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中醫膽囊保健

中醫膽囊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1 22:59:28

1、中醫上的膽是指什麼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裡,肝為臟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膽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
(一)膽的解剖形態
1.膽的解剖位置: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與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
2.膽的形態結構: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精純、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所以膽有「中精之腑」(《靈樞•本臟》),「清凈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難經•三十五難》)之名。
膽的解剖形態與其他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但貯藏精汁,相似,由於這個生理特點,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府之一。
(二)膽的生理功能
又與五臟「藏精氣」作用
1.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臟。「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脈經》)。膽汁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通過膽的疏泄作用而人於小腸。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難經正義》)。肝膽同屬木行,一陰一陽,表裡相合。「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醫學見能》)。故膽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膽的疏泄須賴肝氣疏泄而行其職。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泌與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干。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臟象類》)。
3.調節臟腑氣機: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膽的功能正常,則諸臟易安,故有「凡十一臟取決於膽」(《素問•六節臟象論》)之說。即所謂「十一臟皆賴膽氣以為和」(《雜病源流犀燭》)。人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臟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陰陽平衡,氣血和調:膽為腑,肝為臟,臟腑之中臟為主,腑為從:何謂「十一臟取決於膽」,而不雲「十一臟取決於肝」呢?因為肝為陰木,膽為甲木,為陽中之少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陰為陽基,陽為陰統,陽主陰從,即陰之與陽,陽為主導。膽為陽木,而肝為陰木,陽主陰從,故謂「十一臟取決於膽」。
總之,「十一臟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臟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
(三)膽的生理特性
1.膽氣主升:膽為陽中之少陽,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陽春升之氣,故稱膽氣主升。膽氣主升,實為膽的升發條達之性,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其時應春,且為陽中之少陽。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天地相參,在人體則膽主甲子,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則臟腑之氣機調暢。膽氣主升之升,謂木之升,即木之升發疏泄。膽氣升發疏泄正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人正常,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2.性喜寧謐:寧謐,清寧寂靜之謂。膽為清凈之府,喜寧謐而惡煩擾。寧謐而無邪擾,膽氣不剛不柔,稟少陽溫和之氣,則得中正之職,而膽汁疏泄以時,臨事自有決斷。邪在膽,或熱,或濕,或痰,或郁之擾,膽失清寧而不謐,失其少陽柔和之性而壅郁,則嘔苦、虛煩、驚悸、不寐,甚則善恐如人將捕之狀。臨床上用溫膽湯之治虛煩不眠、嘔苦、驚悸,旨在使膽復其寧謐溫和之性而得其正。

2、中醫認為膽囊炎是什麼病

屬於中醫的「脅痛」范疇。
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是臨床比較常見的自覺症狀。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統稱。西醫中多種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若以脅痛為主要症狀是都可歸於脅痛。

