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推拿與養生保健

推拿與養生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1 15:07:08

1、推拿有哪些養生的作用呢?

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目的的養生方法,叫做推拿養生。推拿養生的作用推拿養生主要是通過對身體局部刺激,促進整體新陳代謝,從而調整人體各部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機體陰陽相對平衡,以增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達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之效果。(一)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素問·血氣形志篇》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素問·調經論》也指出: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之作用。由於按摩大多是循經取穴,按摩刺激相應穴位。因而,可使氣血循經絡運行,防止氣血滯留,達到疏通經絡,暢達氣血之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推拿養生的作用(二)調和營衛,平衡陰陽營衛氣血周流,則可貫通表裡內外,臟腑肌腠,使全身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營衛相通,氣血調和,機體皆得其養,則內外調和,陰平陽秘。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按摩就是依據中醫理論原則,結合具體情況而分別運用不同手法,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推拿不但能通過健脾和胃,促進氣血的生成,而且通過疏通經絡加強肝臟的疏泄功能來促進氣機的條暢,促使人體氣血充盈,條暢。

2、全身經絡養生保健推拿

第一章 按摩百可以治百病 第二章 按摩常用手法 第三章 經絡分布與主治病症 第四章度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療的病症 第五章問內科常見答病症按摩法 第六章 外科常見病症按摩法 第七章 五官科常見病症按摩法 第八章版 婦科常見病症按摩法 第九章 兒科權常見病症按摩法

自己慢慢看吧

3、求智慧樹推拿保健與養生答案

1【單選題】(20分)推拿古稱不包括(A)

練功 案杌 案蹺 按摩 導引

2【單選題】(20分)推拿保健養生貫穿的學術思想不包括( C )

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 經絡理論 三因制宜 未病先防

3【單選題】(20分)推拿保健與養生的特點之一「簡單易行」內容不包括( A )

實踐活動不只是老年人的事,也是年輕人的事

不受地點限制 不受時間限制 不需要醫療設備 不受氣候限制

4【單選題】(20分)滑利關節的手法不包括( D )

旋轉法 搖法 抖法 拿法 拔伸法

5【單選題】(10分)補腎益氣的常用穴位不包括(D)

丹田 關元命門足三里氣海俞

6如下圖,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搜回到答案,都有()答

4、怎樣通過推拿保健促進身體健康

買個按摩棒,當當網上就有。我用過,感覺很不錯。
可以用按摩棒來按摩如下九個穴位:
足三里(第一)(國家體育總局推薦)
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也是自古以來養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備受古今養生家、醫學家們的重視。「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常灸足三里,賽吃老母雞」等在全國各地流傳俗語,就是對足三里的贊譽。在國外,對足三里的作用也很強調,特別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10日灸足三里,壽可至200餘歲。」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合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有效提高過敏人群對各種過敏源的適應能力。
主治胃痛、惡心、嘔吐、食少、消化不良、完谷不化、腹脹、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秘、疳積、腸炎、乳腺炎、頭痛、眩暈、失眠、耳鳴、心悸、心慌、虛勞、羸瘦、氣短、氣喘、咳嗽、痰多、中風、水腫、下肢萎痹、半身不遂、膝脛酸痛、各種過敏性疾病。
刺激足三里穴對促進脾胃功能、增強人體整體免疫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並能預防高血壓、神經衰弱、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便秘、各種過敏性疾病。
古法灸足三里,需使足三里發泡化膿形成灸瘡,以維持對足三里的長久刺激,而且灸時會產生劇痛,現代人一般接受不了。低頻電脈沖經絡治療能彌補灸足三里的不足,沒有疼痛,不用形成灸瘡,方便長久刺激穴位。

合谷(第二)(國家體育總局推薦)

位於手陽明大腸經。其穴可以醒腦開竅、疏風清熱、祛風解表、宣肺利竅、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疏經活絡。自古以來是治療頭面部疾病的首選要穴。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出血、鼻炎、咽喉腫痛、齒痛、面腫、目翳、聾啞、中風口禁、口眼歪斜、手指抽筋、臂痛、半身不遂、發熱惡寒、無汗、多汗、咳嗽、脘腹疼痛、嘔吐、便秘、痢疾、痛經、閉經、難產、小兒驚風、腮腺炎、蕁麻疹、疥瘡、瘧疾、丹毒、疔瘡。
實踐證明,合谷穴不僅能治療多種疾病,還能預防腦中風及老年痴呆。合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實行針灸麻醉時最常用的穴位。

內關(第三)(國家體育總局推薦)

本穴位於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絡穴,與陰維脈交會,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因本穴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時常選此穴為主穴,所以內關又被稱為「冠心病的救星」、「心寶」等。
內關穴的功效是寧心安神、寬胸理氣、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刺激內關可以激活心包經的氣血,使心包經內氣血充盈,從而使心臟得到調養,心臟功能得到改善。
主治心痛、心悸、心慌、胸悶、煩躁、氣短、胃痛、脅痛、嘔吐、呃逆、眩暈、失眠、熱病、中暑、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肘臂攣痛、手麻。現多用於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胃炎、膈肌痙攣、急性膽囊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血管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瘧疾等。特別是對於心痛、心悸、胸悶、氣短、失眠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防治各種心臟疾病,增強心肺功能。

關元
為保健強壯要穴,具有固護元氣的作用。
關元為一身元氣之所在,是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主生殖,主元氣。故為全身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刺激可使人元氣充足、延年益壽。
功能:溫腎固精、補氣回陽、清熱利濕、調理沖任、理氣除寒。主治各種虛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具體如遺精、早泄、陽痿、遺尿、小便不利、尿頻、尿閉、尿血、便血、脫肛、疝氣、泄瀉、痢疾、月經不調、不孕、崩漏、經閉、痛經、赤白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盡、中風脫症、虛勞冷憊、羸瘦無力、消渴、少腹冷痛等。

