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關於飲食健康的書
感性飲食系列》 作者: 高橋主編 出版日期: 1999年04月第1版主題詞: 飲食-生活-衛生 《女人飲食更美麗》 作者: 孫燕 出版日期: 2004年05月第1版主題詞: 女性-美容-食物療法分類:工業技術圖書館>輕工業、手工業>生活服務技術>美容、沐浴、清潔圖書簡介:本書主要介紹女性朋友如何通過由內而外地滋潤肌膚。因為皮膚健美主要來自人體內部的營養,合理的飲食可提供人體細胞組織所需的一切物質,使皮膚細膩、有光澤,給人以健康美之感。 《家庭飲食500問》 作者: 何榮顯編著 出版日期: 2003年01月第1版主題詞: 飲食 基本知識 CT S089200 飲食分類:工業技術圖書館>輕工業、手工業>生活服務技術>美食學圖書簡介:本書從現代食品科學、現代營養學、現代養生學的角度指導人們的飲食生活,使千家萬戶都能安排好一日三餐,從中汲取高營養、高效能,達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飲食習俗》 作者: 張勁松等編著 出版日期: 1988年06月第1版主題詞: 飲食-風俗習慣 中國 習俗習慣-飲食 中國分類:歷史、地理圖書館>風俗習慣>中國風俗習慣>各種風俗專志 《家庭科學飲食指南》 作者: 黃梅麗 出版日期: 2002年06月第1版主題詞: 食品營養-指南 飲食衛生-指南分類:醫葯、衛生圖書館>預防醫學、衛生學>營養衛生、食品衛生>總論圖書簡介:本書運用現代生理學、營養學、食品科學和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及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結合我國國情和居民飲食習慣的實際,對當前社會上人們普遍關注的有關飲食與健康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答疑式闡釋。 《談飲食禁忌》 作者: 檀素君編著 出版日期: 2002年03月第1版主題詞: 飲食-禁忌分類:醫葯、衛生圖書館>預防醫學、衛生學>營養衛生、食品衛生>飲食衛生與食品檢查圖書簡介:本書參照我國人民的飲食習俗,將飲食不當之處做了淋漓盡致的分析,按人類養生之道,遵照「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的原則,引導人們走出飲食生活的誤區。
2、簡述飲食保健學發展歷史?
簡述飲食保健學發展歷史,硬是是伊夢璇問已經流傳了好多年了
3、我了解的飲食發展史作文500字
飲食的變遷作文
。有一次,我懷著一顆好奇的心,聽爸爸講30年前的飲食和30三十年後飲食方面的變化。通過爸爸的講解我了解到:30年前的家常飯就是鹹菜地瓜粥、煎餅卷大蔥。米飯饅頭新鮮蔬菜只是偶爾吃一頓,那時候雞蛋更是很少吃,雞蛋是很珍貴的食品,可以用來換取柴米油鹽、針頭線腦等日常生活用品。牛奶麵包、點心零食、可樂飲料什麼的,根本就沒賣的。過生日,是沒有蛋糕吃的,也就吃個雞蛋面。那時的雞鴨魚肉只有過年才能大吃一頓。端午節的時候,雞蛋都要分著吃,因為那時候一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水果短缺而稀少,只有秋季蘋果上市的時候才能吃到蘋果,其它南方水果只是聽聽罷了。過去的食品雖然非常短缺,限量供應。但是吃起來都非常安全,沒有摻假,雖然粗茶淡飯但也都非常有營養。沒有穩定劑、防腐劑等化工添加劑,完全是自然無公害食品。30年以後物質變得極其豐富,不要說米飯饅頭、新鮮蔬菜了,就是牛奶麵包、牛羊魚肉也是家常便飯。雞蛋成為最普通的食品。點心零食變著花樣天天往嘴裡送。過生日,爸爸媽媽給你買蛋糕,還吃肯德基、漢堡堡。日常的飯菜和節日的一樣豐盛,節假日改善生活的習慣已淡漠。水果,新鮮蔬菜翻著花樣吃,全國各地的水果、蔬菜不分季節,隨時供應。但是隨著食品的多樣化、豐富化而來的是食品的安全問題。鴨蛋的蘇丹紅、牛奶的三氯氫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給我們的身體甚至生命帶來極大的威脅。通過這次對比,我知道了,爸爸媽媽那個時候雖然很少吃到好吃的,很少是吃到大魚大肉,但是他們吃的都是有營養的安全的。我們現在吃得好東西雖然營養價值很高但有時卻是危險的、不健康的。社會進步了、物質豐富了、營養高了為什麼卻不安全了呢?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共同創造一個和諧、健康、衛生、安全的飲食環境呢!
4、怎麼寫健康史
從人體內的穩態開始拓展,,,,就行啦
5、記錄飲食最早的書是什麼?