3、從中醫角度上說:膽在人體中起著什麼作用?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裡,肝為臟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膽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
(一)膽的解剖形態
1.膽的解剖位置: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與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
2.膽的形態結構: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精純、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所以膽有「中精之腑」(《靈樞•本臟》),「清凈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難經•三十五難》)之名。
膽的解剖形態與其他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但貯藏精汁,相似,由於這個生理特點,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府之一。
(二)膽的生理功能
又與五臟「藏精氣」作用
1.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臟。「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脈經》)。膽汁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通過膽的疏泄作用而人於小腸。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難經正義》)。肝膽同屬木行,一陰一陽,表裡相合。「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醫學見能》)。故膽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膽的疏泄須賴肝氣疏泄而行其職。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泌與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干。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臟象類》)。
3.調節臟腑氣機: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膽的功能正常,則諸臟易安,故有「凡十一臟取決於膽」(《素問•六節臟象論》)之說。即所謂「十一臟皆賴膽氣以為和」(《雜病源流犀燭》)。人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臟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陰陽平衡,氣血和調:膽為腑,肝為臟,臟腑之中臟為主,腑為從:何謂「十一臟取決於膽」,而不雲「十一臟取決於肝」呢?因為肝為陰木,膽為甲木,為陽中之少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陰為陽基,陽為陰統,陽主陰從,即陰之與陽,陽為主導。膽為陽木,而肝為陰木,陽主陰從,故謂「十一臟取決於膽」。
總之,「十一臟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臟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
(三)膽的生理特性
1.膽氣主升:膽為陽中之少陽,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陽春升之氣,故稱膽氣主升。膽氣主升,實為膽的升發條達之性,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其時應春,且為陽中之少陽。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天地相參,在人體則膽主甲子,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則臟腑之氣機調暢。膽氣主升之升,謂木之升,即木之升發疏泄。膽氣升發疏泄正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人正常,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2.性喜寧謐:寧謐,清寧寂靜之謂。膽為清凈之府,喜寧謐而惡煩擾。寧謐而無邪擾,膽氣不剛不柔,稟少陽溫和之氣,則得中正之職,而膽汁疏泄以時,臨事自有決斷。邪在膽,或熱,或濕,或痰,或郁之擾,膽失清寧而不謐,失其少陽柔和之性而壅郁,則嘔苦、虛煩、驚悸、不寐,甚則善恐如人將捕之狀。臨床上用溫膽湯之治虛煩不眠、嘔苦、驚悸,旨在使膽復其寧謐溫和之性而得其正。

4、中醫對膽有什麼觀點?

膽在人體的功能主要是貯存膽汁,幫助消化。按中醫學的觀點看,膽能決定人的思維活動和個性。一般人也有這樣的概念,對於做事縮手縮腳的、優柔寡斷的人,就說他是膽小;對於做事有魄力,富有決斷力而勇敢的人,就認為這人膽大,可見,膽和人的思維活動有一定的關系。

5、中醫上說的「膽」指什麼,在人體中起什麼作用


位於六腑之一,又屬奇恆之腑。膽呈囊形,附與肝之短葉間,與肝相連。肝和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裡。
膽囊在右上腹,肝臟的下緣,附著在肝臟的膽囊窩里,藉助膽囊管與膽總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長約7~9厘米,寬約2.2~3.5厘米,其容積為30~50毫升,分為底、體、頸三部。底部游離,體部位於肝臟臟面的膽囊床內,頸部呈囊狀,結石常嵌頓於此。膽囊管長約2~4厘米,直徑約0.3厘米,其內有螺旋式粘膜皺襞,有調節膽汁出入作用。膽囊管及其開口處變異較多,手術時常易損傷此處.

