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傳統保健1

傳統保健1

發布時間:2020-07-10 18:12:06

1、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下列哪個運動不屬於我國傳統保健體操?1,五禽戲2易筋經3瑜伽4八段錦

3瑜伽 瑜伽是印度的

3、保健--養生秘藉(1)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保健--養生秘藉(1)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保健--養生秘藉(1)
第一章 養生文化
1.中醫文化與養生
2.古人養生的六種心境
3.古人養生習慣
4.陶淵明自然養生法
5.老子養生思想與氣功
6.孔子飲食養生之道
7.蘇東坡養生秘方
8.孫思邈養生與人生智慧
9.陶弘景養生術
第二章 養生常識
1.改掉不良生活習慣
2.不良生活習慣使大腦遲鈍
3.常早起不利於心臟健康
4.十點半前上床睡眠質量好
5.床頭擺什麼睡得香
6.正確洗澡不傷皮膚
7.不穿睡衣裸睡更健康
8.健康新時尚分段睡眠
9.飯後喝湯易發胖
10.低聲說話有利於長壽
11.銀發炒股族:謹防股票漲了,身體垮了
12.睡前不要再看書報或想事情
13.選擇太陽鏡注意點
14.你在身體里存了什麼
第三章 生活指導
1.生活習慣於心理保健
2.選用健康毛巾
3.毛巾最好每月換一條
4.巧用肥皂
5.梳子不好影響發質
6.選擇適合自己的牙刷
7.刷牙誤區
8.選用合適的洗浴用品
9.檸檬在生活中的妙用
10.什麼時候考慮換個醫生
11.全身毒五個方案
12.筷子最……

4、傳統健康與現實建康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1、傳統思想認為沒病沒痛的就是健康。
2、傳統健康觀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之前人們的健康意識淡薄,健康知識缺乏,以及醫療水平的有限、生活水平低下。
3、現代的健康不僅僅是沒病沒痛,而且還包括對於可能發生疾病或者不健康事件的預防,包括葯物預防、個人習慣預防、運動預防、飲食預防等等。
4、現代健康觀念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現代人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當然與健康知識的普及,健康宣傳力度的加大和醫療水平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關系。
5、總的來說,現在我們生活條件提升了,多花點時間、精力來關注我們的健康,形成更完善的現代健康觀是很必要的。

5、中國古語裡面有沒有哪一個字是可以形容健康或者保健的?最好是一個字,一個詞也可以接受,也不一定要古語

一、形容健康或保健的字:
1、泰(tài)
釋義:平安,安定;佳,美好。
2、康(kāng)
康字古形為:下部為米,意為腹中有糧;中部為左右兩只手,上部為所舉之牛;整字涵義為吃得飽飯,力能舉牛,即為康。
釋義:平安,安樂,強健;富裕,豐富;寬闊平坦的。
3、健( jiàn)
釋義:強壯,身體好;善於,精力旺盛。
4、昶(chǎng)
釋義:屬通用字。本意指白天時間長;又指舒暢,暢通。
5、寧(níng)
釋義:本作「寍」。從宀(mián),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裡有飯吃就安心了。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寧」簡化字。「寧」本讀zhù,是「貯」的本字。本義,安寧,平安。
異體字:寍、寕、甯、寧。
二、形容健康或保健的詞:
1、龍馬精神(lóng mǎ jīng shén)
釋義:按《中國成語大詞典》解釋,龍馬,是指傳說中的駿馬。龍馬精神,就是像龍馬一樣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意思是比喻旺盛的奮發向上的精神。
2、身強力壯(shēn qiáng lì zhuàng)
釋義:形容身體強壯有力。
3、精神抖擻(jīng shén dǒu sǒu)
釋義:抖擻,振動,引申為振作。形容精神振奮,飽滿。
4、老當益壯(lǎo dāng yì zhuàng)
釋義:老,老年;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雄壯。形容年紀雖大但志氣豪壯。
5、人壽年豐(rén shòu nián fēng)
釋義:漢語成語,人長壽,年成也好。形容太平興旺的景象。

6、中國傳統的保健方式是儒、釋、道三教共同表達的一種生活方式,「你怎麼看?

其實我們現在所用的這些保健方式,尤其是中國傳統的保健方式,都是道教的,
而儒家和佛家他們所用的也大多都是道教的保健方式。

7、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8、簡答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我很急的!!!謝謝!!!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9、閱讀《體育與保健》教材中華傳統養生保健一章,依據這些理論和方法你將如何科學合

