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護理保健措施

護理保健措施

發布時間:2020-07-11 00:13:05

1、常用的護理工作方法有哪些

1、口腔護理:口腔內溫暖潮濕,又有食物殘渣,是最有利於細菌繁殖的場所。病人早晚必須刷牙,晚上刷牙比早晨刷牙更為重要。有活動假牙者應先洗手取下假牙,用冷水沖洗刷凈,漱口後再戴上。

2、洗頭: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護士應協助洗頭,每1~2周在床上洗一次,水溫為43~45℃。若洗頭時病人面色,呼吸、脈搏發現有異常,則應停止操作。

3、沐浴:對不能進行淋浴和盆浴的病人,可進行床上擦浴,這可促進血液循環和皮膚排泄功能。

4、滅虱:有體虱者,換下的衣服可按質量分別採用蒸、煮、或用馬拉硫磷粉筆劃線進行滅虱。有陰虱者可剃毛,再用紙包好燒掉。有頭虱者可用中葯百部草滅虱。


(1)護理保健措施擴展資料

護理工作的要求:

1、掌握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醫學、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護理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知識,掌握護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護理原則、技術操作、專科護理和監護技能,並能夠應用護理程序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

2、具有社區健康服務、護理管理和護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護理學的學科發展方向與動態。

2、冠心病的注意事項和護理保健方法有什麼?

護理常規:1、心絞痛發作時要絕對卧床休息,嚴密監護,應保持環境安靜。2、了解病人心理狀態,消除不良情緒,避免各種誘因,加強生活護理。3、觀察抗心絞痛類葯物的不良反應。如亞硝酸類用葯後常有頭痛、頭脹、面紅、頭昏等血管擴張作用的表現。對此葯物敏感者易發生直立性低血壓。4、給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少量多餐,不宜過飽,禁煙酒。

5、室溫不宜過冷過熱。遇熱會增加心臟負擔,心絞痛易發作。
冠心病首先要注意按時吃葯;第二一定要戒煙;第三一旦出現了特別嚴重的胸悶、胸疼、大汗等等這種情況,要趕快去醫院就醫;最後,保持大便順暢,減輕腹壓。

3、冠心病的注意事項和護理保健有哪些?

平時飲食上應注意:1少脂肪:應少食煎炸食物及含高膽固醇食物的蝦肝蛋黃等.提倡每周至少吃2次魚可防止發生冠心病.每日攝鹽量限於5克以內堅持每天進食一定數量的瓜果及鮮蔬。2不吸煙:煙草毒害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內皮系統功能可致心肌肥大變厚殃及正常的舒縮運動。3多運動:每天最好堅持不短於30分鍾的活動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進行每次10分鍾可進行跳繩舞蹈騎車步行等。4調血脂:高血脂仍為釀成動脈粥樣硬化硬化或形成冠心病的因素.應注意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降減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硬化的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護理保健措施有以下幾方面:1.戒酒2.控制體重:心臟病患者康復期間應注意控制體重,適量減重。3.合理飲食:心臟病康復與保養需要合理飲食。4.改善生活環境:長期處於污染嚴重和噪音強度較大的地方,可誘發心臟病5.避免擁擠 6.規律生活
為了很好的預防心臟病,我們就一定要注意它的護理,如果護理不到位的話,很可能會誘發心臟病或者使原來的症狀加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以下就是我給大家總結的心臟病護理的注意事項。
1.戒酒: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負擔,還可引起心律失常,並影響脂肪代謝,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
2.控制體重:心臟病患者康復期間應注意控制體重,適量減重。研究結果顯示,體重的增加可引起膽固醇增加,提供心臟病發生危險。
3.合理飲食:心臟病康復與保養需要合理飲食,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營養有關,原則上應做到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
4.改善生活環境:長期處於污染嚴重和噪音強度較大的地方,可誘發心臟病。因此心臟病康復與保養需要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綠化面積,降低噪音,避免各種污染。
5.避免擁擠: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無論是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還是冠心病、風心病,都和病毒感染關系密切,即使是心力衰竭也會因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導致急性加重。要注意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節,防止受到感染。
6.規律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激動和太過勞累。