膽,原作瞻。《說文·肉部》說:「贍,連肝之腑,從肉詹聲。」膽在右脅之內,附於肝之短葉間,其形若懸瓠,呈囊狀,現代稱之為「膽囊」。膽內貯藏膽汁,是一種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亦稱「清汁」,故《靈樞·本輸》稱膽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稱膽為「中清之府」,《難經·三十五難》稱之為「清凈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膽有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系,故《靈樞·本輸》說:「肝合膽」。
膽的生理功能,一是貯藏並排泄膽汁;二是主決斷。
膽貯藏、排泄膽汁,其與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關,參與六腑的「傳化物」,故膽為六腑之一。但膽不容納水谷、傳化濁物,與其他腑又不同;膽貯藏膽汁為精汁,故膽又屬奇恆之府。
1.膽貯藏排泄膽汁
《靈樞·本輸》說:「膽者,中精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內「盛精汁三合。」是言膽有貯存膽汁的功能。膽汁是由肝的精氣所化生,如《東醫寶鑒》說:「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肝生成膽汁是不間斷的,而膽汁排泄到小腸是間斷性的,生成與排泄這兩個過程顯然不是同步的,於是膽就擔負著貯存膽汁的功能。貯存的目的是為了調節膽汁生成和排泄之間的關系。所以,貯存是為排泄的需要,是暫時的。
膽的上方有管道與肝相通,肝之餘氣化生膽汁,然後通過此管道流到膽內;膽的下方有管道與小腸相通,隨著消化的需要,膽汁經此管道排泄到小腸中,以幫助對飲食物的消化。清·吳鞠通在《醫醫病書·小便論》中說:「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話》說:「徐靈胎注《神農本草經》則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謂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徐氏既雲『木能疏土』,是明肝膽助腸胃化食,而膽汁能助小腸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膽排泄的膽汁,具有幫助對某些飲食物消化的作用。
膽腑通暢,貯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才能正常進行。膽腑阻塞不通,必然會導致膽汁排泄不暢。膽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濕熱、瘀血、砂石、寄生蟲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氣機紊亂所致膽管痙攣,形成膽腑不通的病理變化,從而產生脅肋脹滿、疼痛等症。由於膽汁對消化飲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膽汁排泄不暢,則會影響到消化功能,產生食慾不振、厭食油膩、腹脹、大便秘結或腹瀉等症。膽汁上逆,可見口苦、惡心、嘔吐黃綠苦水等症。膽汁外溢肌膚,則可發生黃疸。
膽排泄膽汁還與肝有重要關系。肝通過疏泄功能以調暢氣機,令膽氣疏通,膽汁暢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調節著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膽汁排泄暢達,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排泄不利。膽汁郁結,肝膽氣機不利,導致肝膽同病,出現消化吸收方面的病變。所以有「肝膽同主疏泄」的說法。
2.膽主決斷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所謂中正,即處事不偏不倚,剛正果斷之意。膽主決斷,是指膽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措施的功能。對膽的概念認識,如同其他臟腑一樣,既有與實質器官相聯系的一面,如貯存、排泄膽汁的膽囊;又有據此而取象類比歸類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決斷作用的膽,屬於精神活動范疇。
膽的決斷功能,對於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卒恐等)的不良影響,以調節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臟腑相互之間的協調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環境、社會因素的變化,特別是劇烈的精神刺激,會影響臟腑氣血的正常活動。膽氣強壯之人,雖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響,但其影響程度較輕,恢復較快;膽氣虛弱之人,則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這反映了膽有維持精神及臟腑氣血活動相對穩定的功能。
膽主決斷與心主神志密切相關。《素向·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的精神活動雖由心主管,但其他臟腑也參與,不同的臟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心對精神活動起主宰作用,而膽起決斷作用。膽氣通於心,不僅是心與膽均「盛精汁三合」(《難經·四十二難》),膽的經脈「上肝,貫心」(《靈樞·經別》),而主要是在神志上的主輔配合關系。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膽主決斷,某些神志活動又決於膽。在神志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臨床上,如果膽病,膽氣就會上擾心神而出現心悸不寧,驚恐畏懼,嗜睡或不眠等症。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因此,臨證時,心病怔忡,可從膽治;膽病戰栗、癲狂,尤當治心。