我國的飲食烹飪文化最早起於三千多年前(算起來是公元前1000年了)的周代,在當時,《周禮》一書「天官家宰」當中就有專門記載烹調的史料,並有了「八珍」 、「三羹」等名菜。而春秋戰國時期,洛陽就已經有專門記載烹調的史料,人們對菜餚的色、香、味有了一定的要求,並在當時形成了以孔子和呂不韋為代表的兩大菜系。中國古代飲食受陰陽五行說影響很深,飲食必須陰(蔬菜涼性)陽(肉類熱性)配伍,又把食物分為五畜、五穀、無味、五香等。(而這期間,洛陽古代飲食文化又受儒家「中和」思想影響很深。《中庸》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特。」如:無味調和便成美味。)
6、關於健康飲食的資料
正確飲食——
坐著吃飯
根據醫學上對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用餐姿勢研究表明,坐位最科學,站姿次之,蹲著最不宜。這是因為站立時腿使勁因而大腿容易變粗。
飯前喝湯
飯前先飲少量湯,好似運動前做預備活動一樣,可使整個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為進食做好准備,當然,在餐間也可適當喝一點,但不宜多。
多食涼食
科學家認為,降低體溫是人類通向長壽之路。吃冷食和游泳、洗冷水浴一樣,可使身體熱量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降低體溫的作用,延長細胞壽命,因人體質而定。
好吃苦食
苦味食物不僅含有無機化合物、生物鹼等,而且還含有一定的糖、氨基酸等。苦味食物中的氨基酸,是人體生長發育、健康長壽的必需物質。苦味食物還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由疲勞和煩悶帶來的惡劣情緒。
晨起喝水
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涼開水,有利於肝、腎代謝和降低血壓,防止心肌梗塞,有的人稱之為「復活水」。有關專家認為,人經過幾個小時睡眠後,消化道已排空,晨起飲一杯涼開水,能很快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稀釋血液,等於對體內各器官進行了一次「內洗滌」。注意飲用水健康,水是生命之源。不要渴了才喝水。
維生素
復合維生素早飯後吃。研究表明,補充適合自己的復合維生素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那麼,為什麼要在早飯後吃呢?一來它可以提供人體一天所需,讓你有精力投入工作學習,二來不至於給腎臟造成過大負擔。
便捷補鈣
把咖啡加在牛奶里,而不是把牛奶加在咖啡里。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杯子里倒滿脫脂奶。然後喝掉1/5,再用咖啡把它填滿。這樣,你就能攝入人體每天所需的25%的維生素D和30%的鈣。
水的妙用
吃完快餐喝一大杯水。快餐里的熱量和鹽一般都嚴重超標,雖然我們拿吃進肚裡的脂肪沒辦法,但一大杯水可以幫你稀釋體內鈉的濃度,讓你離高血壓遠一點。
多吃洋蔥
不放棄每一個吃洋蔥的機會。很多人吃菜時會小心翼翼地把洋蔥挑出來,唯恐避之不及。這就大錯特錯了。洋蔥含有大量保護心臟的類黃酮,因此,吃洋蔥應該成為我們的責任。尤其在吃烤肉這樣不怎麼健康的食品時,裡面的洋蔥就是你的「救命草」。
涼水紅茶
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與青菜或胡蘿卜相比,一份紅茶中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它可以有效幫助你抵抗皺紋或癌症的侵擾。涼水可使茶中的有益物質在不被破壞的情況下,慢慢溶出,你所要做的只是多等待一會兒。
下午加餐
也許賴床可以成為你不吃早餐的理由,但下午三點的加餐就不能用任何借口推託了。在午餐和晚餐之間補充營養,可以幫你度過一天中最疲勞的時期。酸奶、水果、餅干都是不錯的選擇。
橘帶絲吃
很多人吃橘子時都會把橘子上的「白絲」剝掉。其實,這裡面含有豐富的黃酮類物質,對身體大有裨益。苦中帶甜的口味,仔細品嘗其實並不差。
訂喝水量
忙碌的工作會讓你在口乾舌燥時,才想起一上午都沒喝水。在辦公桌上准備一個1.5升的大瓶子,把一天要喝的水倒在裡面,給自己規定喝完才能下班。
選擇水果
雖說水果的外觀五花八門,但要衡量健康性,深色水果肯定更勝一籌,因為裡面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當你搖擺不定時,選擇李子、烏梅這類黑色的水果准沒錯。
熱水洗肉
在切塊的肉上鋪一層厚紙巾,可以吸收油脂。如果你想去得更干凈,可以把肉塊放在漏勺里,用熱水漂洗。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去掉大約一半的脂肪。
冷盤改蘸
不是只有烤肉熱量高,醬汁一樣會給原本健康的涼拌菜帶來不少熱量。所以,把調好的醬汁放在一個小碗里,用切好的菜蘸著吃,這樣,你需要的醬汁只是原來的1/6。
素菜葷吃
油吃多了不好,但一點不吃更不好。南瓜、胡蘿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卜素,因此不能吃得太清淡。用油炒或涼拌都可以,如果南瓜用來煮粥,那麼保證其他菜里有油,讓它們到腸胃裡會合。
脂肪保衛
有些人早餐、午餐不吃含脂肪食物,認為晚餐多吃含脂肪食物,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研究表明,在一頓飯攝入50—80克脂肪後的幾個小時,血管彈性降低,血液凝血因子急劇上升。所以,即使白天吃得很清淡,也不要試圖在晚上補償自己。