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 摘要 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為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 "動則 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 本文主要從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體的傳統運動項目 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和八段錦等幾個方面來闡述中國傳統養生保健中的運動養生的機理. 關鍵詞: 關鍵詞:運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 氣功保健 五禽戲 太極拳 八段錦 易筋經 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的 一,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的機理 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 ,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 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 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 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 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 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 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 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 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二,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無論哪一種傳統 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 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 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 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 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 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 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 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加: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 術的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然而,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方面,則都講求調息,意守,動形, 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融諸家之長為一體,則是運動養生的一大特點. 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三,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 方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大要原則有三: (一)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就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這三方面中,最 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三者的關系是:以意領氣,以 氣動形.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臟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 流,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面鍛煉. (二)強調適度,不宜過量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 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 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險公司調查了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 40~50 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 許多人的壽命竟比普通人短. 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運動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 功能的失調,結果縮短生命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 可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三)提倡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 "流水不腐,戶樞不 蠹" ,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蠹.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形式一樣,種類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鍛煉方法,也有眾人組合的,帶有競技性 質的鍛煉方法;有形成民間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形式,都具 有養生健身的作用.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歸納起來,運動養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樣的民間健身法 這類健身法大多散見於民間,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而活動饒有趣味性.如:運動量較小,輕松和 緩的散步,郊遊,盪鞦韆,放風箏,踢毽,保健球等;運動量適中的跳繩,登高,跑馬,射箭,舉石鎖 等等.這些方法,多於娛樂中而有運動養生的內容,亦無需人更多地指導,訓練,簡便易行,形式多樣, 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健身措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其中以運動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活動,則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龍舟競渡,摔跤,賽馬,蹺板,走高蹺,舞龍燈,跑旱船以及各種 各樣的舞蹈等,即屬此類.這種運動的特點,人數眾多,具有競技性質,由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節,時間來開展這種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 二,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 這類運動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間健身法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有目的,有具體要 求,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連續動作,故可以使人體各部分得到較為 全面,系統的鍛煉,是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運動養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於道家和佛家,由於世代相傳,又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因而形成了各種不 同流派.茲簡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術; 道家健身術其理論源於老, 庄, 主張以養氣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導引" , "養形" ,強調了練氣以養生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華佗的"五禽戲" ,馬王堆出土的 "導引圖"胎息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此類. (二)佛家健身術;佛家健身術源於禪定修心,為保證"坐禪"的順利進行,便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以 活動筋骨,疏通血脈.於是,逐漸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達摩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 心意拳,羅漢十八手,少林拳,禪密功等. 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的中嶽嵩山,是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武術的發掘地;一個 是湖北的武當山,是道教和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術言之,有少 林,武當之別.武術雖然是技擊,防身之術,但其上乘功法則是以健身為宗旨.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 增力,故無論何種功法,哪個流派,都著眼於健身.尤其是當代武術的發展,均以健身強身為目的,如 徒手的諸種拳,掌,腳,使用器械的劍,棍,刀,槍,鞭,鉤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專. 運動養生的不同流派,說明了我國傳統的健身術豐富多樣,但彼此間又有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的. 因而,使得諸種功法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養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繼承,發掘這些 健身方法,對於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 五,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首先,談氣功保健.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談氣功保健 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 ,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 ,調身(調整身體 姿勢,輕松自然地運動肢體) ,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 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保健的養生機理;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 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 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 , , "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 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 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 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 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 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而調心, 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 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 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 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 是生理上的 "內穩定" , 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 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第二, 五禽戲.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游 第二,談五禽戲 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 體的功法. 以模仿禽獸動作來達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莊子刻意》有: "熊經鳥伸,為壽 而已"的記載,至漢初《淮南子精神訓》則有: "熊經,鳥伸,鳧浴,蝯**,**視,虎顧,是養形之 人也"的說法,而五禽戲之名相傳出自華佗. 《後漢書方術傳》載,華佗雲: "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輾 轉傳授,逐漸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的五禽戲,流傳至今. 五禽戲的養生機理;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諧調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利關節.由於是模仿五種 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盪周身的動作.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鹿戲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周營於身, 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要求意守中宮(臍內) , 以調和氣血.練熊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這樣,可以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戲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 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鳥戲又稱鶴戲,即模 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生氣之海;鶴戲可以調達氣血, 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 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神靜而氣足,氣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華佗 所說: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 第三,談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紜.有雲南北朝時即有太極拳;有雲創始者為唐代許宣平,有雲宋代張三峰,有雲明代張三豐,也有以 為始於清代陳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無確論.然而,能比較清楚地論及師承脈絡,分支流派者, 當在明末清初.此後,即有陳氏太極之說,後由陳長興傳弟子楊露蟬經改編而形成楊氏太極拳.後來, 又從楊氏太極派生出吳式(吳鑒泉)太極拳,武式(武禹襄)太極拳和孫式(孫祿堂)太極拳.目前, 國家體委普及的太極拳,即是以楊振太極拳改編的.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 "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 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 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素問上 古天真論》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 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 "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 (見《類經營衛三焦》.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 ) 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 , .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 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 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 "陰平陽秘" 的平衡狀態,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無病健身的作用, 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恰如 《素問 上 古天真論》所說: "提**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太極拳之 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 .因為這種健身功 第四,談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早在南宋時期,即 已有《八段錦》專著.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如冷謙的《修齡要》 ,高濂的《遵生 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 二段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為了便於推廣流傳,還有 人將其編成歌訣.由於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做,術式簡單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 少皆宜,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故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八段錦養生機理;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 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恆言》雲: "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 筋骸,有益無損" . 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其歌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 ,即說明雙手托天 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 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 , 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 功法. 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指移動,活動;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經" ,指常道, 第五,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規范.顧名思義, "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蕭衍時(公元 5 世紀) ,達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了易筋經.當時,只是為了緩解一下坐禪修煉的睏倦和疲勞,故動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其動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後來逐漸流 傳開來,自唐以後,歷代養生書中,多有記載,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後,還有《易筋 經》單行本出版.足見其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人民所歡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載運, 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 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 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 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 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 ,以用意念調節肌肉, 筋骨的緊張力, (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其獨特的"伸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 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 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總結: 總結:中醫養生保健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代養生家,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 長期的防病保健的實踐, 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攝生保健的內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 統的養生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醫養生 保健學是著重研究和指導常人的保健問題, 它的基本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 法全面地,系統地發掘,整理,研究,總結,提高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對傳 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實質;三是針對當前人們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現實情況,提 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使之成為個體養生和群體保健的指導原則. 中醫養生保健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並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 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須作評入的探討.此外,還有很多散在民間 的養生經驗方法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古人養生的寶貴遺產很好 地繼承下來,並且在養生實踐中,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學, 把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與傳統保健1相關的內容