4、什麼是護理措施

自從19世紀中葉,英國的南丁格爾首創了科學的護理專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 以疾病為中心的階段→功能制護理→常規+醫囑←忽視人的整體性
1948年WHO提出健康的定義,1955年美國的莉迪亞。海爾首次提出責任制護理的概念:
★ 以病人為中心的階段(身、心兩方面)→責任制護理→與醫生是合作夥伴←護理程序的應用(對病人)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戰略目標是:「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出現了第三個階段:
★ 以整體人的健康為中心的階段(健康→疾病的全過程)→整體化護理←護士具有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的能力←系統化的貫徹護理程序(臨床護理、護理管理)
所以說護理程序是當今護理學發展到一定的理論水平時,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一種科學的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目前我國推行的整體護理,其實質也是用護理程序這種先進的工作方法,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真正滿足病人的護理需要,以提高護理質量。
一、 定義
1、程序:是事物向一定方向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2、護理程序:是以增進和恢復護理對象的健康為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護理活動。是現代護理的核心,是一種科學的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和反饋功能的過程。是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通過一系列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護理活動於護理對象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及精神多個層面進行主動的、全面的系統的整體護理,使其達到最佳的健康水平。
1)綜合:指護理活動是一個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體,運用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系統觀察法、解決問題方法等學科的綜合知識處理病人健康行為反應的問題。
2)動態:指護理活動是根據病情和健康狀況的變化而採用不同的護理措施。
3)決策:指護理計劃、護理措施是對病人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需要,由護士做出決策。
4)反饋:指採取護理措施的結果又將反過來影響和決定下一步的護理決策和措施。
二、 護理程序的理論體系(或相應的支持理論)
1、 系統論:構成了護理程序的框架。
2、 人的基本需要論:為估計病人的健康狀況、預見病人的需要,提供了理論依據。適用於護理診斷的排列順序和制定護理計劃。
3、 解決問題論:為確認病人的健康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及評價效果,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
4、 信息交流論(溝通理論):賦予護士與病人交流能力和技巧的知識,從而確保程序的最佳運行。適用於評估。
三、 護理程序的特點
1、 護理程序是一個開放系統 護理程序的五個步驟構成了一個大的程序網路,每個步驟發揮自己的功能使護理程序變成更有效的工作流程。
2、 護理程序以病人為中心,體現個體性 按照程序提供護理服務,改變了護士以往被動執行醫囑的局面。護士在確認病人需要的基礎上和病人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護理,所做的一切是解決病人的問題、滿足個體需要,由於同樣的問題可以由不同原因引起,同樣問題可針對病人不同需要而採用不同措施,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而不是單純的疾病護理。
3、 工作具有計劃性和次序性 護理程序為護士工作提供了指南。按照程序要求,危及生命的問題先解決,使護理服務有重點,有層次、有計劃、有次序。保證了護理工作緊張有序的進行。
4、 目標明確 根據病人的需求採取相應護理措施,使護理服務更有針對性,為達到預期目標不斷努力。
5、 提倡創造性 護理程序為護理人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提供了用武之地。為了滿足病人的需要,解除病人的痛苦,護士可以採用各種安全有效的措施來達到目的,改變了過去護理手段一成不變的現象。
6、 強調反饋 在程序的計劃和實施階段連續不斷的信息反饋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反饋將指導護士對計劃和措施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改,避免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有效性。
7、 循環持續性 護理程序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過程。在護理程序過程中病人原來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可能產生。病人的健康狀況和需求始終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因此,護理工作就要不斷估計病人的需要並採取相應措施滿足這些需求。
8、 強調合作性 護理程序要求護士在工作中要隨時與病人進行討論,在制定計劃和實施時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參與,使病人從被動接受護理轉變為主動參與配合護理,在參與過程中使病人的健康意識和自我照顧能力得到增強。
9、 有理論基礎 在應用護理程序時,許多護理理論為護士在估計病人健康需求時提供了靈活的理論框架,根據需要,不同的護理理論被運用於護理程序中,如自護理論,基本需要論、適應理論、多元文化理論等。
10 、 廣泛應用性 護理程序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工作方法,因此它不僅適用於醫院臨床護理,同時它還適用於其它護理實踐、如社區護理、家庭護理、大眾健康教育等。
四、 應用護理程序對護士的基本要求(P48)
1、 知識方面
1) 估計階段
2) 診斷階段
3) 計劃階段
4) 實施階段
5) 評價階段
2、 能力方面
1) 估計階段
2) 診斷階段
3) 計劃階段
4) 實施階段
5) 評價階段
五、 護理程序的步驟 周而復始,無限循環的過程。
1、 評估(估計):收集、整理、分析資料,找出病人未滿足的需要及健康問題的反應。
2、 診斷:確定健康問題,找出原因及病人表現的症狀、體征。
3、 計劃:根據護理診斷制定出相應的護理目標和措施,形成一個書面方案。
4、 實施(執行):將計劃付諸實踐。
5、 評價:對計劃實施後,產生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定。

5、種植牙日常護理保健措施有哪些?