睡前食品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朱蒂斯·沃特曼說:「睡前半小時吃些低熱量的碳水化合物零食有助於睡眠。」食用谷類食品是最簡單的補充纖維的方法,而大多數人每天攝入的纖維量只有身體需要量(25—35克)的一半,所以,建議抓住睡前的最後時刻補充一下。但是,睡前吃低熱量的食物後,要注意清理口腔,保持口腔清潔。碳水化合物是糖類的一種簡稱,谷類是長鏈的糖,睡前吃糖代謝後引起胃內酸性物質增多,進入睡眠後酸性物質易進入口腔引起牙齒腐蝕形成蛀牙。
飲食方式
早飯要吃的豐盛些,午飯要吃的飽些,晚飯則吃的清淡些少量些。
俗話說,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百姓,晚上吃的像乞丐。
少吃多餐
每天不應等餓了再吃,每3-4小時補充一點能量,比如堅果 ,水果等。不要用巧克力等甜食補充,會造成血糖上升過快。
健康飲食——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食物的營養高低越來越受重視,但大部分人關心的往往是某種單一的食物有什麼營養,而忽略了吃飯方式是否健康。以下總結幾種健康的飲食習慣。
雜食
雜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是獲得各種營養素的保證。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
慢食
「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有多重效應:健腦、減肥、美容、防癌。
素食
原意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的消化系統結構所決定的進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早食
即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開關」;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
淡食
包括少鹽、少油、少糖等內容。一個「淡」字可解。
冷食
吃溫度過高的食物,對食道健康有害。低溫可延壽,冷食還可增強消化道功能。
鮮食
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上,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鮮吃鮮做」、「不吃剩」。
潔食
「干凈」包括無塵、無細菌病毒以及無污染物。
生食
並非一切均生食,而是「適合生食的盡量生食」。
定食
定時定量進食,久之形成動力定型,這是人體生物鍾的要求。
小食
21世紀進餐制以日進五餐或六餐為宜,三頓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點、下午16點及20點左右)稱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與平時所說的零食有別,後者無定時定量的概念,導致與正餐的矛盾。
少食
少食就是一種自然辟穀狀態,當身體不想飲食時,就不食。即使食也應該是少食,如一天不食、三天不食、五天不食、七天不食、甚至於半月至幾月不食就是自然辟穀了。
7、現實健康史包括哪些內容?
下面這些可供參考:
現實健康史內容
一、一般資料 (一)一般項目
一般項目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民族、婚姻、職業、工作單位、家庭住址、通訊 地址、電話號碼、人院日期、記錄日期、病史陳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陳述者是患 者親屬或其他人,則應註明其與患者的關系。記錄年齡時應填寫實際年齡。 (二)主訴
主訴是患者感受最主要、最明顯的症狀或體征及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也是木次就 診最主要的原因。通過主訴可初步了解疾病所在系統及其性質,有助於判斷主要診斷 問題。主訴要簡明扼要,用一、二句話加以概括,同時註明主訴自發生到就診的時間, 如「畏寒、發熱、右胸痛3天」,「心悸、氣短2年,加重伴下肢水腫2周」。避免用診斷術 語或病名,如「患糖尿病I年」,而應記錄「多飲、多食、多尿、消瘦I年」。 (三)現病史
現病史是健康史的主體部分,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演變和診治的全過程。 I.起病的情況
不同疾病起病方式不同,有的起病急驟,如腦栓塞、急性胃腸穿孔等;有的起病緩 慢,如肺結核、腫瘤等。 2.患病時間
是指起病到就診或人院的時間。根據患者的情況可用年、月、日、時、分鍾計算。 3.主要症狀特點
包括主要症狀出現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和程度、緩解或加劇的因素等。如消化 性潰瘍,為上腹痛,其性質為灼痛(或脹痛、隱痛),可持續數日或數周,在數年中反復發 作或緩解,秋末春初加重等特點。 4.病因與誘因
溝通交流時應盡可能地了解本次發病有關的病因(如外傷、中毒、感染)或誘因(如 氣候變化、環境改變、情緒、飲食失調等),有助於對疾病的診治和預防。 5.病情發展與演變
指在患病過程中主要的症狀加重、減輕或出現新的症狀。例如,肺結核合並肺氣 腫的患者常會在活動後氣促,突然出現胸痛和嚴重呼吸困難,應考慮有自發性氣胸的 可能。
6。伴隨症狀
