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有利於身體健康嗎?
我只能說,這在通常情況下是對的。
但如室外空氣污染嚴重就另當別論了。
且要注意,晚上睡覺時不可開窗通風,因為會擾亂自身的氣場,長期如此,會導致體抗力下降,易感冒等症狀,中醫的原理~
最好在睡前開開窗,之後關嚴。一早起床後,開窗換換氣~
哦,對了,順便一提,雖然夏天會很熱,但還是不建議開窗和使用空調,和上面提到的原理一樣。心靜自然涼嘛~
2、家裡多開窗有什麼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顯示,室內煙塵為當前人類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據統計,室內環境污染已經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以及15%的氣管炎、支氣管炎和肺癌。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楊力表示,不開窗會招致很多健康隱患:氧氣含量低,易引發腦缺氧,繼而出現頭昏、頭暈等症狀;空氣不流通,易滋生細菌,尤其是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的黴菌,居室容易出現蟑螂、螞蟻、蟎蟲等;還會導致家中的甲醛、煤氣、油煙等毒霧不能及時排出,危害人體健康;在心理方面,則會導致自閉、抑鬱等負面情緒。
據測定,在門窗緊閉、空氣污濁的環境里,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細菌數高達數萬個,開窗通風後細菌數就只剩下數千個了。養成每天開窗通風的好習慣,對全家人健康至關重要。但是,通風也要講究方法。楊力建議,天冷沒有霧霾時,最好每天早晚開窗通風兩次,每次30分鍾左右。開窗時,不能打開所有門窗長時間通風,尤其是家中有老人時,以防誘發面癱和中風等疾病。老人、小孩此時也應盡量少在窗邊活動,如果窗戶正對著老人、小孩的床,可以只開一個小縫,產生空氣對流即可。
很多人都有清晨開窗通風的習慣,其實,晚上也應開窗通風,尤其是卧室。晚上開窗,一是避開了日間汽車尾氣、工廠生產的空氣污染,空氣質量比較好;二是可以增加空氣中的氧含量,利於睡眠;三是能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但臨睡前應注意調整窗戶開關大小,以免誘發感冒、中風和面癱等。不過,睡覺時門窗不能全部緊閉,那樣屋裡的氧氣會越來越少,引發睡眠問題。上海市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主任醫師施明建議,睡覺時最好開著門,並把窗戶打開一條小縫,這樣就能保證室內氧氣充足了,還可以避免潮濕的空氣滯留在室內,損傷身體。為了防止風直吹身體,床最好不要正對著窗戶,或者拉上窗簾進行遮擋。
3、室內經常不開窗對人的身體有害嗎,我該怎麼辦了
您身體怎麼了,因為提問不很詳盡,所以就「該怎麼辦」的話題作回答。
開窗主要為了通風,讓流動的新鮮空氣進入,帶走室內渾濁的氣味、 浮塵等。
開窗多久視地區、季節差異而不同:春秋季節適宜全天開窗;夏季選擇10點之前和落日後,避免暑氣進入室內。冬季可以在10點以後陽光明烈的時間開窗20分鍾左右。在上海還有黃梅季節,潮濕也不適宜全天門戶大開,一般在天氣好的時候開窗15~30分鍾即可。
很多人認為開窗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但也吹入大量灰塵,為家庭主婦打掃帶來麻煩。其實這是個誤區。您可以參考我早先《生活常識-灰塵》的答案,在空氣流動少的環境中更容易滋生灰塵,如牆角、床底,若環境濕度適宜,灰塵很容易集聚成棉絮裝,而這在地板上是看不到的。所以通風只要掌握好時間是利大於弊的一件事情。
4、開窗睡眠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好處?
人在進入睡眠後體內不可避免地要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若關窗睡覺,室內空氣不流通,室內氧氣就會稀少。人體長期在缺氧的環境中睡覺,必然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再者關窗睡覺易傳播疾病。冬春季正是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期,家裡要是有人感染上傳染病或帶有病毒和病菌,因為室內長時間不通風,空氣里飄浮著大量病毒、病菌,交互感染機會就會增多。
相反,夜間開窗睡覺,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供給人體充足的氧氣,刺激機體的消化和代謝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新陳代謝的進行,又可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加之夜間氣溫較低,冷空氣刺激面部及呼吸道黏膜,可反射性地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所以,開窗睡眠有益於人體健康,應廣泛提倡。
5、房間為什麼要常開窗?