氣海
為保健強壯要穴,有益腎補氣作用。
氣海穴又稱為下氣海,為男女精氣會聚之處(上氣海為膻中穴,是宗氣會積之所)。功能益腎固精、升陽補氣、補虛固本、調理沖任、通經散瘀、行氣化濁。
主治少腹痛、水腫、脘腹脹滿、水谷不化、泄痢、便秘、脫肛、陽痿、早泄、遺精、遺尿、尿閉、淋證、疝氣、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產後胞衣不下、惡露不盡、子宮脫垂、虛勞羸瘦、疲怠乏力。
氣海、關元、足三里三個穴位配合使用,強壯作用更好。不但對全身具有整體調節作用,而且能改善性功能減退。

大椎
本穴位於督脈之上,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是陽氣上升至頭部的樞紐。具有解表清熱、疏風散寒、通調督脈、熄風止痙、肅肺寧心的作用,對頭部及頸部的功能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治療頸椎病、頭部疾病的首選要穴。
主治熱病、頭痛、項強、寒熱無汗、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肩背痛、中暑、嘔吐、風疹、五勞虛損。對預防頸椎病和腦供血不足具有重大意義。

腎俞
本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是腎臟的背俞穴。腎臟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腎俞穴可以滋陰精、壯陽氣、補腎之精氣、利水消腫、聰耳通竅。
主治腰痛、遺精、陽痿、早泄、消渴、小便濁難、尿血、泄瀉、月經不調、白帶、水腫、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虛喘、腰脊酸痛。
經常刺激腎俞穴位對防治腎炎、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很好作用。

三陰交
三陰交為脾、肝、腎三條陰經的交點,一個穴位兼有調控三條經絡的作用。具有健脾和胃、補調肝腎、行氣活血、滋陰生津、疏經通絡的作用。此穴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男女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主治腹脹、腸鳴、脘腹疼痛、飲食不化、泄瀉、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子宮脫垂、經閉、不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水腫、小便不利、縮陽、遺尿、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失眠、下肢痿痹。
三陰交能防治高血壓、性功能減退和急、慢性腸炎,以及月經不調、遺尿、失眠等疾病。

湧泉
本穴是腎經要穴,常用來治療泌尿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疾病,具有寧神、開竅、清熱、引火歸原的作用,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主治昏厥、頭頂痛、眩暈、失眠、舌干、咽喉腫痛、失聲、小便不利、便秘、心煩、善恐、中風昏迷、中暑、小兒驚風、足心熱、霍亂轉筋、下肢痙攣。
湧泉具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可防治高血壓、中風、神經衰弱、失眠、頭昏頭痛、健忘、目花、腰痛、前列腺肥大、便秘等症。

5、推拿和按摩有什麼不同之處?

推拿,又稱按摩,就是用手在人體皮膚、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種手法,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就是自己給自己按摩。 應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壽,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幾千年前就受到中國醫學家及養生學家的高度重視。如《黃帝內經》中就指出:「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及得復。」說明在秦漢時期推拿已成為醫療和養生的重要手段。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遐覽》中曾提到有《按摩導引經十卷》,惜已佚。但在《養性延命錄》中,曾轉引導引經部分內容曰:「……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而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導引經的上述內容曾為許多書籍所推崇、引用。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未,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當時,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它的廣泛開展,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葯製成的膏,於是,一種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葯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這個時期已有按摩專科,並有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務名稱,可見當時按摩已頗盛行。尤其是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導引,他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後百病並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孫氏此論,既是對唐代以前養生學的繼承,又是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發展的特點,是對小兒推拿的著作較多,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手法簡便易行,在民間流傳甚廣。

6、推拿有哪些養生作用?

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目的的養生方法,叫做推拿養生。推拿養生的作用推拿養生主要是通過對身體局部刺激,促進整體新陳代謝,從而調整人體各部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機體陰陽相對平衡,以增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達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之效果。(一)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素問·血氣形志篇》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素問·調經論》也指出: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之作用。由於按摩大多是循經取穴,按摩刺激相應穴位。因而,可使氣血循經絡運行,防止氣血滯留,達到疏通經絡,暢達氣血之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推拿養生的作用(二)調和營衛,平衡陰陽營衛氣血周流,則可貫通表裡內外,臟腑肌腠,使全身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營衛相通,氣血調和,機體皆得其養,則內外調和,陰平陽秘。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按摩就是依據中醫理論原則,結合具體情況而分別運用不同手法,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推拿不但能通過健脾和胃,促進氣血的生成,而且通過疏通經絡加強肝臟的疏泄功能來促進氣機的條暢,促使人體氣血充盈,條暢。

7、推拿保健與養生

一、按摩能夠改善循環,提高局部營養代謝,使肌肉張力和容積增大。

二、按摩加速血液循環,有利於皮膚代謝,增加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改善皮膚彈性。

三、輕手法按摩能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具有鎮靜、促進睡眠、止痛和緩解肌肉痙攣的功效。

四、按摩能加速動脈血流和靜脈及淋巴循環,減輕心臟的負擔,按摩使局回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組織代謝。答

五、腹部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六、按摩面頸部能預防和治療感冒,按摩背部能治療老年性氣管炎、肺氣腫、小兒感冒及支氣管炎。

7

七、按摩師患者精神和軀體放鬆,能消除或蓋傘焦慮、悲觀、敵對情緒等心理不適。

與推拿與養生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