膽主決斷功能,實際上是與肝主謀慮相關聯的。《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王冰注曰:「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剛正果決,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謀慮,即思維籌劃、比較鑒別、分析推理等的思維過程,但潛發未萌,不能付諸實施,只有通過決斷,才能對上述思維過程作出行為的決定。這種決定,需要陽剛之氣。肝膽之氣皆屬於木,而肝為體、屬陰,膽為用、屬陽。謀慮為陰,決斷屬陽。謀慮出於肝,決斷出於膽。故膽決才能肝謀,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因此,膽氣壯實,決斷無差,使人行為果敢而正確。膽氣虛餒,則雖善謀慮,而不能決斷,事終難成。故《素問·奇病論》又說:「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王冰注曰:「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為使焉。」臨證時,對謀慮不決者,常見肝膽同病之證,故施以肝膽同治之法。
膽的決斷,還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只有正氣強盛,內氣充實的人,才能「膽氣壯」,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由於正氣對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膽氣的壯與弱,標志著人體正氣的盛與衰,也標志著人體抗邪能力的強與弱。人有決斷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處於旺盛狀態;如果決斷不出,其生理功能就處於平靜或低下狀態。這種不同的生理反應在防病治病方面是有重要影響的。《素問·經脈別論》指出:「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這里的勇怯,即反映了膽氣的強弱。它不僅說明了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還反映了人體臟腑功能狀態和氣血運行的盛衰等。
3.十一臟取決於膽
十一臟取決於膽,語出《素問·六節藏象論》:「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十一臟取決於膽,歷代注釋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以膽主決斷作解釋。如王冰注《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然膽者,中正剛斷無私偏,故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此雖具啟示,但尚須進一步闡發。
其二,以膽主春生之氣作解釋。此重視陽氣的升發作用,肝膽雖同屬於木,主春升之氣,然肝膽這一對臟腑中,肝為陰,膽為陽。如金·李杲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所以十一臟取決於膽也。」就是強調了膽的升清宣發作用。《內經》重視陽氣的觀點不僅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有所體現,而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更為明顯。如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同時,相火學說中也很重視膽,《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膽與肝連,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則在膽腑。……膽中相火,如不亢烈,則為清陽之木氣,上升於胃。」這就把膽主清陽之氣與寄居相火相互貫通了。由此可見,膽主陽氣的振奮,參與陽氣的旋運機制,包括通達和升發諸臟腑之氣機,膽都有其調節的功能。但是李念莪注《素問·舉痛論》說:「肝木主春升之令。」說明肝臟亦主春生之氣,非獨膽腑。
其三,以膽氣助正抗邪作解釋。如程杏軒引《醫參》說:「勇者氣行則止,怯者著留為疾。經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遇大風不畏,則不為風傷;遇大寒大熱不畏,則不為寒熱中;飽餐非出於勉強,則必無留滯之患。氣以膽壯,邪不可干,故曰十一臟取決於膽也。」《醫參》所謂「氣以膽壯,邪不可干」,於經義難以相吻合,因為人之勇怯以及正氣的強弱,不僅與膽有關,而且同心、肝等臟都有密切的關系。
其四,以膽主半表半里,能通達陰陽作解釋。如《類經·藏象類》說:「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恆之腑,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此以足少陽經脈為注,但經脈雖內屬於臟腑,而二者畢竟有別,故此注有牽強之感。
近來又有人認為:「十一臟取決於膽」,即是十一臟取決斷於膽,與《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義同;膽對臟腑的決斷作用主要是針對神志活動而言;膽通過影響心神而決斷十一臟。
此外,亦有人對《內經》「十一臟取決於膽」的論點及後世的解釋提出質疑。認為如果認定「十一臟取決於膽」,就不得不隨意擴大膽的功能,拔高膽的地位,此與《內經》原意相悖。因而提出質疑,認為其是衍文或誤字,並提出勘誤。
以上多種觀點解釋「十一臟取決於膽」,其認識目前尚難統一,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探討。
4.膽為奇恆之腑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素問·五臟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內經》述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恆之腑。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臟別論》)。膽貯存並排泄膽汁,「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難經正義·四十二難》),因膽有參與「傳化物」的功能特點,故膽屬於六腑之一。但膽並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傳化糟粕,《素問·五臟別論》稱「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指出膽與其他五腑(即傳化之腑)的不同。而膽中所藏的膽汁被稱為「精汁」,膽有「藏精氣」的作用,如《類經·藏象類》說:「然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故又屬於奇恆之腑。
