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腳部中醫保健

腳部中醫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2 02:33:17

1、中醫是怎麼解釋腳對人體健康的反應的?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腳上的六十餘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人的失眠多夢以及疾病的產生,都是臟腑功能失調後反映出來的陰陽偏衰或偏盛的狀態。用熱水洗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可起到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頤養五臟六腑,使人體陰陽恢復平衡的作用,因而具有催眠和祛病健身的功效,能有效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2、腳冷的人如何靠按摩或其他中醫保健方法解決,謝謝!

不容易治療 我見過很多 大部分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引起 足療或按摩中葯泡腳30』可解決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只能說有所改善 有的是先天陽氣不足 沒用 長期按摩 足療會有所改善 但不能治癒 影響不大

3、腳素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中醫學如何看腳底知健康?

人的身體是非常的神奇的,人類可以從很小長大,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也是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情等等,那您知道我們還可從自己的身體的各個部位看出自己的健康狀況的,那您知道如何從腳底顏色看疾病徵兆了嗎?您知道中醫腳底養生小妙招有哪些嗎?

如何從腳底顏色看疾病徵兆

現在很多人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去足療的地方洗洗腳、修修腳、按按腳,可以讓自己的身體非常的舒服,也可以緩解人一整天的疲勞,那您知道我們還如何從我們的腳部看出一個人的狀況嗎?

沐浴前查腳底顏色

顏色——紅色表示焦躁不安;紫色是通便異常的表現;白色說明貧血和營養不足。

硬度——變硬的部分對應著身體內各個器官,揉搓時會變得緊張。

褶皺——假如您的腳底出現了一些長而淺的褶皺的話,那就是證明您的身體已經長時間的感覺不舒服了,可能有什麼樣的疾病隱患了;假如是有短而深的褶皺的話,那就證明您的身材才剛剛感覺到不適的情況了的。

先用按摩來放鬆

在穴位按摩之前,要先通過足底的按摩來打通全身的血液循環。這也是靜心的一個重要環節。用手指輕輕捏每個腳趾的兩邊。握住腳底,輕輕揉搓。

按壓三個關鍵穴位

按摩過足底後,再按壓相應的症狀對應的穴位。在這里,我們將介紹三個與免疫力有很大關系的穴位。

湧泉

導致疲勞的穴位。腳平伸時腳底兩道褶皺的交叉處。

足心

你可以經常性的去按壓您的腳心,這樣的話是可以有效刺激自己的毛細血管,並且還可以促進自己全身的血液循環,所以說多多按壓這個穴位對人身體的循環是非常有好處的。足心就是在在腳心中間位置。

腳底有很多穴位。其中有三個穴位與免疫力聯系緊密。

失眠

影響睡眠的穴位。在腳後跟的中心位置。

如果按壓住穴位感覺到疼痛,說明相關部位的健康狀況存在隱患。

將手指插入足趾間反復搖動。注意關節運動。

4、腳部按摩有什麼好處?

5、怎樣做好腳部保健?

腳是身體的「第二心臟」

對腳的保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這是非常錯誤的。國內外醫學家研究證明,腳是身體的「第二心臟」。中醫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腳上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穴位能治療全身的疾病。因此做好腳的保健,是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重要方面。

(l)洗腳:勤洗腳能夠使精神振奮,心情舒暢,還可預防各種皮膚病。冬天用熱水洗腳,能促進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勞動過後,用熱水燙腳,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防止肢體麻木。睡前洗腳,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良好而溫和的刺激,促進大腦皮層進入抑制狀態,非常有利於睡眠。

(2)暖腳:人的腳皮膚表面溫度維持在28~33℃時,感覺最舒服,如果降到22℃以下,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低於10℃就很容易引發凍瘡。所以要注意選擇保暖,防水,透氣性能好,能使腳保持乾燥的鞋襪,並要及時洗換。經常在室內工作的人不要久坐不動,要適當活動,或做做課間操,使腳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一定的溫度。

(3)搓腳心:洗腳後,用右手搓右腳心,用左手搓石腳心,直搓到發紅發熱為止。具有益精補腎、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的作用,而且還能疏肝明目,清心安神,促進睡眠,對眩暈、咯血也有一定治療作用。

(4)散步、慢跑或赤腳行、腳底有著與內臟器官相聯系的敏感區,步行或赤腳行就能使腳底肌肉、筋膜、韌帶、穴位、神經末梢更多地接受刺激,把信號傳入相應的內臟器官及與之相關的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又把它傳到各個相應器官,從而調整人體全身功能,達到保健全身、防病及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和功能。

6、日常養生,應從腳部做起,中醫有哪些方法很實在?