首先,開窗通風有利於保持屋內的空氣新鮮和相對濕度。正常人每分鍾要呼吸16~18次,在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佔4%,加上空氣中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一旦使它的總含量達到5%時,人就會發生窒息。緊閉門窗的家庭,屋裡都有一股特殊氣味,稱為"居室氣味",這是房間內氧氣不足的表現。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就會因氧氣的缺乏造成腦機能障礙,引起頭痛、頭昏、心慌、疲乏、血壓升高等現象的發生,甚至還會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而引起貧血。屋裡再生個火爐或燒炕,房間里的濕度相應減低,鼻和咽喉幹得令人難受,全身不舒適之感就會加重。冬季,在適宜的溫度下,室內合適的濕度是30%~60%,當濕度低於30%或高於60%時,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就會大量散失,造成呼吸道防禦功能的降低。打開窗戶,新鮮的空氣就會順窗而入,污濁的"居室氣味"就會順窗而出,在室內外為20℃的溫差下,只要有9分鍾時間,一個80立方米的房間就會有一種甜絲絲的感覺。如果室內外溫差為15℃時,就開窗11分鍾;溫差無法准確掌握時,開30分鍾就足夠了。開窗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每天短時間的輪流開窗,一般以早晨為最好。近年來也有專家提出,因為大氣污染程度的加重,早晨正是有害氣體排放的高峰期,在城市就更為突出。因此,開窗時間以上午9~11時或下午2~4時為佳。這兩個時段內,氣溫已經升高,沉集在大氣底層的有害氣體已經散去,開窗換氣效果較好。另一種是在窗戶上裝一塊空氣折流板,讓寒冷而重的冷空氣從下面而入,讓溫暖而輕的室內空氣從上面出去,這樣不會使人有特殊寒冷的感覺的。
第二,開窗通風可以破壞致病因子的生長環境,從而達到消滅它們的目的。溫暖、空氣不流通、光照差的房間很適於許多細菌和病毒生長繁殖,從而增加人們患呼吸道疾病的機會。美國一家醫院研究證實,冬天住室不通風、濕度低,最利於甲型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的傳播,它們在濕度低於35%時繁殖滋生最快。此外,自然界的一些放射性元素也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於一些建築材料中,使人們受到致癌的威脅。所以,常開窗,能把各種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同時運用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室內進行消毒。
第三,開窗通風可以使人獲得較多的"空氣維生素",能增加人的壽命。空氣負離子是地球上維持健康的重要物質,它可以調節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改善大腦皮層的功能,促進造血功能和肺的換氣能力,提高人的免疫力,因而被譽為"空氣維生素"。而這種負離子在山林、海濱的空氣中,每立方厘米中就有2500個,農村原野中1000個,城鎮戶外約600個,現代化建築內只有300個,而冬季居室內只有幾十個。開窗通風能夠把對身體有益的負離子引到室內來,並送走對身體有害的過盛的正離子。
屋裡還是要求有一定溫度的。據認為,室溫以18~20℃為最好。據前蘇聯專家說,在這個溫度時,人體皮膚溫度基本上不發生變化,說明在這個溫度范圍內,機體和外界環境維持著良好的熱平衡。當然,由於人們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氣候區,對室溫的適應能力也不盡相同,南方的人就比較耐熱,北方的人則比較耐寒,故也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達到這個室溫。通風也要靈活掌握,冬天室內的風速不應超過0.15米/秒,也就是不能使人明顯感到有氣流流動的感覺。
緊隨著通風而來的問題,就是防塵。空氣流通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灰塵,灰塵照樣是人體健康的敵人。灰塵依其大小可分為三類:一是肉眼能看到的,它的直徑通常要超過10微米;二是在普通顯微鏡下能看到的,它的直徑在0.25~10微米之間;三是在高倍顯微鏡中才能看到的,它的直徑小於0.25微米。二、三類灰塵在空氣中到處飄浮,幾乎不會降落。