在主要症狀的基礎上又同時出現一系列其他症狀,這些伴隨症狀常是鑒別診斷的 依據。因為不同疾病可出現相同的症狀,如急性上腹痛可有多種原因,若患者同時伴 有惡心、嘔吐、發熱,特別是又出現黃疽和休克時,就應該考慮急性膽道感染的可能。 7.診治經過
患者在本次就診前接受過其他醫療單位診治時,應詢問曾在何時何地就診,做過 何種檢查及接受了哪些護理措施,以及用過的葯物名稱、劑量、途徑、療效等,可為本次 護理措施提供參考。 【四)既往史
既往史指患者從出生起到這次發病為止的健康狀況。包括既往健康狀況和過去 曾經患過的疾病,如外傷史、手術史以及住院經歷等。因此,應記錄既往患過疾病的時間、原因、手術名稱、外傷診療經過及轉歸情況等;特別是與現病史有密切關系的疾病, 如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有無風濕熱病史。此外,還需要記錄預防接種史、生活地區的主 要傳染病和地方病史。以及有無對食物、葯物或環境因素中已知物質的過敏史。例如 若有過敏史,應記錄過敏時間、過敏原和過敏反應等情況。 (五)個人史
個人史包括社會經歷、職業及工作條件、習慣與嗜好、有無不潔性交及性病史。 (六)婚姻史
記述未婚或已婚、結婚年齡、配偶健康狀況、夫妻關系等。 (七)月經史和生育史
包括月經初潮的年齡、月經周期和經期天數,經血的量和顏色,經期症狀,有無痛 經與白帶,末次月經日期,閉經日期,絕經年齡等;妊娠與生育次數和年齡;人工或自然 流產的次數;有無死產、手術產、產褥感染及計劃生育等情況。 (八)家族史
包括詢問雙親與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與疾病情況,特別應詢問親屬中是否有 與患者同樣的疾病,有無與遺傳有關的疾病,如血友病、糖尿病、精神病等。此外,對死 亡的直系親屬還要問明死因與年齡。 二、日常生活形態及自理能力 (一)健康認知與健康維護
健康行為,指患者保持健康的能力以及尋求健康的行為。如有無吸煙、飲酒習慣, 有無葯物依賴;是否參加過有害或危險活動;生活方式,有無受傷害危險因素;是否健 康知識缺乏,有無主動尋求健康知識的意識,以及遵守醫囑的情況。 《二)營養與代謝
包括患者營養狀況、飲食搭配及攝人情況;食慾、飲水以及吞咽情況;有無飲食限 制;飲食種類(軟食、半流質、流質等);近期體重有無改變等。 (三)休息與睡眠
包括患者的睡眠狀況,是否需要安眠葯等輔助睡眠措施:休息後體力是否容易恢 復等。10, (四)排泄 I.大便
排便習慣、次數,有無排便異常,是否使用緩瀉劑等通便措施。 2.刁、便
排尿次數、尿量、性狀,有無排尿異常等。 《五)活動與運動
包括口常生活自理能力(進食、洗漱、洗澡、穿衣、如廁等)及功能水平,活動能力、 活動耐力情況,有無醫療或疾病限制,、有無軀體活動障礙。通常能自理能力分為三個 等級: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8、我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採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 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具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
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1、 以人工培育的農產品為主要食源。這時由於大量墾荒, 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制農具,農產品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提高了。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蔬果五穀俱列食譜,而且注意水產資源的開發,在南方的許多地區魚蝦龜蚌與豬狗牛羊同處於重要的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鐵質鍋釜(古炊具,斂口圜底帶二耳,置於灶上,上放蒸籠,用於蒸或煮)嶄露頭角。它較之青銅炊具更為先進,為油烹法的問世准備了條件。與此同 時,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羊油、狗油、雞油、魚油等)和調味品,(主要是肉醬和米醋)也日風增多,花椒、生薑、桂皮、小蒜運用普遍,菜餚製法和味型也有新的變化,並且出現了簡單的冷飲製品和蜜漬、油炸點心。
3、繼周天子食單之後,又推出新穎的楚宮筵席, 形成南北爭輝的局面。據《楚辭》中的記載,楚宮宴包括主食(4-7種),餚(8-18種)、點心(2-4種)、飲料(3-4種)四大類別。其中的煨牛筋、燒羊羔、燜大龜、燴天鵝、烹野鴨、油鹵雞、燉甲魚和蒸青魚,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組配、上菜程序、接待禮儀上均有創新,為後世酒筵提供了藍本。
4、出現南北風味的分野,地方菜種初露苗頭。其中的北菜,以現今的豫、秦、晉、魯一帶為中心,活躍在黃河流域,它以豬犬牛羊為主料,注重燒烤煮燴,崇尚鮮咸,湯汁醇濃。其中的南菜,以現今的鄂、湘、吳、越一帶為中心,遍及長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魚鮮輔以野味,鮮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釀煨燉,酸辣中調以滑甘,還喜愛冷食。這一分野到漢魏六朝時繼續演進,由二變四,逐步顯示出四大菜系的雛型。
