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歷界金馬獎影帝分別是誰,年份是多少
1985年 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男演員《等待黎明》-葉劍飛台灣金馬獎年份獎項 影片
1985年 第2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等待黎明》-葉劍飛
1987年 第2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秋天的童話》-船頭尺香港電影金像獎年份獎項 影片
1987年 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英雄本色》-小馬哥1988年 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龍虎風雲》-高秋1990年 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阿郎的故事》-阿郎
美國亞裔影視獎
年份 獎項 影片
1995年 第一屆美國亞裔藝術基金會「金環獎最佳男主角
2000年 第一屆「亞美影視獎」最佳男主角《安娜與國王》-暹羅孟固王
2001年 第二屆「亞美影視獎」最佳男主角《卧虎藏龍》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獎 孔子。
2、金馬獎來歷
金馬獎由來
大家都知道金馬獎是鼓勵所有的電影從業人員對電影熱誠與認真的獎項,而擁有一隻神氣馬頭的金馬獎座也象徵著榮耀,但是金馬獎的歷史由來與金馬講座的製作過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早期的金馬獎獎座都是金黃色的,但事實上講座的原創材質是銅,只不過要符合「金馬」而將銅質講座鍍金,現在則是回歸圓創意念,改以青銅狀呈現,希望金馬獎座給人的感覺不光只是個獎座而已,還是一件植得永久珍藏保存的藝術品。 金馬獎自創立以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堪稱具有極重要的歷史意義與地位。
金馬影展簡介
「金馬獎」自民國五十一年創辦,是政府為促進國片製作事業,對優良國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台北金馬影展是台灣年度的重要電影文化盛事,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第二部份為台北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國內觀眾,拓展國人觀影視野,並期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近年並增加國際數位短片競賽,邀請世界數位短片作品進行競賽,處近以數位媒材作為影像創作的新趨勢。
民國七十九年開始,第二十七屆金馬獎由行政院新聞局交由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其下並設立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九至十五位電影學者及從業人員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下設三個組,行銷宣傳組負責所有廠商合作、造勢及周邊活動、媒體宣傳及文宣刊物製作等業務,競賽組負責華語影片競賽、金馬獎頒獎典禮及國際數位短片競賽等,影展組則負責影展內容策劃、影片及影人邀約、字幕翻譯製作、拷貝運送及影展現場執行等各項事宜。
3、金馬獎,金像獎,金鍾獎等等是怎麼回事?
金鍾獎在台灣傳播媒體界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創始於1965年。金鍾獎設獎之初,是以廣播為主,1965年金鍾獎設頒獎新聞節目、音樂節目、廣告節目等獎項、1966年增設個人技術獎。1971年將電視納入獎勵范圍,自此金鍾獎正式以廣播及電視為獎勵對象。從1965年起由行政院新聞局所舉辦。教育部文化局於1968年成立,乃由文化局接辦。1975年文化局裁撤,恢復由行政院新聞局辦理。自2000年後,交由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接辦。
取自古文「編鍾為中華古代教化之禮器,古人作樂,鍾居其首,編鍾率為十六,與石磬相依,以諧其韻,應禮而成教化。」意即希望通過金聲玉振,來教化大眾,開拓視野、提振心靈,也隱喻廣播電視事業對於國家社會之深遠影響,以及從業人員所肩負的重責大任。
———————————————————————————————————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台灣地區的電影獎項,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由於早期中國與香港並未設置類似音像製品競賽獎勵,金馬獎成為華人區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直至今日,金馬獎的頒發仍對華人電影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在藝術性電影方面。而港台電影界知名導演與演員,仍相當重視金馬獎的競賽;這從其發獎名單中仍可窺知。
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原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後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中華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
———————————————————————————————————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為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終身成就獎、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等等。所有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當然是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
———————————————————————————————————
4、贊助商跑光,金馬獎真的不如從前了嗎?