注重口腔清潔,種植牙最怕的是種植體周圍炎。具體做法是飯後漱口,清理口腔的食物殘渣,而且早晚都要刷牙。要注意的是,飯後漱口最好用牙線來清潔牙縫;在刷牙的時候,種植體頸部和周圍的牙齦組織是重點的關注對象。

6、針對促進健康的護理措施是?

具體點啊,哪方面不健康啊,最主要心情好。

7、哪些措施保持生命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志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維度?有否心理健康的標志?這些一直是國內外專家們探討的課題。總的看法是,心理健康只有相對標志,沒有絕對界線,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區別。從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兩極之間,是一個延續的頻譜帶,有人稱之為黑白兩端之間的灰色帶,要在哪個地方劃上一條絕對界線是困難的。從實踐中講,沒有心理健康的標志,就無法判斷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更談不上心理衛生防治。因此,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標志。
美國心理學家A?Maslow等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志: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
3. 生活目標、理想切合實際;
4. 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5. 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
9. 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這些標志雖被廣為認可,但有社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並不完全適合中國人的實際狀況,只能作為參考。
我國學者也提出了許多心理健康標志,有的人說,判斷心理是否健康的原則是看其心理與環境是否統一,心理與行為是否協調,人格是否穩定。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承受一定的挫折,有自我控制與調節的能力,意識水平清晰,社會交往良好,情緒愉快等。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人群的智力呈常態分布,即天才與智力低下者是少數,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是正常的,IQ多數在85~115分之間,他們能夠適應生活,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智力低下者社會適應能力差,常常不能適應集體生活與學習,心理壓力大,健康難以維持,需要特殊教育和護理。
(二)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表示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活動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愉快的情緒反映出人的身心活動和諧與滿意。心理健康者能協調、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境良好,樂觀、開朗、滿意的情緒狀態占優勢;而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表現在意志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和頑強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動中有明確的目的性並能適時作出決定而且自覺去執行,還能夠保持長時間專注的行動去實現既定目標。意志不健全的人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難違拗,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
(四)行為協調
行為協調是指人的思想與行為統一協調,行為反應的水平與刺激程度相互協調。心理健康者行為有條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為反應與刺激的程度和性質相配。而非健康者在行為表現上前後矛盾,思維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有頭無尾,行為反;變化無常,為一點小事就大賭氣,或是對強糊糊反應談
(五)個性良好
個性是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本質的表現,性格良好反應了個性的健全與統一心理健康者個性相對穩定,性格開朗,熱情,大方,勇敢,謙虛,誠實,樂於助人;而心理不健康者個性多變,性格不良,表現出膽怯,冷漠,吝嗇,孤僻,敵意,自卑,缺乏自尊心。
(六)自我意識
正確自我意識正確主要指自我評價符合實際,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自尊自愛,尋求獨立性,對自己充滿信心。
(七)人際交往和諧
人際交往和諧是指能與人友好相處,關系協調。人際關系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心理健康者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他人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別人,待人慷慨與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者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計較,猜疑,嫉妒,退縮,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八)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具備不同的心理特點,兒童的過於早熟心理和成年的太幼稚行為常常被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四 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外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同健康的影響因素一樣,有來自生理、心理和社會諸方面的因素。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對心理健康的預防與促進具有重要意義。此處引人台灣心理學家柯永河教授提出的一個心理衛生公式來闡明這些因素:
B=P/E
B症狀出現率 P內外壓力總和 E自我強度
人的心理健康與內外壓力和自我強度有關,根據上述公式可見,心理健康程度與自我強度呈正比,與內外壓力呈反比。
(一)外壓力
外壓力是指外界環境中存在著不良的應激源,形成一種壓力,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會性的應激源。生理性應激源有生活環境中不適當的溫度、濕度、照明、空間和噪音等刺激,長期作用,會導致人的生理上難以忍受,並影響到情緒和行為。調查表明,長期高強度的噪音刺激會使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失調,條件反射異常,腦血管功能受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產生頭痛、耳鳴、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狀;在生活空間小的環境中人的侵犯性行為增多,焦慮水平高;室內氣溫過高,會使人頭痛、惡心、多汗、視覺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心理性應激源中,不良的人際交往是最重要的,人際之間的關系不協調,會導致人的心理不平衡,當遭受他人冷落和譏笑時,心理壓力加劇,如果對方也性格古怪,脾氣暴躁,情緒多變,更會使應激源的強度增加。社會性應激源中,社會文化背景的不良或變化過分強烈,會形成巨大的壓力,使人難以適應社會環境,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社會性應激源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變故,親人的去世,父母的離異與再組,經濟狀況的改變,住房遷移,制度變更等等。
(二)內壓力
內壓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滿足,產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種內部壓力,影響到情緒和行為。人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需要上,需要一定時間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營養,需要適當的運動,需要漂亮的著裝。在心理需要上,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受到保護,需要情愛,需要自尊,需要公正與合理的評價並被他人所接受,需要獨立,要自己去解決生活問題,需要成功, 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一定的目標,成為一名成功者。這些身心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行為的動機不能實現,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內壓力加大,最後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自我強度
自我強度是指個體應對內外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與人的身心素質有關。由於遺傳和環境條件的不同,人的身心素質在個體間差異很大,如軀體健康者能正確感知和判斷外界刺激,作出恰當反應;而患病者體質虛弱,精神萎靡,感知與判斷力下降,對環境不適應。個性中的氣質特徵對自我強度有明顯影響,如有的人靈活,行動迅速果斷,對周圍環境剌激敏感,很快作出反應;而另一些人行動遲緩,反應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廣度和持久性低,反應強烈,手腳不停,易分心,也難適應環境。另外,性格、能力、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都對自我強度產生影響。

