很多門客,關鍵時刻能讓這些門客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
2、荀子勸學揭示君子智慧明達而行為也不會有什麼過失的句子
荀子勸學揭示君子智慧明達而行為也不會有什麼過失的句子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含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3、很多賣保健品的店,早上一幫老人早上在哪裡唱歌跳舞,這是做什麼生意
是騙子,你也可以叫他們拖,如果你會多看他們一兩秒,你就具備了上當的條件。現在會去跟著圍觀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他們一夥的,另一種是准備上當的。
4、請問文昌帝君智慧咒是什麼?
天之玄精,地之玄精。神之玄精,鬼之玄精。助之吾身,萬竅通靈。
誰能識破混沌理,常與天地同真體;誰能識破混沌竅,常與天地同真妙。
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七曲魁星,
速助吾身,虛空通靈。吾奉至聖大神文昌帝君急急如律令!
5、《燭之武退秦師》國君之智體現在哪裡?
燭之武退秦師,一退傳千載!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短小精悍,以區區370餘字,完整生動地為後人記錄了一場憑三寸不爛之舌智退秦師的歷史故事。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秦伯秦穆公,晉侯晉文公,他們是何許人也?春秋五霸之二也。已結秦晉之好的秦伯和晉侯率領自己的軍隊,團團包圍了勢單力薄的鄭國。「國危矣」,這三個字精準道出了兵臨城下國將不國的危急情勢。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壯年沒有得到重用,年近古稀,在國家面臨滅頂之災時被委以重任的燭之武憑借這152個字,成功勸說了強勢的秦伯。那麼,燭之武獲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深諳外交之道,一見面,他沒有、估計也不敢慷慨陳詞,更別說指責,他說你們兩國圍攻鄭國,我們這么弱,知道自己必亡無疑,這明顯是在示弱。這種示弱讓秦伯聽著舒服,它一方面提高了秦伯的自信自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秦伯的警惕性,試想,一隻老虎面對一隻兔子還會防範什麼?這就給燭之武後面的勸說製造了輕松和諧的氛圍。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說話給人的感覺是他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他從眼前到未來分析了滅亡鄭國對秦的危害,這是秦伯最在意的,「春秋無義戰」,秦國也好,晉國也好,鄭國也好,其實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如果鄭國不滅亡,對秦國而言,好處則是大大的,燭之武承諾,鄭國做為回報,願意成為秦國的東道主,為他們提供一切方便:「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為了進一步瓦解秦晉聯盟,燭之武還使用了離間計——「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從這句話不難看出,燭之武所言真實不虛,並非捏造誹謗晉國。燭之武在提醒秦伯,晉侯當年曾經欺騙過你,你敢保證他現在不再干出這種事。
在這段說辭中,還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燭之武七次稱呼秦伯為「君」,時時體現著對秦伯的無尚尊重,而他卑躬屈膝,把自己放到一個很低的位置上。另外,「唯君圖之」中的「唯」表示的是希望的語氣,這個字用得好,燭之武在語重心長、情真意切的一番話後,把選擇的主動權交給了秦伯:你自己看著辦吧,何去何從,隨你。
動之以情,曉之以害,誘之以利,又是示弱又是尊敬又是離間的,燭之武使出十八般武藝,其睿智令人拍案叫絕。
再看鄭伯、秦伯、晉侯三位國君,在這一事件中,也都閃現著明智的火花。鄭伯召見燭之武,讓他去見秦伯,燭之武對自己一直不被重用心有怨氣不滿,脫口而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分明是公開抗旨,拒絕鄭伯。面對不聽令的臣子,鄭伯沒有生氣,而是立即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知錯就改,鄭伯給燭之武一個安慰和自尊,也堵住了他的嘴。燭之武怨氣頓解,「夜縋而出」,單槍匹馬,勇敢地走向秦伯了。
秦伯也是明智的。聽了燭之武掏心窩子的一番話後,秦伯作出有利的選擇,放棄晉國,轉頭和鄭國結盟。這樣一方面多了一個「東道主」,可以給自己提供「乏困的物質」,另一方面又可利用鄭國牽制晉國,一箭雙雕,比攻打鄭國受益更多。
面對秦伯臨陣失信,一般人都會怒火中燒,「子犯請擊之」,就是證明。晉國的大夫子犯煩了,請求攻打背信棄義的秦軍。但是,晉侯沒有喪失理智,他果斷否定了子犯的請求,指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表面看是說晉侯有感恩之心,實則不然,他只是不想與秦鬧僵,繼續維持秦晉聯盟。而「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這三句精彩的見解,更讓讀者看到了晉侯的明智與大智慧。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智慧之光,光耀千古;掩卷長思,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