5、烹飪理論初有建樹,推出《呂覽本味》和《黃帝內經》。《呂覽本味》被後世尊?quot;廚藝界的聖經",戰國未年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其貢獻主要是:正確指出動物原料的性味與其生活環境和食源相關;強調火候和調味在制菜中的作用,並介紹人了一些方法,歸納出菜占質量檢測的8條標准,並主張"適口者珍",開列出當時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廚師擇用,《黃帝內經》是這時期的醫家總結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託名黃帝與歧伯臣之間的對話而 陸續寫成的。它由《素問》和《靈樞》組成,共18卷,162篇。該書除了系統闡述中醫學術理論,從陰陽五行、臟腑(中醫對人體內部器官的總稱),經絡(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病因、病機(疾病發生和變化的機理)、預防、治則(治病的基本法則)等方面論述人體生理活動以及病理變化規律外,地食養食治方面還依據自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提出了"六淫"(中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太過,使人致病)、"七情"(中醫指 喜、怒、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飲食不當、勞倦內傷等病因說,告誡人們注意飲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調適。這兩部著述的起點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它們為先秦時期的烹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魏晉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上止於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共8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早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都有較大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溝通與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後半段,戰爭頻繁,諸候割據,改朝換代快,統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採各地區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1.烹調原料的擴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礎上,漢魏六朝的食料進一步擴充。張賽通四域後,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葯,能鎮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齊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明的,不久,豆腐乾、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這時的調味品生產規模擴大,《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齊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製品的生產方法。特別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芝麻後,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後出現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有文章介紹說,在赤壁之戰中,芝麻油曾發揮出神威。
在動物原料方面,這時豬的飼料量已佔世界首們,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製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於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製品開始於面製品。菌耳、花卉、葯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2.筵席格局的變化