然而現代有人認為,六腑的特性是「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的特性是「藏而不瀉」,膽為「兩棲之府」,即既屬六腑,又屬奇恆之腑,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不應出現於同一個器官。在《內經》原文又出於同一篇,即《素問·五臟別論》,這種自相矛盾現象只能說明,其中必有文字之誤。認為《素問·五臟別論》關於奇恆之腑的原文中的「膽」,當為「卵」字之抄誤。其理由之一是:奇恆之腑的「奇」,是無相合配偶的意思,觀奇恆之腑中其他的器官都符合這一定義,而膽則與肝臟相合,構成一對陰陽表裡關系,和其他的臟腑相合表裡關系一致。之二是:膽雖藏「精汁」,卻不是久藏而不泄,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必須排泄出去,這一點與膀胱對小便的貯存和排泄相似。膀胱「津液藏焉」,在腎氣的作用下,「氣化則能出矣」。故膽應與膀胱歸屬相同。之三是:驗之臨床,膽汁不應「藏而不瀉」,若真的是「藏而不瀉」,反而要郁滯為病,諸脅痛、黃疸即因此而成。之四是:奇恆之腑中有女子胞,卻沒有提到男子相應的器官。如果將膽改正為「卵」,指男子外生殖器(睾丸),則一方面解決了膽的歸屬的疑難問題,同時又補充了男子的奇恆之腑比女子少一個的缺憾,使《內經》在對男女臟腑器官的敘述上達到完善。之五是:奇恆之腑所藏之精,其實皆是腎精所化。女子胞,男子「卵」,都是人體的生殖器官,其所藏之精,皆來自於腎。腎精充足,產生天癸,再促使女子發生月經,男子產生精液,男女和合,便能生育後代。
另有人也認為膽不應屬於奇恆之腑,《素問·五臟別論》所論述奇恆之腑中的「膽」,應是「膻中」之誤。其根據之一是:膽、膻二字的字形易誤。「膽」是「瞻」的簡體字,這個簡體字至少在唐代已經有人使用。而「膻」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人把它簡化成「膽」。經文在古代傳抄中,把「膻中」寫成「膽中」,去掉了「中」,就成了「膽」。之二是:膻中亦為「府」。如王冰注釋《素問·經脈別論》「毛脈合精,行氣於府」時說:「府,謂氣所聚之處也,是為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之三是:奇恆之腑,《素問·五臟別論》稱為「地氣之所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通於嗌。」膻中又名叫「嗌」。
膽囊的功能如下
(l)儲存濃縮膽汁 在消化期間,通過神經調節,使膽總管括約肌收縮,膽囊擴張,膽道內產生壓力梯度。膽汁分泌壓為2.933KPa(22毫米汞柱),膽總管靜水壓1.46KPa(11毫米汞柱),膽囊內壓0.400~0。933KPa(3~7毫米汞柱)。肝膽汁因壓力差進入膽囊。膽汁儲存主要發生在夜間空腹時,但括約肌的關閉不完全,仍有部分膽汁進入小腸。據報道,空腹時僅有50%的膽汁進入膽囊。
膽囊容積約50毫升,它藉助其濃縮功能,增加了膽汁的儲存。通過吸收膽汁中的90%的水分,約可儲存500%毫升膽汁,將大部分膽汁酸池儲存其中。研究表明,膽囊粘膜逆電化學梯度吸收氯化鈉是鈉泵的作用,繼而產生滲透壓力差,吸收水分,由此使膽汁濃縮5~20倍。
膽囊粘膜可吸收游離膽紅素、游離膽汁酸和卵磷脂,但對膽固醇的吸收很有限。對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汁酸幾乎無吸收作用。
膽囊造影劑通過肝細胞分泌入肝膽汁,進入膽囊後不被吸收,濃縮後可使膽囊在X線下顯影,膽囊濃縮功能受損或膽囊管阻塞時,膽囊不顯影。膽囊粘膜受損使造影劑吸收增加,也是膽囊不顯影的一個因素。膽囊膽汁PH值較肝膽汁低,這是由於膽囊粘膜分泌H+和H+一Na+交換的結果。亦可能是膽囊粘膜吸收HCO3-,使膽囊膽汁酸化。
(2)排空膽汁 膽囊排空也需要膽囊和膽總管括約肌的互相作用。膽汁排空時膽囊平滑肌收縮,括約肌鬆弛。
膽囊的靜水壓約0.863KPa(8.8毫米汞柱),與膽總管區無明顯差異。進食1分鍾後,膽囊壓力上升到1.363KPa(13.9毫米汞柱)。此後2分鍾內有約1.5毫升膽汁流入十二指腸,然後膽囊壓力降低,膽流停止。這是由於迷走神經興奮所產生的。約7分鍾後,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膽流又重復出現,進入穩定狀態,每分鍾排出約0.6毫升膽汁,膽囊壓力增高持續約90分鍾。第二期反應主要是縮膽囊肽的作用,它是食物刺激十二指腸時由小腸產生的。縮膽囊肽有收縮膽囊和舒張膽總管括約肌的作用。膽囊最大排出量約27毫升,最小8毫升,很少完全排空。
膽囊每天分泌約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為粘蛋白,為乳白色的鹼性液體,起保護和潤滑膽囊粘膜作用。膽囊管阻塞時,膽汁中的膽紅素被吸收,同時粘液含量增加,外觀為白膽汁,當鈣鹽分泌增加時,可在X線下表現為鈣膽汁。
(3)調節膽道壓力 膽囊有調節膽道內壓的作用,膽總管阻塞4小時膽道內壓並不增高。但當膽囊切除後,膽總管擴張,膽總管括約肌作用減弱,膽管壁增厚,粘液腺體增多,以適應將更多膽汁排入腸道。
膽的生理功能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裡,肝為臟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膽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
(一)膽的解剖形態
1.膽的解剖位置: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與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
2.膽的形態結構: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精純、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