熱水泡腳、摩擦腳趾、補鈣等方法是很實用的。腳是身體的一部分,是身體和地面接觸的部分,承載著整個身體的重量,而腳也是一個人身體狀況最能反映的部分。因為我們的內臟和我們腳底的穴位密切相關。因此,一些足部疾病的症狀可能是一種嚴重疾病的前兆。腳有什麼症狀,是大病的徵兆嗎?

如果你走路太多,腳底會感到疼痛,這可能不是疾病的前兆。但是,如果有持續的足部疼痛,重要的是要注意,它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因為高血糖濃度會損害足部的神經,導致壓力或粗心摩擦引起的刮傷或刺激。如果你睡覺時抽筋,可能偶爾會出現腳抽筋,如果經常發生,那就是體內鈣缺乏、補鈣或某些微量元素,就需要補充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如果它是由於粗心扭傷而引起的不腳腫脹,這是不必要的擔心,休息可以好。如果腳無故腫脹,應該注意的是,它可能是由血液的不通暢引起的。如果腫脹的部分的腳按壓沒有反彈,而是凹陷下去了,那就要小心肺部的問題。這里有幾種方法可以試一下。第一個是泡泡腳。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還可預防感冒,緩解頭痛,緩解厭食症等症狀。但是除了熱水泡腳,你也可以用中葯泡腳來去除身體的水分。泡腳的最好時間是晚上睡覺,泡5分鍾。

第二種是摩擦腳趾。所謂揉捏腳趾,不是隨意亂搓,而是用兩只手握住腳趾一個個來揉捏,每天上床前揉3分鍾。最後,摩擦你的腳心,足底的穴位稱為中泉穴,位於足底的中心。正確按摩足心永泉穴,能增強體質,抗病,改善記憶力,改善因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症狀。晚上床睡覺前,用手指的食指關節按摩足心5分鍾。這樣,每天這樣做有利身體的健康。

7、中醫足部按摩排毒法有什麼作用?

有很多朋友經常去做足療,進行一些足部的按摩和護理,也知道足部反射區對應了身體很多器官,經常按摩對身體十分有益。足部按摩對排毒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1)能調節肝臟功能,增強人體抗病排毒的能力。

(2)消食導滯,暢腑通便。按摩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腹腔神經等足部反射區,對腹脹、積滯、便秘患者能起到消食導滯的作用;按摩小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足部反射區後,可加強腸蠕動的能力,從而能達到暢腑通便的功效。

(3)清火解毒。按摩上半身和下半身淋巴系統及相關反射區後,能迅速清火解毒、消腫止痛。對濕熱引起的紅腫、潰瘍等炎症有良好的療效。

(4)瀉毒利尿。常按摩腎、輸尿管、膀胱、淋巴結等反射區,可使人體內有毒物質和代謝產物順利地從小便排出。從而起到增強人體排毒能力,凈化人體內環境,減少疾病的作用。

足部按摩基本的操作手法都要遵循幾個原則: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持久,要求按摩時能按照相應規定持續一定時間;有力,指手法操作時需要一定的力度,根據穴區及病症的不同特性增大或減少力量;均勻,手法要有節奏,按摩各方位力量要協調,對足部進行協調穩定的刺激;柔和,按摩時動作不能粗暴,也不能輕浮,轉換自然,令人產生和諧連綿、循序漸進的感覺。