漢魏六朝,筵宴昌盛。《史記》踢的鴻門宴,《漢書》中的游獵宴,都寫得有聲有色。特別是枚乘在《七發》中為"生病的楚太子"設計的一桌精美的宴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加上筍蒲;用肥狗肉燒羹,蓋上石花菜;熊掌燉得爛爛的,調點芍葯醬;鹿的裡脊肉切得薄薄的,用小火烤著吃,取鮮活的鯉魚制魚片,配上紫蘇和鮮菜;蘭花酒上席,再加上野雞和豹胎。"它與戰國時的《楚宮宴》相比,在原料選配,烹調技法與上菜程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至於漢高祖劉邦的《大風宴》、漢武帝劉徹的《析梁宴》、東漢大臣李膺的《龍門宴》、吳王孫權的《釣台宴》、魏王曹*的《求賢宴》、詩人曹植的《平樂宴》、名士阮籍的《竹林宴》、大將軍桓溫的《龍山宴》、梁元帝蕭繹的《明月宴》梁簡文帝蕭綱的《曲水宴》、鄉老的《籍野宴》等,在格局和編排上都不無新意。其中最突出的是,突出筵席主旨,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設,重視環境氣氛的烘托。這些後來都成為中國筵宴的指導思想,並被發揚光大。
3.炊飲器皿的鼎新
炊飲器皿的鼎新突出表現是,鍋釜由厚重趨向輕薄。戰國以來,鐵的開采和冶煉技術逐步推廣,鐵制工具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漢實行鹽鐵專賣,說明鹽與鐵同國計民生關系密切。鐵比銅價賤,耐燒,傳熱快,更便函於制菜,因此,鐵制鍋釜此時推廣開來,如可供煎炒的小釜,多種用途的"五熟釜",大口寬腹的銅 ,以及"造飯少傾即熟"的"諸葛亮鍋"(類似後來的行軍灶,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都系鍋具中的新秀,深受好評。與此同時,還廣泛使用鋒利輕巧的鐵質刀具,改進了刀工刀法,使菜形日趨美觀。
漢魏的爐灶我系台灶,煙囪已由垂直向上改為"深曲(即煙道曲長)通火"。並逐步使用煤炭窯,有得利於掌握火候。河南唐縣石灰窯畫像石墓中的陶灶,河南洛陽烘溝出土的"鐵炭爐",以及內蒙古新店子漢墓壁畫中的6 個廚灶,都有較大改進,有"一灶五突,分煙者眾,烹飪十倍"(意思是一台爐灶有5 個火眼和許多排煙孔,可以提高烹飪工效十倍的褒詞。
這時的廚師還有緊身的"禳衣","犢鼻 "式的圍裙(即現今廚師所用的圍裙,因形似牛鼻而得名),以及名為"青 "的護袖,勞動保護觀念增強了。
4.飲食市場的活躍
西漢經過"文景之治",經濟發展,府庫充盈,民間較為富足,為飲食市場注入了活力,形成了"熟食遍列,餚旅城市"的紅火景象,並開始呈現三個特色:
1、 網點設置有相對集中的趨勢。如北魏的洛陽大市分為八里,東市的"通商"、"達貨"二里, "里內之人,盡皆工巧,屠販為生";西市的"延酤"、治觴"二里"里內之人,多釀酒為業"。長安、邯鄲、臨淄、成都、江陵、合肥、番禺的情況也類似。
2、公務人員的食宿多由驛館(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和來往官吏中途更換馬匹或吃飯、住宿的地方)提供。像雲夢睡地虎出土的秦簡上規定,御史的從卒出差,每叔餐供應半升稗米(糙米)和四分之一升醬料,還有菜羹和韭蔥;大夫等官吏了差,則按爵位高低分別提高標准。漢魏仍承此制。所以驛館實際上是官辦的伙食服務待業起了補充作用。
3、出現了一些專為權貴報務的特供店。像北魏都城洛陽永橋以南的"四夷(古代對外國人的泛稱)區", 專住"外賓"。這一帶的餐館主營精美的魚菜, 有"洛(河)鯉伊(水)魴,貴於牛羊"之說。漢代長安城外的"五陵區"(先皇的墓葬區),專住王公大臣,這里有許多胡人*辦的"胡姬(西域的少女)酒店",以"異域情調"吸引白馬金冠的"公子王孫"。
4、由於飲食市場的興盛,地方風味也得以發展,隨著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的更移,先秦時的"北菜"轉以秦、豫為主,並充實進"胡食"(西域一帶的飯菜)。"南菜"逐步一分為三,西南和中南以荊、湘、巴、蜀為主導;華東一帶淮揚菜和金陵菜有較大影響;嶺南地區則是粵、閩菜品漸占優越。至此,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的餚饌差異已經很明顯了,它說明魯、蘇、川、粵四大菜系正在醞釀發育之中。
5.烹調技法的長進
秦漢時期出現了兩次廚務大分工,首先是紅白兩案的分工,接著是爐與案的分工。這有利於廚師集中精力專攻一行,提高技術。
在烹調技法上,也比先秦精細。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的烹調有齏(用醬攔拌和細切的菜肉),鰒(用鹽與米粉俺魚),脯臘(腌熏臘禽畜肉),羹膚膚 (將肉製成羹),蒸 (蒸與煮) 煎消(燒燴煎炒之類),菹綠(泡酸菜),炙(烤), 奧糟苞(翁腌、酒醉或用泥封腌),餳脯(熬糖與做甜菜)等大類;每大類又有若干小類,合計近百種,這是一大進步。特別是在鐵刀、鐵鍋、大爐灶、優質煤、眾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穎脫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國烹飪更上層樓。現今常用的30多種烹調法中,油烹法約佔60%以上;從中不難看出,漢魏六朝發明油烹,其影響是何等深遠。
尤為可取的是,這時興用梔子花和蘇木汁染色,用棗、桂添香,用蜂蜜助味,用牛奶與芝麻油和面,用蛋黃上漿掛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菜品的色、香、味、形,都躍上了新的高度。
我國自古就有素食的傳統,但未形成專門的菜品毓。漢魏六朝佛、道兩教大興,風姿特異的素菜這時才應運而生。素菜的基地是寺觀,早期以羹湯為主,輔以面點,是款待施主小吃,後來充實菜品,才形成陣容。《齊民要術》有"素食",一章,介紹過11個品種,但不少仍雜有葷腥料物,屬於"花素",乃素菜的早期形式。到梁武帝時, "南朝四百八十寺",素菜更為活躍,有關記載增多。 此時的面點工藝,亦是成就巨大。其表現是:面點品種增多,技法迅速發展,出現專門著作。如《急就篇》、《餅賦》對面點都有生動的描述。我國的市食麵點、年節面點、民族面點、筵會面點、饋贈面點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初奠基石的。特別是"胡餅 "(即今燒餅),流傳千載仍有活力。