6、中醫上的膽是指什麼?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裡,肝為臟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膽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
(一)膽的解剖形態
1.膽的解剖位置: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與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
2.膽的形態結構: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精純、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所以膽有「中精之腑」(《靈樞•本臟》),「清凈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難經•三十五難》)之名。
膽的解剖形態與其他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但貯藏精汁,相似,由於這個生理特點,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府之一。
(二)膽的生理功能
又與五臟「藏精氣」作用
1.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臟。「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脈經》)。膽汁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通過膽的疏泄作用而人於小腸。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難經正義》)。肝膽同屬木行,一陰一陽,表裡相合。「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醫學見能》)。故膽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膽的疏泄須賴肝氣疏泄而行其職。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泌與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干。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臟象類》)。
3.調節臟腑氣機: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膽的功能正常,則諸臟易安,故有「凡十一臟取決於膽」(《素問•六節臟象論》)之說。即所謂「十一臟皆賴膽氣以為和」(《雜病源流犀燭》)。人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臟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陰陽平衡,氣血和調:膽為腑,肝為臟,臟腑之中臟為主,腑為從:何謂「十一臟取決於膽」,而不雲「十一臟取決於肝」呢?因為肝為陰木,膽為甲木,為陽中之少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陰為陽基,陽為陰統,陽主陰從,即陰之與陽,陽為主導。膽為陽木,而肝為陰木,陽主陰從,故謂「十一臟取決於膽」。
總之,「十一臟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臟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
(三)膽的生理特性
1.膽氣主升:膽為陽中之少陽,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陽春升之氣,故稱膽氣主升。膽氣主升,實為膽的升發條達之性,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其時應春,且為陽中之少陽。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天地相參,在人體則膽主甲子,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則臟腑之氣機調暢。膽氣主升之升,謂木之升,即木之升發疏泄。膽氣升發疏泄正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人正常,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2.性喜寧謐:寧謐,清寧寂靜之謂。膽為清凈之府,喜寧謐而惡煩擾。寧謐而無邪擾,膽氣不剛不柔,稟少陽溫和之氣,則得中正之職,而膽汁疏泄以時,臨事自有決斷。邪在膽,或熱,或濕,或痰,或郁之擾,膽失清寧而不謐,失其少陽柔和之性而壅郁,則嘔苦、虛煩、驚悸、不寐,甚則善恐如人將捕之狀。臨床上用溫膽湯之治虛煩不眠、嘔苦、驚悸,旨在使膽復其寧謐溫和之性而得其正。
你說的《黃帝內經》中《素問•氣厥論》中「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的理論,鼻淵是指西醫鼻炎,鼻竇炎的概念,它認為鼻淵的發病機制是膽火上擾,膽氣以下降為順,上擾則就黃鼻涕不止了