五 心理健康促進

心理健康促進就是通過一系列措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類健康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變態的最根本性工作。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對群體而言,要按照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心理特徵和心理發展規律,通過各種有益的教育和訓練,以及家庭社會的良好影響,來培養和維護人們健全的個性、健康的心理和社會活動能力,使之在學習、工作、生活和創造活動中保持身心健康,處於充滿康寧的狀態。對個體而言,要通過終身學習,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術,不斷促進自身、家庭的健康水平。只有這樣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個體,有一個健康的社會。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心理保健側重點不同,只有了解這些重點,才能真正搞好健康促進工作。以下根據年齡階段簡要歸納心理保健的重點內容。
(一)嬰兒心理保健
嬰兒心理健康標準是指體格發育正常,飲食睡眠和大小便有規律,動作與言語發育良好,情緒反應適度,對陌生環境能較好適應。為了達到這些標准,就應該在嬰兒養護的過程中,補充豐富的物質營養與精神營養,如哺乳定時定量,進食情緒愉快。要滿足嬰兒的睡眠需求,卧室空氣流通,氣溫相宜,培養單獨睡眠習慣。要加強母子的情感相依,通過母親的哺乳、撫摸、微笑,促使孩子心理需要得到滿足。要加強對嬰兒感宮、動作和言語方面的訓練,促進心理健康水平。
對嬰兒心理衛生問題要及時處理。如情緒不穩、易哭鬧的孩子常常是由於得不到母愛或患病,應給予愛心,並及時治療疾病。對睡眠不安、夜驚的孩子應提供安靜的睡眠環境,睡前不要恐嚇、訓斥,被褥不要太厚或太薄。對飲食元規律、食慾不好的孩子要糾正不良的喂養方法,營養合理,定時定量。對發育遲緩的孩子要加強針對性的特殊教育與訓練。
(二)1~3歲幼兒心理保健
要促進此期幼兒腦的發育,通過補充營養,加強肢體活動,親子間一同游戲,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學會吃飯、穿衣、自我服務;要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通過親子間情感交流、榜樣與示範的影響,使孩子建立一定的行為准則,禮貌待人、分享食物。要促進幼兒言語發展,認真回答他們的各種問題,鼓勵說話的興趣與求知慾望;還要注意培養其認識能力。
此期幼兒常出現一些心理衛生問題,如突然斷奶導致情緒不穩,大哭大鬧和拒食,因此,要有計劃地斷奶,及時添加輔食;大小便的控制訓練不宜太早,從22個月開始,要有耐心,如打罵斥責,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逗孩子玩時,不要嚇唬,否則會導致恐懼感。有些幼兒會出現依賴和退縮行為,多因教養不當所致,要注意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鍛練,不要包辦一切,並為孩子提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對口吃現象不要譏笑、批評,要正確引導訓練,解除心理壓力。
(三)4~6歲幼兒心理保健
游戲是此期幼兒的主導活動,可通過親子與同伴間的游戲,讓幼兒學會人際交往,促進身心健康水平。家庭氣氛要和睦,父母要樹立好的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不打罵,不溺愛,教育要求耍一致,並加強與幼兒園教師的教育合作。對幼兒的心理衛生問題要及時處理,對遺尿症的幼兒要排除心理壓力,進行適當的生活訓練。對神經性嘔吐的患兒要找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對咬指甲的幼兒進行衛生行為與習慣的訓練,對恐懼入園的幼兒要進行一定的行為治療,如進行系統脫敏治療,將幼兒恐懼的情境安排成一個從輕到重的梯級程序,讓幼兒逐一適應不同的恐懼環境,如能適應就及時獎勵,使其消除「敏感',狀態,順利進入幼兒園正常生活。
(四)小學兒童心理保健