如果不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簡單的足部按摩。例如,可以用手輕柔、有節奏地按摩雙腳,先按摩腳背再按摩腳底,至感覺發熱即可。每天堅持這樣的簡單按摩,不僅可以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加速排毒凈化,還具有保健的作用,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這里向大家推薦幾種方法,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和足療館的按摩方法相媲美,而且省時、省力、省錢,輕輕鬆鬆就能排毒。

(1)如果小區有鵝卵石道,可以光腳或只穿襪子在上面來回慢走。如果沒有,也可以收集一些鵝卵石,放在洗腳盆里,通過石頭刺激腳底條件反射區。加些溫水效果更佳。

(2)在熱水中添加一些有排毒作用的中草葯劑,每天泡腳,可以刺激足部反射區。同時由於吸收了葯物,還能養護全身臟器,促進氣血運行。

(3)按摩足心。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位於足心,也就是足部的腎臟反射區,按摩足心有活躍腎臟、利尿排毒的功效。

具體的按摩方法如下:①盤腿而坐,將雙手搓熱,左手扶左足,右手按摩左足心。右手扶右足,左手按摩右足心。②仰卧姿勢,右腿彎呈弓形,將左足盤在右太腿上,右手按摩左患心,同樣方法用左手按摩右足心。③雙腿伸直,右腳心貼在左腳背上摩擦,左腳心貼在右腳背上摩擦。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按摩之後要多喝一些白開水,這樣更有助於身體毒素的排放。

8、有哪些下肢和腳的保健方法?

腿腳乃全身的支柱,擔負全身的行動的重擔。中醫學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相交接在腳上。因此,腿腳保健關繫到整體,對人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下肢宜勤動

步態穩健,行走如飛,被視為健康的標志,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則食衰老的表現,下肢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跑步跳躍、長途跋涉、爬山、散步等均可採用。這里介紹幾種原地鍛煉方法:

(1)站立甩腿法:一手扶牆或扶樹,一腳站立,一腳甩動。先向前甩動右腿,腳尖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面綳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後甩動,左右腿各甩動20次。

(2)平坐蹬腿法: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腳向前上方緩伸,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換右腳做,雙腿各做20次。

(3)扭膝運動法:兩腳平行靠攏,屈膝向下蹲,雙手掌置於膝上,膝部向前後左右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各20次。

上述功法可增強下肢功能,使關節運動靈活,防治下肢乏力、關節疼痛、小腿抽筋、半身不遂等。

腿足常按摩

下肢按摩可分干浴腿法和擦腳心法。

(1)干浴腿法:平坐,兩手先抱一側大腿根,自上而下摩擦至足踝,然後再往回摩擦至大腿根,一上一下為1次,做20次,依同法再摩擦另一腿。其作用是:腿力增強,關節靈活,預防肌肉萎縮、下肢靜脈曲張等病。

(2)擦腳心法:每夜洗腳後臨睡之前,一手握腳趾,另一手摩擦足心100次,以熱為度,兩腳輪流摩擦。本法具有固真元、暖腎氣、交通心腎、強足健步、防治足疾等作用。現代研究認為,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投影。腳上又有大量神經末梢,經常按摩可使神經更加活潑,神經和內分泌活動更加協調,大腦和心臟功能增強,記憶力提高,解除疲勞,還可防治局部和全身性很多疾病。

足膝宜保暖

腳下為陰脈所聚,陰氣常盛,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所以足膝部要特別注意保暖,以護其陽氣。現代研究認為,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黏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系。因此,腳對寒冷非常敏感。當氣溫降到7℃以下時,就開始發涼,進而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試驗證明,將雙足放在4℃冷水中,三分鍾後就會出現流涕和噴嚏。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此意。研究又表明,人的雙腳皮表溫度為28℃~33℃時,感覺最舒服。若降到22℃以下時,則易患感冒等疾病。在寒冷的天氣要保持足膝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溫度。鞋襪宜保暖、寬大、柔軟、舒服,鞋子要防水,透氣性能好,並要及時更換。腳部保暖對於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有一定的益處。

足宜勤泡洗

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臟、腎臟及睡眠都有益處。洗腳非常有利於健康長壽,如果洗腳和按摩合在一起做,效果更好。

與腳部中醫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