7、中醫偏方能治好膽囊炎的

【常用中醫名方】
1.金錢草柴胡湯
金錢草30克,柴胡、枳實、白芍、鬱金、烏賊骨、浙貝母各9克,炙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並可隨症加減。主治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證見上腹部間歇作痛,右脅疼痛尤劇,或嘔吐苦水,或噯氣,泛酸,惡心,舌苔薄白,脈弦。
2.柴胡百合湯
柴胡、百合、鬱金、丹金各15克,川楝子、黃芩各10克,金錢草30克,烏葯13克。每日1劑,水煎服。具有疏肝、清胃、活血之功效。主治慢性膽囊炎。適用於肝鬱氣滯,中焦濕熱之患者。若胸背痛甚者,加瓜蔞殼、薤白各15克;暖氣頻者,加陳皮、廣木香各10克;泛酸者,加烏賊骨10克;若有黃疸者,加茵陳20克。
3.利濕消腫湯
茵陳、金銀花各60克,蒲公英、連翹各40克,赤芍30克,柴胡、雞內金、黃芩、大黃、姜半夏、生甘草各10克,豬膽汁2毫升。每日l劑,水煎服。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主治急性膽囊炎。
4.金錢草赤芍湯
金錢草15克,赤芍15克,薏苡仁15克,茵陳15克,大黃12克,白術12克,川楝子12克,柴胡9克,蒲黃9克,五靈脂9克,黃芩9克,枳殼9克,雞內金9克,青皮9克,木香6克(後下),元明粉6克(另沖),膽草6克。每日l劑,分2次服。具有疏肝氣、去濕熱之功效。主治急性膽囊炎。證見右上腹持續疼痛,陣發性加重,並向右肩放射,伴口苦咽干、納呆,或有不同程度畏寒、發熱、惡心嘔吐,或見黃疸。
【常用民間偏方】
(1)茉莉花5克,白砂糖10克,水煎沸去渣飲水。
(2)合歡花干品l0克(鮮品20克),碗中加水浸泡鮮豬肝150克(切片),加食鹽少許入合歡花,隔水蒸熟做菜。
(3)蒲公英40~60克(鮮品60~90克),洗凈,切碎,煎取葯汁,去渣,加入粳米50—100克,同煮為稀粥。每日1次。

8、中醫養生保健膽囊炎如何調理膽囊炎日常飲食怎麼調理

要清淡為主,要常敲膽經。

9、中醫治療膽囊炎好嗎?能怎麼調理?

膽囊炎膽石症患者,常常發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時候,或內心苦悶,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飲或飽餐以後,常常會出現胸悶、消化不良、惡心、食慾不振等膽囊炎發病的輕度症狀,一時到醫院求醫又十分不方便怎麼辦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備一些常用葯,一有症狀,就可進行自服,緩解症狀。如:
①口服消炎葯。
②利膽葯:可以喝俐膽舒茶,它含有很多成分,對炎症的消除有一定的作用,雖說中葯治療效果慢,但不易復發。
1.飲食應清淡,忌食辣椒、洋蔥、蘿卜等刺激性強,含粗纖維的食物。
2.忌少餐多量,應少量多餐,並多飲湯水,以利於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3.忌食產氣和帶氣味的果菜豆類,以免加重腹脹。
4.雞蛋等各類禽蛋含膽固醇極高,而膽固醇代謝失調是形成膽結石的因素之一,所以不宜多食。
5.辣椒、胡椒、花椒、桂皮等辛辣燥熱刺激性食物,最易引起膽囊劇烈收縮而誘發膽絞痛,所以應當忌食。

10、求從中醫角度解釋人體在切除膽囊之後免疫力為什麼會下降

膽囊儲膽汁,就是為了適時供給消化所需充分的膽汁。一旦摘除在保留膽管的情況下,這個供給就是基本平均的。使得胃和小腸不能充分及時地消化吸收營養物質,從而影響身體所需營養物質的合成和供應,影響氣血的形成和輸布,氣血不充人體對外邪的抵禦能力自然降低。所以膽囊切除還是要慎重。

與中醫膽囊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