小學兒童從以游戲為主導活動開始轉變成以學習為主導活動,心理保健應重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作好入學准備,家長可先帶孩子熟悉學校環境,還要調整生活作息習慣,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學習。二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切莫事事包辦,嬌生慣養。三是教養要科學,不要「望子成龍"心切、要求過高,使孩子心理負擔太重,打罵或溺愛均不利於孩子心理行為發育,教養方式要民主,以表揚為主。四是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走出家庭小環境,鼓勵孩子多與小同伴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五是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習慣與行為,注意教育和糾正孩子的說謊、斗毆、逃學、偷竊、吸煙、對性過分關注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搞好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保健。
(五)青春期心理保健
青春期是心理的「斷乳期,,,是「危險期",因此,促進心理健康格外重要。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評價過低會自卑,評價過高、太自信,往往經不起挫折。只有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要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與特點建立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要善於調節情緒,培養廣泛的興趣與愛好和開朗樂觀的性格,合理調節慾望,提高自我疏導激情的能力和心理適應力,避免情緒劇烈波動。要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如親子、師生、同學關系,使自己適應環境。注意促進性心理健康,要進行科學適時的性教育,讓他們正確認識性問題,與異性自然交往。必須克服性愚昧和早戀現象,對手淫的行為不必過分自責,可通過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減少對手淫的注意與關心。
(六)中年期心理保健
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胸懷坦盪,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不計較是非得失,遇勝不驕,遇敗不餒,順境不停,逆境不退,避免心理沖突和壓力。要豐富文化生活,工作上忙而不亂,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緊張和疲勞,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豐富家庭文化生活,並注意家庭娛樂設施的添置,促進家人間的情感交流,提高家庭生活質量。要量力而為,對自己的體力與能力要正確認識,保持不懈的求知進取精神,做到心理上年輕,才能有所作為。夫婦要盡量心理相容,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對全家人的情緒與心境舉足輕重,只有長相知,不相疑,才能心理相容,心心相印,使家庭和諧健康。不吸煙、不酣酒,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七)更年期心理保健
要科學認識更年期,它是生命的必然過程,要正確看待,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快,有準備地去適應這一變化。做事量力而行,既不能無所事事、老態龍鍾,又不能好勝逞強,超過身心承受力。家人間要多關心、體貼、照顧,對更年期的反常行為要諒解、寬容。要正確對待身心症狀,有病早治,適當調整。
(八)老年期心理保健
要延緩衰老感的產生,因為它會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要注意適當的活動,豐富精神生活,保持積極進取精神,為社會發揮余熱,做到老有所為。心境要開朗,不論晚景順逆、好壞、喜悲,只要心寬、樂觀、超脫,就能抗拒外界惡性刺激,經受住挫折和不幸打擊,做到心舒氣順,頤養天年。要保持腦力活動,腦力不用則退化,要勤思考,學習不鬆懈,以推遲大腦的退化與老化。要及時滿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一些老年人面臨貧困、孤獨和疾病之苦,為之不安和恐懼,家庭和社區要盡量滿足老年人的物質與精神需要,使其安享晚年。要創造和諧寬松的家庭氣氛,父慈子孝,家人和睦、友愛、互助,敬老、愛老、養老,使老人備感天倫之樂。社會要幫助喪偶老人在自願前提下重組家庭。多數離退休老人希望繼續工作,他們深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從中可尋找友誼、精神寄託和生活動力,也希望通過新的社會角色實現自我。家庭和社會應理解與支持這種心理需求。

8、紐曼的保健系統模式中的預防護理措施是怎樣的?在護理實踐中的意義如何

預防護理措施就是三級預防政策治病不如方便,在生活中,應該給病人做好健康。

與護理保健措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