6.烹飪理論的收獲
1.食療肇始。這時出現了張仲淳於意、華佗、王叔和等名醫,推出《神農本草經》、《傷寒病雜論》、《脈經》等新著,總結出臟腑經絡學說,奠定了辯證論治(中醫指根據病因、症狀、脈向等全面分析,判斷病情,進行治療)的理論基礎,傳統醫學體系初步形成。在葯物運用上,強調"君臣佐使"(中醫方劑的比擬詞,"君"指起主要作用的葯,"臣"指發揮功效的葯,"佐"指輔佐作用的葯,"使"指直達病區的主葯和輔葯)、"七情和合"和"四性五味",並且試圖用陰陽五行觀解釋食飲與健康的關系,既有儀器入葯,又用葯物制菜,使"貿醫同源"的理論進一步得到驗證。像淳於意的"火劑粥",華佗用蔥姜醬醋合劑治療寄生蟲病,都可視作食療的開端。
2.系統食書部世。如《淮南王食經》、《太官食方》、《食珍錄》、《四時食利》、《安平公食學》、《食論》等,它們為後世菜譜的編寫提供了借鑒。尤其是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烹飪理論演進史上一座豐碑。該書10卷、92篇、12萬言,涉獵面甚寬,容量遠遠超過前代的農書和食書。它是公元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經驗和食品加工技術的全面總結,其主要貢獻是:較多地介紹了主要農作物的品種、性能、產地和養殖方法,初具烹飪原料學的雛型;廣泛收集調味品生產的傳統工藝,對食品釀造技術進行了總結,並有發展;匯集了眾多菜譜,分析了不少技法,保留了珍貴的飲饌資料,堪稱我國最早的菜品大全。這本書上起夏禹,下及六朝,思路貫通10多個朝代,健筆縱述2000餘年。引用了古籍150餘種,包容百川。對橫向知識也很重視,雖然主要介紹齊魯燕趙,但對荊湘吳越和秦隴(指甘肅一帶)川粵亦有反映。作者力爭列全主食、副食、葷菜、素菜和外域菜,以及原料、異饌、炊具、儲藏知識等,因此它素有"便民的方法、治皰之良方"的美譽。
總之,漢魏六朝上承先秦,下啟唐宋,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上重要的過渡時期。引進了眾多外來原料,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養殖技術,食源進一步擴大,改進了爐灶和炊具,以漆器為代表的餐具輕盈秀美;調味品顯著增加,開始使用植物油,油煎法問世;菜餚花色品種增多,質量有所提高,素菜發展較快,"胡風烹飪"(西域一帶的烹飪技藝)獨樹一幟;出現不少面點小吃新品種,節令食品與鄉風民俗逐步融合;筵宴升級,重視情味;飲水思源食市場興隆,菜系正在孕育之中;醫學理論逐步形成,膳補食療漸受重視;出現了一批食書,《齊民要術》貢獻卓著。隋唐宋元時期
中國烹飪發展的第三階段是隋唐五代宋金元,它起自公元589年隋朝統一全國,止於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共779年。這一時期屬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先後經歷過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遼、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個朝代,統一局面長,分裂時間短,政局較穩定,經濟發展快,飲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與秦相似,立國時間不長,但為唐朝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李淵父子建立唐朝後,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經濟振興,國庫充實,詩歌、繪畫、書法等領域都有巨大成就。加之建立安西、渤海等都護府,扶持南詔政權,文成公主入藏,疆域空前遼闊,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強大的王朝。同時又開辟絲綢之路,派玄奘到印度取經,同日本、朝鮮保持睦鄰友好關系,使用權長安成為亞洲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這一切都為烹飪的發展開創了有利局面。
經濟動亂的五代十國,趙匡胤建立了北宋。宋初,比較注意休養生息,經濟逐步回升。特別是採煤、冶鐵、制瓷的興盛,帶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出現不少繁華都市,飲食市場空前活躍。後來,女真人崛起,出現隔江對峙兩個政權。此時盡管戰事不斷,經濟並未停頓,還出現了一批對笠學文化貢獻突出的人物。特別是南宋時期,生產工具改進大,對外貿易份額高,首都臨安相當繁華。南宋君臣的醉生夢死,刺激著超級大宴頻頻升級。同時飲食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又使一批以地方風味命名的餐館問世。
當宋遼金在中原大地爭戰不息的時候,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崛起。不久,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便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元代,注重屯田開荒和興修水利,糧食大面積增產,官辦的手工業發展很快,農學、醫學、交通、外貿也超出前代水平。加之元代倚重回、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對各種宗教實行寬容利用的政策,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所以飲食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比唐宋時期顯得豐滿,並有特異的情韻。