近來,金馬獎因為贊助商跑光事件遭到重創,在外人看來,金馬獎這次可真是元氣大傷,不禁要問:「贊助商跑光,金馬獎真的不如以前了嗎?」在我看來,事實確實如此,金馬獎大不如從前。
媒體爆出,寶格麗、OPPO、伯爵等在內的諸多海內外品牌贊助商,疑似相繼退出本屆金馬獎贊助活動。台媒更是直接將金馬比作「鐵馬」。台灣資深媒體人唐湘龍感慨「此情此景讓人不勝唏噓」。
自從大陸、香港影視人接連宣布退出參選,台灣金馬獎只能暗自傷神、孤芳自賞了。現下金馬獎看上去似乎並未受影響,繼續按往日行程進行中,目前參選影片進入復審階段。甚至有人在政論節目上反諷:「今年台灣電影一定大放異彩,尤其是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因為能夠跟它比的也不多。」但其實台灣金馬獎陷入了一種更尷尬的境地,連續多年贊助金馬獎的國際品牌,蘭蔻和伯爵,今年都沒有出現在海報的贊助商家一欄中。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直出現在金馬獎官網的「首席贊助」名單中的寶格麗,現如今已悄悄消失了。即便目前金馬執委會稱贊助洽談仍在協商中,海報上的贊助商品牌仍待官宣,但毋庸置疑的是,今年的台灣金馬獎已經變成台灣一些人的「自嗨」。
然而,比起這些「跳樑小丑」,更多的是為兩岸電影失去交流橋梁而痛心疾首的人。劉國深受訪時說到:「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暫停不是大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停下腳步想一想,以利將來走得更好。」由此看來,金馬獎真的不如以前了。
5、金馬獎和奧斯卡獎是什麼級別?
金馬獎是台灣的!奧斯卡是美國!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也是世界四大電影節之一,金馬獎在亞洲有一定的影響力,兩者差兩個級別。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是由中國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
終身成就獎或特別貢獻獎,則由各電影工(公)會推舉,執行委員會投票選出。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中國台灣舉行頒獎典禮。
1978年,評審及頒獎形式被修改為第一階段由評審提出入圍名單,第二階段由評審在頒獎禮當天選出得獎名單並密封,再於頒獎禮現場揭曉。
6、金像獎、金馬獎、金雞獎哪個分量最重?
台灣金馬獎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獎項,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內地電影金雞百花獎齊名。與金馬獎和金雞獎不同的是,金像很重視類型電影,因為類型電影是香港電影的主要產品。台灣和內地比較重視個人風格或者主旋律。金像獎在兼容並蓄上做得比較全面。它鼓勵主流的優良影片。
7、金像獎,金馬獎 ,金雞獎哪個檔次更高?
金像是香港的獎項,
金馬是台灣的獎項,
金雞是大陸的獎項,
無所謂高低,都是中國的地區獎項,再高也不會有國際電影獎項高.台灣人以得金馬為榮,大陸當然是金雞了,香港最高榮譽就是金像
8、保健品得金馬獎
哦,什麼保健品這么好
9、什麼是金馬獎
金馬獎是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是全球最早華語電影獎之一,旨在獎勵華語電影創作與發展,有「華語電影界奧斯卡金像獎」的美譽。
1962年,台灣新聞局公布實施《五十一年獎勵國語影片辦法》,正式創設金馬獎。共設18個獎項,採取先公布評選結果,再舉行頒獎典禮的形式並維持該形式至第十四屆。頒獎典禮的舉辦日期為每年10月31日,第三至十五屆改為10月30日。
1979年,金馬獎舉辦日期不再限於每年10月30日,並擴大為晚會形式。
1980年,首度舉辦國際影片觀摩展,首度使用樊曼儂作曲、孫儀填詞的主題曲《金馬奔騰》。
1984年,金馬獎首度交由民間辦理。
1993年,金馬獎設立星光大道,大陸電影人首次正式組團參加相關活動,頒獎典禮首次在亞洲地區同步播出。
1997年,新聞局廢除《獎勵優良國語電影辦法》,將金馬獎定位為全球華語影片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