人每次呼吸可吸入灰塵5000多萬粒,這些灰塵帶著細菌、病毒進入人體後,根據它們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引起各種不同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肥厚性鼻炎、肺炎、沙眼和流腦、流感、麻疹等。如果室內灰塵太厚,開窗之後冷空氣中的灰塵再帶上室內的灰塵在室內四散飛揚,對人的害處是不言而喻的。有人對打掃衛生前後室內的細菌數目做過測定,發現打掃前每立方米空間內的細菌數為0~940個不等,而乾式打掃時細菌數可高達數千至數萬個,並且在相當長時段內不下降。因此,開窗通風的前提是必須保持室內清潔,而清潔的前提是濕式除塵。
除塵在我國歷史悠久,甲骨文中就有了"帚"字,說明殷商之前已有了掃帚;《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運用了合乎衛生要求的濕式除塵法。民諺還有"二十四,掃房子"的說法,說明我國早就有了利用新春佳節集中開展衛生運動的習俗。
濕式除塵,方法簡單,就是先在室內灑點水,過10~15分鍾後再用條帚輕輕去掃;在城市可提倡用濕拖布直接擦地,有條件的還可採用2%的來蘇兒100倍稀釋液,同時起到室內消毒的作用。由於吸附作用,空氣中的水蒸汽很容易與灰塵顆粒吸粘在一起,從而增加灰塵本身的體積和重量,加速它降落地面的速度,這就是濕式除塵的好處。此外,濕式除塵還能保持地面濕潤,防止塵土飛揚,同時,濕式除塵還有利於調節室內的濕度。
"開窗通風,百病滅蹤"是有科學道理的,寒冷的冬春季節只要做得到,夏秋季節堅持做就更容易了。不過,全面點講,還應加上一句:"濕式除塵,清潔宜人"。
6、屋子裡長期不開窗會對身體有危害么?
屋子裡長期不開窗會對身體絕對有危害。
除了長期空氣不流通會滋生大量的病菌外,也會引起空氣中氧氣不足造成血液中氧氣供給不足,給身體各個器官都會帶來損害, 如精神差、打哈欠、 整天感覺疲倦、無力、記憶力變 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痴呆。經常頭暈、心 慌、胸悶、憋氣、血壓不正常、經常便秘、胃脹痛、煩躁、易 感冒。
而且開窗時間也有講究的。最好是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之間開。這個時候的空氣最好。還有除了夏天之外晚上最好不要開窗睡覺。冷風吹進來時可能造成面癱的。
屋內要經常開窗通風,使空氣流通,對身體有好處。
7、為什麼要經常開窗通風?
8、一天中開窗多長時間為最好???
開窗通風有利於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正常人每分鍾要呼吸16~18次,在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佔4%,加上空氣中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如果居室內二氧化碳的總含量達到了5%,人體就會發生窒息。所以緊閉門窗的家庭,屋裡都有一股特殊的氣味,這就是房間內氧氣不足的表現。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人體就會因氧氣的缺乏而表現出種種症狀,如頭暈、頭痛、心慌、疲乏、血壓升高等。
在室內外溫度相差20℃的情況下,一個80立方米的房間徹底換氣需要9分鍾時間;如果室內外溫度相差15℃,則開窗時間需要11分鍾;如果溫差無法准確掌握,則開窗30分鍾就足夠了。開窗時間以上午9:00~11:00或下午2:00~4:00為佳。因為這兩個時段內,氣溫已經升高,沉集在大氣底層的有害氣體已經散去,開窗換氣效果較好。當然,開窗通風時風速不宜過快,以不超過0.15米/秒為宜。從感覺來看,在這樣的風速下,人體不會感覺空氣在明顯流動。
開窗通風可以破壞致病因子的生長環境,從而達到消滅它們的目的。溫暖、光照差、空氣不流通的房間很適於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從而增加人體患呼吸道疾病的機會。美國一家醫院研究證實,居室內通風差、濕度低,最利於甲型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因子的傳播。通過開窗換氣,一方面可以把各種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單位空間內的致病因子濃度,減弱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力。
開窗通風可以使人獲得較多的「空氣維生素」。空氣中的負離子能夠改善人體免疫系統、呼吸系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被譽為「空氣維生素」。這種負離子在山林、海濱地區含量較多,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大約含2500個。就同樣單位體積的空氣而言,農村田野中負離子含量約1000個,城鎮戶外約600個,現代化建築物內約300個,而密閉的室內只有幾十個。通過開窗換氣,能夠把對人體有益的負離子引到屋裡來,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