1. 食源繼續擴充
隋唐宋元時期,烹飪原料進一步增加,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水上絲綢之路,從西域和南洋引進一批新的蔬菜,如菠菜、萵苣、胡蘿卜、絲瓜、菜豆等等。還由於近海捕撈業的昌盛,海蜇、烏賊、魚唇、魚肚、玳瑁、 肉、對蝦、海蟹相繼入饌,大大提高了海錯的利用率。另據《新唐書 地理志》記載,各地向朝廷進貢的食品多得難以數計,其中,香粳、紫桿粟、白麥、蓽豆、蕃蕷、葛粉、文蛤、糟白魚、橄欖、檳榔、風棲梨、酸棗仁、高良姜、白蜜、生春酒和茶,都為食中上品。
此時廚師選料,仍以家禽、家畜、糧豆、蔬果為大宗,也不乏蜜餞、花卉、蘊含材、以及象鼻、蟻卵、黃鼠、蝗蟲之類的"特味原料"。同一原料中還有不同的品種可供選擇,如雞,便有驍勇狠斗的競技雞、蹄聲宏亮的司晨雞、專制湯菜的肉用雞,以及形貌怪誕、可治女科雜症與風濕諸病的烏骨雞等。
在油、茶、酒方面,也是琳琅滿目。如唐代的植物油,有芝麻油、豆油、菜籽油、茶油等類別;宋代的茶,有龍、風、石乳、勝雪、蜜雲龍、石岩白、御苑報春等珍品;而元代的酒,則包括阿刺吉酒、金瀾酒、羊羔酒、米酒、葡萄酒、香葯酒、又馬奶酒、蜂蜜酒等數十種。
由於生產發展和生活提高,這時烹調原料的需求量更大,《東京夢華錄》介紹,北宋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從南熏門進豬,"每群萬數",從新鄭門等處進魚,"常達千擔"。元代,為了滿足大都(今北京市)的糧食供應,海運、漕運(舊時指國家從內河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和接濟軍需)每年兩次,有時國內基本種原料不足,還需進口。北宋有種"香料胡椒船",就是專門到印諱莫如深尼西亞等地運載辛香類調料和其他物品的。與元代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是140餘個,進口貨物220餘種,其中最多的胡椒、茴香、豆蔻、丁香等。
因為原料品種多,研究者也多,《禾譜》、《糖霜譜》、《菌譜》、《筍譜》、《桔錄》《荔枝譜》、《魚經》、《酒經》有多種,這些書籍在理論上支持著烹飪的發展。
2.炊飲器具進步
從燃料看,這時較多使用煤炭,部分地區還使用天然氣和石油;有了耐燒的"金剛炭"(焦煤)、類似蜂窩煤的"黑太陽",以及相當於火柴的"火寸"。還認識到"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核火氣味各不同"。隋唐宋元的火功菜甚多,與能較好地掌握不同燃料的性能有直接關系。
爐和灶也有變化,當時流行泥風灶、小缸爐和小紅爐。還發明了一種"鐐爐"。它是在小爐外鑲上框架,能夠自由移動,利用爐門拔風,火力很旺。河南偃師出土的宋代婦女切膾畫像磚上,便函繪有此爐。因其別致,《中國烹飪》創刊號即以之作為封面。
這時還有六格大蒸籠,精緻銅火鍋,以及與現代鍋近似的金代雙耳鐵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資暇錄》中介紹了"刀機",《輟耕錄》中介紹了"機磨",這都是我國較早的食品加工機械。此外唐代還出現專門記載刀工刀法的《砍膾書》,這說明刀功經驗也較成熟了。
北宋初年,八仙戰術問世,《通俗篇》有所記載。從此,我國的筵宴就由3-4人一戰術演化成6-8人一戰術。這對宴會格局的編排和菜點份量的掌握影響很大,也直接制約著接待服務程序。
在餐具中,最主要的是風姿特異的瓷質餐具逐步取代了陶質、銅牆鐵壁質和漆質餐具。唐代。有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宋代,北方有定窯刻花印花白瓷,官窯紋片青釉細瓷。釣窯黑釉白花斑瓷,海棠紅瓷,以及獨樹一幟的汝窯瓷、耀州瓷磁州瓷;南方有越窯和龍泉窯刻花印花青瓷,景德鎮窯影青瓷,哥窯水裂紋黑胎青瓷,以及吉州窯和建窯黑釉瓷。元代,式樣新穎的釉里紅瓷馳譽中原,釉下彩瓷和青花瓷名播江南。其中,青花瓷700多年來一直被當作高級餐具使用;1949年後國宴上使用的"建國瓷",就是在它基礎上改進的。
宋代的高級酒樓--"正店",還習慣於使用全套的銀質餐具;而帝王之家和官宦富豪,仍是看金玉製品。
3.工藝菜式勃興
在烹調技法方面,隋唐宋元的突出成就是工藝菜式(包括食雕冷拼和造型大菜)的勃興。
中國的食品雕刻技術源於先秦的"雕卵"(雞蛋),到了漢魏有"雕酥油"。進入唐宋則是雕瓜果、雕蜜餞。還有用金紙刻出龍鳳蓋在醉蟹上的"鏤金龍鳳蟹"。尤其是雕花蜜烏,12色一組,用於盛筵,相當漂亮。
食雕的發展,推動了冷盤造型。拼碟的前身,是商周時祭祖所用的"釘"(整齊堆成圖案的祭神食品),後來演化成" "即是將五色小餅 做成花果、禽獸、珍寶的形狀,在盤中擺作圖案。
9、歷史上提出飲食養生理念的人是誰
歷史上《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一系列的飲食養生理念,充分體現出飲食養生中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形神相即的哲學觀念,以及醫食同源,食養盡之的重要理念。
10、關於我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